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兒子愛我,我要兒子怕我
想給包貝爾拍手叫好。
為啥呢?他在《一塊出發吧》(原《爸爸去哪兒6》)裡,嘲諷楊爍對兒子的態度。
楊爍向包貝爾抱怨兒子楊雨辰對他不搭理。
包貝爾說:「他敢不理你?慣得他!」
說完對著鏡頭笑嘻嘻。
楊爍聽明白這句暗含嘲諷,笑著說:「你別挑事情。」
說起楊爍的教育方式,最廣為流傳的是「楊爍教孩子走路」這段。
楊玉辰走路有點內八,楊爍命令他跑上去,重新走一遍,兒子不和他同一邊走,他就要兒子回去,再走一遍,硬是雞蛋裡挑骨頭。
兒子褲子疊得不整齊,他眼睛就瞪得和銅鈴一樣大,楊爍的教育方式,就連「山雞哥」陳小春都吐槽太兇了。
今天,我們不討論楊爍的育兒方式,我想談談「父親」這個角色。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我們形容母親是用「母愛」,溫柔細膩;形容父親並不是「父愛」,而是「父權」,常用的詞語是「父愛如山」。
以前我覺得「父愛如山」是一個好詞,但現在我認為「父愛如山」是一個貶義詞,這個詞語已經暗示了父親與子女的關係,中間隔著山,無法跨越。
楊爍教育楊玉辰的方式,讓我想起了《紅樓夢》裡父子關係。
賈政對賈寶玉非常嚴格,在學業方面期望他能夠攻讀詩書、考取功名、繼承家業、光宗耀祖,在第七十五回中,正值中秋佳節,賈母帶領眾人登高賞月,眾兄弟姐妹即興作詩,賈政對寶玉所作詩文不滿意,寶玉兩次一試的才氣都未被父親認可,賈政認為他的詩文沒有大士夫的風採,不符合他心中期望。
除此之外在第三十三回,賈政讓寶玉接待客人賈雨村,然而賈寶玉一言未發,賈政呵斥賈寶玉:「站住!好端端的,你垂頭喪氣,方才雨村來了,要見你,叫你半天才出來,既然出來了,全無一點慷慨揮灑談吐,仍是葳葳蕤蕤。」
回望中國歷史文學,除了曹雪芹筆下的賈政,還有魯迅回憶自己的父親,你會發現,在中國家庭裡,父親具有絕對的權威,子女在家庭中處於服從、被壓抑的地方,主流文化塑造的「父嚴子孝」的模式是範本。
《論語》中是這麼形容父子關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些理論都訓誡父嚴子孝的價值觀,即便現在是2020年了,不少家庭的父親與孩子的關係,處於疏遠,僵硬的狀態。
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我不要孩子愛我,我要孩子怕我。
在父權的氛圍下,談愛太奢侈,要的是控制權。
母親是「守門員」,父親是「隱形人」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說中國文化是在找媽,我們很多的影視、文學作品都在放大母親這個角色,比如《小蝌蚪找媽媽》《媽媽再愛我一次》。
為啥母親無處不在呢?
因為爸爸不在呀。
我們處於「喪偶教育」。
這是大家的想法。其實「喪偶式教育」一直存在。
我們都知道嶽飛這個人物。
你知道嶽飛的爸爸是誰?他是怎麼樣的人呢?
不知道。
現在廣為流傳的是:嶽飛一出生,湯陰縣發大水,媽媽把他放在一個水缸裡,母子倆逃生到一個地方,當地的員外找了私塾先生,教幾個孩子讀書,但這幾個孩子都不喜歡讀書,而嶽飛一學就會。這是大家所知道的版本。
而真相是嶽飛有父親,教嶽飛讀書的是他的父親。
嶽飛的父親叫嶽和,他是財主。嶽飛出生的時候確實發過大水,但嶽飛的父親很仁義,仗義疏財,嶽飛的父親為嶽飛請了各種各樣的私塾先生教他文化知識,又請了周侗教他武藝。
嶽飛19歲的時候,宋國與遼國打仗,父親讓嶽飛上戰場,一直到嶽飛22歲,父親去世,而嶽飛也在軍營中闖下名聲。
但我們的歷史使父親黯然失色。
現在電視劇還有教科書上常說,嶽飛的母親在嶽飛背上刻上「精忠報國」四個字,嶽飛的成就來源於母親,可事實上父親的栽培功不可沒。
誠然,很多家庭父親缺位或者父親不夠好,但有「好父親」的形象,我們也把他抹殺了,「壞父親」的形象更是用來批判。
這就造成一個矛盾:嚴重重男輕女,但又嚴重美化母親。
從整個社會層面來講,我們一直把「母親」作為門面擔當,我們形容祖國,會說祖國母親,不會說「祖國父親」,而西方會說fatherland父地。
反觀歐美文化,影視作品多數都在講父親,像大家所知道的《蜘蛛俠》《蝙蝠俠》都是超級英雄的形象,這都是以父親為原型創造的,甚至還有一些影視作品孩子殺父親。
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文化。西方強調創新,因為殺父意味著要反權威,推翻過去,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而東方文化強調服從,誰是家裡最大的主人就要聽誰,如果不服從就是挑戰權威,要遭到批判。
我們在討論「喪偶式教育」的時候,先想一想:父親這個角色是否被抹去了。
克制母性,讓父親出現在孩子面前
蒙田在《論教育》裡的第一點忠告就是:您應該充分克制自己的母性。
我們把「母親」這個詞神話了,以前我們還會說爸爸是超人,現在變成媽媽是超人,媽媽把爸爸做的事情包辦了,既當媽又當爹。
看到孩子的父親一次次失敗,孩子的母親一次次警告,父親被那張無形的紅牌罰下,不敢輕易靠近孩子,而孩子遇事也習慣找媽媽。
這樣做不好。
《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其中有一組家庭,爸爸被調往西部工作,做火車要兩天才到,按照多數家庭,爸爸去外地工作,常年不回家,母親代替父親教育孩子,但這組家庭不是,在離開之際,孩子的爸爸教兒子一遍遍背他的手機號,父子倆常常通話很久。
有一次國慶節,本來母女出去旅遊,後來孩子的媽媽帶著兒子看望老公。朋友問孩子的媽媽:你會不會算帳,一票難求的艱辛,四天旅途的疲憊,僅換來戈壁荒原上三日匆匆的相聚。只有傻子,才會這麼幹。
朋友是精算師,樣樣都算到,但唯獨沒有算到一個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看到爸爸工作的地方,鑽塔,野營房,電熱杯煮麵,都讓孩子感覺新鮮,孩子牽著爸爸的手,認識了胡楊樹,坎兒井,看到了沙漠的落日,甚至經歷了一場昏天黑地的沙塵暴。
回去的路上,孩子的媽媽想給孩子講《小紅帽》《白雪公主》的故事,這次孩子不願意聽,他說:「那些故事裡的人,遇到困難,只會坐著哭,等別人來救,我要聽爸爸講孫猴子,魯濱遜,在危險的時候,他們會救自己,也會救別人。」
孩子的生命裡,不是每一場風,都需要躲進母親懷裡;不是每一場雨,都需要一把慈愛的傘。世上做媽媽的,總是太多的小心和不允許,把孩子當花瓣,當最薄脆的瓷器,而父親能讓孩子長成青松、磐石,長出百折不撓的勇氣。
有研究發現,母親並不能替代父親的角色,現實情況是,母親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孩子的教養中,一方面,母親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而對子女嚴厲管教,甚至形成「嚴母慈父」的現象,孩子不僅與父親感情淡漠,也與母親關係緊張。另一方面,由於父親角色的缺失,使得母親出於補償心理而更加溺愛孩子,由於在成長中孩子缺少父愛,而對母親的依戀得不到轉移,孩子過分依賴母親,特別對於男孩子來說,很容易造成「戀母情結」。
作為父親不參與孩子情感活動,孩子感受不到父親的愛和關懷,孩子與父親之間有了屏障,在成年之後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究其原因在於父親在家庭生活中扮演旁觀者角色。
母親很努力給孩子愛,但始終都是一份殘缺的愛。孩子的成長,是一次又一次美麗的盛典,而父親和母親,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沒有人可以缺席。
對孩子要學會放手,對另一半也要學會放手,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憑什麼母親要比父親做得好?
任何職業角色都會被替代,唯獨父母角色無法替代。別讓陪伴缺失,別讓孩子說後悔,別到年老的時候,才後悔這一生沒做好的角色,是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