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分哪幾個等級?考上進士難度遠大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2021-01-09 夜讀史書

我們在看關於明清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裡面有進士、舉人、秀才等稱呼。其實這些都是當時的讀書人在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後所得到的稱謂。

明清時期是科舉考試發展的巔峰時期,因此我們就以當時的科舉制度為例。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前三級只算入門考試,鄉試、會試、殿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科舉考試。

明清時期,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童生需通過童生試,即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童生試每三年舉行兩次,只有當通過院試考核後才能取得生員(秀才)資格,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童生試又叫入學考試。

凡是取得秀才功名的讀書人,可以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參加鄉試。因鄉試通常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鄉試共分三場,每場考三日,三場都需要提前一天進入考場,即初八,初十、十四日進場,考試後一日出場。

鄉試成績合格者被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明朝著名才子唐伯虎就因在鄉試中獲得第一名,而被人稱為唐解元。凡鄉試中式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一般都安排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季,故又稱春闈。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親自任命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載。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參加會試。

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

會試錄取名額不定,明代約300名左右。清代無定額,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錄取了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只錄取了96名。會試成績合格者被稱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會試揭榜後,中式者於下月參加殿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

科舉制度在古代的人才選拔上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原本社會上層和中下層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但通過科舉考試,寒門學子終於有機會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進入社會的最高層。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和現代的高考,哪一個更難?考上清華在古代算什麼水平
    文 | 七天欄目|高考古代有科舉,現代有高考,雖然不同的形式,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為了國家選拔有用的人才。古代的科舉我們沒有親身參加過,但是現代的高考我們都深有體會。每年的考試都是驚心動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 童生 秀才 貢生 舉人 貢 進士……古代科舉考試的名稱有多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其實,這些名稱都是舊時科舉考試過程中,考生獲得的不同等級的功名。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縣學或府學的童生,即庠生。所以秀才也是庠生的別稱。然而清朝的秀才,考取比較嚴格,考生通過縣試,府試以後,還要通過院試。才能叫秀才。院試則必須由欽派的學政主持。院試第一名,叫案首。考取秀才以後就有了一定特權,包括可以站著和縣知說話、免於差傜、不予上刑等。但是,必須每年參加考試,考試不及者,可能將受到申斥、警告甚至除名。
  • 【國學探索】淺談科舉考試的等級
    而對古人而言,在隋唐以前出身寒門的人要想出人頭地是異常困難的,因為盛行的門閥制度已阻塞了他們的進取之路,直到科舉制度的誕生,這一局面才得以扭轉。 受電視劇影響,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仿佛古人只要考上科舉就可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迅速飛黃騰達,青雲直上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尤其是在明清時期。
  • 穿越回古代參加科舉是什麼體驗?鄉試半夜點名,考上進士改換門庭
    有人認為是科舉制。如果今天讓你穿越回古代,去參加科舉考試,又會是怎樣一種體驗?科舉的魅力科舉不只是官場選拔考試制度,也是一種教育制度,前後存在了約1300年,現代學教育也才存在約100年。用歷史的視野來看,在民族心理留下的印跡和分量是不一樣的。那科舉留下的心理印跡是什麼樣的?
  • 古代科舉等級制度
    科舉是我國古代首創的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科舉制度前後延續了1300多年,通過一些考試來選拔人才,而我們熟悉的秀才、進士、舉人、狀元等都是參加科舉考試考出來的。我們在一些影視劇和戲文中,也了解了不少有關科舉的故事,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就是在等待考試回來丈夫,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耗盡一生,求取功名,最終落得瘋癲的下場,而更多的是無數貧寒學子苦學數年,只為得一個秀才的稱謂,那麼,到底古代的秀才,在現代社會,算是哪一個學歷呢?
  • 科舉等級制度知多少
    「一部《儒林外史》,揭露了封建社會吏治的腐敗、科舉制度的弊端等,也把當時讀書人的悲慘命運刻畫得淋漓盡致。今天,在定州貢院親眼看到這些文物資料,真是大飽眼福。」在定州貢院魁閣號舍的試卷展櫃旁,遊客劉勇正在駐足觀看。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其實,在中國古代學歷也同樣重要。如果一個人考中進士,那麼他的人生便會發生改變,甚至改變自己的命運。 相信大家都比較好奇,現代社會的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和中國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之間,是否等同呢?
  • 世界上最難考的四大考試,最難的在中國,一大批牛人都考不過
    世界上最難考的四大考試,最難的在中國,一大批牛人都考不過當大家覺得考北大清華很難的時候,小編給大家講講世界上公認的最難考的四大考試,每一項都比考北大清華要難。世界上最難考的大學不是咱們中國的清華、北大,也不是哈佛、劍橋,而是印度的印度理工學院。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那所高校,它的原型就是印度理工學院。這個學院有多難考呢?每年報考這所大學的印度人都40多萬,但是錄取人數不足1萬人,錄取率僅在2%左右。印度搞的是精英教育,也就是說印度人的文化水平差距懸殊,要麼是文盲要麼是精英。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古代科舉有多難?考中舉人的概率竟比考上「清北」的概率還低!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可以說是古時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但與此同時它的考試難度也非常大。要想在科舉考試中中舉,首先要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有秀才的稱呼,可當秀才要先過三關,分別是縣試、府試和院試。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唐朝增加了明經和進士兩科,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增加了武舉考試,自此文武雙全,人才輩出。科舉制度萌發於魏晉,產生於隋朝,定型於唐朝,從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給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   科舉制度廢除時間   科舉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舞臺上盤踞著一千三百多年,最終還是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科舉制度廢除的時間是哪年呢?
  • 從秀才到進士:一個讀書人的科舉之路
    古代的讀書人,尤其是明清時期,走上科舉之路,為官一任,是很困難的。通常都要歷經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個階段,才能最終修成正果。要想知道古時讀書人的科舉之路,那麼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以及讀書人是怎麼考取這些功名的。
  • 古代科舉與現代高考,究竟哪一個更難?
    古代科舉考試學生都是要閱讀大量的名人的書甚至要花大價錢去買考官寫的文章,同時考生還要練各種字體,為的就是應對相應考官的喜好,所以能在科舉上走得遠錢是必不可少的,那可以看看李白蘇軾那些大文豪那個不是家裡有錢,真正白手起家的沒有幾個,窮人最多最多考上舉人也就到頭了。
  • 寒門子弟考中進士的難度有多大?
    所謂的「金榜題名」指的就是在科舉考試中奪得進士的頭銜,但對於大多數讀書人來說,進士就是難以觸及的天花板,能考個舉人已經是祖墳墓冒青煙了。這裡以清代為例,了解一下考一個進士有多大的難度?一、清代科舉的難度從高低層次方面來說,科舉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資格考試中的縣試、府試此處省略),所得功名依次為生員、舉人、貢士、進士。按清制,舉人以上功名,可以獲得做官的資格。院試屬於最低級別的考試,由各省學政主持。
  • 古代科舉考試是不是只有語文一門,古代科舉考試其實科目眾多
    作為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方式,提到科舉內容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八股文」,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真的只考語文一門嗎?事實上並非如此,科舉從開創到完善其實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而考試科目實際上也在不斷變化。目前普遍認為科舉萌芽出現在南北朝,後經隋朝發展完善,於唐朝形成定製。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地位
    進士:省委常委(1)秀才古代科舉不能用現代的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應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你就真的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取功名就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在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的太多,絕大多數人是目不識丁的,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一個村兒也難出一個認識字的人。我們就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二百六十八年考中秀才的也不過四十六萬人,而今天的高學歷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六十到七十萬,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
  • 俗語「破天荒」的由來——這個詞語來自於古代科舉考試的典故
    在古代,常常用『』破天荒『』來比喻某人平日裡默默無聞,因為某件事情而突然得志揚名。破天荒的近義詞有:前所未有、史無前例,都是從來沒有過的意思。為什麼『』破天荒『』會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俗語?有什麼歷史由來?這與古代的科舉考試有關,這裡面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典故。
  • 古代科舉比你想像的難得多
    第一難:難在擁有考試資格在隋朝以前,中國是沒有科舉制度的,在那個時代「寒門難出貴子」絕對不是一句虛話。第二難:難在想考未必考得成那個時候並沒有大學這一說,考上了就開始授官工作了。可有了考試資格就一定能有機會參加考試嗎?不一定。現在的考試一年一次,而古代三年一次大比,再遇上些天災人禍,考試就成了遙遙無期的事兒。
  •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中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在科舉中的頭名就是狀元。狀元是很多人心目中神聖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