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被羅馬徵服,為何迦太基消失無蹤,希臘卻留下文化

2020-12-12 澎湃新聞

本 文 約 356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在羅馬的對外徵服中,迦太基和希臘是兩大敵手。雖然希臘和迦太基都曾是地中海世界的佼佼者,二者被徵服後對後世的影響卻大為不同。希臘文明依舊是後世之人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迦太基則僅作為羅馬的被徵服者而捎帶被提及。同為被羅馬徵服的城邦,其結局為何如此大徑相庭?

油畫《摧毀迦太基》作者:19世紀畫家愛德華·波音特 畫中羅馬士兵正用投石器攻打迦太基城門

迦太基:兩千八百多年前的地中海女王

迦太基是兩千多年前擅長經商的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一個貿易城邦,其中心區域即現在的突尼西亞首都所在地,隔著地中海和羅馬遙遙相望。

公元前9世紀,腓尼基城邦中的佼佼者推羅為了進一步擴展貿易範圍,完全打通地中海世界,於是在北非沿岸建立一座「新城」〔迦太基(Carthage)是迦爾德·哈達斯特(Qart Hadasht)的簡稱,意為「新城」〕。

從貿易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座城市的選址可謂上佳。它位於從黎凡特地區(地中海東岸一帶)往西班牙的東西黃金航線和自北非至第勒尼安海的南北航線的交匯點上,是整個地中海世界貿易的集散地和中轉站。

迦太基憑藉其自由的商業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藉助盛產的木材、紫紅色布匹、家用器具、兵用武器等特產,在與母邦推羅的協作中逐漸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重要商貿城邦。

日後建立龐大帝國的羅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迦太基視為「發展中國家」,並與迦太基籤訂了一項不平等條約。這項條約規定,禁止羅馬人在非洲北部、西班牙南部和撒丁島上進行任何貿易或建立城市。實際上,這項條約宣稱了迦太基的領海範圍,即除西西里島和迦太基本土的港口以外,所有迦太基的通商港口都屬於迦太基的領海範圍。由此可見,迦太基曾經享有地中海制海權,所以才會被譽為腓尼基殖民地中的「女王」。

迦太基人的民族性:只知道賺錢,沒有娛樂

迦南人、希伯來人、阿拉伯人等閃族都擅長經商。在他們之中,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做生意的才能尤其突出。為了賺錢,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會不懼危險遠赴他國。但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迦太基人只知道賺錢,沒有娛樂,就像「灰頭土臉的驢子」。

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在自己的作品中寫道:「赴湯蹈火、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卻捨不得花一分,這不就和驢子為了搬運燒洗澡水的柴火而弄得灰頭土臉,到頭來卻不能洗澡一樣嗎?」

當時人的評價並不是無依據的胡說。有一個例證,那就是迦太基的城市裡沒有像希臘劇場或羅馬競技場之類的娛樂設施。這意味著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因為迦太基人沒有休閒娛樂,所以不需要興建這一類的娛樂設施。其他民族,尤其是希臘人和羅馬人之所以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迦太基人,就是因為迦太基人的生活理念——不分晝夜地埋頭苦幹,很少享受人生。

如果是因為生活貧困而不得不埋頭苦幹,那麼還可以理解,因為窮人的確沒有時間進行娛樂活動。可是,富有而且擁有巨額貿易順差的迦太基人卻很少享受優裕的生活,只是一味地把更多的金錢和時間花在獲取更多的財富上。

法國歷史學家查爾斯·皮卡德認為,普魯塔克批評迦太基人是個嚴肅的民族,不懂得享受人生,這個評價非常正確。

他說:「對希臘人來說,迦太基人的城市可以說是個無聊透頂的地方。那裡沒有劇場,也沒有競技場。如果非要說有什麼活動的話,那裡只有一些宗教性的活動,根本談不上娛樂。迦太基人的城市也只有在舉辦這些宗教活動的時候才顯得比較熱鬧。在他們的商業社會裡,藝術對他們來說是毫無用處的,自然不可能因受重視而盛行了。」

希臘人的生活方式:賺錢是為了活得像個人

論商業才能,希臘人與迦太基人相比毫不遜色。在當時,人們常說:「和希臘人握過手後,你得數數手指頭,看看十個手指頭是否都還在。」這足以說明希臘人當時在商場上是何等狡猾。

但在個性上,希臘人可以說和迦太基人截然不同。我在前面說過,希臘人做生意的本事絕對不輸給迦太基人,但是希臘人賺錢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那就是要活得像個人,而且要過富裕的生活。

問題是,怎麼樣才叫活得像個人?不同的民族或個人,其人生觀是不同的。希臘民族經常思考如何才能活得像個人,所以哲學思想才會在希臘開花結果。

普羅泰戈拉是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哲學家,以辯才聞名。他說過一句至理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可以說是希臘人的基本理念。自然萬物雖然按照各自的生長規律而生存著,然而,如果人類不存在,一切將失去意義。這種以人類為萬物尺度的主張是最早的人本主義,它主張萬物的意義是人賦予的。

希臘人認為,有正確的人生觀的人才能被稱作人。有的人追求美好的人生,有的人注重健康,有的人注重思考能力或創造性,有的人注重信仰,每個人的生活理念不盡相同。希臘人認為,追求這些生存理念才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事實上,正是這些理念引導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也只有實現這些理念,他們的內心才能感受到和諧和安寧。

希臘人有各種哲學理論,但綜合起來,他們的思考基礎是一個堅固的理念,即認為心靈高於物質,精神的價值是金錢買不到的,也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希臘人認為,經濟、政治、教育等活動,都是為了實現高貴的精神這個目的的手段。

換句話說,在希臘人的心中,目的和手段非常清楚,而且經常保持和諧的狀態。

迦太基人和希臘人在對待殖民城市的態度上也有很明顯的差異。

與其說迦太基人建立的是殖民城市,倒不如說他們建立的只是經濟、交易的基地罷了。他們在各地佔領港口,只為商業交易所用。對迦太基人來說,重要的是能運送商品或當地資源的良港與倉庫。

油畫《狄多建設迦太基》 作者: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 創作時間:1815年

相反的,希臘人所追求的卻是一個充滿人性的城市。雖然一個城市的發展一定要有經濟活動,但是希臘人認為殖民城市除了是經濟基地之外,還應該成為移植希臘文化的基地。位於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可以說是這些殖民活動的大本營,希臘人在殖民之前都會先到這個神殿祈求指示,並銘記於心,然後才開展他們在各地的殖民活動。

換句話說,希臘人無論走到哪裡,從來沒有忘記過希臘精神。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裡刻著一句格言:「認識你自己。」希臘人謹守著這句格言到各地建立殖民城市,然後再回到希臘。這句格言促使他們經常自我反省,也使得他們在地中海中穿梭往來的時候,除了得到物質上的財富之外,也滿載精神財富而歸。

舉個例子來說,希臘人在殖民城市愛奧尼亞除了發展經濟之外,還非常注重精神文化的培育。我們只要舉出詩人荷馬、哲學家泰利斯和赫拉克利特等幾位名人,就足以佐證這一點。

希臘詩人荷馬塑像

反觀迦太基人,他們每天只知道做生意。他們把所有的精力傾注在追求物質與財富上。所以,迦太基人的經濟基地根本沒有孕育出精神財富。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根本沒想過要追求所謂的「閒暇」。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身為人類有何意義,什麼才是人生的真諦,也沒有反省過為什麼要工作。他們終其一生只是純粹的經濟動物罷了。

迦太基的教訓:人類不能只為金錢而活著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迦太基和羅馬為爭奪地中海的霸權爆發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歷時一百餘年,最後羅馬攻破迦太基城,放火燒毀了這座城市。大火持續了十七天,燒完之後灰燼深達一米。為了完全殲滅迦太基,羅馬人用鋤頭挖開灰燼,在地上撒下鹽巴,這是為了不讓迦太基再次復活,不讓農作物在此地生長而舉行的詛咒儀式。從此,繁榮了近七百年的迦太基在地球上消失了。

畫家阿勒特皮耶科代克油畫作品,描繪的是西庇歐在扎馬擊敗漢尼拔的情景。(羅馬與迦太基於公元前202年決戰於扎馬,漢尼拔被打敗,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迦太基從此失勢,完全成了羅馬的附屬國。)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希臘人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並未放棄對現實生活的享受和對未來人生的思考,於是其哲學、文學、歷史、教育、宗教等在希臘世界大放異彩。後來在外族徵戰的迫使下,希臘城邦紛紛陷落,但希臘文化深深地影響了羅馬人,故而有「羅馬人在軍事上徵服了希臘人,而希臘人在文化上徵服了羅馬人」的說法。現在看來,希臘文化何止徵服了羅馬人,希臘人創造的文化成就已經通過歷史的傳播成為今天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

反觀迦太基人,他們一直奉行經濟利益至上的原則,將發展商業看作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目標,忽視了對文化教育的發展。迦太基人為了獲得財富開出一條血路,但除了經濟上的發展之外,他們從未設法努力追求政治上、知識上或倫理上的進步。所以迦太基雖然在經濟上曾經很富有,但其文明方面的淺薄與脆弱使它缺乏自己的根與魂,留給後世的也只能是「曾經很有錢,結局很悲慘」的印象。

《迦太基啟示錄:海洋帝國的崛起與覆亡》

作者:[日]森本哲郎 著 劉敏 譯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2020年7月

原標題:《同樣被羅馬徵服,為何迦太基消失無蹤,希臘卻留下文化》

相關焦點

  • 作為羅馬的最強對手,迦太基的覆滅為何如此徹底?
    文/王凱迪羅馬帝國的崛起建立在徵服環地中海的各個文明的基礎之上,與至今仍然被世人視為西方文明濫觴的希臘完全不同的是,曾經一度給羅馬帶來滅頂之災的北非強邦迦太基,卻在被羅馬徵服之後被世人所遺忘。無論是從民族文化還是歷史遺蹟來看,迦太基人就像是瞬間消亡於歷史之中。為什麼迦太基的覆滅如此徹底呢?01 商業帝國迦太基迦太基的崛起本質上是腓尼基人大航海時代的產物。
  • 羅馬徵服希臘,「一國兩語」構建羅馬人的文化和民族認同
    希臘文書寫的戲劇、詩歌很快使馬放南山的羅馬貴族目眩神迷,熟練掌握希臘文成為身份的象徵,而當時文法簡陋,還不成熟的拉丁文遭到了貴族老爺們的普遍嫌棄。被反徵服的羅馬文化1.希臘化的羅馬文化希臘羅馬之所以密不可分,還在於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相當的引導作用。以史學的發展為例。
  • 迦太基的漢尼拔為什麼打不過羅馬?
    但是這位熱情洋溢的天才面對的是羅馬意志堅定、根基深厚且政治經驗豐富的政治團體以及無數的羅馬人。這是一場世界爭奪戰,無論哪一方贏得了戰爭,都會成為地中海最為強大的國家。如果這時東地中海的亞歷山大繼承者們能夠看清這場發生在義大利的戰爭的本質,並加入反羅馬陣營的話,他們是完全可以徹底摧毀羅馬的。但是,國際政治經驗豐富的羅馬元老院非常明智地與希臘人結成了同盟。
  • 羅馬、希臘與迦太基,從神話中就開始相愛相殺|文史宴
    文/安東尼·艾福瑞特羅馬的起源與流行於地中海的希臘神話糾纏不清。不過,神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歷史,特洛伊考古確實發現了希臘人進攻安納託利亞西海岸的證據。羅馬人與迦太基先祖的相愛相殺,則更給信史之前的傳說提供了傳奇性。羅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木馬中的一位巨人。
  • 盛極一時的海洋帝國「迦太基」為何失敗?
    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前二世紀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布匿戰爭就是這樣的一場較量。羅馬人的勝利使之成為"世界性政治力量",從此之後西方將由雅利安人而非閃族主宰, 其未來面貌將主要由希臘羅馬文化而非閃族文化塑造。但是在這場戰爭之中,在經濟和軍事實力諸方面都很難和迦太基相匹敵的羅馬,最終卻選擇迦太基挑戰並最終取得爭霸戰爭的勝利,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本文便從政治制度、文化心理、戰略戰術等方面出發略談其中之原因。
  • 古歐洲史:迦太基海軍強大到控制地中海,為何卻敗給了羅馬軍團?
    公元前265年,正值秦國發動長平之戰前夕,西方世界也發生了一件影響歷史的大事件:羅馬崛起了。從後來的歷史可知,初期的羅馬是個極具徵服欲的國家。對外而言,它只有兩種既單一又可隨時切換的狀態:進行戰爭和準備戰爭。
  • 假設歷史•漢尼拔攻陷羅馬 迦太基能贏布匿戰爭嗎
    這座長期與希臘羅馬人聯手抵抗迦太基殖民勢力的城市,經過了8個月的抵抗,終於在無奈中慘遭屠戮。這場圍攻戰也直接引發了羅馬與迦太基兩個分別位於地中海南北的強大共和國之間的第二次全面戰爭,史稱第二次布匿戰爭。
  • 為什麼不是先出現的希臘徵服了羅馬,而是羅馬徵服了希臘呢?
    估計很多朋友和我一樣,腦子裡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是希臘徵服了羅馬,而是羅馬徵服了希臘呢?畢竟羅馬人還在七個小山包上種地的時候,希臘人就已經把他們的殖民地拓展到西西里甚至馬賽了,像青蛙一樣,布滿了地中海這個池塘。
  • 開場勢如破竹,為何還輸了第二次迦太基戰爭?漢尼拔:小看了羅馬
    漢尼拔:背水陣、火牛計我都會用》一文,我們明白漢尼拔不缺謀略,那麼為何漢尼拔再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還是以失敗告終?我們首先要明白漢尼拔的第一步戰略,漢尼拔進入羅馬之後,採取的是分化瓦解戰術。這裡我們可以從以下事例中看出,再拉西美諾湖之戰之後,他很仁慈地對待羅馬的同盟者,沒有勒索贖款而釋放他們回家去,以便安撫他們的市鎮。
  • 迦太基覆亡對後世的啟示
    作者:張榮豐 兩千多年前,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國家迦太基是地中海地區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迦太基最早的競爭對手是希臘,競爭最早的舞臺是西西里島。當時雙方各自在島上建立殖民地,因此引發利益爭奪與摩擦,終於在公元前480年爆發了希梅拉之戰,迦太基大敗。
  • 【西班牙史末】」羅馬夢魘「漢尼拔的徵服
    漢尼拔用了兩年時間,陸續徵服了埃布羅河以南的西班牙。漢尼拔首先擊敗了奧爾卡德斯人,將巴卡家族的勢力範圍擴展至塔霍河流域。繼而,漢尼拔又發動了半島西部的瓦凱伊人的戰爭並獲得了勝利,繳獲了大量戰利品。漢尼拔又擊敗了半島中部的卡佩塔尼亞人。羅馬開始擔心漢尼拔在伊比利亞的擴張,便違背約定與埃布羅河以南的一座希臘城市薩貢圖姆結盟。
  • 希臘化時代因羅馬的進攻結束,但希臘文化卻並未消失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確實是希臘文化的重要體現,代表了其留給世人的最深印象。但是,作為一個綿延發展了幾千年的文明,希臘文明可絕不僅僅只有這兩樣值得稱道的事物。實際上,無論是充滿神秘色彩的愛琴文明,還是建立在徵服之上的馬其頓王國,其實都是古希臘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曾處於那個時代的發展前列,其文化更是直至如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 為了應對開拓西班牙的迦太基,羅馬做了哪些事?
    這樣的一支迦太基軍隊要面對的敵人是勇猛的西班牙人(也可以稱為伊比利亞人)和高盧人(按希臘人的叫法也可以稱為凱爾特人)。在與敵人對打的過程中,迦太基軍隊的實力也在不斷提升著。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羅馬使者還詢問了迦太基將軍(哈米爾卡或是哈斯德魯巴)開拓西班牙的原因面對羅馬使者提問,迦太基將軍表示這是為了向羅馬繳納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欠下的巨額賠償金。從西班牙回到羅馬後,羅馬使者把搜集到的信息對元老院進行公布。
  • 從「阿瑞斯」到「馬爾斯」:希臘與羅馬的淵源
    在這期間,西至直布羅陀,東至黑海,北至英格蘭,南至撒哈拉沙漠,蘇丹、阿拉伯半島的廣大土地上,不管人民的意願幾何,都臣服於羅馬軍隊的鐵蹄之下。但羅馬並沒有忘記希臘,羅馬的許多文化都是源自希臘,甚至用羅馬詩人賀拉斯的話來說:「被徵服的希臘徵服了野蠻的徵服者。」意即希臘的國土雖被徵服了,但希臘的文化又反過來徵服了羅馬。希臘文化是如何反徵服羅馬的呢?接下來來談談神話中希臘與羅馬的淵源。
  • 你可以不知道迦太基,但你必須要知道漢尼拔?
    真正讓迦太基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就是和羅馬發生的三次「布匿戰爭」,雖然三次和羅馬交戰一次都沒贏。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 迦太基:一個海上帝國的興衰
    迦太基人有著非常古老的風俗,殺人祭祀。這種在埃及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已經消失的東西,在迦太基人手裡到延續了希臘化時代。迦太基人中的富貴人家,會把剛出生的長子帶到神廟,然後將其拋入燃燒的烈火之中,獻祭給神。這種殺長子祭祀的儀式,《聖經》中也有說上帝要求猶太人將長子獻給自己,以謝亞當、夏娃兩位先祖偷吃禁果之罪。
  • 迦太基的毀滅
    「這曾經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擁有遼闊的領地、統治著海洋,在最危急的時刻,比那些龐大的帝國表現了更剛毅、勇敢的精神,但仍避免不了滅亡。想想過去的亞述帝國、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還有那個高傲的特洛伊,又有哪個能避免這樣的結局。我真害怕在將來有人會對我的祖國做出同樣的事。」——公元前146年,在目睹迦太基城化為一片焦土時,迦太基的徵服者、羅馬將軍小西庇阿卻深感悲痛。
  • 希臘的眾神,羅馬的英雄
    《埃涅阿斯記》是古羅馬著名詩人維吉爾對古羅馬傳說整理後仿照荷馬史詩的形式創作的長達近萬行的長詩,全詩分為十二卷,前六卷描述了埃涅阿斯和特洛伊的民眾在特洛伊淪陷後遵循神諭逃出特洛伊前往義大利的艱難曲折的旅程,全詩從埃涅阿斯漂流七年到迦太基的經歷寫起
  • 迦太基復仇記:羅馬如何面對史無前例的危機
    文:劉思公元前240年,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迦太基人被羅馬人打敗,不得不退出西西里島,並承諾永不再進入義大利水域,同時還需要在10年內賠償羅馬3200萬塔倫(約350萬美元)。誰能想到就在三十多年前(公元前278年)羅馬和迦太基還是盟友,雙方共同驅逐了皮洛斯的軍隊,羅馬得到了義大利南部諸城邦,迦太基得到了西西里。然而蜜月太短暫,打臉來得太快,可以想像哈米爾卡·巴卡登上西西里籤下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時,內心是怎樣的憤怒、恥辱。
  • 《全面戰爭:三國》如果加入希臘羅馬陣營,魏蜀吳逐鹿地中海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而羅馬則是希臘的徵服者,通過三次布匿戰爭,羅馬一舉打敗了迦太基,在連年的徵戰中,希臘也成為了羅馬的附庸。在羅馬徵服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之後,它的國力也達到了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