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是十八世紀末由法國人發明製造出來的,後經過英、德等國技師多次改造完善,越來越適合人們騎行的特性。它雖然不是劃時代的發明,但是在減輕人們步行的勞累、提高出行的速度等方面起了不少的作用。
我國最早引進自行車是在清朝末年,作為王公貴族遊玩的遊戲工具,自行車並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北京等地出現自行車的改版——黃包車,當時坐車的主要是一些洋人和有錢的上層人物。到了1937年,腳踏車開始在中國盛行,中國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品牌。
至於中國真正的國貨自行車,就要從「二八大槓」說起了。生產「ニ八大槓」的廠家是天津自行車廠。
1949年4月,劉少奇親自到工廠視察,批准調撥13萬斤小米作為恢復生產的經費,鼓勵設計製造出更加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的「新中國一代」自行車。1950年7月5日,10輛嶄新的樣品車問世。它們結實輕快、漂亮,被工人們親切地稱為「飛鴿」。隨後,「鳳凰」、「永久」、「紅旗」等品牌相繼建立。「飛鴿快,永久耐,紅旗加重也不賴」成為全國的自行車民謠。
「自行車王國」不是一日建成的。改革開放之前,對於個人或家庭來說,自行車是奢侈的產品,普通自行車100多塊錢的價格,是一個工人好幾個月的工資。因此,在那時,自行車也是財富的象徵。人們結婚時,自行車是與手錶、縫紉機、電視並列的「三轉一響」。有了這「四大件」,仿佛就有了幸福生活的保證。
自行車在那時是如此巧妙而深刻地滲入人們的生活,井噴」的需求成為工業馬不停蹄的動力。在計劃經濟時期,「飛鴿」自行車是天津的經濟支柱。而上海自行車廠在高峰期每天要生產1萬輛「永久」車,最高紀錄一年生產330萬輛。自行車成了中國第一個普及型工業品。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自行車在城市漸漸普及,幾乎每個家庭都能擁有一輛自行車。上世紀80年代末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保有自行車數量達到5億輛。
筆者在上個世紀80年代讀初中時,曾經和家庭條件好的同學共騎過一輛自行車,當時的興奮勁比現在開豪車還要帶勁,而且還有過和另一位同學騎自行車30公裡去黎家坪看火車的壯舉。
至於中國為什麼被稱為「自行車王國」,據說,剛剛改革開放時,一位西方記者在清晨時分,從上海國際飯店的窗戶朝下望去,頓時被浩浩蕩蕩自行車潮驚飛鴿」牌自行車得目瞪口果,他隨即發出了一份電文,稱中國的自行車潮為「世界第八大奇觀」。從此,「自行車王國」的名字便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如今,共享單車已經進入各個城市,由於其便捷、經濟、綠色、環保等因素,它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國還會回到以前的自行車王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