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豆腐腦的「甜鹹之爭」一樣,白酒也有「高低之爭」,部分酒友覺得「白酒要喝高度酒」,因為低度酒「後勁大」、「質量差」,「後遺症」多;另一部分酒友則認為「喝低度酒好」,低度酒「不易醉」、「對身體刺激小」……常常互不相讓,都覺得自己說的不錯,爭辯得面紅耳赤。那大家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古來就有「高度酒偏好」
在古時候,因為蒸餾酒技術誕生時間較晚,在大部分酒都是10度左右的年代裡,宋元時期才出現的蒸餾燒酒(20~30度左右)算是「高度酒」,所以,人們品嘗到這類乙醇含量更高的酒,才會覺得「有味兒」「爽快」,於是就有了「暢飲催生豪氣,醉比劉伶放浪,狂若太白仙」的豪邁。
再者,在古時,由於工藝落後,生產環境難以保障,釀製出來的酒大多度數偏低,且含有更多人體難以分解的有害雜質,喝過之後更容易產生頭痛等不良反應,相對的高度蒸餾酒則「醉得比較純粹」,稍微好受一點。因此,結合「有味兒」和「好受點」,「真愛酒當飲燒刀子」這樣的「高度酒偏好」就流傳了下來。
高低標準變化
隨著蒸餾酒工藝的不斷發展,晚清時期,蒸餾酒已經可以達到50度左右,而且伴隨著這種追求「高度酒」的需求和酒家不斷用「最烈的酒」作為吸引人的招牌,建國後,有些蒸餾酒甚至高達75度。所以,在建國後一段時間裡,60度以下的白酒都曾被稱作「低度酒」。
常言道「小飲怡情,大飲傷身」,人體對酒精的耐受度畢竟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度白酒」並不合理,而且隨著國家經濟和白酒釀製工藝的發展和提高,以前僅能「少數人飲」「飲少量」的酒都變得平常易得,國家便出臺了新的白酒標準規定,白酒酒精度在45到68之間是高度酒,低於45等於25度是低度酒。
所以,相對於現代白酒來說,已經不需要通過「高度」來判斷酒是否「有味兒」和「好受」了。
高/低度酒的選擇在於「人」
我們知道,有人喝酒會上臉,有人不會;有人是「千杯不醉」,有人卻「一杯倒」……而這種差異,是個人體內解酒酶不同產生的差異。
我們體內的解酒酶是指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這兩種物質可以促進乙醇在體內的分解。我們喝酒時,酒精(乙醇)進入肝臟,通過乙醇脫氫酶的作用轉化為乙醛,然後經過乙醛脫氫酶的作用轉化為乙酸物質,最後乙酸再通過很多途徑,轉化成水分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解酒酶的數量和活性決定我們的酒量大小。解酒酶數量越多,活性越高,對乙醇的分解能力就越好,表現出來的就是越能喝,越不容易醉,反之,如果分解能力與飲用量不成正比,則反應越大,越容易上頭,越容易出現「一杯倒」。因此,對於一些人來說,喝低度酒像「喝水」「不易醉」「沒感覺」,一些人則感覺剛剛好。
「高」/「低」度酒的「張冠李戴」
經過科學的分析和驗證,我們判斷一款酒「對身體刺激大/小」「後勁大/小」「是否上頭」是跟酒中含有的雜質量有關,而不是酒精度數的高低。(相關閱讀:為什麼只有真正想醬香酒敢打「不上頭」的標籤?)
現在的低度白酒,是通過高度白酒降度之後得到。降度不是簡單的加水稀釋酒精度,而是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如果是合格的低度白酒,它的品質不會降低,只是風味和體驗與同批的高度酒有所區別,即我們常說的「醇厚」「綿柔」「淡雅」的口感區別。
因此,認為「高度酒一定辣衝」,「低度酒一定質量差後遺症多」,都是將酒品質張冠李戴到度數上的問題,並不能作為判斷喝高度酒好還是低度酒好的標準。
對一款好酒來說,酒度不是隨便定,需要釀酒大師們經過不斷試驗和精心勾調,得到最好口感才能確定。所以不管是高度還是低度,只要是好酒,怎麼選只是一個偏好問題,而不同度數的白酒的出現,也正是為了滿足這些不同的需求。我們喝酒都是為了喝得開心,喝得圓滿,無論高度還是低度,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好酒就好!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