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了年末。今早看著窗外冬日暖暖的陽光和小區裡僅剩下的一抹暗灰色調,心裡倒是湧起了一股寒意。隨後忽然想起去年底,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創展區品嘗到的一系列色彩繽紛的美食,那段經歷至今記憶猶新。
這寒冷冬季裡,唯有一顆吃貨的心不可辜負。而圖中這些美麗的糕點,又是跟我們一直在探討的《紅樓夢》有關。
1 從「吃食」說起
要說到「吃」,《紅樓夢》中極其細緻地描寫了不計其數的精緻膳食糕點。就在開篇的第一回,曹雪芹就提到了「仙界」的一種美好食物——蜜青果。
大家記得嗎?一僧一道與青埂峰下的石頭有過一場對話,大概交代了賈寶玉的前身是赤瑕宮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則是三生石畔絳珠草修煉為仙子,最後降入凡間。絳珠草原本快要枯萎,後來得到神瑛侍者每天的甘露灌溉與細心照拂,最後變成了人形——「終日遊於離恨天外,飢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
這蜜青果是什麼呢?從字面上看,似乎是跟「青色」脫不開關係,而且還很甜,大概是像「蜜」一樣甜。現在通行的解釋是說「蜜青果」諧音「秘情果」,暗示著林黛玉對於賈寶玉的前世情分。這樣說也未嘗不可,只是絳珠仙子還是絳珠草的時候,靠的就是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想要活下來總得有食物或者水分來進行滋養吧?更何況絳珠仙子脫離了草木的形態以後,必然也要食用仙界的東西來維繫生命與形體,於是她就靠著「蜜青果」來充飢。
以前在讀《紅樓夢》時,我就很好奇裡面的各種食物。所以有機會查閱各種史料的時候,我也會對「蜜青果」的身份進行一番探究。有一年在廣東,跟著朋友去荔枝園摘荔枝,邊摘邊吃的時候,忽然突發奇想:這「蜜青果」莫不就是荔枝?
有了這個猜測以後,我對荔枝的源頭進行了一番考證。
我國是世界上培育荔枝最早的國家,尤其以嶺南地區為先。最早對荔枝的記載文獻大概是西漢時期司馬相如所寫的《上林賦》:「隱夫薁棣,答遝離支」。「離支」就是離開枝杈的意思——那時的古人已經意識到這種水果不能離開枝葉,如果連著枝葉一起採摘,保鮮期會更長一些。漢代劉歆所著的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裡曾經提到過:劉邦稱帝時,就收到了南海尉趙佗從嶺南地區進貢的荔枝,非常高興。後來在劉徹攻破南粵之後,就將嶺南種植的數百株荔枝移栽到了陝西,還為此建造了「扶荔宮」,連續數年培育荔枝樹。可惜的是,因為氣候和水土都不適宜荔枝生長,這種栽培最後只能無疾而終。不過,荔枝在此後也一直成為了宮裡的貢品,歷經長途跋涉後運輸到北方。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也有記載:「按白居易云: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
關於荔枝的口感,在古代文獻裡也有不少記錄。唐張九齡《荔枝賦序》說:「狀甚瓊詭,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 而大詩人白居易在《荔枝圖序》當中也說:「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甜如醴酪。」西晉時期成書的《廣志》裡有云:「荔支,樹高五六丈,如桂樹,綠葉蓬蓬,冬夏鬱茂。青華朱實,實大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子,實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醉者。夏至日將已時,翁然俱赤,則可食也。」 而漢唐時期非常流行的《異物志》裡面則這樣說:「荔支為異,多汁,味甘絕口,又小酸,所以成其味。可飽食,不可使厭。生時,大如雞子,其膚光澤。皮中食,幹則焦小,則肌核不如生時奇。四月始熟也。」
就這個口感和甜度而言,荔枝就很像「蜜青果」。那麼,「青」是怎麼回事呢?這就要說到荔枝的不同品種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荔枝譜》。在書中,蔡襄從很多角度描述了荔枝的歷史、產地、品種、特性、種植與養護技術、如何貯藏等等。而整個書裡介紹了足足三十二個不同的荔枝品種。同時,蔡襄有一首詩《四月池上》,就描寫過荔枝的樣子:「荷葉偶成雙翠蓋,荔枝才似小青梅。」 而有一種也跟「青色」有關聯的荔枝就是「妃子笑」。
「妃子笑」的別名是「綠荷包」或者「玉荷包」,果皮青紅,肉色猶如白蠟,脆爽清甜。這個外殼的「青色」和果實的甜潤口感,似乎就接近《紅樓夢》裡的「蜜青果」了。
既然推理到了這一步,我們就不得不再提一下《紅樓夢》開篇裡的「離恨天」和「灌愁海」。這兩個很特殊的語彙其實都出自於清代洪昇創作的傳奇戲劇《長生殿》。而這部戲劇寫的就是長生殿盟誓、安史之亂與楊貴妃殞命的故事。楊貴妃最喜歡什麼水果呢?正是荔枝。因此,將荔枝與「蜜青果」聯繫在一起也並不突兀。
寫到這裡時,我不得不再次感嘆《紅樓夢》的「海納百川」、「包羅萬象」的氣度。
2 趁暖陽,多幾道開胃的「青綠色」
順著「妃子笑」這種青綠的顏色,我們就再聊一聊《紅樓夢》裡的青綠之色。
作為一個「吃貨」,每次讀到《紅樓夢》裡的特定章節時,我都會忍不住偷偷咽下口水。比如原著第三十八回裡,賈母跟大家一起賞桂花、吃螃蟹。寥寥數語就寫出了螃蟹宴的甘美:鳳姐吩咐說「螃蟹不可多拿來,仍舊放在蒸籠裡,拿十個來,吃了再拿。」 為什麼不能多拿呢?因為螃蟹涼了,腥味會加重,熱熱的吃最香甜。而蒸螃蟹時為了去腥,特意將螃蟹都擺放在新鮮荷葉上一起蒸熟,簡直太精緻太講究了。
薛姨媽說:「我自己掰著吃香甜,不用人讓。」 為什麼呢? 明末清初的戲曲家李漁就曾經有過這樣的見解:「凡食他物,皆可人任其勞,我享其逸,吃螃蟹卻不可,旋剝旋食則有味,人剝我食,則不僅味同嚼蠟,且似不成其為螃蟹了,仿佛是吃別的東西。」 由此看來,吃螃蟹的樂趣是親自手剝,讓他人代勞就失去了那種鮮美的味道了。而平兒呢?「手裡正掰了個滿黃的螃蟹」、「早剔了一殼黃子送來」。鳳姐一邊讓人多倒些姜醋,一邊讓人把酒燙得滾熱以後再拿來配螃蟹一起吃。寶釵提了一首詩裡寫著:「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 最有意思的是,吃完螃蟹洗手的水是「菊花葉兒桂花蕊燻的綠豆面子」。這又是為什麼呢?孫思邈所著的古代中醫學典籍《千金方》裡就寫過:用綠豆面加上皂角、豬胰等原料,晾乾以後搗成粉末,再混合上珍貴的香料粉末之後用來洗手。這種「洗手粉」可以去除吃完螃蟹以後手上留下的腥味。
剛剛看完吃螃蟹的種種細節,可能覺得膩了吧?結果一看這洗手的青綠色粉末,頓覺清爽了許多。洗完手,沾著洗手粉微微的淡雅香味,還能再多吃幾個螃蟹,對吧?
還記不記得第六十二回裡,專管廚房的柳嫂子給芳官特意做了什麼好吃的嗎?沒錯,一碗蝦丸雞皮湯,又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醃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熒熒蒸的綠畦香稻粳米飯。我們就先說說這個「綠畦香稻粳米飯 」。它是用碧粳米做成的米飯,而碧粳米是清代的貢品,顆粒細長、顏色淡綠、烹煮時會散發出淡淡的香氣,產地是在河北省的玉田縣一帶。清代時的北京城裡,有一種名小吃早點,就是碧粳米煮成的「京米粥」。現代學者兼藏書家張江裁所著的《燕京民間食貨史料》一書中說:「粳米粥:俗稱京米粥,湯純青,味美,附售脆麻花與此同食,此為燕京清晨點心之一。」 這清新的青綠色與煮粥煮飯時飄來的清香,也足以讓讀者垂涎了。
那麼蝦丸雞皮湯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先把蝦肉、鮮貝和豬肥膘肉洗乾淨,用刀背拍打成細茸狀;嫩菠菜只用葉子搗爛,留下菜汁,然後將剛才的肉末細茸混合近鮮嫩的菠菜汁和雞蛋、調味料一起攪拌均勻,擠成丸子,放入清湯內,跟雞皮一起煮熟即可。這個鮮嫩的口感,隔著屏幕都能體會得到了。
書中第六十一回寫道:「連前兒三姑娘和寶姑娘偶然商議了要吃個油鹽炒枸杞芽兒來,現打發個姐兒拿著五百錢來給我,我倒笑起來了……」 枸杞芽兒,就是枸杞的嫩芽莖。是明代周履靖撰寫的農書《茹草編》裡面提到:「枸杞頭:昨有道士揖餘言,厥惟靈卉可永年。紫芝瑤草不足貴,丘中枸杞生芊芊。」 說明枸杞嫩芽並不容易得,這種菜可以炒、可以涼拌,也可以做湯,口感十分清爽。不僅滋陰補腎,還有清肝明目的功效。
《紅樓夢》第三十五回裡,寶玉挨打以後一直在調養,有一天他突然想喝一種「小荷葉兒小蓮蓬兒的湯」。什麼是小蓮蓬湯呢?我們先看一看製作的模具:一尺多長一寸見方的銀模子,裡面鑿著的是豆子大小的菊花、梅花、蓮蓬、菱角的模型。和好的面放進去做出花樣來,用雞湯和新鮮蓮葉煨好,一碗清香撲鼻的「麵疙瘩湯」就做好了。這樣精緻的做法,難怪連薛姨媽都稱讚說:「你們府上也都想絕了,吃碗湯還有這些樣子。」
3 看《紅樓夢》,說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中國菜如今已經享譽世界,可以說在很多角落都能看到中國菜的影子。而名副其實的中國菜非常講究五味、五色和五香。為什麼都是「五」呢?這就跟中國傳統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因為今天講到的菜餚都是以顏色為出發點的,側重於「青綠色」,所以我們就重點聊一聊這個「五色」。
大家都知道,西方繪畫傳入中國時,講究三原色,也就是紅、黃、藍。而在中國,傳統的「正色」是五種,即紅、黃、藍、白、黑。而中國人相信,在菜餚上講究色澤亮麗,是可以通過視覺來刺激味覺感應,從而令人胃口大開。比如紅色,它豔麗、芬芳、飽滿、富有營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香味;黃色明麗、豐碩、甜美、香酥;橙色則明快、清香、愉快;綠色鮮嫩、晶瑩、自然、充滿生命力;白色清淡、軟嫩;黑色則濃烈、耐人尋味;紫色含蓄、淡雅、脫俗。這些顏色如果能巧妙搭配,所烹飪出來的菜餚不僅令人賞心悅目,還能促進食慾。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色彩對於飲食的重要性。有一道家常菜叫做四色小炒,原料是山藥、木耳、胡蘿蔔、芹菜。在《黃帝內經》中,五色分別對應的是五臟,綠色養肝、黑色補腎、紅色補心、黃色益脾胃、白色潤肺。四色小炒裡雖然少了一種顏色,但是它色彩豐富、營養豐富,也可以稱得上是一道名副其實的養生菜了。
在宋代的時候,人們非常喜歡吃羊肉,認為羊肉「味甘、大熱,主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安心止驚」。除了燉羊肉、羊肉湯、入爐羊、羊雜碎等等吃法以外,人們還創造出了一種叫做「四色荔」的菜餚,就是用是用茄子、黃瓜、蘿蔔、羊肉這四種顏色的食材來製作拌菜,展現出四種顏色,也十分誘人。
在《紅樓夢》第十八回當中,元妃省親時將寶玉所命名的「紅香綠玉」匾額改為了「怡紅快綠」。那麼大家知道嗎,其實「紅香綠玉」也是一道菜餚。民國時期徐珂創作的清代掌故遺聞彙編《清稗類鈔》裡就提到過:「紅香綠玉者,以藿香草葉,蘸稀薄漿面,以水和面。入油煎之,不可太枯。取出,置碗中,以玫瑰醬和白糖覆其上,清香無比。」 也就是說,將藿香葉洗乾淨、瀝乾,和好稀薄的麵糊,用藿香葉沾上一層,放進熱油裡煎至微黃即可,吃的時候點上玫瑰醬和白糖。這種麵食沒有了藿香葉的辛辣味道,清脆爽口,再配上玫瑰醬的芬芳和白糖的甜味,入口的感覺可謂是非常美妙。
寫在結尾
「民以食為天」。關於「吃」的話題,總是在我們心目中佔有很大一個位置。而如今細讀《紅樓夢》,不僅看到裡面的服飾家居色彩搭配清新綺麗,在飲食上的精工細作以及色澤講究也令我們賞心悅目。我一直以來有個夢想,就是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好好研究《紅樓夢》,不敢妄稱能做到「精通」,但我想盡一己之力,細細琢磨其中的方方面面,並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