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356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在羅馬的對外徵服中,迦太基和希臘是兩大敵手。雖然希臘和迦太基都曾是地中海世界的佼佼者,二者被徵服後對後世的影響卻大為不同。希臘文明依舊是後世之人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迦太基則僅作為羅馬的被徵服者而捎帶被提及。同為被羅馬徵服的城邦,其結局為何如此大徑相庭?
油畫《摧毀迦太基》作者:19世紀畫家愛德華·波音特 畫中羅馬士兵正用投石器攻打迦太基城門
迦太基:兩千八百多年前的地中海女王
迦太基是兩千多年前擅長經商的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一個貿易城邦,其中心區域即現在的突尼西亞首都所在地,隔著地中海和羅馬遙遙相望。
公元前9世紀,腓尼基城邦中的佼佼者推羅為了進一步擴展貿易範圍,完全打通地中海世界,於是在北非沿岸建立一座「新城」〔迦太基(Carthage)是迦爾德·哈達斯特(Qart Hadasht)的簡稱,意為「新城」〕。
從貿易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座城市的選址可謂上佳。它位於從黎凡特地區(地中海東岸一帶)往西班牙的東西黃金航線和自北非至第勒尼安海的南北航線的交匯點上,是整個地中海世界貿易的集散地和中轉站。
迦太基憑藉其自由的商業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藉助盛產的木材、紫紅色布匹、家用器具、兵用武器等特產,在與母邦推羅的協作中逐漸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重要商貿城邦。
日後建立龐大帝國的羅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迦太基視為「發展中國家」,並與迦太基籤訂了一項不平等條約。這項條約規定,禁止羅馬人在非洲北部、西班牙南部和撒丁島上進行任何貿易或建立城市。實際上,這項條約宣稱了迦太基的領海範圍,即除西西里島和迦太基本土的港口以外,所有迦太基的通商港口都屬於迦太基的領海範圍。由此可見,迦太基曾經享有地中海制海權,所以才會被譽為腓尼基殖民地中的「女王」。
迦太基人的民族性:只知道賺錢,沒有娛樂
迦南人、希伯來人、阿拉伯人等閃族都擅長經商。在他們之中,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做生意的才能尤其突出。為了賺錢,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會不懼危險遠赴他國。但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迦太基人只知道賺錢,沒有娛樂,就像「灰頭土臉的驢子」。
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在自己的作品中寫道:「赴湯蹈火、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卻捨不得花一分,這不就和驢子為了搬運燒洗澡水的柴火而弄得灰頭土臉,到頭來卻不能洗澡一樣嗎?」
當時人的評價並不是無依據的胡說。有一個例證,那就是迦太基的城市裡沒有像希臘劇場或羅馬競技場之類的娛樂設施。這意味著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因為迦太基人沒有休閒娛樂,所以不需要興建這一類的娛樂設施。其他民族,尤其是希臘人和羅馬人之所以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迦太基人,就是因為迦太基人的生活理念——不分晝夜地埋頭苦幹,很少享受人生。
如果是因為生活貧困而不得不埋頭苦幹,那麼還可以理解,因為窮人的確沒有時間進行娛樂活動。可是,富有而且擁有巨額貿易順差的迦太基人卻很少享受優裕的生活,只是一味地把更多的金錢和時間花在獲取更多的財富上。
法國歷史學家查爾斯·皮卡德認為,普魯塔克批評迦太基人是個嚴肅的民族,不懂得享受人生,這個評價非常正確。
他說:「對希臘人來說,迦太基人的城市可以說是個無聊透頂的地方。那裡沒有劇場,也沒有競技場。如果非要說有什麼活動的話,那裡只有一些宗教性的活動,根本談不上娛樂。迦太基人的城市也只有在舉辦這些宗教活動的時候才顯得比較熱鬧。在他們的商業社會裡,藝術對他們來說是毫無用處的,自然不可能因受重視而盛行了。」
希臘人的生活方式:賺錢是為了活得像個人
論商業才能,希臘人與迦太基人相比毫不遜色。在當時,人們常說:「和希臘人握過手後,你得數數手指頭,看看十個手指頭是否都還在。」這足以說明希臘人當時在商場上是何等狡猾。
但在個性上,希臘人可以說和迦太基人截然不同。我在前面說過,希臘人做生意的本事絕對不輸給迦太基人,但是希臘人賺錢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那就是要活得像個人,而且要過富裕的生活。
問題是,怎麼樣才叫活得像個人?不同的民族或個人,其人生觀是不同的。希臘民族經常思考如何才能活得像個人,所以哲學思想才會在希臘開花結果。
普羅泰戈拉是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哲學家,以辯才聞名。他說過一句至理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可以說是希臘人的基本理念。自然萬物雖然按照各自的生長規律而生存著,然而,如果人類不存在,一切將失去意義。這種以人類為萬物尺度的主張是最早的人本主義,它主張萬物的意義是人賦予的。
希臘人認為,有正確的人生觀的人才能被稱作人。有的人追求美好的人生,有的人注重健康,有的人注重思考能力或創造性,有的人注重信仰,每個人的生活理念不盡相同。希臘人認為,追求這些生存理念才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事實上,正是這些理念引導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也只有實現這些理念,他們的內心才能感受到和諧和安寧。
希臘人有各種哲學理論,但綜合起來,他們的思考基礎是一個堅固的理念,即認為心靈高於物質,精神的價值是金錢買不到的,也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希臘人認為,經濟、政治、教育等活動,都是為了實現高貴的精神這個目的的手段。
換句話說,在希臘人的心中,目的和手段非常清楚,而且經常保持和諧的狀態。
迦太基人和希臘人在對待殖民城市的態度上也有很明顯的差異。
與其說迦太基人建立的是殖民城市,倒不如說他們建立的只是經濟、交易的基地罷了。他們在各地佔領港口,只為商業交易所用。對迦太基人來說,重要的是能運送商品或當地資源的良港與倉庫。
油畫《狄多建設迦太基》 作者: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 創作時間:1815年
相反的,希臘人所追求的卻是一個充滿人性的城市。雖然一個城市的發展一定要有經濟活動,但是希臘人認為殖民城市除了是經濟基地之外,還應該成為移植希臘文化的基地。位於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可以說是這些殖民活動的大本營,希臘人在殖民之前都會先到這個神殿祈求指示,並銘記於心,然後才開展他們在各地的殖民活動。
換句話說,希臘人無論走到哪裡,從來沒有忘記過希臘精神。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裡刻著一句格言:「認識你自己。」希臘人謹守著這句格言到各地建立殖民城市,然後再回到希臘。這句格言促使他們經常自我反省,也使得他們在地中海中穿梭往來的時候,除了得到物質上的財富之外,也滿載精神財富而歸。
舉個例子來說,希臘人在殖民城市愛奧尼亞除了發展經濟之外,還非常注重精神文化的培育。我們只要舉出詩人荷馬、哲學家泰利斯和赫拉克利特等幾位名人,就足以佐證這一點。
希臘詩人荷馬塑像
反觀迦太基人,他們每天只知道做生意。他們把所有的精力傾注在追求物質與財富上。所以,迦太基人的經濟基地根本沒有孕育出精神財富。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根本沒想過要追求所謂的「閒暇」。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身為人類有何意義,什麼才是人生的真諦,也沒有反省過為什麼要工作。他們終其一生只是純粹的經濟動物罷了。
迦太基的教訓:人類不能只為金錢而活著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迦太基和羅馬為爭奪地中海的霸權爆發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歷時一百餘年,最後羅馬攻破迦太基城,放火燒毀了這座城市。大火持續了十七天,燒完之後灰燼深達一米。為了完全殲滅迦太基,羅馬人用鋤頭挖開灰燼,在地上撒下鹽巴,這是為了不讓迦太基再次復活,不讓農作物在此地生長而舉行的詛咒儀式。從此,繁榮了近七百年的迦太基在地球上消失了。
畫家阿勒特皮耶科代克油畫作品,描繪的是西庇歐在扎馬擊敗漢尼拔的情景。(羅馬與迦太基於公元前202年決戰於扎馬,漢尼拔被打敗,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迦太基從此失勢,完全成了羅馬的附屬國。)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希臘人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並未放棄對現實生活的享受和對未來人生的思考,於是其哲學、文學、歷史、教育、宗教等在希臘世界大放異彩。後來在外族徵戰的迫使下,希臘城邦紛紛陷落,但希臘文化深深地影響了羅馬人,故而有「羅馬人在軍事上徵服了希臘人,而希臘人在文化上徵服了羅馬人」的說法。現在看來,希臘文化何止徵服了羅馬人,希臘人創造的文化成就已經通過歷史的傳播成為今天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
反觀迦太基人,他們一直奉行經濟利益至上的原則,將發展商業看作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目標,忽視了對文化教育的發展。迦太基人為了獲得財富開出一條血路,但除了經濟上的發展之外,他們從未設法努力追求政治上、知識上或倫理上的進步。所以迦太基雖然在經濟上曾經很富有,但其文明方面的淺薄與脆弱使它缺乏自己的根與魂,留給後世的也只能是「曾經很有錢,結局很悲慘」的印象。
《迦太基啟示錄:海洋帝國的崛起與覆亡》
作者:[日]森本哲郎 著 劉敏 譯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2020年7月
原標題:《同樣被羅馬徵服,為何迦太基消失無蹤,希臘卻留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