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志願軍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一次大規模作戰,長津湖之戰以志願軍在極端惡劣條件下發起氣壯山河的攻勢而為人所熟知。1950年冬,中美兩支部隊為扭轉戰局在長津湖展開了「王牌對王牌」的激烈對決,戰事的慘烈程度史上罕見,並被稱為連美軍都不願提及的血戰。在這場「鋼鐵人」與「鋼鐵武裝」的較量中,志願軍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記錄,迫使美軍陸戰1師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並收復了三八線以北東部的廣大地區。
1950年9月27日,沿著釜山到漢城的京釜公路向北突進的美軍,與在仁川登陸的美軍第10軍在漢城會師。此時,「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對自己冒險在仁川登陸志得意滿,其甚至向杜魯門總統表示,他在朝鮮已勝券在握,戰爭有望在11月23日感恩節前結束。關於麥克阿瑟「感恩節結束戰爭」的豪言壯語,不少美國史學家都斥之為「狂妄」。然而,回首1950年11月朝鮮戰局,有一點不得不承認,那就是麥克阿瑟有足夠的資本「狂妄」。作為美國老牌陸軍代表人物,兩棲登陸和「鉗形攻勢」可謂麥克阿瑟的看法法寶。正是憑藉著兩大戰術的交替使用,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戰場上無往不利。在1945年收復菲律賓戰役中,麥克阿瑟正是以四個師的兵力於呂宋島登陸,牽制了日軍主力,隨後又第8集團軍突擊對手空虛的側翼,擺開「鉗形攻勢」,將兵力雄厚的日軍第14面軍趕入絕地,而號稱「馬來亞之虎」的日軍名將山下奉文最終兵敗被俘。
這次麥克阿瑟碰到的是裝備簡陋的中國軍隊,所以他對取得勝利可謂是志在必得。於是,在戰場上獲得初勝的麥克阿瑟下兵分兩路繼續向北進犯,其中第7師奉命向鴨綠江的惠山開進,而海軍陸戰隊第1師則由興南撲向長津湖南岸。一旦美軍在上述地區建立前進基地,那麼志願軍的東線將完全暴露在美軍的兵鋒之下。面對這一情況,志願軍第9兵團火速出發,在短短十幾天裡提前進入長津湖設伏。對於第9兵團的行動,麥克阿瑟沒有太多的警覺並持續北上。至11月20日,朝鮮東北部地區已集結了美軍及聯合國軍在內的五個師11萬人的兵力,加上龐大的美國海、空軍支援,在兵力上敵我雙方幾乎持平。
然而,正是11月20日,一股寒流席捲了整個朝鮮東北部,長津湖地區的氣溫驟降至零下30度以下,晚上最低溫度甚至降至54度。儘管穿著厚厚防寒皮毛大衣,但一線的美軍仍凍得瑟瑟發抖,而穿著單薄的志願軍第9兵團則晝伏夜行,嚴密偽裝,忍受著酷寒、飢餓和疲勞在覆蓋著厚厚積雪的山脈和樹林中連續行軍,以驚人的毅力克服千難萬險,悄無聲息地抵達了長津湖畔的攻擊位置。11月27日,戰鬥在長津湖東西兩側的柳譚裡和新興裡打響。對於美軍來說,志願軍的攻擊來得很突然,部隊仿佛是從地上冒出來的一樣。在戰鬥打響之初,很多美國士兵都是在睡袋裡被打死或者被俘的。不過,美陸戰隊1師和第7師的部隊,畢竟是久經沙場的王牌勁旅,儘管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但他們的應變能力不俗,很快就依託坦克及卡車構築起環形防禦圈。經過一夜的戰鬥,至28日晨,美軍陸戰1師的主力和第7師一個加強團,被分別包圍於竭隅裡、柳譚裡和新興裡地區。由此,志願軍切斷美軍各個被圍部隊之間及其後續部隊的聯繫。
曾經戰無不勝的美陸戰1師此刻終於明白,再無繼續向北推進的可能,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突圍了,就此雙方在長津湖一帶展開了激烈的鏖戰。短兵相接的陣地,到處都是槍聲,爆炸聲和喊殺聲,還有劈斷骨頭的聲音,而前來增援的美軍飛機有時根本無法分清下面的部隊,只能對遠處第9兵團的增援力量進行遮斷轟炸。戰場上,兩支王牌部隊的對決,戰鬥異常激烈,美軍付出重大傷亡後,還是沒有突出重圍,而志願軍迅速殲滅所有被圍美軍的目標也沒有實現。但是,志願軍將士們在體力消耗已到極限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強勁的進攻勢頭,並創造了全殲美軍第7師第31加強團的戰例。儘管美軍殘部在7艘航母的掩護下,利用海路逃脫了被全殲的厄運,但麥克阿瑟的「鉗形攻勢」瞬間被掰斷一翼,而在西海岸正面推進的美陸軍第8集團軍主力,也陷入志願軍的三面夾擊中,不得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撤往三八線以南,朝鮮戰場的局勢由此逆轉。有專家表示,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由於美國執意挑起「大國競爭」,對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構成了極大威脅,所以有必要提醒他們,別好了傷疤忘了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