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8日 09:46 來源:河北新聞網
參與互動對「虛擬定位」軟體應有法治監管
□楊玉龍
網上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虛擬定位」軟體廣告,宣稱任何手機軟體都可以「隨心所欲定位到任何地方」。記者在網上搜索「手機APP定位軟體」,得到428萬個結果。比如,「××助手擴展您的手機功能」、「選擇×××,虛擬定位從此簡單」,等等。(據《中國青年報》2月26日報導)
據警方多次偵查實驗發現,市面上曾經出現的一款定位軟體精確位置在20米-50米之間。而警方破獲的此起案件,案發時,定位軟體在兩年間吸引了4000多名註冊用戶,其中充值金額在1000元以上的有近200人,涉案金額40餘萬元。
法律界人士表示,「虛擬定位」軟體在得到授權的情況下,僅僅用於測試數據是合法的,但如果出售軟體用於牟利,則是違法的。而現實中,由於「虛擬定位」功能技術含量較低,網絡上相關軟體呈泛濫之勢,甚至成為不法分子實施各類犯罪行為的工具。如有的定位軟體成為國內80餘家調查公司、討債公司實施不法行為的幫兇,幫其對目標人物實時定位。國內一些涉黑涉惡團夥也在使用一款定位軟體,定位他們要下手的目標人物位置信息,進而實施非法拘禁、故意傷害等違法犯罪行為。
這些情況的出現,對如何保護每個APP用戶合法權益,敲響了警鐘,提出了全新挑戰。
定位軟體之所以能被廣泛應用,就在於很多手機APP過度收集的個人信息,易被「黑客」找到漏洞開發定位軟體,造成信息洩露。而絕大多數APP在安裝前後,沒有明確告知消費者會獲取哪些權限,以及獲取權限後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範圍和風險。同時,軟體獲取權限時,也沒有給消費者選擇的機會,存在默認選擇的現象,這些都侵犯了消費者的選擇權。
防範、杜絕「虛擬定位」軟體帶來的風險,需要APP服務商、手機用戶和監管部門共同努力。APP服務商作為程序提供者應增強法治意識,嚴守法律邊界,從法治和技術兩方面避免社會危害的產生。手機用戶要增強防範意識,既保護好個人信息,防止洩露,又謹慎購買使用一些「虛擬定位」軟體。公安機關則應加大對「虛擬定位」軟體的監管力度,嚴厲懲戒違法行為。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更好避免信息洩露,解決用戶被惡意定位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