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海洋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就曾說過:「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海運不僅能大大降低貿易物流成本,還能夠快速有效聯通世界貿易。海權對於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出海口的丟失,甚至可以讓一個國家或地區由興轉衰。歷史上,我們都知道沙俄對於擁有出海口是多麼的渴望,不惜挑戰強國,可謂是對賭國運,經過不斷地戰爭與擴張,沙俄擁有了北冰洋、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等多個方向的出海口。
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以及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那時的東北是有著廣大的出海口的,擁有長達12000公裡的海岸線,包括不凍港海參崴。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可以暢通無阻地順流而下進入大海,沿河眾多的城鎮河港都可以通過海運進行貿易。
但清朝後期由於國力衰弱,在1858年後,清政府被迫割讓外東北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給沙俄。至此,外東北的12000公里海岸線喪失,東北地區從沿海省份變成了內陸省份。
黑龍江成為中俄兩國的界河,而我國離日本海最近的地方是吉林省琿春市敬信鎮的防川村,距離日本海僅15公裡。雖然只有短短的15公裡,但我國也只能看著日本海而無法入海,只能望洋興嘆。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出海口的喪失,嚴重製約影響我國吉林和黑龍江的發展,兩省的貨物需要先陸運至遼寧的海港出海,較高的運輸成本直接影響了貿易的競爭力和利潤,這也是黑龍江、吉林兩省海外貿易相對落後的重要原因。
我國的船隻是否可以利用圖們江河道進入日本海呢?在《璦琿條約》的籤訂後,條約中規定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只準中、俄兩國船隻航行。條約還特別說明,黑龍江包括全部黑龍江流域,這樣也就是說,我國依然有黑龍江的通航權。在九一八事變之前,琿春市每年出海的船隻達到了1400艘左右。但是,後來蘇聯又在江面上修建了朝蘇鐵路大橋,長650米,寬20米,但距江面僅高11米,大型船舶無法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