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族」不叫「關族」?這要感謝項羽坑了劉邦
大家都知道中國大地上有一個民族叫做中華民族,而中華民族中又有56個分部,其中最大的一個分部當屬漢族了。
到今天,有不少網友都在想為什麼「漢族」叫「漢族」呢?這主要還是因為我國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叫做「漢朝」。
不僅有個「漢朝」,我國歷史上還有個「漢王」。說到這個「漢王」,恐怕大家對他都很熟悉,這個人就是劉邦。
漢太祖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在還沒有當上皇帝之前他就叫做漢王。劉邦也是一生開掛,他本是農家出身,但是他從來不種地,跑去當了個亭長。
在釋放刑徒之後,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搞起了起義。雖說劉邦自己也有一支隊伍,但是他的這支隊伍比起那些大佬們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沒多久便要被打滅了。於是劉邦便決定去找靠山,最後帶著自己的隊伍加入了項羽的隊伍中。
其實當時劉邦與其說是加入項羽的隊伍,不如說是加入了楚營。在我國古時候,天下凡事都講究一個正統,即便是反對秦朝,也要講究一個品牌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要打著戰國一個諸侯國的旗號來吸納人才,為自己的行動正名。
當時項羽將目光放在了楚國,他找了一個放羊的人叫熊心,說他是楚王的後代,並且還給了這個人楚懷王的封號。
其實在我國歷史上也有一位楚懷王,只不過歷史上的這位楚懷王是個傻白甜,被秦國坑的團團轉。
楚國在楚懷王的手中也曾經輝煌過,但是他卻因為秦國騙他的六百裡地而選擇投靠秦國,甚至與原本關係還不錯的齊國斷了關係。
沒想到後來楚國只拿到了六裡地,楚懷王還被抓到了秦國去當人質,直到死了之後才被送回家。恐怕也是因為這樣,當時楚南公說了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國這麼被秦國坑,楚國人民能讓秦國嗎?現在楚懷王出現了,還準備帶著大家一起幹翻秦國,後世的楚國人聽到消息當然十分激動的想要加入進來了。
雖說現在的這個楚懷王是個傀儡,但是他在明面上還是一位大領導,所以他搞了一個項目:大家一起去攻打秦朝,誰能夠先進入關中,那誰就是關中王了。說是關中王,實際上就是在暗示進了關中就是最後的贏家了。
對於這個提議大家都很贊同,尤其是項羽,他在所有人當中實力是最強的,但是同時也是最辛苦的。項羽的兵馬最多,他碰上的也是秦軍的主力部隊。
讓人沒想到的是項羽在拼死拼活與秦軍對著幹的時候,劉邦竟然偷偷地跑進了關中。這個結果顯然是項羽沒想到的,敢情自己累死累活的打仗是給別人做的嫁衣?
項羽自然不滿足這個結果,就去找楚懷王理論,誰知道楚懷王這次竟然死也不鬆口,就要按照規矩辦事。最後規矩沒改成,楚懷王也被弄死了。
項羽真的會按照規矩辦事嗎?那是不可能的,項羽一向信奉他自己就是規矩。劉邦已經先進了關中,但若是劉邦沒了,這關中不還是自己的嗎?
所以他便準備了鴻門宴,雖說後來他被樊噲迷住了雙眼,沒能殺成劉邦,但是分地盤的權力被他抓在了手中。既然是他主持分地盤,那麼關中必然不能給劉邦,最後他將劉邦放在了漢中。
關中與漢中雖然都帶一個中字,但是就像地球與月球一樣,存在著很明顯的差距。那時漢中是秦國流放犯人的地方,說白了就是個監獄,但是當時的劉邦無法反抗項羽,只能老老實實做了漢王。
至於為什麼叫「漢王」,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古時候的一個習慣。一般來說,封地在哪裡,我們就會以這個地方的名字稱王。
這樣一想不禁有些慶幸當初劉邦是在漢中,若是在關中的話,那我們現在恐怕就是關族了。比起「關」,「漢」字明顯要優美許多。《詩經》當中有說「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有銀河、天河之意。
那麼也有網友很疑惑,明明後世也有清朝、明朝,為何我們不叫清族、明族呢?
這或許是因為在漢武帝漢宣帝時期,漢朝發展的極好,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到達了一個頂點,那時候的人許多都以漢朝子民為榮,所以之後漢便成了他們的民族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