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鍾:沉靜的張力|1979-2019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個案樣本

2021-01-07 漫藝術maanart

王鍾通過詞、物、意的運用與轉換,將視覺形象難以表達的官本位、體制化和官僚機構臃腫等中國當下社會現象,用觀念化、非審美性的雕塑 —— 裝置作品進行了深刻的揭示,顯示出藝術家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在小清新趣味越來越佔主導傾向的中國年輕藝術家中,王鐘的理性精神、思辨能力和社會關切意識是難能可貴且值得肯定的。

—— 王端廷

版式

沉靜的張力

文 _ 李小燕

王鍾在中國 70 後一代的當代藝術家中極具個案性。從早期帶有賈克梅蒂存在主義風格的細瘦人物,到頗具諷刺意味的《民主俱樂部》《變法三十年》《開盤了》《處女》(這些作品都由一個身著現代服飾的、胖胖的男性形象組成),再到之後 2009 年指向探討當下人類精神狀態的《32 平米》以及 2011 年至 2014 年之間打破了雕塑界限、極具觀念性和社會批判色彩的雕塑裝置作品《卻月》《紅》《城以下》《國子監》等作品,構成了王鍾 —— 這位出生於 1973年的年輕藝術家 —— 在藝術本體和社會學語意上自覺、理性、智慧、深刻的當代性探索。

最近兩年,王鍾創作了新的系列作品《摺疊》和《山上松》,和之前的作品一樣,依然關注當前特定的時代現實,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

創作於 2018 年的《摺疊》似乎與之前的作品《卻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點關聯性。《卻月》的創作靈感來自中國古代兵車戰法中的一種 —— 卻月陣,簡陋的四輛木板車弧形列陣,車上是身著現代服飾、高舉著牌子、戴著口罩、整齊列隊的人。他們在幹什麼? 他們在進行著關於什麼的「戰爭」? 其實這樣的視覺形象,可以引發很多思考和聯想。或者,他們是一群「無聲」的抗議者嗎? 是主動失語還是被迫噤聲?

卻月

1120 cm × 340 cm × 90 cm

木 瓷

2011—2014

卻月(局部)

在新作《摺疊》裡,王鍾還是使用傳統的木和陶瓷材料,但是在這裡「戰車已毀」,「陣法已亂」,「戴著口罩、整齊列隊的人」消失了,只剩下兩條胳膊還舉著當初的牌子,像是戰敗後的雜亂現場,似乎指向了某種悲壯、無奈的現實。我們不禁要想:那些人哪去了?

光滑、乾淨的瓷器表面和單純的藝術語言更加強了一種悲劇性。《摺疊》裡還殘存著的胳膊,有的還高舉著樓盤,這又讓人想起王鍾 2006 年的作品《開盤了》,當然作品的語境已大不相同,它似乎預示著,在某種巨大的力量之下,一切都如同摧枯拉朽。

作品的能指空間不僅如此,《摺疊》也容易讓人想起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中篇小說《北京摺疊》。小說中,北京的時空按照權力和階層,被「摺疊」成了頂層統治者、中層精英和底層勞工三層空間,披著科幻的外衣,卻極富現實諷刺意味。那麼在王鍾這裡,什麼被摺疊了? 又是什麼力量在實施「摺疊」這個行為? 摺疊是一種動作,也是一種狀態,被某種甚至某幾種力量改變的非正常狀態。在當下這個處於極速變革時期的社會現實中,龐大的權力意志,膨脹的物質財富,人的精神世界混亂、無序甚至是被異化。《摺疊》或許正是指向這種主體缺失、價值缺位的精神狀態。

摺疊

240 cm × 480 cm × 80 cm

木 瓷

2018

摺疊 (局部)

《山上松》是王鍾創作於 2019 年的作品,用銅、貼金、鍍金的材料做成長 2.6m、寬 1.8m、高 2.8m 的長於山石之上的松樹。樹和船是王鍾作品中的常見符號,比如,他的《歸帆少》以及更早之前的《紅》。在作品《紅》中,用特定木頭材料做成的船載著水雜亂地放置在現場,水和船關係的倒置以及行駛方向的混亂,似乎帶有某種不可言明的社會隱喻。在《歸帆少》中,語境已經大為不同。高明的藝術家似乎善於將他慣用的材料置於不同的語境之中,生成無限的語意。在這裡,小船載著松枝,多少顯得落寞孤寂。長期以來,在中國文化中,松樹寓意堅韌、不與世俗同流的遺世獨立的品格。《歸帆少》似乎表達了藝術家身處當下社會中的某種內心衝突,以及在這種衝突中,對那種可貴品質的堅守和追尋。到了《山上松》,這種意象的「品格化」更加突出。「亭亭山上松,只應松自立。明月天涯夜,而不與君同。」作者從幾首古詩中集句成詩,託物言志。而同時,從作品語言的外在指向和視覺緯度上,《山上松》和《歸帆少》以及更早的《紅》都帶給了觀者一種舒適感,或者說流溢出一種或沉靜或富麗的詩意。哪怕,這些並非王鍾所要強調的。這種外在的詩意和作品內部沉潛的意指之間形成了一種不可名狀的張力。這種張力是王鍾作品中持續存在的。

縱觀王鐘的創作生涯,我們可以發現,王鐘的實踐並不局限於某種材料、某種語言、某種視覺風格,他的思想深度、藝術天賦、時代敏感度使得他能夠駕馭多元的探索,而正是從這不斷的探索中,王鍾逐漸確立起自己的藝術判斷和價值判斷。正如他自己說:「我認為任何時候材料語言的『形』,與『形』所表達的『意』都是伴生的。我不太追求表面所謂藝術風格的延續,我更關注的是語言本體的不斷探索和無限的創造可能。」正是這種對語言本體的不斷探索,使得王鐘的作品具有了凝練和沉靜的語言張力。

山上松

260 cm × 180 cm × 280 cm

銅 貼金 鍍金

2019

山上松(局部)

王鍾是中央美院雕塑系畢業的非常有為的青年雕塑家,雕塑藝術最近十多年來在中國的當代藝術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今天的當代藝術中畫種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淡化,它有一種跨界的趨勢,所以雕塑家做裝置藝術或其他門類的藝術家採用一種實體空間的形式來做當代藝術......

王鐘的作品,我覺得非常鮮明,在邏輯方面很清晰很有力度,他的一種表述在介入當代社會,他的語言非常洗鍊,表達的現象和剖析又非常深入,但是他在表面上又採用一種非常平靜或者說非常平和的一種狀態,所以我覺得他的力量在深處,不在表面,他的作品切入中國當代社會的一些角度非常新穎,一般的人不會想到,讓我們突然有了一種全局性的眼光來反思我們自身的這樣的一個體制和架構......

王鐘的作品已經無聲地做了一個表述。通過他這個展覽,我也看到中國的當代藝術現在越來越有一種深入的趨勢,有一部分藝術家已經能夠超越表面的符號化和商業化,真正地切入當代中國生活,這是一個可喜的趨勢。

—— 殷雙喜

64平米

640 cm × 1000 cm

(尺寸根據展覽場地更改)

2011—2014

64 平米(局部)

王鐘的作品對我們中國的讀者來說,是能讀出中國當下的意義的,實際上是把當今有效的語言變為雕塑,把語言變為形式的觀念的轉化,而不是書畫或者文字本身的意義。那麼從這一點來講,王鐘的創作是契合了當今整體的世界性美術變化,我想這是可以給予充分肯定的。

—— 王春辰

國子監

30 cm × 51 cm × 4 cm

(由116個組成)

木 瓷

2011—2014

國子監(局部)

實際上王鍾現在的創作已經不再是審美的,也不再是雕塑的,它是反審美的,是裝置作品,他把一些我們原來視覺藝術或者造型藝術不能表達的觀念或社會現象通過觀念性的作品表達出來了。例如,通過雕塑或者視覺形象來表現體制化現象和社會機構,傳統的雕塑很難做到,而當代觀念藝術就可以提供這樣的表達手段,王鍾很好地通過當代藝術的概念和手段表達了他所要表達的東西。

—— 王端廷

城以下

30 cm × 51 cm × 4 cm

(由201個組成)

木 瓷

2011—2014

城以下(局部)

材料和語言形式的實踐是我感興趣的一個方向,材料,按我的理解是傳統意義上的「形」,而材料和形式語言所承載的是精神性,是「意」、是「神」,材料和語言形式的研究是我所理解的傳統審美上的「形神兼備」的追求實踐。我認為任何時候材料語言的「形」,與「形」所表達的「意」都是伴生的。我不太追求表面所謂藝術風格的延續,我更關注的是語言本體的不斷探索和無限的創造可能,每一個作品就像每一個不同的研究課題,對我來說其樂無窮。

《紅》那件作品,它本身是兩種材料的造型實踐,原始材料是廢棄的農村木樑,在北方農村,在北京郊區,木樑作為一間房屋裡最重要的部分,在完成使命後,在給農民遮風擋雨那麼多年以後,被拋棄在露天廢品站風吹日曬,我去廢品站再去收回來,作為我的作品《紅》中船的原始材料,裡面盛滿樹脂凝固的水,即一種傳統的哲學上的水形的意義,作為水和船的功能對峙,作為漫無方向的行駛疑問,可能就是傳統塑造的意境的體現。

—— 王鍾

我們一般理解水和船的關係,當然水是載舟的,船是依靠水才能存在的,才能發揮它作為船的功能。但是恰恰相反,王鍾用船來盛水,所以我覺得這可以提供各種思考,我們可以去想這個問題,不一定給他一個固定的結論。我個人覺得船和水的關係在這個作品中反過來了,船成了水的主宰。

—— 賈方舟

350 cm × 120 cm 64件

(尺寸根據展覽場地更改)

木 樹脂

2011—2014

《32 平米》既不是按照超級寫實主義的雕塑方式,也不是按照表現主義風格創作,王鍾試圖將雕塑在成型中所處的一種交流和製作過程作為作品的一部分,他不想使雕塑的體貌真實地表現該模特朋友的靈魂或信仰狀態,他只是想描述這個時代的一種精神變異的宿命及其不露聲色的悲劇感。

—— 朱其

32平米

400 cm × 800 cm × 240 cm

綜合材料

2009

關於藝術家

王鍾|Wang Zhong

1973 年生於山東省壽光市

200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並獲學士學位

2000—2005 年國家畫院

2005— 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 藝術家

中國文化藝術研究特聘: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 研究員

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傳統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策展專家組專家

第三屆北京市昌平區上苑藝術家聯合會理事長

個展

1998

中央美術學院通道畫廊個展,北京2014

形與意的當代物化實踐 —— 王鍾雕塑裝置作品展,石家莊美術館,石家莊

群展

2002

紀念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頒布九周年 —— 上苑藝術家作品展,澳門

2006

上苑藝術家工作室開放展,北京

中國宋莊第二屆藝術節公共雕塑邀請展,北京2007

北京798藝術節主題展「抽離中心的一代 ——70後藝術展」,北京

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年度新銳佳作獎,北京

2008

眾聲喧譁 —— 第四屆宋莊藝術節公共雕塑展,北京

2007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北京

懸在空中,浮於表面 —— 林大藝術中心開館展,北京

2009

流動的社群 ——2009首屆北京798雙年展,北京

2009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年度青年藝術家獎項提名藝術家,北京

2010

宋莊藝術節,北京2012

世紀風華 —— 最具學術價值和市場潛力的四十五位當代藝術家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北京

2013

「藝術北京」特別項目展覽,北京致青春:返觀與重構 —— 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展,北京

第六屆成都雙年展,成都

798藝術節主題展「先鋒歲月:攝影中的798」,北京

2014

第三屆美術文獻展,武漢2015

「肖像進行時 —— 中國當代城市生活」首屆「恭王府·時代」肖像藝術展, 時代美術館,北京第五屆「J.C 雅各布森獎」肖像藝術展,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哥本哈根

肖像藝術傑出成就獎,時代美術館,北京

2016

2016年度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展,石家莊美術館,石家莊

歐盟使館「弱勢」展,北京歐盟駐華使館,北京

2017

第二屆「恭王府·時代」肖像藝術展,時代美術館,北京

歐洲文化之都「露天工廠」項目 —— 全球10位藝術家,帕福斯第六屆「J.C 雅各布森獎」肖像藝術展,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哥本哈根2017年歐盟「歐洲文化之都」特邀藝術項目 —— 全球10位創作藝術家,帕福斯

空間·轉換 —— 西安國際當代陶藝交流展,西安2018

雕塑四十年,深圳2018第三屆江西當代藝術展暨景觀2018國際藝術交流展,南昌第二屆 GAN AND GAN 渼陂國際行為藝術節,吉安

邊界,北京歐盟駐華使館,北京

2019

景觀2019國際藝術交流展,南昌

2020

地方·國際——515洞窟美術館藝術界,達州

「0界——當代藝術展「中國篇「世戒」

「文明的禁忌」當代藝術展,798悅·美術館,北京

《在場者的榮光:1979-2019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個案樣本》

由漫藝術機構與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聯合出版

實體書影

相關焦點

  • 谷文達|在場者的榮光1979-2019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個案樣本
    —— 摘選自高名潞《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無聲演講水墨行為藝術1985年於中國杭州浙江美術學院谷文達工作室攝影,感謝矯健』將深刻的分歧張力具體化了,並代表了 90 年代各種各樣的藝術表現和潮流。」
  • 施慧:精神的歸處|1979-2019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個案樣本
    在 1987 年,作品《壽》入選瑞士洛桑壁掛雙年展,成為中國當代藝術首次登上國際舞臺的裡程碑。20 世紀90 年代創作的《巢》《結》《柱》,從纖維本身的連結、包裹、保護與安全的屬性出發,引申到對自我認同、人際關聯的思考。
  • 侯拙吾:藝術並不重要,吞噬人和再造人的力量從不在這裡
    演繹|狼毒草紙裱木板上 紗布 陶泥 中國墨 水粉 丙烯顏料 油畫棒 銀箔 舊印刷品 拓片等拼貼 90cm × 60cm 2019M:您的作品中沒有特別豐富穠麗的色彩,色彩不會掩蓋墨色或者紙本的原色,哪怕運用鮮明的色彩也重在意象的對比與張力。那麼在作品的色彩運用方面,您做了怎樣的考慮?
  • 化學物質「光敏劑」遇到當代藝術,新視覺藝術呈現了這十五個樣本
    東方網12月20日消息:光是人類視覺的根基,在光的詮釋下萬物顯現,藝術如是。近日當代藝術群展《光敏劑——新視覺的十五個樣本》舉行。在實驗室中,有一種名為「光敏劑」的化學物質,它在光固化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當「光敏劑」遇到當代藝術,現場碰撞出不少火花。
  • 徐冰—《中國當代藝術文獻 2018》提名藝術家
    大地藝術節——越後妻有三年展,越後妻有地,日本 2018 轉折點——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中國 2018 融匯: 國際藝術與文化,北京大學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北京,中國 2017 1989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紐約,美國 2017 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 記憶與當代,軍械庫98-99號,威尼斯,義大利 2017 地標——測繪中國當代藝術,嘉德藝術中心
  • 深圳當代藝術地圖:起步尚早仍需細細耕種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在2019年即將結束的12月底,蜂巢(深圳)當代藝術中心曾舉辦了群展「二線插花——深圳當代藝術二〇一九」,此展邀請了工作或曾工作於深圳的十二位藝術家,意圖通過對在地生產結果、文獻的呈現,探討走過四十年的今天深圳當代藝術的現狀。
  • 環境藝術中的張力因素表現
    在書法藝術中作品的體現,例如顏真卿的行楷混合字貼《裴將軍貼》(圖A)行書和楷書合理同置,形成視覺上的對比效果,形成比較震憾的衝擊力。給人以「張力」感的印象。在繪畫藝術中「張力」表現為一種視覺衝擊力,如當代水墨藝術作品展中,水墨點線,乾枯,濃淡的形式變化,產生視覺的刺激,反映在欣賞者的頭腦中,產生「張力」印象。在藝術設計中,場景中精神因素給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凸顯,激發著人們的潛意識。
  • 魯虹《中國當代藝術全集1978–2008》(六卷)將出版
    作為一個當代藝術的見證者參與者,我在此前就萌發過要做相關工作的想法,也零零星星地搜集了一些資料。受他的啟示,我也做了相同的工作,並於2001年8月為湖北教育出版社主編出版了《中國當代美術圖鑑1979—1999》(6卷);於2006年10月為湖南美術出版社主編出版了《新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圖鑑2000—2005》;於2009年12月為河北美術出版社主編出版了《聚變:中國當代藝術圖鑑2005—2009》。
  • 訪談︱超越「85新潮」:1980年代中國藝術的再當代過程
    上世紀80年代標定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軔,其美術史的書寫也歷來講究史論方法。高名潞等人於1987年寫畢,1991年出版的《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並非草率的急就章,書序開頭題為「歷史的意義」,多次引用克羅齊的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為該書寫作中經驗的緊迫正名。
  • 王非非《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鄭州,中國 2020 新概念藝術展,文創大廈榕·美術館,蘭州,中國 2020 中國當代藝術夏季展,閱甫美術館,柳州,中國 2020 海島藝術節,北隍城島,蓬萊,中國 2019 中國「當代素描」大展,閱甫美術館,柳州,中國
  • 中國訪談網專訪:中國當代油畫藝術家付毅兵——從匠心中尋找人格張力
    付毅兵,中國當代油畫藝術家。 對於他部分作品的風格屬性,曾有這樣的藝術評價:典型的無流派或超流派藝術主義!唯美派系或夢想主義!從藝術角度,無疑是對他創作風格精準的描述。從記者角度,則更多賦予一種仿如游離於藝術之外,但又隱藏於他的藝術創作中的人格張力,隨時從畫面的構思、技法、色彩中破框而出。
  • 屬於未來的藝術之旅:大展「科技藝術四十年」重啟並延至10月
    南都記者獲悉,2020年5月30日起,年前備受觀眾歡迎的大展:「科技藝術四十年——從林茨到深圳」及「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四十年文獻展」將重啟。展覽部分作品已升級,為新老觀眾帶來煥新體驗。「科技藝術四十年」展覽年初受疫情影響提前關閉。為響應公眾對展覽的熱情,設計互聯與展覽聯合主辦方——中央美術學院與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以及參展藝術家們密切溝通,共同決定將展覽延期至2020年10月11日。
  • 中國當代書畫篆刻藝術名家——沈昌賢
    沈昌賢(八賢山人),男,1959年8月生,祖籍上海奉賢,大學文化,中共黨員,1980年4月農場插隊。現獲國家一級篆刻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旅部頒發的篆刻十級證書,中國當代書畫篆刻藝術名家,中國當代傳承藝術名家,國際當代篆刻100首唐詩的開創者、篆刻巨匠,古今中外第一人!
  • 中國當代藝術名家——張增榮
    2000年轉業後,任商丘市老年書畫院秘書長期間,在中國畫寫意大師齊白石的孫女齊秉慧指導下專攻畫蝦。2004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中國書畫家作品展大型系列文化活動中,張增榮的中國畫《遊樂園》獲金獎,被載入《中國書畫家作品集》;中國畫《蝦趣圖》入編《中國當代書畫精品集》,並獲第5屆「黃山杯」銀獎;中國畫《蟹蝦爭上遊》被《神州詩書畫報》刊登。
  • 「檔案」與「閉環」: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亮相南藝美術館
    李小山與部分參展藝術家及「中國當代水墨年鑑」項目出品人合影 2020年11月19日,「檔案:逐漸形成的閉環——2020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
  • 徐浡君—《中國當代藝術文獻 2018》提名藝術家
    主要個展2019「經驗與一non-symmetry」徐浡君個人作品展,798鳳凰含章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19「經驗與一non-symmetry沙龍」,深圳益田文化創意園,麗江,中國2018「與色彩有關」徐浡君作品展,西班牙瑩火蟲藝術機構,馬德裡,西班牙
  • 「程昕東當代藝術收藏」清華展出 再現當代藝術三十年
    開幕式現場2020年12月19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迎來了「東張西望三十年:程昕東當代藝術收藏」展開幕式,此展是清華藝博2020年度舉辦的第7個展覽,也是收官之展,在今冬歲末為廣大觀眾帶來一場豐富的當代藝術視覺盛宴
  • 中國當代藝術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烏裡·希克的藝術城堡
    「1997年我買下了這套房子,因為我需要一個足夠大的空間來安放部分藏品。」主人: 烏裡·希克(Uli Sigg)▼瑞士人,1979年,他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來中國的外國人之一,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迅達(中國) 電梯(Schindler)有限公司的參與創始人。
  • 第十四屆批評家年會 | 回望中國當代藝術20年 在不確定中前行
    2020年12月12日至13日,2020·第十四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家、學者50餘人相聚江蘇宜興自在藝術園區,聚焦於本年度年會主題「2000-2020:當代藝術20年」,針對過去20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創作與批評展開探討
  • 呂鵬—《中國當代藝術文獻 2018》提名藝術家
    ,光州,韓國2019 異動無關 中國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華東師大當代藝術中心,上海,中國2019 桃李芳菲 首師大優秀校友邀請展,首都師範大學美育研究中心,北京,中國2019 異動 中美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Gallery Elite,舊金山,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