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認為:日企離不開中國...

2020-12-26 南方新聞網

洪詩鴻。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南方網訊 近日,有關美國和日本政府支持本國企業撤出中國的傳聞甚囂塵上。這是美日政府的一廂情願?會得到企業響應嗎?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他是研究日本經濟和產業並涉足日本企業規劃的中國學者。

「疫情會促使涉及國家安全的生產線回流,但影響有限。」洪詩鴻最近參與的一項調查發現,受疫情影響有意撤出中國的日本企業,佔受訪總量的4%,集中在電器、服裝等下遊勞動密集型產業。他認為,日企不會大規模撤離中國,因為短期內離不開中國供應鏈和中國市場。

少量生產線回流對全球化影響有限

南方日報:在疫情應對中,歐美國家醫藥物資生產能力不足充分暴露,醫療衛生等涉及國家安全的物資生產產業有回流跡象。有觀點認為,歐美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的產業回流,出現「有限的全球化」。您怎麼看待這樣的觀點?

洪詩鴻:實際上日本已經開始這麼做了。主糧自給、農地補貼的農業保護一直是日本的基本國策,當然,其他的比如國防通訊、鐵路,供應鏈基本上還是保留在日本,主要的重工企業都由國家給固定訂單。這是日本一貫的基本國策。

這次疫情讓平常看起來覺得可有可無的衛生防疫用品變得重要,如口罩、呼吸機、基本的藥物等,這些都需要國內保留基本生產能力。疫情發生後,日本政府馬上出臺了措施,鼓勵企業在日本國內設(衛生防疫用品)生產線,產品由政府定期固定採購,以保障它們企業的生存。這些產品生產線的回流是有可能產生的,但它們畢竟不是完全市場化的、大規模生產的產品。

這對全球化的整體影響應該是有限的。會直接導致「有限的全球化」,應該是一般商品的國產化率和關稅。美國有可能這麼做,但是日本、韓國等國內市場不大的國家,必須支持自由貿易,才符合它的產能和供應鏈外延到國外的需求,因此不太可能出臺拖動全球化倒退的政策。

日企對中國投資在持續增加

南方日報:我們注意到,近日有傳聞美日兩國政府支持本國企業撤出中國,您認為實際情況會怎樣?

洪詩鴻:從日本企業角度來看,搬出中國與否主要與其既定的盈利調整有關,疫情促使它們多了分散考量是真的。

這次日本政府支援移出到第三國的補助只有230億日元,支援回遷日本的2200億日元,這是2012年以後鼓勵日本企業回遷的一貫措施。這次補貼預算金額杯水車薪,相對於救市補助的108萬億預算,只佔0.2%,實際效果有限。

去年12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針對中美貿易摩擦,顯示考慮轉移的企業也只有10%。有意撤出中國的企業集中在電器、服裝等下遊勞動密集型,許多還是部分撤出。過往三年撤出的企業總和在300多家,而在中國日企14000家以上。

企業搬遷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不是臨時可以做得到,特別是汽車、手機等產業,需要很長的供應鏈和很多的群居配套企業,沒有那麼容易。

目前從中國遷回的日本企業主要有兩類:第一類企業所在行業已經衰退,比如說纖維和相機;第二類企業的產品以返銷日本為主,但日本國內市場在縮小,也沒有必要在國外大規模生產,所以搬回日本維持小規模生產。另外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最終產品轉出口到美國的比例有6%,直接影響不會像臺資企業那麼大,對美出口臺資企業佔了70%左右。

今後可能發生的是,新的投資會更多的往東南亞,特別是越南和泰國。一開始就在東南亞建立新的供應鏈,比切斷在中國的供應鏈更容易。

從產業類別來看,新能源汽車、電子等一般機械的產業鏈在東亞,一時半會動不了。比如特斯拉、蘋果還是選擇在中國製造。日企在中國的供應鏈主要也是和這些行業捆綁在一起,最終產品即便在東南亞生產,供應鏈依然可以保留在大陸,東協和中國的自貿協定營造了便捷的供應鏈互補。

實際上,我們看到日本企業對中國投資在持續增加,2019年對中國投資有增長,主要在汽車製造零部件和化工原料等上遊企業。雖然(佔日企整體對外投資)比例在下降,但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我相信日企對中國的投資總量還會增加。

亞洲區域內貿易已佔亞洲外貿總額七成

南方日報:在這次疫情應對中,中日韓三國互動和合作較為緊密。有專家建議,三國價值鏈基礎牢固,互補性較強,中國應與日韓加強合作。您怎麼看?

洪詩鴻:中日韓之間的供應鏈合作強化,這個是有可能,也有必要的。

目前,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有脫鉤的可能性,但是亞洲區域內的貿易已經佔到整個亞洲對外貿易總額的70%,特別是東亞之間的貿易,也有很高的互補性。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若脫鉤,會使一部分貿易流失,也會影響到中日韓三者之間的產業鏈規模的擴大。但是維持現狀,或者以三國市場為依託,開展新的產業合作是有可能的。

事實上,日本企業界最近一直在提出世界市場二分論:以美國為中心的市場和以中國為中心的市場。日本企業的長期戰略應該是做好同時和兩個市場打交道,配合兩個市場的投資。包括智慧產權、產品標準,都有可能變成是兩套標準。因此,日本企業都在準備對應今後兩個市場、兩套標準的供應鏈戰略。

東亞三國的自貿圈合作、第三方市場合作,以及產品標準合作研發階段和供應鏈之間的合作等工作,應該開始加強。

南方日報記者 黃應來

相關焦點

  • 瞭望專訪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腳踏中國大地 仰望科學星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南方科技大學宣傳片(中文)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南方科技大學宣傳片(英文)視頻採訪:李曉玲 白瑜>  視頻編輯:李曉玲 梁綺妮 徐鴻巧     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院士,前不久剛履新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他領銜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也是當年唯一的一等獎。
  • 日本挑四大都市圈打造日本矽谷,能成功嗎?
    文|洪詩鴻 日本阪南大學教授根據日本NHK報導,日本總務省在7月14日發布了日本版矽谷的「國際性據點都市」 計劃。根據該計劃,今後三年,日本將對以上四大都市圈提供制度和財力上的支持,吸引海外的優秀人才和資金,並由當地政府、大學、研究機構及產業界等組成共同體一起打造初創生態圈。日本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
  • 南方日報記者走進南方醫院隔離病房 患者心聲:「在這裡,很安心」
    南方日報記者 張梓望 李細華 攝南方網訊 當記者走進20平方米的隔離病房,戴著淺藍色醫用口罩的劉悅(化名)正躺在病床上,她短髮利落,神態清爽。這是她被隔離的第三天。1月24日,她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收治進入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三天來,儘管人被隔離,但關心與愛從未缺失。
  •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先生」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
    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攝編者按:今天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日子。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40年來,砥礪奮進的經濟特區創造了讓世界驚嘆的發展奇蹟。廣大外國友人、海外僑胞是經濟特區建設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貢獻者。南方日報今起推出「外眼讀特」全媒體系列報導,專訪國際大咖,展現他們眼中的特區。敬請垂注。
  • 縣委書記蘇鋒接受《新華日報》專訪
    縣委書記蘇鋒接受《新華日報》專訪 2020-12-10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訪:中國實施新證券法意義重大——訪美國耶希瓦大學商學院教授黃河
    新華社紐約3月2日電專訪:中國實施新證券法意義重大——訪美國耶希瓦大學商學院教授黃河新華社記者劉亞南美國耶希瓦大學商學院教授、證券法研究專家黃河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3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證券法,
  • 在華日企:日本給錢讓我們搬離中國?不,謝謝
    「不,謝謝,」 一些日企對東京的現金激勵措施如是說   日本將為企業提供政府補貼,以便後者能幫助使供應鏈實現脫離中國的多元化。但分析人士表示,此舉不大可能導致(在華)日企大規模回國或遷往東南亞。本周接受《南華早報》採訪的5家日企都表示有意繼續在華製造產品,(因為)中國自身就是至關重要的市場,且將運營遷往別處不但成本高昂,還會造成不必要的破壞,尤其在當下。
  • 東南大學仲德崑教授:建築設計師是社會的代言人和執筆者
    作為艾特獎國際評審團連續多年權威專家,值此艾特獎十周年之際,近日A963設計網對仲德崑教授進行了專訪,本文將與大家一起分享他對建築設計的理念與思考。△ 仲德崑教授在安徽建築大學講學    【記者】:您曾獲得過很多榮譽,您認為獎項和榮譽對建築設計師來說意味著什麼?請結合自身經歷簡單談談。
  • 荊州市長崔永輝接受《農民日報》專訪:支持稻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荊州市長崔永輝接受《農民日報》專訪:支持稻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020-05-27 2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義大利研究人員接受總臺記者專訪:去年第四季度或為新冠病毒在意...
    17日,撰寫米蘭國家腫瘤研究所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錫耶納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蒙託莫裡接受了總臺記者的專訪,解釋了在2019年第四季度,新冠病毒為何沒有在義大利大規模暴發的原因。義大利錫耶納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 蒙託莫裡:一種病毒如果發展為大流行需要一段潛伏期,我們一般以「鐘形曲線」描述疫情發展,有低點和高點 ,因此去年10月、11月及12月可能是疫情曲線的低點,今年1月疫情曲線開始上升,2月繼續上升並出現了倫巴第等地的疫情小高峰。在世界範圍內,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在不斷推進。
  • 中國駐日大使:實現中日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兩國民間友好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12月25日消息,12月3日,駐日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刊《國際貿易》專訪,宣介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中日關係、中美關係,鼓勵日本經濟界繼續加強對華合作。部分內容如下: 問:中日間業已形成了你中有我、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經貿關係。
  • 超千家日企「排隊」撤離中國?百億補貼下,日本學者:9成還在
    「日企真在大規模撤離中國嗎?菅義偉政府會繼續推動日企這樣做?」不少中國網友都在問。▲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9月5日,菅義偉接受日經新聞專訪,期間談及供應鏈安全時談到必須進一步實施經濟安全保障機制,「這是我一直在努力推進的事情」。
  • ...缺少基本法律與事實根據——訪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
    專訪:美式濫訴缺少基本法律與事實根據——訪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 2020年06月21日 15:04: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6月21日電 專訪:美式濫訴缺少基本法律與事實根據——訪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  新華社記者陳琛  自3月以來,美國少數個人和個別州起訴中國政府,要求
  • 【國外看兩會】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周瑋生預測——數字經濟將引領...
    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國際3E研究院院長周瑋生(照片由本人提供)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國際3E研究院院長周瑋生(照片由本人提供)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國際3E研究院院長周瑋生(照片由本人提供)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國際
  • Light人物:專訪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教授
    Light期刊編委,34歲成為當時瑞典皇家工學院最年輕的正教授。《Light》人物是《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發起的系列高端人物訪談。本期,很榮幸能夠邀請到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副校長仇旻接受採訪。仇教授分享了他在科研及事業上的成長經歷, 講述了為何會加入西湖大學及對西湖大學前景的展望。
  • 南方醫科大學、廣州大學舉行「雲」畢業典禮
    部分學生代表參加南方醫科大學2020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攝大洋網訊 南方醫科大學、廣州大學為2020屆畢業生舉行了特殊的「雲」畢業典禮,控制現場參與人數,師生互道一聲珍重,相約更高處再見,同樣儀式感滿滿。
  • 記者追憶傅高義:謙遜溫和 用中文接受採訪
    2019年8月6日,傅高義在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湯先營攝/光明圖片追憶傅高義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F.Vogel)12月20日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一家醫院因手術併發症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一生致力於東亞問題研究。他不僅在日本享有盛譽,同時也還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他的離世是國際學術界和戰略界的重大損失。我在去年對傅高義進行過專訪,對先生的治學態度與為人品行印象深刻。
  • 外媒渲染在華日企出現回遷潮:中國工人工資上漲
    【環球時報報導 駐日本特約記者 凌風 記者 邢曉婧】外媒23日報導稱,在中國投資的日企出現「回遷潮」。商業機構最新調查顯示,從中國撤出業務的日企,首次超過向中國遷移業務的日企數。日本經濟學家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工人工資上漲,使得日企成本顯著上升。但也有分析稱,基於中國民眾財富的增加,日企在華投資高附加值製造業及服務業反而有更高利潤前景。
  • 【深度專訪】初曉波教授訪談——中國的日本研究:歷史、現狀與展望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初曉波接受《國際政治研究》特約記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李堯星專訪。初曉波教授回顧了中國研究日本的歷史,深入探討當代日本研究發展現狀與前景,鼓勵中國學者繼承前賢的傳統,在時代大潮激蕩之中放眼世界,更加全面、更加冷靜地剖析日本。
  • 專訪:中國減貧方案為世界提供重要參考——訪阿根廷拉努斯國立大學...
    新華社布宜諾斯艾利斯12月12日電專訪:中國減貧方案為世界提供重要參考——訪阿根廷拉努斯國立大學教授古斯塔沃·吉拉多新華社記者倪瑞捷 陳瑤阿根廷拉努斯國立大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古斯塔沃·吉拉多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