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秀才到進士:一個讀書人的科舉之路

2020-12-14 獨孤史

古代的讀書人,尤其是明清時期,走上科舉之路,為官一任,是很困難的。通常都要歷經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個階段,才能最終修成正果。要想知道古時讀書人的科舉之路,那麼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以及讀書人是怎麼考取這些功名的。

童生,是研習科舉的讀書人在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的名稱。未中秀才之前,不管年齡大小,縱然考到七老八十,都被叫作童生。而童生也是需要考試的,叫作童子試,亦稱童生試、童試、小考。童子試分縣、府、院三級,讀書人要通過縣試和府試兩級選拔,才被叫作童生,也才有資格去參加院試考秀才。

秀才讀書

秀才,童生在通過當地縣、府兩級選拔被錄用後,參加最後一級的院試,考中後才被稱為秀才。由於考中秀才後,要進入府學、州(直隸州)學或縣學去進學,因此秀才的官方名稱其實是生員。至此,讀書人才開始有了所謂的功名,正式進入士、農、工、商四階層中士人的行列,有了初步的特權,比如見官不拜、能穿戴一定的服飾、免除一定的徭役等等。

此外,秀才中的佼佼者可以被推舉到京城國子監就讀,稱為貢生,可以簡單理解為「進貢給皇帝的生員」。而國子監學習的雖然統稱為監生,但貢生要比監生高一層次。因為監生可以通過捐錢、承蔭先人的功績等非官方途徑獲得,但貢生卻必須有實打實的成績才行。因此,貢生的級別要比秀才高半級,比舉人低半級。

範進中舉

舉人,秀才通過當地省一級的鄉試選拔,被錄用後稱為舉人。由於鄉試一般在秋天舉行,所以也被稱作秋闈。考中舉人,就有了做官的資格。比如著名的海青天海瑞,就是中舉後放棄參加進士考試,被任命為福建南平教諭而踏入官場的。不過這種補缺一般都是偏遠地區的下等官階,有時候一輩子也未必能等到這個補缺。所以大多時候,舉人都是要參加進士考試的。

考中舉人的難度堪比現在的高考考上重點院校,舉人的含金量還是非常高的。而且中舉之後,特權很多,可以參與當地上流社會的交際,每年有一定的補貼,種田可以免稅等等。尤其是免除田稅,可以吸引很多地主、農戶把土地掛記在舉人名下,掛記的地主、農戶每年只需交給舉人低於官方稅糧的糧食就行了,這樣舉人基本可以保障衣食無憂,有的甚至從此發家致富,也因此範進中舉後高興得發了瘋。

殿試

進士,是舉人參加國家在京舉行的會試、殿試後被錄用的讀書人。由於會試通常在春天舉行,所以也叫作春闈。舉人中進士後,可以通過分配,或在京或在地方任職,正式進入官員階層。另外插一句,舉人會試考上後,通稱為貢士,貢士才有了參加殿試的資格。不過殿試一般只是根據最終成績進行排名,選出狀元、探花、榜眼,二甲和三甲進士,通常不會再篩選掉貢士。由於達成貢士後必然百分百中進士,因此現在人很少提到這個稱謂了。

一個讀書人,在古時只有經歷了這些層層選拔,才可能踏入官場,開始他的官路歷程。可見,古代讀書人的科舉之路,並不比今天的學子們容易許多。

相關焦點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科舉制度,乃係古代中國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這種科舉取士的選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選舉志》的說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餘年,雖有以他途進者,終不得與科第出身者相比」。
  • 童生 秀才 貢生 舉人 貢 進士……古代科舉考試的名稱有多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其實,這些名稱都是舊時科舉考試過程中,考生獲得的不同等級的功名。在不同的朝代,對於上述某些冠名的含義會有所差異,就清朝而言,要搞清楚上述名稱,首先要從童生說起:童生:凡是學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還未考取秀才之前統稱為童生
  • 步步艱辛的科舉制,艱深晦澀的四書五經,究竟難到了多少讀書人
    說到科舉制,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這是對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次重大變革,隨著科舉制的施行以及推廣,曾經難以參與政治的中下階層也有了機會參與到政治決策之中。而讀書人只需要通過十年寒窗苦讀就可以在科舉中大放異彩,從而進士及第,被皇帝青眼相加,從而登堂入室,開始自己的宦海生涯。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在從隋代開始施行的科舉中,誕生的狀元共551人,足以看到科舉制的殘酷,科舉制的艱難一方面是科舉制本身從地方到中央的考試無比艱難,另一方面就是其所考內容的晦澀。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說起古代的秀才、進士、舉人等稱謂,我們不得不先來說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戰國時期,中國還沒有得到統一,各國是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字的,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實現了文字的統一,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差異比較明顯,文字、語言、風俗都各不相同,如果任由各種語言習慣各自發展,就無法形成文字真正的統一
  • 古代科舉中舉者待遇優越:越南秀才就可當官,進士及第者前途無量
    在中學語文課中曾有一篇《儒林外史》的文章《範進中舉》,裡面範進因為自己科舉中舉而十分開心,甚至瘋了。文章諷刺古代迂腐的科舉制,但是也從側面反應古代科舉士子中舉後的待遇十分優越。自從科舉制誕生後,古代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魚躍龍門,進入朝廷為官,為科舉士子夢寐以求的事情,中舉後士子走向仕途社會地位完全提升。
  •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秀才」、「舉人」、「進士」這些稱呼雖然不都是因為科舉產生的,但現在提到這些身份,一般都默認為是明清時期的科舉人才稱呼。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他們的社會地位,嚴格來說需要從唐宋之前與明清之後兩個時代來談。到了唐代進行科舉制的改革,曾經設置了「秀才科」,所以參加這一科考試的人就被稱為「秀才」。但是這科考試後來被取消了,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察舉制下的「秀才」或者「茂才」在當時就是「舉人」。
  •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1905年,清朝宣布廢除科舉制。這一制度在歷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很多人認為,明清八股取士,束縛讀書人的頭腦,不利於培養真正的人才。雖然科舉制存在著各種缺點,但不可否認,它是封建社會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封建社會,文盲特別的多。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諸州每年各舉薦秀才一名,意為優秀人才。東漢因避光武帝名諱,遂改稱茂才。三國曹魏時沿襲察舉,復改稱秀才。至南北朝時,舉薦秀才尤為重視。隋代始行科舉制,設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後廢秀才科,秀才遂作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宋代為士子和應舉者的統稱。明代曾一度採用薦舉之法,亦有舉秀才。明清時期,秀才亦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生員。
  • 春風引路入京城——由章綸一門三進士看明代的科舉
    在顯赫的牌樓之外,據章家後人統計,從明正統四年(1439)章綸中進士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章朝鳳中進士的105年時間裡,章綸家族四代人中出了三名進士、三名舉人、七名貢生、三名監生,還有二十多名廩膳生和庠生。出仕為官的有十二人,其中有侍郎、布政使等高級官吏。這也反映了南閤章氏科舉蟬聯、簪纓相續,是這一時期浙東南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家族。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聊聊古代的科考級別
    三國曹魏時沿襲察舉,復改稱秀才。至南北朝時,舉薦秀才尤為重視。隋代始行科舉制,設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後廢秀才科,秀才遂作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宋代為士子和應舉者的統稱。明代曾一度採用薦舉之法,亦有舉秀才。明清時期,秀才亦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生員。  舉人是本謂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每個朝代的科舉制度雖是大同小異,也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為了方便,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我們最後一個王朝,清代的科舉故事。當個秀才有多難?
  • 古代科舉考試分哪幾個等級?考上進士難度遠大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我們在看關於明清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裡面有進士、舉人、秀才等稱呼。其實這些都是當時的讀書人在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後所得到的稱謂。明清時期是科舉考試發展的巔峰時期,因此我們就以當時的科舉制度為例。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 寒門子弟考中進士的難度有多大?
    所謂的「金榜題名」指的就是在科舉考試中奪得進士的頭銜,但對於大多數讀書人來說,進士就是難以觸及的天花板,能考個舉人已經是祖墳墓冒青煙了。這裡以清代為例,了解一下考一個進士有多大的難度?參加科舉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沒有十年寒窗苦,哪來金榜題名時。實際上,一個孩童從啟蒙到參加考試,需要經過十餘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試想,一個普通的家庭在溫飽尚且難以解決的情況下,還要貢獻出一個成年勞力,其經濟壓力該有多大。這僅僅是在生產方面而言,事實上,參加科舉還有其他的直接費用。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古代科舉考試,就業目標非常明確,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試猶如打通關,就明清兩朝而言,首先通過考試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此考稱童子試,考取後取得生員身份,生員的俗稱即是秀才,明清時期秀才考試比現代高考難太多,需經縣試、府試、院試三層才能過關,當年洪秀全四次參加童子試均名落孫山,在最後一次廣州應試後,偶然發現一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才開始建拜上帝會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如果一個人考中進士,那麼他的人生便會發生改變,甚至改變自己的命運。 相信大家都比較好奇,現代社會的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和中國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之間,是否等同呢?
  • 穿越回古代參加科舉是什麼體驗?鄉試半夜點名,考上進士改換門庭
    那為什麼連秀才都沒考中的童生,會值得官員和老百姓尊敬呢?其實這尊敬的不是童生,而是尊敬這個體制,縣官往往會對讀書人高看一眼,因為他們就是從這個體制中出來的。嚴格的選拔有人把現在的升學教育和古代的科舉做類比,說初中相當於古代的秀才,大學相當於進士。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由於現代的通訊技術極度發達,導致你我普通人能夠接觸到很多我們這個階層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東西。我們得以窺見頂層人物生活中的一斑,這讓現代人尤其知識分子的眼界普遍提高到了與自身地位不適應的層次。看待古代的問題,要用古人的眼光。
  • 古代讀書人的「稱呼」和「職級」
    本文就和大家聊聊古代讀書人的「稱呼」。秦漢時期,都是察舉制,其實就是貴族身份+推薦。終於,到了隋唐時代,實行科舉制,讀書人可以通過考試做官,不用靠出身,天下寒門子弟有了出頭的希望。於是出現了一個新的階層——士族,就是世代當官的家族。比如唐朝的崔家和裴家。這類家族都有宗祠。家族有許多人做官。讀書人成了天子門生,民間就有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話。
  • 屢試不第呂秀才,子曾經曰過:你真的了解科舉嗎?
    原創 姚約之 時拾史事一提到酸秀才,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武林外傳》裡的呂輕侯呂秀才,他屢試不第,貧困潦倒,落魄到隨便一個人都能譏諷的地步,是一個肩不能提、手不能扛的酸秀才,是徹徹底底的明朝科舉的失敗者。當代人提起八股取士也是批評大過讚美。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地位
    進士:省委常委(1)秀才古代科舉不能用現代的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應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你就真的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取功名就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我們就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二百六十八年考中秀才的也不過四十六萬人,而今天的高學歷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六十到七十萬,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是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一輩子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都沒去過。他們對其他階層的生活也沒有概念,認識最厲害的人物,可能就是村裡的地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