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讀書人,尤其是明清時期,走上科舉之路,為官一任,是很困難的。通常都要歷經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個階段,才能最終修成正果。要想知道古時讀書人的科舉之路,那麼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以及讀書人是怎麼考取這些功名的。
童生,是研習科舉的讀書人在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的名稱。未中秀才之前,不管年齡大小,縱然考到七老八十,都被叫作童生。而童生也是需要考試的,叫作童子試,亦稱童生試、童試、小考。童子試分縣、府、院三級,讀書人要通過縣試和府試兩級選拔,才被叫作童生,也才有資格去參加院試考秀才。
秀才,童生在通過當地縣、府兩級選拔被錄用後,參加最後一級的院試,考中後才被稱為秀才。由於考中秀才後,要進入府學、州(直隸州)學或縣學去進學,因此秀才的官方名稱其實是生員。至此,讀書人才開始有了所謂的功名,正式進入士、農、工、商四階層中士人的行列,有了初步的特權,比如見官不拜、能穿戴一定的服飾、免除一定的徭役等等。
此外,秀才中的佼佼者可以被推舉到京城國子監就讀,稱為貢生,可以簡單理解為「進貢給皇帝的生員」。而國子監學習的雖然統稱為監生,但貢生要比監生高一層次。因為監生可以通過捐錢、承蔭先人的功績等非官方途徑獲得,但貢生卻必須有實打實的成績才行。因此,貢生的級別要比秀才高半級,比舉人低半級。
舉人,秀才通過當地省一級的鄉試選拔,被錄用後稱為舉人。由於鄉試一般在秋天舉行,所以也被稱作秋闈。考中舉人,就有了做官的資格。比如著名的海青天海瑞,就是中舉後放棄參加進士考試,被任命為福建南平教諭而踏入官場的。不過這種補缺一般都是偏遠地區的下等官階,有時候一輩子也未必能等到這個補缺。所以大多時候,舉人都是要參加進士考試的。
考中舉人的難度堪比現在的高考考上重點院校,舉人的含金量還是非常高的。而且中舉之後,特權很多,可以參與當地上流社會的交際,每年有一定的補貼,種田可以免稅等等。尤其是免除田稅,可以吸引很多地主、農戶把土地掛記在舉人名下,掛記的地主、農戶每年只需交給舉人低於官方稅糧的糧食就行了,這樣舉人基本可以保障衣食無憂,有的甚至從此發家致富,也因此範進中舉後高興得發了瘋。
進士,是舉人參加國家在京舉行的會試、殿試後被錄用的讀書人。由於會試通常在春天舉行,所以也叫作春闈。舉人中進士後,可以通過分配,或在京或在地方任職,正式進入官員階層。另外插一句,舉人會試考上後,通稱為貢士,貢士才有了參加殿試的資格。不過殿試一般只是根據最終成績進行排名,選出狀元、探花、榜眼,二甲和三甲進士,通常不會再篩選掉貢士。由於達成貢士後必然百分百中進士,因此現在人很少提到這個稱謂了。
一個讀書人,在古時只有經歷了這些層層選拔,才可能踏入官場,開始他的官路歷程。可見,古代讀書人的科舉之路,並不比今天的學子們容易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