作為一款可以垂直起降,且不過度依賴航母甲板的艦載機,F-35B用自己的實際表現向世人證明了第五代戰機的優越性能。
然而在美國政府看來,這款戰機仍有許多性能上的不足,具體表現在飛行員的頭盔不適、作戰半徑不夠、機身過於沉重等。白宮的意思很簡單,給予空軍的預算或超支,有必要狠狠的敲打那些"無良"承包商,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無疑中了頭彩。
美國防務新聞網報導,五角大樓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近期達成了一項協議,由後者向國防部支付7060萬美元的賠償費用,以消弭雙方的不信任。國防部認為,馬丁公司供應的EEL(電子錯誤和故障報告系統)存在著缺陷,致使相關數據的傳輸出現延遲,而這無端的給維保人員增加了工作負擔。
對於軍方表現出的"善意",馬丁公司悉數接納,並承諾將很快兌現諾言。為此其欲將7000萬美元的罰款以特別投資的名義付諸實踐。由此,軍方和主要承包商的新一輪爭論就此畫上句號。但我們要問的是,所謂的EEL出現缺陷,僅憑罰款就能徹底解決問題?其實答案未必。
眾所周知,F-35項目自上馬之初就廣受輿論的非議。癥結在於:研發時間過長、涉及國家眾多以及無底線的投資黑洞。按照美媒的說法,為了研發這款五代機,美國納稅人已經繳納了不少於上千億美元的稅款,而從F—35的整體表現來看,其未能充分達成設計者的初衷。
首先,F-35缺少實戰的磨合。雖然白宮已經在日本、歐洲部署了大量的戰機,但其充其量只能作為後備機使用;美國鮮有派遣F-35直接參戰的記錄。
其次,F-35的維修費用過於高昂,一個輪胎就達數百萬美元之巨。如果將機械、電子零件的折舊費用計算在內,近乎於天價。美國和盟友一直致力於降噪、降成本,但因為技術瓶頸的緣故,鮮有新的建樹。這最終導致了一個事實產生:F-35的生產成本水漲船高,它的適用性開始引起廣泛的質疑。
需要提及的一點,F-35近年來接連發生的墜機事故,使得五角大樓和主要承包商心生間隙。之前就有報導,F-35A的裸機成本為7000多萬美元左右,但馬丁公司呈報的預算價格卻超遠超該數值,達到了一個億。外加電子、武備系統,美國政府或憑空支付了很多金錢。
換句話說,EEL的缺陷或為微小瑕疵,但五角大樓卻在上綱上線,意圖讓馬丁公司妥協,從而為大批量採購奠定談判優勢。
和很多國家的國情迥異,美國的武器承包商主要來源於私人公司,如知名的馬丁、雷神等公司(裡面有軍方參股,未為可知),這使得採購階段最容易產生貓膩,也最容易滋事暗箱操作。
國防部在美國大選焦灼的關口,朝馬丁公司下手,明擺著其對私人公司的不信任,也希望藉此能夠引起白宮的注意。畢竟美國及其盟友已經為該項目付出了代價,如果不能讓F-35盡善盡美,那麼美軍所謂的全球性的戰略優勢又將從何談起。
總的來說,F-35系列戰機總體性能不錯,其創造了多個軍工史的第一。但極致技術的背後,有可能暗藏著難以彌補的缺陷。如若不信,待他日F—35投放戰場,讓我們一探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