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爸媽營的編輯團隊看到了一部紀錄片,話題很有意義:
你覺得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想通過一部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來和各位爸媽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你好,未來人類》紀錄片的最開始,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我們正在用19世紀的體制,20世紀的知識,來培養21世紀的人才。」
那麼今天的孩子,到底能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或許看完今天這篇文章,爸媽們能找到一個答案。
爸媽擔心孩子沉迷電子產品
孩子:這是我唯一的樂趣
《你好,未來人類》的導演陳一佳,是路透社北美地區唯一華人財經女主播,是央視欽點的海外連線節目特約財經評論員,是著名雙語主持人、財經專欄作家。
但是同樣,她也是一位新手媽媽。
手機對現代人必不可缺,但作為一個母親,陳一佳很清楚,電子設備對孩子的危害。所以,她只能做一個「雙標」的母親——「禁止兒子接觸任何手機和平板」。
在中國,很多個和陳一佳一樣,有著同樣的煩惱的爸媽。
中國的一項調查顯示,82%的受訪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在3歲或者更早的時候就開始接觸 iPad。
每一個爸媽,提起自家娃的電子產品「上癮」都有一大堆故事要講:
「是拿起手機就放不下的那種瘋狂。」
「沉迷在裡面無法自拔。」
「她真的可以無止境的看下去。。」
7歲的小男孩王銘麒的媽媽講了一個故事,晚上睡覺,都已經給孩子關燈了,結果等了一會卻發現:孩子在被窩裡偷偷的玩iPad。
但是,在鏡頭的另一邊面對,小男孩說:「但我只有iPad,這是我唯一的樂趣。」
5歲半的小女孩奧莉薇婭的媽媽,形容自己的女兒看手機痴迷,覺得這「可能是上癮」。
而實際上,在2013年,真的有一個4歲的英國小女孩,在禁止她玩 iPad 之後出現了一系列興奮、失眠、流淚、流涕等戒斷症狀,醫生斷定這個小女孩患上了「科技成癮」症。
家長需要支付1.6萬英鎊,藉助心理治療幫助女孩戒除網癮。
其實對於很多爸媽來說,他們對於電子產品的觀感極為負面,這些讓人上癮的「電子海洛因」,不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還會帶來情感和文化上的缺失。
對於電子產品,除了抵制,似乎無路可走。
直到紀錄片,將鏡頭挪到了英國,在這個為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爭論了十多年的國家,似乎有不一樣的答案。
英國某學校:沒有iPad,不讓入學?
在英國,5到16歲的孩子中,使用網絡的比例達到了94%;8到11歲的孩子中,65%都有手機。
有的孩子,「8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用(手機)了」。
*安全提示:圖片為紀錄片內容,爸媽營建議2歲以下孩子不要接觸電子產品
甚至在某個英國學校,「人手一個iPad,才能入學!」
在英國的學校裡,科技與教育之間的聯繫特別密切,紀錄片的鏡頭忠實的記錄了,5歲半的中國女孩奧莉薇婭在英國威爾斯聖朱利安小學的一天。
在這所「電子示範先鋒學校」裡,孩子們的心願都和電子設備密切相關。
學習視頻製作、學習定格動畫、甚至電子教學系統......這些都是孩子們超級想要學習的內容。
在這所英國的創新概念小學裡,從學前班開始,孩子們的每一節課都在使用電子產品。
電腦、平板、虛擬眼鏡、智能手環,3D印表機......這些都成了名副其實的教育工具。
所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備,都讓拒絕一切科技產品的中國媽媽陳一佳感到非常不安。。。
但當她參觀體驗了一天這裡的課程之後,一切的想法發生了改變——
1)生活課:現場連線農場主
這堂課的主題是「農場」,小朋友們圍坐在一起,老師帶他們一起現場連線當地的農場主。
孩子們爭先恐後的提出問題:「小豬吃什麼?」「雞蛋是怎麼孵出來的?」
通過網絡連線,農場主親自回答了孩子們的問題。
2)天文課:用虛擬眼鏡看宇宙
在一節神奇的天文課 ,孩子們帶上了虛擬實境眼鏡,他們看見了「又大又圓」的地球,還看見了宇宙中的月亮。
接著,他們又通過虛擬實境技術,驚喜地看著同學手中黑色的方塊變成屏幕中的太陽系模型。宇宙在孩子的手掌上躍然呈現,課程太有趣了,孩子們盯著視頻都看呆了。
3)人體健康課:藉助科技看消化系統
人體健康課上,小女孩被穿上了一件特殊的T恤衫,藉助科技投影,人體骨架出現在大屏幕上。
老師通過投影講解食物如何被消化,還和孩子們一起觀察心臟的跳動。
妥妥的高科技教學啊!
4)體育課:用編程自製計步器
到了體育課,六年級的學生們通過編程自製了一個計步器,將它綁在腿上一直跳躍,就可以計算一共跳了多少下!
孩子們一起去操場進行了實驗,戶外運動和電子產品相結合,課堂的參與感特別強。
5)歷史課:3D列印還原二戰防空洞
歷史老師讓學生們自己設計的小屋,然後藉助3D列印技術打出來,這並不是普通的小屋,而是還原二戰時使用的防空洞。
冷冰冰的歷史課因此生動有趣,孩子們在想像中動手實操,通過3D列印復原真實的歷史!
現在的小孩也太幸福了!
6)讀寫課:如何避免網絡霸凌?
讀寫課上,孩子們自拍視頻,發表對「該不該每天上體育課」的看法,然後分享到網絡,大家相互評價,這樣的教學場景不就是成年人用微博的交流模式嘛!
課程老師說,這其實是網絡安全中的很重要的一課:「我們怎麼在網上回應別人,才能避免網絡霸凌。」
這樣不僅考察了學生的寫作、思維模式,也是讓他們熟悉社交網絡的交流模式。
7)網絡安全大會
這是一個網絡安全主題的大會,學校裡的孩子們匯聚在一起討論:「在使用電子網絡的時候,什麼是你最不應該放在網絡上的?」
浸潤在這樣隨時隨地的科技教育中,這些未滿12歲的孩子們很容易得到答案:「你的住址,因為人們會通過這個找到你」。
如何才能不當鍵盤俠?怎樣才能防止網絡霸凌?這群小學生早就了解的清清楚楚!
在中國媽媽陳一佳的腦海裡,
給孩子用iPad = 遊戲 + 動畫片 + 網課
讓科技融入課堂 = 增加編程課
所以她擔心讓孩子用電子產品,害怕孩子的視野被限制在小小的屏幕上,也害怕孩子被網絡紛雜的信息幹擾。
但是,她忽然發現,科技竟然能讓孩子的課堂延展的這樣廣闊,它可以小到我們身體裡,可以回顧那些觸不可及的歷史;也可以到遙遠的農場、到太陽系……
「科技融入課堂,不是做加法,也不是做乘法,而是把它變成每個環節的一部分。」
中國媽媽陳一佳覺得自己最害怕的是,一旦自己放開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就不能控制網絡世界對孩子的影響。
但是,她忽然發現:「我擔心的事情這個學校在做,去教育孩子們如何面對社交新時代。」
想像力和眼界因此被開闊,風險性和危機被提前告知。
孩子們有更多的途徑去發掘知識的邊界,讓他們成為一個21世紀數字公民,應該有的樣子。
反過來我們再來思考一下,到底是什麼讓爸媽們對電子產品深惡痛絕?
或許是因為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爸爸媽媽們覺得:
電子產品裡的負面信息太多電子產品會讓孩子上癮電子產品會導致近視
但實際上,一部分孩子的網絡成癮,是因為缺少陪伴、缺少自然接觸的機會。爸媽再將電子產品給孩子的時候缺少監管,所以,電子產品所具備的教育功能被弱化,以至於五花八門的遊戲佔據了主流。
其實,教育與科技之間,並不是勢不兩立的死敵,關鍵在於如何去引導和使用。
正如紀錄片裡,導演陳一佳的思考:「面對危險的世界,過分的保護,是不是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培養自我保護能力的機會。對我們家長來說,最大的功課可能不是如何保護,而是如何放手,何時放手。」
回到現實生活中,爸媽忙著工作、忙著刷手機,孩子們缺少陪伴、缺少交流格外孤獨。這個時候他們吵吵鬧鬧想要博得關注,卻被爸媽扔過來一個iPad。
於是,電子產品開始蠶食孩子的時間,直到吃飯、玩耍、閱讀……所有的空閒時間都抵不上一句:「我要玩iPad!」
爸媽這才意識到危機,開始訓斥、抵制電子產品的「入侵」,卻發現簡直太難了。。。
但是,長此以往孩子會想:「為什么爸爸媽媽可以玩手機,我不可以?」
或許與其抵制電子產品的「入侵」,不如想想怎麼帶著孩子一起去使用它,怎麼教會他們在自我探索中保護自己,怎麼把我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與尺度。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說:「以昨日之法,教育今天的孩子,將使他們失去明天。」
《你好,未來人類》這部紀錄片
通過追蹤5國教育現狀的觀察、記錄和討論,呈現了教育更多的樣子。
由於篇幅問題,今天我們只介紹了第一集英國篇,這部紀錄片的其他幾集也很有意思:
比如,在諾貝爾獎輩出的以色列,培養科學家的秘訣竟然是從2歲開始「雞娃」;
比如,在「快樂教育」出名的美國想要進名校,4歲就要開始天天刷題。。。
比如,沒電腦沒WiFi的肯亞,為了竭盡全力跟上世界的腳步,科技教育也一樣得做。。。
最後一集回到了中國教育,導演發現,竟然全球父母都向中國「虎媽」看齊。。。
爸媽營今天給大家推薦這部紀錄片,一方面是想讓爸媽們一起思考,如何在當下的科技時代,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行為準則。
另一方面,其實是想告訴大家,對於教育孩子,全世界的爸媽都有著一樣的煩惱,可是教育從來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通關秘籍,只有一代又一代辛苦付出的爸媽們「上下而求索」、用愛探索出的最適合自家孩子的成長階梯!
請別太焦慮,加油吧,我們一起學著當爸媽!
作者:爸媽營(bama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