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2020-12-23 騰訊網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在這部紀錄片裡,戰地記者出身、兩個孩子的母親周軼君走訪了芬蘭、日本、英國等不同的國家,去探尋各個「他鄉」教育的不同。

在接受訪問時周軼君坦言:「現在有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去英國學習,但真實的英國精英教育和我們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

片子剛開始就來到倫敦的一所幼兒園,正值假期,很多中國家長帶著孩子來這裡體驗英國教育。

在被問到為什麼要帶孩子來英國幼兒園體驗,在場的幾位中國媽媽是這樣說的:

「我曾在英國念書,喜歡這裡的氛圍文化。」「喜歡紳士文化,希望孩子學到英國口音。」

「(想了解)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

「英國人注重禮儀禮節。」

中國家長對英國教育的 「stereotype」(刻板印象)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那麼英國教育的精髓到底是什麼?

英國教育十分重視體育

她採訪了包括威斯敏斯特公學在內的數所英國頂尖公學的校長和老師,前英國私立學校監委會(ISI)總督察等,構成英國精英教育的重要人物,為大眾還原了英國精英教育的真相。

「體育就是玩,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在紀錄片裡,出現在大家眼前的第一所英國私校,就是威斯敏斯特公學。採訪背景中,學校裡的孩子們正參與著各式各樣的體育項目,享受著學校裡日常的運動時光。

英國資深研究員李爽說:「我們很多家長把體育想得太高了,把結果看得重要。其實體育最基本的應該就是『玩』,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沒有小孩子不會玩,像球場上正在比賽的這麼多孩子們,很少人將來會成為職業運動員,但不妨礙他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從事很多年,非常喜歡這種時刻。」

「禮儀教育,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外在,體育帶來的精神面貌,是一種內在的禮儀:你必須要尊重規則。體育帶來的是團隊概念,除了同一個學校之外,體育將人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社會圈層』。」

與國內在「夾縫裡求生存」的體育課不同,基本上每所英國私校,每周都有20小時左右的運動時間,其地位與學術課平分秋色。

作為英國私校的代表,體育一直以來是阿賓頓中學的優勢和驕傲,被稱為「Other Half」,學校有31種體育項目供學生選擇。

英式橄欖球、曲棍球和板球是該校最強的體育項目;划艇隊更曾在國家級的比賽項目獲獎。阿賓頓規定學生必須參加體育運動,每名學生必須每周至少參加兩次課程。

阿賓頓中學的划艇隊

紀錄片還採訪了代表中國出徵奧運會的馬術運動員華天。華天畢業於九大公學裡最赫赫有名的伊頓公學,這裡不僅培育了包括英國現任首相在內的21位英國首相,也深受英國王室的鐘愛,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都是「Old Etonians」。

馬術運動員華天

華天說,私校的體育教育給他帶來了對身體的自信,也讓他知道除了學習,生活中還有許多別的事情值得投入和熱愛。

他提到,在中國很多家長讓孩子學騎馬,是因為騎馬能夠展示身份、體現財富,而非孩子的興趣使然,完全誤解了騎馬的意義。

他說到,騎馬運動不像很多人認為的是奢侈品,讓你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而更重要的是人與馬之間建立的聯繫,與隊友之間的關係,從而學會表達和傾聽。

中國家長愛追求一個結果,學任何課程都希望能有「一紙證明」,但體育的本質其實就是遊戲和玩樂,享受整個運動的過程。

它不一定會發展成孩子終生的技能或職業,但它可能會成為可以幫人驅走孤獨的,一生的「朋友」。通過體育運動,孩子學會如何和他人配合,如何與隊友溝通,這是一輩子都需要的技能。

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指標

在英國,超過一半的私校都建有自己的劇院,劇院能夠用燈光、霧氣、音樂來營造氣氛給孩子們上課。孩子們不是一年到頭到劇場只去演一場戲,而是可以像在實驗室做實驗一樣泡在劇院裡學習表演、學習用身體和眼神與人溝通的能力,找到身體的自信。

紀錄片裡的鏡頭記錄下了威敏公學7年級男孩上戲劇課的實況。

很多公立學校已經不再提供戲劇課,這也是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一個關鍵的不同之處——私立學校不用跟國家課程大綱走,在私立學校,課程設置更加自由。

很多興趣教室都是對全年級開放的,很多孩子都能在教室中找到新的事物,做出新的嘗試,也能在彼此身上學到知識。

私立學校還有一個資金優勢,學校會全力支持每一個夢想。即便是學生想要昂貴的材料,學校也能給你找來。

德威的副校長伊恩先生說,德威在教育上的一個特點就是這裡不但要培養他們上大學還要為他們以後的人生著想。

周軼君老師也問了一個中國家長很關心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會擔心花這麼多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會佔用太多孩子本應該用在學習上的時間?」

伊恩副校長表示,德威從未犧牲過課堂學習時間,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有交融,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在課外活動中能得到延伸和拓展。

德威的斯賓塞校長也表示他希望孩子們能不要屈服與別人,也要尊重他人,也希望學生們能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甚至允許學生們參加教師招聘的面試討論。

在威斯敏特公學,周軼君採訪了派屈克校長,校長說做自己和對社會回饋是非常重要的兩件事,他希望威斯敏特公學的學生明白他們還有為社會做貢獻的責任。

究竟什麼是英國教育的精髓?

當問起派屈克校長:「您認為英國教育最好的部分是什麼?」時,校長回答說:

我們應該拓寬精英教育的含義,精英教育應該是一股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有知識、有見識、有意向,不要做一個獨善其身的人,要參與到這個社會之中來。

周軼君老師在影片結尾也表達了自己對於英國教育的理解:

「英國教育哲學,整體上追求卓越,相信社會進步依靠精英的力量,『做那個最好的!』不同於北歐國家信奉平等和公平,信奉『不讓一個掉隊』。即便如此,英國精英教育的精華,在於專業課程之外,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於讓學生變成一個有趣的人,充滿好奇的人,做一個體魄強健,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

相關焦點

  • 《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為您解鎖孩子成長的更多可能
    點擊播放 GIF 0.3M君君來了她曾是唯一常駐加沙的國際記者她是作家,她是鳳凰衛視主持人拍出豆瓣9分的全球教育紀錄片>點擊播放 GIF 0.3M直播劇透-豆瓣9.0分的全球教育紀錄片-什麼才是中國家長教育下一代的最佳實踐?-芬蘭、日本、英國、印度和以色列等各國教育精髓能真正學到手嗎?-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發現孩子成長的更多可能?更多精彩問題直播見!問道全球教育典範,破解中國家長迷思!
  • 9.1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了解「無情」教育背後的含義
    而日本人的這些特質都和他們的教育分不開。在豆瓣上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他鄉的童年》,評分高達9.1分,是一部優秀的育兒紀錄片。紀錄片的導演叫做周軼君,是一位二胎媽媽,當自己的孩子出生之後,她對孩子的教育感到迷茫,於是就走訪了多個國家,學習他們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其中一個國家就是日本。
  • 教育相關紀錄片推薦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教育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能夠更好地引導和開發孩子的想像力,學習好就是優等生嗎?成績與人格養成在成長道路上怎樣才能並駕齊驅?學習不好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嗎?這些問題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與思考。
  • 豆瓣評分9.1: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刺痛中國千萬家長
    如果說這些經歷為她帶來的是小眾範圍內的影響和知名度,那麼這一次《他鄉的童年》,帶來的則是全民的關注。因為教育,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也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豆瓣評分9.1,周軼君帶著我們看到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等國家的教育,在最後一集,又將目光轉向了國內教育。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聚焦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一共六集,一集走訪一個「他鄉」,通過觀察和展現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和中國的「童年」,帶領觀眾進行一場沒有標準答案和終點的追尋。該片的導演、主持人、統籌是同一個人,周軼君。
  • 好的童年到底應該是怎樣的?|百家故事
    最終,她走訪了五個國家,完成了教育旅行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拍攝,這是一個母親的私心,也是一個母親為了解答教育困惑而做出的個體努力。不同國家的教育也的確令她及中國的觀眾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豆瓣,中國觀眾給《他鄉的童年》打出了9分的高分,在視頻平臺上線後,獲贊最多的那則短評中,一位年輕人寫道:「這類紀錄片最大的功德是,告訴高牆之下的人們,教育還可能有哪些形式。」
  • 《他鄉的童年》:我們可以從芬蘭教育中學到什麼?
    這個項目被英國人稱為「教育界世界盃」競賽。芬蘭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多次獲得好成績,在2012年,閱讀與科學成績歐洲排名第一。芬蘭推行基於生活真實話題,融合各學科知識的現象教學,也保留分學科教學。在去年,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將芬蘭評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
  • 到目前為止,你看過哪些可以稱為「頂級紀錄片」的紀錄片?
    《手術兩百年》是中國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力求記錄科技歷史變化,展現人道主義光輝。內容集中體現:解剖學發展、麻醉消毒止血、打開腹部、攻入頭顱、打開心臟、移植置換、癌症、手術未來。劇組歷時3年,前往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匈牙利、土耳其、印度等國家,拍攝到重要的醫學博物館、醫院和醫療研究機構70餘家,採訪50多位國際頂級專家,以此呈現手術的發展歷程和未來展望。2.《他鄉的童年》,豆瓣評分9.0。
  • 日本人是怎麼把孩子教育的那麼優秀?這部9.1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導演周軼君本身就是一個媽媽,總是想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當中也包括優質的教育。但是和所有媽媽一樣,對於教育的體制其實是感覺到迷茫的,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的一種教育方式。
  • 那個中英教育PK紀錄片裡的英國中學,把BBC給封殺了
    紀錄片中,當英國博航特中學的校長面帶微笑對入駐該校的中國教師說出這句玩笑話時,他在心裡似乎已經總結出中英教育模式的主要差別:大部分英國學校會將學生按成績分成不同小班級,但在中國,不同能力的學生身處同一個大班級,而且總體學習時間是英國的兩倍。
  • 《階級差異》「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學校互換:階級差異》是2015年的一個紀錄片,講述的是私立中學沃敏斯特和公立中學本羅斯三個學生交換一周體驗學習的實錄。在英國只有百分之七的人能上私立學校,英國的階級是比較分明的,與其說是公私立學校的比較,不如說是貧富教育理念的碰撞。
  • 豆瓣評分9.2的教育紀錄片中,我看到了葡萄籽英語學員的笑臉
    ——《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英國的教育進行探索,最後視角回歸到中國教育,探索教育的傳統和未來,以求對中國的教育引發思考。02第二集講述芬蘭教育,芬蘭教育發展水平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實施的PISA
  • 豆瓣評分9.0刷屏紀錄片中揭示的全球優質教育秘方,被她帶回了成都
    「想去芬蘭上小學」「當我們在觀察其他國家不同教育方式的時候,我們需要從中選取部分有用的經驗和觀點」…… 去年秋季開學開始,一部名為《他鄉的童年》的紀錄片就刷屏中國家長的朋友圈,超過4萬網友在豆瓣上給這部紀錄片打出了9分的高分。至今,還能在專題首頁看到這些高贊的網友評論和留言。
  • BBC紀錄片永遠不會說的現實,西方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群帶來末日命運的中國老師,在這部紀錄片最後,中國老師教的英國學生實驗班在數學、自然科學的最終考試成績比起英國老師教的那組學生整體成績高出10%。
  • 英國小學的教育,竟已經這麼牛!這一部紀錄片,爸媽營手工贊!
    前段時間,爸媽營的編輯團隊看到了一部紀錄片,話題很有意義:你覺得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子?我們想通過一部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來和各位爸媽一起探討這個問題。直到紀錄片,將鏡頭挪到了英國,在這個為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爭論了十多年的國家,似乎有不一樣的答案。英國某學校:沒有iPad,不讓入學?在英國,5到16歲的孩子中,使用網絡的比例達到了94%;8到11歲的孩子中,65%都有手機。
  • 英國的善良教育:讓孩子學會接納別人
    導讀英國的精英教育除了讓孩子獲得傑出的成績,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會接納別人,尊重他人的不同。看上去是為了別人,實際上也是為自己。人是社會動物。對他人接納,學會調整關係,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利人利己。
  • 教育的本質(五):教育,要古為今用;教育,要洋為中用
    導讀:教育,是一個時時代代永恆的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思想家、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其實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德養善」的教育主張,他已經十分接近教育藝術「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本質了,也真正道出了教育藝術的真諦。這是任何時代的教育思想家都無法比擬的。在今天,如果我們大力發展教育,弘揚教育的強大認知能力,必須重新審視並回到孔子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來。
  • 中國老師參與BBC紀錄片「支教」英國 對英式教育評價不高
    【環球網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3日報導稱,五名中國老師來到英國漢普郡的一所普通中學,試驗利用中國式的教學方法來教授英國學生,看看是否有成效。試驗結果是,這些中國老師似乎對英國學生的評價並不高。這5名中國老師參與了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一個紀錄片,對比東西方教學方法以及結果。他們接管了一個50人青少年班。
  • 記錄生活真實影像,10部高分紀錄片
    琉米愛爾兄弟最早的電影如《火車進站》 《工廠大門》 《水澆園丁》是記錄真實生活的紀錄片。今天,紀錄片有多種多樣的內容,其中許多比故事片更具戲劇性,和生活一樣精彩。各種各樣的故事都令人驚嘆。對影迷來說,紀錄片是一個必須深挖的寶藏。關於英國歌手艾米?
  • 教育的本質(三):教育的本質是真善美
    導讀:教育,是一個時時代代永恆的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思想家、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是教育發現了世界存在著的真善美。藝術的本質,是真善美。人的本質,是真善美。世界的本質,是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