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2018年《修心絮語》(二)—— 煩惱消融於空性?少空口說白話!

2021-02-07 法藏 心文化傳播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8年2月27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祈願法會正行第二天第二座法,準時在9:00開始,由於昨天法王已開始《修心絮語》課程第一天的講授,因此今日大眾都在充滿期待中,等待法王開示再次登場。


在熟悉的迎請隊伍前導下,由竹奔德千仁波切和安增仁波切奉持的法王等身高法照,被安奉上法座,大眾頂禮三拜之後,維那師帶領大眾作〈皈依發心〉、〈獻曼達〉、〈菩薩戒傳承祈請文〉、〈請轉法輪〉等請法的前行唱頌之後,法王的影相在大眾期待中出現在壇城兩側大布幕上。法王在祈請傳承祖師加持之後,開始《修心絮語》第二天課程的講授。以下是法王開示內容:


今天是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的第二天。首先要問候國師嘉察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為主的上師、祖古,以及僧伽大眾和具信的在家男女信眾們,吉祥如意!


改變頑強心續,才是清淨聞思修


因此,如果有很好的方法從今天開始步上成佛之道的話,這才是所謂的精通謀略、有膽識的人,同時這才是所謂的一個「準備妥當」的人。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智者,這就是持戒清淨者,也就是一個妙賢尊者。這也就是快速成佛的唯一方法。這就是俱舍,也就是經論,也就是律典。這就是聞思修。匯聚了一切難行的苦行和力量,就能夠成就佛果。從律典到密集金剛的一切經典、續典,都是眾生修行的法門,都是佛陀觀待不同時節因緣而說的。


依照波多瓦大師的看法,所謂的「有膽識、精通謀略、善巧」是什麼意思呢?主要是指在「成就菩提」上的膽識和善巧。一個能言善道、滿頭白髮的人,並一定是所謂的智者,真正的智者是指懂得善惡取捨之道,而且付諸實踐的人。如果能夠這樣做到,也就是持戒清淨者,也就是妙賢尊者,意思是一個好人。俱舍、經論、律典所講的內容也就是這些。能夠這樣做到的人,就是在做聞思修,如果表相上看起來是在學習、思維和修持,但自己的頑強心續卻一點也沒有什麼改變的話,這樣算是正確清淨的聞思修嗎?不算的。


總而言之,正法中所說的一切都離不開修行,每一個法門都是應該修持和實踐的。這一切的佛法,都是成佛的方法,雖然有三士夫次第的法門,但究竟來說,沒有一法不是究竟成佛的方法。因此從基礎的戒律開始,到時輪金剛的內容,這裡是提到密集金剛,意思是一樣的,總之一切佛陀開示的法教,都是一個行者應該放在心上修持的方法,不會有哪些法門應該修、有哪些不用修持的情況。一切佛法都是修行的法門,無一例外。因此如果想要成佛,不了解萬法是不可能達成的。


然而現在很多人,一個簡短的開示,學習一部小經小論,就覺得滿足。如果這樣就足夠的話,佛陀也不用那麼辛苦三次轉法輪了不是嗎?因此,如果只要給予一個簡短的開示就足夠的話,佛陀也不用費心傳授八萬四千法門了不是嗎?相反的,就是因為簡短的開示不夠,因此佛陀才要講說八萬四千法門。


一般來說,想要成就菩提佛果,就要具備渴求的心,不要有「夠了」的想法。覺得自己不用再學,這並不是一個正確的心態。這種渴求的心態,不僅是成佛重要的心態,比喻來說,就像是一個鐵匠,當他製作一個茶碗的時候,如果只有一個工具也是不夠的,工具是需要很多的。同樣在成佛上,不能有「一個口訣就已足夠」的輕忽心態,不要有像是「蛇脫皮」一樣的心態,蛇只要時間到了,就會需要換皮,把舊的皮整個脫掉,這是比喻,不要有這種像是蛇脫皮那般容易的輕忽心態。


佛法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修行口訣


因此,對於聞法要永不知足,同樣在佛法的實踐上也要永不知足,帶著這樣的心態而修持是非常重要的。


宗喀巴大師住世的時候,有一位博學的論師曾經請問說:「噶當巴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請問「噶當巴」這個詞要如何解釋?這位論師的名字我不記得了。大師回答說:「佛法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修行的口訣,這就是噶當派的意思。」這位博學者聽完之後很高興地說:「大師,您今天的回答,給予我很大的啟發。」


總之,所謂的噶當派,意思就是「佛法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降伏自己心續的修持。」因此,我們在聞思修上要永不知足,行善上也要永不知足,這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一個是不需要的法門。萬法一味。《般若八千頌》告訴我們:「如果分別自他,輕視他法的話,將會落入地獄。」不要隨便批評其他人,因為萬法的修持在於心,因此對方的心思如何我們無法得知。在一個世俗人的眼光看來,對方好像都在做世俗的事情,但他可能完全沒有私心,而是一心在做著利益眾生的事情。當然也有一些人口口聲聲說自己在利益眾生,但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相對來說]也有些人看似自利,卻是真正在利益他人。如果你說「沒有人能夠做到毫無私慾的」,這是你的心有問題。


一般來說,什麼是清淨修持佛法?如果有「我是屬於這個團體、傳承」的分別執著而自讚毀他的話,這別說是清淨的修行了,甚至連修行都談不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都是無常的,剎那剎那不會停留,離死亡愈來愈近。死亡之後,一定會陷入輪迴的痛苦當中,如果不想辦法出離的話,輪迴就會無止盡的延續下去。這是一定的。因此現在就是應該修持遍知佛果的時候。


沒有真實四無量心,想成佛是自欺欺人


如果是真的想要成就解脫遍知佛的果位,應該怎麼做呢?首先需要具備一念真實的發心:「我要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佛果。」也就是生起願菩提心。生起願菩


提心之後,不能就停留在發願,一定要付諸於實踐,直到真正付諸實踐的那一刻,行菩提心才真正生起。如果行菩提心不生起,可以說我們就沒有成佛的可能。因此,這一念利益眾生而成佛的發心,是所有修持的基礎。要讓願菩提心在心中真實生起,是需要因緣條件的,無因無緣是不會發生的,因緣是什麼呢?就是在心中要生起「和眾生無有遠近、是一體感」的四無量心。


如果生起了四無量心,會是怎麼樣一種情況呢?這個人就不可能再有自私自利,傷害他人的心態。波多瓦大師認為,現在大概沒有什麼人真正生起四無量心。一般來說,外道也有四無量心的修持,他們的心續中也可能具有四無量心。因此,如果不具有四無量心,也就無法證得世間的初禪、二禪,更遑論證得佛果。現在很多人連四無量心都不具備,卻口口聲聲地說要成佛,這種自欺欺人的情況,實在是很可憐。


佛教正在崩裂,如白雲即將消散


佛陀也曾經授記說:「外道無法摧毀佛教,而會因為佛弟子強烈的煩惱紛爭而毀滅。」這主要是在說僧團的不和合。也就是佛弟子相互之間的分裂,例如說我的佛法才是如法,你的佛法不如法,我的佛法是清淨的,你的佛法不是清淨的。佛教會因為這樣的分裂而毀滅。因此我們一定要謹慎小心。


現在佛教正處於一種逐漸分裂的階段,就像群聚的白雲即將消散一樣,曾經一度佛教是緊密結合的。在這種時候,我們更要小心,如果無法成為一個持守弘揚佛教的人,至少不要成為拖累、毀壞佛教的人。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一個毀壞佛教的人呢?一方面來說,那是很容易的,因為我們身處網路科技的時代,以前我們口頭上對於朋友的話語,現在都出現在社交平臺上,到處傳來傳去,有的人批評某些大師,或者批評某個教派。有時自己也陷入其中,無法自拔,平時可能也沒那麼執著,但看多了,也變得很有人我、教派之分。然後四處和人爭吵,慢慢就變成毀壞佛教的人了。因此大家要謹慎小心。


先管好自己,別忙著自讚毀他


總之,波多瓦大師在這裡也提醒我們,不要隨便批評他人。佛法在修的,就是調整我們在面對各種境界時的心態和觀念,因此我們是以什麼樣的見解和行為去做回應是關鍵。對方的心境,對方的修行程度,我們無法知曉,但如果自己是一個世間俗人,就會覺得對方也是世間俗人,因為我們受到了自己世俗習性的影響,因此所見皆是世俗。很多時候不能只看表象,因為有可能對方只是表面上是一個


世間俗人,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完全無私奉獻的人。所以我們的觀感並不可靠,不要太輕易相信自己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自己的主觀判斷誤導。可能乍看之下有問題,但實際上沒有問題。


我們從過去祖師的故事當中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當時那洛巴大師見到的帝洛巴大師,就是一個在生烤活魚的人。同樣,我們在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當中也看到,馬爾巴大師看似一個很殘酷的人,竟然那麼殘酷的對待對他如此有信心、完全寄託於他的密勒日巴。如果馬爾巴活在現代,我想他的所作所為早就傳遍各個社交謀體,被大眾批評到死了。因此這一段是在告訴我們,我們不要太快地評斷自己表面看到的問題,而應該謹慎地去做觀察。


少找藉口,誰說有存款才能修行?


有的人說:「看在為了好好修持佛法這事兒的份上,是該有些積蓄才對。如果自己沒有積蓄,就需看人臉色做事;自己有些積蓄的話,就不需要看人臉色。這些儲蓄就是修持佛法的助緣。」這都是沒有思維死亡,對法沒有確信的話。如果沒有好好在心上思維憶念死亡,修持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如果真正憶念了死亡,是會感到惶恐不安[而急欲修持佛法]的,怎麼還有心思儲蓄呢?


有人說想要好好修行,就應該要有點積蓄,經濟條件要好。不然是無法修行的,因為你就必須看施主的臉色而活。如果自己經濟能夠自足,就不需要看人臉色。所以這些人認為:穩定的經濟條件是修行的助緣,不是逆緣。但波多瓦大師認為,這種說法不對。這會變得沒有穩定的經濟條件,就不會想到佛法或修持佛法。如果一個人沒有積蓄而無法修行,那這個人很有可能變得一輩子到老都在造惡,因為這些人處心積慮地想要積聚財富,隨著他的財富和權勢的增加,他不僅沒有在做任何佛教相關的事業,而是不斷地在造惡。


尤其現在很多人以為,一座寺院是不是在弘揚佛法,或者是否在行持佛教的事業,就是寺院要蓋得愈大愈好,或者裡面供奉的佛像一定要是很特別的,比起其他寺院,不僅更大,而且用的材質更好,裝飾的珍寶是用公斤秤重的,這些人在誇說的時候,更滿是炫耀的口吻。難道這就是在做佛教的事業嗎?不一定的。


真正清淨的佛教事業是什麼呢?是指自己盡力修持出離輪迴,並且盡力利益他人得到安樂,這才是真正的佛教事業。要如何盡力地出離輪迴呢?就是應該盡力去聽聞、思維和修持佛法。聞思修是真正佛教的事業。不在聞思修上努力,而愚昧地去比較寺院的大小或者財富的多寡,這都是錯誤的行為。


囤積成性,放不下還裝瀟灑


有的人說:「還活著的時候,[這些囤積的食物]我吃,死了以後誰要拿去都可以。」有這[種說法]就是我所謂的「貪著此生的人」。那些仗著囤積了一些東西而不需看人臉色的人,絕對不會比現在修得更好。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再小的困難都應該勇於接受。[就像是]購買一個巨大的寶石,需要拿出一些自己的寶石、物品做抵押或變賣一樣。總之,重點不在佛法的知識有多廣博,也不在於口訣有多甚深,而是在於親近一位好的上師,[了悟]自心法身。


有的人會說:「我現在做一些積蓄,活著的時候自己可以用,修行時也可以用,或者弟子們也會需要用到錢,買些吃的穿的,總之活著的時候儘量使用,死了之後也不用管那麼多,誰拿走都可以,反正一切都放下、布施出去了。」但波多瓦大師認為,這是很糟糕的說話,完全不正確。因為會這樣說的人,就證明他根本是個世間俗人。會這麼去做的人,就是個世間俗人。他們完全不去想來世,一心想的只有生前如何和弟子們積蓄、受用這些財富,世間人不都是這麼在做著嗎?如果這不是世間人,還有其他所謂的世間人嗎?


一個心繫來生的人,根本沒有時間去想今生的這些俗事。


「死了以後誰拿去都可以」,但誰不是這樣呢?本來這些財富也帶不走,不可能帶到中陰去。這種說法只是唬人而已,根本不是真的放下。


現在很多人喜歡說:「如果我不死的話,就會如何如何去做。」為什麼他們在明知自己一定會死的情況下,還要口口聲聲說如果我不死的話呢?這也證明了那些人根本放不下今生。所以他們會說:「如果我還活著的話,明年我就要做什麼什麼,後年就要做什麼什麼。」規划著各種長遠的計劃。這其實是在欺騙自己。明


知自己很快會死,一定會死,何時死不知道,但還是裝著沒這回事,哄著自己說:「我明年要做這個,後年要做那個。」到時候是否還活著,誰都說不定的。所以這些人真的很奇妙,他們心中一方面懷有「不確定明年是否還活著」的想法,但同時又做著「明年一定不會死亡」的打算,這真的是很奇妙的事情。


文中提到:「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再小的困難都應該勇於接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在說現在很多人,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很小的困難都不願意忍受。但是為了成就惡道的果位,再多的財富、土地也可以供養出去,願意忍受各種的痛苦,可以衣不蔽體,可以食不果腹,可以不眠不休,不顧寒熱地努力去達成。


所以內文說:「重點不在佛法的知識有多廣博,也不在於口訣有多甚深」,對於這些人什麼才有幫助呢?「而是在於親近一位好的上師,[了悟]自心法身。」佛法知識再多,口訣再深奧都沒有用,唯一有用的,是一位好的、具德的上師。原因在於,例如一個擁有很多商品的商人,他為了保護財產,會養一隻看門狗,如果小偷來了,看門狗就會吠叫提醒,這是比喻說,一個好的上師,當他發現弟子生起了不如法的心態時,就會提醒他這是不正確的心態,就能馬上即刻地消除弟子的惡念。


煩惱消融於空性?少空口說白話!


但現在很多人說:「如果生起了煩惱,也不用那麼急著、馬上用對治法去消除他,反正煩惱自然就會消融於空性中。煩惱本從空性中生起,怎麼來的就讓他怎麼去就好了。」這是天大的謊言,如果你有能夠安住於空性的能力,就不可能會生起貪著世間名利的妄念。從一個醉心名利的人口中說出的「安住空性、煩惱消融」的說法,全都是騙人的。自己沒有任何修持,口口聲聲高深的佛法用詞,這一切都只是浮誇無實的大話,一點正法的功德都沒有,都是假話。


我們任何一個人,尤其說自己是佛教徒的人,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要反觀自心,修行要踏實。學佛不是自作多情地在那邊做白日夢,而是切實地向內觀察自心,這樣才真正能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程度為何。所有修行人的責任,就是觀察自心。這是最重要的。


昨天也提到過,透過觀察而能夠發現問題癥結,然後就能對症下藥。希望大家都把這點放在心上。我想今天就講到這裡。接下來會念誦〈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噶瑪巴不在,我就不來?」


我這次無法親臨會場,但我覺得身體的距離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於心,所以我心中是覺得和大家在一起的。


這次前來與會的僧俗大眾,各位雖然知道我無法出席,但還是都來參加了,這真的很讓人歡喜。我常常在想,什麼才是修行。很多人都把焦點放在我的身上,他們說:「喔,噶瑪巴來了嗎?喔,他沒來,那我也不來了。」這種想法某方面來說不錯,但某方面來說也是不太好的。因為修行是個人的修為,不是為了顧及世俗的人情世故。修行的目的是要讓內心得到改變、利益,因此這完全是自己的責任,是自己要做到的,跟其他人一點關係都沒有。因此這次看到很多人前來參加,我感到很高興。


祈願法會不是我個人表演的舞臺,最開始由怙主卡盧仁波切和波卡仁波切在印度開始。從歷史上來看,第七世法王噶瑪巴確札嘉措啟建了嘎千大祈願法會。所以祈願法會是一個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的事業。要讓祈願的傳統得以延續,不僅是外在的法事活動、儀軌念誦,更重要的是要具備那一念承擔祈願的心。


不要把祖師傳記,當神話小說看


我們翻開《大祈願課誦本》,看到過去菩薩、祖師們的願力,真的會給自己一種鼓舞的力量,他們為了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母眾生,發了多少的悲願,歷經了多少辛苦,我們讀到之後,雖然自己煩惱深重,都被壓得喘不過氣,但似乎會得到一種勇氣,覺得自己應該要承擔起來,有所作為。這就是我所說的承擔的力量,這種願力才是讓祈願法會得以延續下去的動力。也因為這種勇氣,有一天我們才真的可以變得和諸佛菩薩一樣,圓滿祈願。


菩薩的意思就是勇者,具備勇氣的人。為什麼他是一個勇者呢?是因為他發心利益無量的眾生,這並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才可能做到。我們都有一點經驗,生活當中只是為了幫助一個人,可能就累得半死,這還只是幫助他得到世間暫時的利益而已,更不用說成就暫時和究竟成佛的利益,如果沒有廣大的發心和承擔力,更不可能達成。


這種承擔力要如何發起呢?無因無緣不可能發生,我們主要應該學習效法過去菩薩的發心,還有多去閱讀過去祖師的傳記,不要把它當成神話小說去看,而是跟我們一樣是人,經歷了生死,是活生生的一個人,這樣閱讀就會生起一種勇氣:


「嗯,他也跟我一樣是人,如果自己努力的話,就算不能完全一樣,但也可能差不多。」希望大家都能發起這樣的承擔願力,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裡。


(法王講課結束後,維那師帶領大眾唱頌〈菩提道次第祈願文〉,之後由國師嘉察仁波切陞法座,戴上金紅寶冠,念誦〈大祈願文〉暨〈冥陽迴向文〉,之後由維那師帶領大眾唱頌〈十方諸佛菩薩祈願文〉,完成祈願法會正行第二天第二座法)


 

往期閱讀:

【法王噶瑪巴】2018年《修心絮語》(一)—— 針對你的修行「對症下藥」是非常殊勝的口訣...

振聾發聵:致假裝在修行的自己 — — 99%的人躺槍!

演員陳坤:我因名利而迷失,藉由禪定而找到自己...

【達真堪布】現在很多學佛人的修行都是紙上談兵!

演員陳坤:我為什麼一再地推薦《西藏生死書》?

演員孫儷:讓父母兒女都學佛,是一家人最大的福報...

禪是一種生活方式 | 美國人比爾·波特的尋禪之旅

關注後可查閱更多內容!


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第35屆噶舉祈願法會 :大寶法王教授《修心絮語》第一堂
    時間:2018年2月26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來源:大寶法王中文官網天涯共此時,法王萬裡傳訊說修心今天是第35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第一天,清晨6:00整,國師嘉察仁波切升法座,為在場四眾弟子傳授〈大乘布薩律儀〉,就是漢傳的「八關齋戒
  • 楚布寺珍藏的歷代法王噶瑪巴聖物圖文
    十三世紀,第二世噶瑪巴噶瑪巴希(Karma Pakshi)便是在此寺被認證為第一世噶瑪巴的轉世。從此開始了西藏「祖古」喇嘛轉世傳統(Tulku Tradition)。從那時起,噶瑪巴代代轉世沒有間斷直到現在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Ogyen Trinley Dorje)。坐落在寧靜、樹木茂盛、山明水秀的環境中,楚布寺是很多位大成就者的道場,包括歷代的噶瑪巴。
  • 大寶法王的顯聖奇蹟,噶瑪巴千諾
    「大寶法王」尊號起源於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由明成祖永樂皇帝賜封,成為噶瑪巴的專有稱號,一直沿襲至今。大寶法王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的最高活佛,在整個藏傳佛教界,地位僅次於格魯派(黃教)的嘉瓦仁波切和班禪額爾德尼。大寶法王同時是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的創始者。噶瑪巴的法脈傳承從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1110年誕生)開始,一直不間斷地傳承至今。從釋迦牟尼佛到西藏的一代女宗師瑪吉拉珍都曾預言噶瑪巴和宗喀巴為在西藏的觀音菩薩之親身化身,而蓮花生大士則預言噶瑪巴會轉世二十一世。
  • 大寶法王噶瑪巴主持的蓮師初十金剛舞法會
  • 大寶法王噶瑪巴 | 如何24小時禪修保持正念
    法王噶瑪巴在南紐澤西:禪修指導時間:2015年4月4日地點:美國 紐澤西州 月桂山市[轉載]法王噶瑪巴在南紐澤西:禪修指導在為期兩個月的美國弘法行中,大寶法王行宮(the Karma Thegsum Ch?ling-New Jersey)是法王噶瑪巴駐錫的第一座佛學中心。
  • 噶瑪巴的勝觀
    這種感受可說是一種初嘗開悟滋味的第一步,因為我們所見到的一切均已完全離於自我。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虔巴、第三世大寶法王讓炯多傑或其他歷代噶瑪巴的小乘階段訓練,指的便是這種噶瑪巴之勝觀的初步啟發。因此任何體悟必須以「無住」而評斷之,若缺乏無住的特質,則依大乘觀點來說,此仍為心靈上的缺失,我們必須以空性的正觀修正它。因為在金剛乘看來,此與小乘雷同,將導致產生二元之見,只是它是在一個更為微細的層面而已。偉大的金剛乘詩人薩惹哈對於上面的論點曾有如下的譬喻:「只修習空性而無法享用淨化後之六識的人,正有如一隻烏由船上飛起,在空中環繞一陣後,又落回船上一樣。」
  • 大寶法王噶瑪巴||[金剛總持祈請文]開示(三)
    還有昨天提到所謂「噶舉佛父子眾」共有六位,這六位要把噶瑪巴也加上去,也就是法王噶瑪巴自己加上五位法子(夏瑪仁波切、大司徒仁波切、嘉察仁波切、巴渥仁波切、哲霍仁波切),所以是六位。「無分別教派」的名稱,應該是從蔣揚欽哲汪波和蔣貢羅卓泰耶兩位之後開始的,他們二位大力弘揚無分別教派。在這之前很少人用這個名稱。他們二位不僅是自己力行無分別教派,同時,真正無分別的去持有、保存和弘揚各個教派的法教,大力地保護許多珍貴的灌頂、口傳、教授的傳承,例「八大實修車軌」等傳承,可以說是由於蔣貢仁波切這樣努力之下,讓這些珍貴的法教得以恢復,並得到非常大的重視,可說是非常難得的。
  • 大寶法王噶瑪巴||在家居士很好的修行,最後會得到跟出家人同樣的果位​
    [大寶法王,藏文稱「嘉華噶瑪巴」,意指「行佛陀事業的人」。]大寶法王噶瑪巴||在家居士很好的修行,最後會得到跟出家人同樣的果位>時間:2009年6月27日地點:印度 達蘭薩拉 上密院視頻:生命電視臺製作一般佛陀所規定的戒律,比如在《毗奈耶經》中有很多戒律大部分是針對僧眾而規定的,並不針對在家人,只有極少數的一些才是針對在家人而規定的。
  • 12月9日,法王噶瑪巴出席印度智慧林猴年猴月蓮師初十法會
    仁波切指出,法王來訪的日子極為吉祥,剛好是藏曆的猴年猴月猴日和蓮師金剛舞法會。再者,法王是蓮師的化身,與蓮師無二無別,仁波切說明,這在重新找到的佛經中佛陀是這麼授記的,而且也在證悟者的淨觀中獲得確認。因此,仁波切建言,在今天這個千載難逢的特殊日子裡,大家當生起完全清淨的菩提心,並且向蓮師和法王噶瑪巴祈請。
  • 歷代噶瑪巴 | 第一世噶瑪巴
    第一世噶瑪巴是藏傳佛教轉世制度的創始人。歷史上法王圓寂入滅前,都會留下預言信函,明確指出自己下一世將出生的地點、時辰、父母姓名和出生時所示現的瑞相。法王將存證信寫好,交給他的弟子 卓貢惹千(Drogon Rechen),他是法王傳承的持有者。
  • 大寶法王噶瑪巴||《修心絮語》(一)​
    [大寶法王,藏文稱「嘉華噶瑪巴」,意指「行佛陀事業的人」。]大寶法王噶瑪巴||《修心絮語》(一)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課程主題:波多瓦大師《修心絮語》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二,漏器:聽了不記,聽什麼都忘記第二種過失,是指如同「破洞」、底部有破洞的過失,就算容器是正放的、能倒入各種水,但若底部有洞,就無法善加保存住任何水。此是說若人在現場、也專注聽,但並未嘗試記憶的話,可能會誤解法教內容,因此應者不僅需專心聽,還要記憶下來,並正確理解這些內容。
  • 南京靈谷寺與噶瑪巴的故事
    噶瑪巴接到迎請詔書後,於(1406年)從西藏出發前往朝廷。途中噶瑪巴一路為眾人傳授佛法,誦經灌頂,調解爭端及民事糾紛,受到廣大百姓及僧人的熱情迎送。永樂五年(1407年)春,明成祖終於迎請噶瑪巴來到了南京的「靈谷寺」,並由噶瑪巴統領天下僧眾,為太祖、太后舉行大薦揚之典,同時超度戰役中的亡靈及天下亡魂。以此佛法弘揚之盛舉,利益社稷,廣利眾生。
  • 大寶法王噶瑪巴||帶領你皈依【三寶】及皈依【三寶】開示
    [大寶法王,藏文稱「嘉華噶瑪巴」,意指「行佛陀事業的人」。]大寶法王噶瑪巴||帶領你皈依【三寶】及皈依【三寶】開示【皈依三寶的內涵】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1998年7月8日開示於楚布寺 如虛空無量之眾生得證無上正覺
  • 大寶法王轉世的故事
    在第一世大寶法王前四百年,把佛法帶進西藏的蓮花生大士就預言過,在未來會有一位叫做噶瑪巴,也就是行佛陀事業的人會出現,就是大寶法王,大寶法王一共轉世二十一世。甚至在兩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時代,佛陀就預言過,說未來會有一位行佛事業的人出現,叫做噶瑪巴,就是大寶法王。
  • 四、白教「大寶法王」竟然鬧雙包
    大寶法王並於1992年9月27日在歷代噶瑪巴大寶法王的根本道場——西藏當雄縣堆龍的楚布寺大殿舉行坐床典禮。典禮由泰錫杜仁波切主持,世界各地前往參加盛典的信眾有六萬人次。1992年9月29日,大寶法王進行此生第一次的灌頂法會,為來參加坐床大典的大眾修法祈福。2000年,噶瑪巴法王離開楚布寺去了印度。他在留給寺廟的信中說,此行是為了去國外取歷世噶瑪巴活佛的法帽和法器。
  • 黑帽系大寶法王的傳承世系
    1407年,噶瑪噶舉派的第五世「活佛」銀協巴被明朝永樂皇帝封為「大寶法王」,一直傳到現在的第十七世。(二)蒙古皇帝賜給噶瑪拔希稱號,從此開始黑帽體系傳承1256年蒙古大汗蒙哥皇帝詔見噶瑪拔希,賜黑帽鑲金邊,並賜金印。
  • 噶瑪巴的轉世應化由來(含經、續記載)
    據說,那些曾與噶瑪巴本人相遇者,每一想到噶瑪巴,就會令其觀修變得容易,感受也隨之而起變化。由於你會親遇噶瑪巴本人 ,你與噶瑪巴之間乃有了親密的關係—對噶瑪巴生起了強烈的虔敬與信賴之感—以致很快得就到了噶瑪巴的加持。與一般的學者、名作家或其他方面的偉人及名人不同,覺者噶瑪巴的降世,事先是有預言的。
  •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轉世的故事
    在第一世大寶法王前四百年,把佛法帶進西藏的蓮花生大士就預言過,在未來會有一位叫做噶瑪巴,也就是行佛陀事業的人會出現,就是大寶法王,大寶法王一共轉世二十一世。甚至在兩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時代,佛陀就預言過,說未來會有一位行佛事業的人出現,叫做噶瑪巴,就是大寶法王。
  • 【大寶法王】悲心與心的真正本質
    中國噶舉中心公眾微信平臺 -- 比如說人類具有笑的能力,我認為這是人類在動物界獨有的能力,其它的動物可能會嗚咽、會哭嚎,但卻無法真正地笑。雖然這是我們人類自然而有的能力,但是若是我們強迫自己去笑,反而無法做到。比如說在照團體照時....(法王以英文開示)人家經常說我很嚴肅。你覺得我很嚴肅嗎?
  • 都穆法王傳連載4:成就佛法大師
    他的證悟超凡,每一天、每一刻從未離開過這種極為穩定的證量。仁波切的慈悲法行廣施教化,無分無別、無倦無厭地攝受了無量眾生。特別是在藏地,不管貧窮與富有、男女老幼,都親切地稱之為「仁波切!」,他們總是說:「這是我們的根本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