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市驛板鴨已有100多年歷史,經醃漬、烘烤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臘香可口、餘味無窮,系高蛋白、低脂肪、飲酒佐餐之佳品。
白市驛板鴨選料嚴格,製作精細,配方獨特。選用當年產二斤半左右的肥鴨為原料,經宰殺、褪毛、去內臟後,曝幹水分,再用食鹽、花椒、胡椒、八角、白糖、甘松等十多種調料反覆進行醃漬,將醃漬好的鴨子擦去汙物,用竹片撐開,進行風乾,隨後把穀殼點燃燻烤40至50分鐘,烤好後外塗香油,進行包裝。由於板鴨是半熟品,所以不宜久存,冬季可貯存半月至一個月;伏天只能存放兩天左右。
白市驛乃成渝古道第一驛站,商旅頻繁,自古熱鬧,盛產白酒,飯館酒樓遍設於市。「板鴨下美酒」的盛名,使過往客商無不停駐品嘗;而「帶板鴨,饋親友」的習慣,更令「白市驛板鴨」之名,不脛而走。
據史料記載,白市驛燻烤板鴨的歷史,迄今已有上百餘年。按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向楚編印的《巴縣誌》卷十一「農家副業」一章中,談及巴縣農家多養棚鴨,不缺乏製作燻烤板鴨的貨源;《巴縣誌》卷十二中又記道:「至鄉鎮間小工業,四十年前……白市驛之燻鴨,木洞鎮、冷水鄉之糖果,歲各貨數千金,皆手工業也……」
1940年6月,白市驛飛機場建成通航,駐有的數百名蘇美空軍地勤人員、名人要員、國內外過往乘客等出入其間,「白市驛板鴨」作為重慶特產成了他們招待賓朋、饋贈親友之上品,時常被帶往歐美等地。
「白市驛板鴨」需經過20幾道工序精心製作,產品美味可口、回味無窮。其中,關鍵加工工藝可以總結為七個字——「相、屠、劃、醃、繃、烘、燻」。
相:非病、殘、乳之壯鴨,方選之本。
屠:活鴨宰殺後,用食品級石蠟脫毛,避免傳統松香給人體帶來的危害。
劃:劃鴨講究「十八刀」,取糟粕,留精華。
醃:將醃漬鹽與天然香辛料粉混和均勻,用手輕撒在鴨體上,腿部、頸部及殺眼應適當多用鹽。
繃:兩塊竹片交叉繃於鎖骨至腿部,繃腿成扇形。不刺穿鴨體、不破壞表皮。
烘:控制烘房溫度,烘烤後的鴨胚表體微紅。
燻:將烘乾後的鴨胚平放於烤折上,烤折放於生好火的燻灶上,穀殼燻烤,火力均勻,無明火,勤翻動,燻制好後的板鴨,表體褐色,肉質玫瑰紅色,色澤均勻。
2007年,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公司被國家農業部審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同年,收入突破1億元;2010年又被農業部認定為「農產品加工示範企業」。
2011年,公司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白市驛板鴨製作技藝」被重慶市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公司設立和運行10多年並承擔過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的科研機構,升格為「市級技術(研發)中心」;2015年,公司被中國老字號工作委員會評定為「中華老字號傳承創新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