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中旬開始,部分國家迫不及待地開啟了疫苗上市和接種注射的進程,西方世界以英國為先導,而發展中國家則以阿聯為起點,至此,人類抗擊新冠疫情終於由被動變主動,開始朝著積極的方向邁進。
不過在這一進程中,相當不和諧的聲音也陸續出現了。
其中最引人注目和關切的,就是疫苗的生產和分配問題。
截止12月17日止,已結束或即將結束三期臨床試驗並緊急上市的疫苗,主要有輝瑞公司和莫德納公司mRNA疫苗、阿斯利康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中國的滅活疫苗,然而在疫苗大規模普及之前,從媒體透露的一系列消息來看,輝瑞和莫德納的疫苗雖然有效率據稱達到了90%以上,但其未來數月的產能卻在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的瘋狂囤積之下,幾乎已經消耗殆盡,除非另闢新的生產線,否則在2021年上半年之前,多數發展中國家將很難大批量拿到這兩家公司的產品。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事情?原因也很簡單,發達國家的疫苗定購數量,遠遠超出了正常需要的份額。
根據西班牙《先鋒報》報導,作為發達國家的加拿大為自己預留的疫苗劑量,可滿足其人口5倍以上的接種需求;英國的疫苗劑量是其人口的3倍;歐盟的疫苗劑量是其人口的2倍。
這樣算來,即使輝瑞公司2021年產能可以達到其高層此前聲稱的6億劑以上,按照連續注射兩針和60%群體免疫注射量來算,他們也不可能有太多的產能分配給其他國家。
對此,眾多發展中國家紛紛怒斥西方的冷血無情,寧願自己囤貨浪費產能,也不願與窮國分享。
那麼,發達國家為什麼要大量囤貨疫苗呢?
1、囤積居奇,倒買倒賣
按照一般的經濟學觀點,在稀缺物資供貨緊張的情況下,越早買到的人,也就越能解決自己的難題,並可利用手中的稀缺物資賺取更大的經濟利益。這是囤積疫苗的主要目的。
2、政治幹預,利益交換
對於制裁和封鎖這一套,西方國家玩的比誰都熟,他們很清楚,因為疫苗是稀缺品,只要掌握了產能,窮國又有需求,他們完全可以藉此向其他國家換取更多的經濟和政治資源,而且還不用自己花費一分錢。
以上這兩點,應該是目前主流媒體普遍認可的觀點,雖然這很符合西方世界歷來的行事作風,但從當前的國際環境和疫苗研發進度來分析,為了以上兩點利益來囤貨其實存在著不小的風險,除了大量的國家和組織對於新冠疫苗研發工作的持續推進,未來能夠生產疫苗的國家將會越來越多,僅就進入第3階段臨床測試的疫苗研製企業來看,中國和印度就是其中最大的變數。
中國號稱世界工廠(當然也是醫藥原料的生產大國),印度號稱仿製藥第一大國,兩者對於疫苗及其原料的生產都有著強大的底蘊,而目前全世界投入第3階段試驗的11款疫苗中,中國有5款,印度有1款,且多數都是傳統的滅活疫苗,沒有太高的技術障礙,一旦完成三期試驗和認證,產能的釋放是相當可觀的。
即使印度因為國內疫情緊張而暫時無暇他顧,僅憑中國的龐大生產能力,也足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在相當程度上抵消掉西方世界的疫苗壟斷威脅。
那麼,又該如何理解西方發達國家囤積疫苗的行為呢?
應該說,倒賣和交換隻是附帶的一種可能性,他們的主要目的其實是保障本國經濟安全
這是由兩大因素決定的
一、疫苗的時效性
以過去的經驗來看,研究一款疫苗,通常需要數年的事件,而目前最前沿的mRNA疫苗技術其實是一種在醫學界尚未獲得普遍驗證的技術,此前只是在特定的疾病領域小範圍使用,但卻從未應用於傳染病領域的大範圍生產和接種,更何況是人類從未經歷過的新型冠狀病毒,其有效性和可持續性仍然需要經歷時間的檢驗。
況且由於疫情爆發的突然性,為了追趕進度,各類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的時間都很短,參與試驗的樣本數量不足,沒有人能夠保證疫苗的最終時效性,再加上不少國家已經先後報導了二次感染的病例,且感染間隔時間並不太長,這也就意味著自然產生的抗體尚且只能維持數月,即使如宣傳中的mRNA技術疫苗能達到90%以上的有效性,又能保護人們多久呢?
幾個月?幾年?還是一輩子?
一切都是未知的。
正是基於對這種未知的恐懼,各發達國家不得不提前做好準備,為以後可能要面對的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疫苗接種囤積貨源。
二、經濟穩定的迫切性
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就是,2020年最大的黑天鵝非新冠疫情莫屬,其對於全球公共衛生的威脅、對全球經濟的沉重打擊、對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
從三月份義大利進入抗疫緊張狀態之後,西方發達國家大多數都選擇了相對溫和的防疫策略,總是在封鎖與解封中來來回回,扭扭捏捏,這樣的策略勢必導致疫情的拖沓和反覆。
從各國的抗疫現狀來看,發達國家幾乎無一例外的陷入了一種怪圈,封鎖—經濟下行—解封—疫情蔓延—再封鎖……
我們知道,經濟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是民眾賴以生存的根本。
可每一輪封鎖,都伴隨著經濟的進一步萎縮,刺激著民眾的耐心,挑戰著社會穩定的底限。
這已經成了各發達國家執政政府的燙手山芋,即扔不掉,又處理不了。
而隨著冬季疫情的再度爆發,各國的醫療資源儲備陸續消耗殆盡,一線醫護人員疲憊不堪,民眾的忍耐力也在一輪輪的封鎖中逐漸接近了極限,可以說,除了疫苗,發達國家已經沒有了退路。
筆者此前的文章就認為,西方所採取的抗疫策略,是以延緩疫情的爆發為目的,把短期大規模流行壓縮為長期小規模蔓延,給疫苗的研製爭取必要的時間,這其實是一種以時間換空間的極端保守策略。
新冠疫苗,此時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公共醫療物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已經成為保障發達國家經濟地位、維持其經濟穩定的唯一選擇。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在疫苗的時效性尚未確定之前,只有提前預留下足夠的配額,才能保證社會生活和經濟流通長時間運行在正常的狀態。
也就是說,避免陷入長期的經濟困境,才是西方發達國家不惜代價競相囤積疫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