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思眾
距離中國疾控中心1月24日成功分離我國首株新型冠狀病毒毒種僅53天,中美同步進入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的新聞引發關注。
(圖說:當地時間3月16日,美國首個受試者接種新冠候選疫苗mRNA-1273。圖/AP)
中國研發的全球首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3月17日上午,康希諾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與軍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聯合開發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目前已遞交新藥臨床試驗預審評申請,並啟動健康志願者預招募。
前一晚,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按照國際的規範,國內的法規,疫苗已經做了安全、有效、質量可控、可大規模生產的前期準備工作。
(截圖自央視新聞)
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2009年註冊於天津濱海新區,2019年3月在港交所主板H股上市。2020年1月,公司正式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並獲得受理,擬募集資金用於新型疫苗產能擴大與新疫苗產品研發。
重組病毒載體疫苗是一種活載體疫苗技術,以病毒為載體,將保護性抗原基因重組到腺病毒基因組中,使用能表達保護性抗原基因的重組腺病毒製成的疫苗。此次研發新冠疫苗,繼續沿用了伊波拉疫苗式的複製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作為載體。
據八點健聞報導,一位熟悉陳薇團隊的傳染病學家形容:「腺病毒載體就像是酒瓶,我們現在把裡面的白酒(伊波拉病毒)換成紅酒(SARS-CoV-2病毒)了,而外面的酒瓶起到的保護作用是一樣的。」
隨後,這一公告被官宣印證。
當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表示:「我國已有單位向國家藥監局滾動遞交臨床試驗申請材料、並且已經開展臨床試驗方案論證、招募志願者等相關工作。」
此外,我國第一批確定的9項疫苗研發任務已完成大部分臨床前研究工作,包括動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試驗,預計大部分團隊均能在4月以前完成臨床前準備工作,並陸續啟動臨床申請和臨床試驗。
(18日,鍾南山院士在廣州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上表示,中國的疫苗研發工作抓得很緊,不會落後於其他國家)
由於防控任務緊迫,對於一支普通疫苗的研發來說,這已是大提速。此前,科技部曾介紹稱最快的疫苗預計4月下旬左右申報臨床試驗。軍事科學院的疫苗研究進展比預期提前了一個月左右。
2月9日,由中國疾控中心、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和上海生物技術公司斯微生物共同設計開發的新冠病毒疫苗已經開啟動物試驗。
根據2018年國家藥監局發布的《一支疫苗的誕生》一文,一支病毒疫苗在實驗室階段需臨床前研究一般需要5-10年,期間需進行毒株的篩選、必要的毒株減毒、毒株對培育細胞基質適應及傳代過程中的穩定性研究,並探索工藝質量穩定性,建立動物模型等。根據每個疫苗情況選擇小鼠、豚鼠、兔或猴等進行動物試驗。
「對於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疫苗,國家藥監局將會爭分奪秒完成技術審評,第一時間批准疫苗用於抗擊新冠肺炎。」2月2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陳時飛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道。
「如果把疫苗的研發比喻成建造一棟樓,現在地基打好了,樓體也已經冒出地面。」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則這樣比喻。
疫苗研發全球大提速,mRNA疫苗進展最快
當地時間3月16日,43歲的志願者詹妮弗·霍勒(Jennifer Haller)在華盛頓州西雅圖接種新冠病毒候選疫苗「mRNA-1273」, 另有3名受試者也接受了疫苗注射,標誌著全球第I期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開啟。
(圖說:志願者詹妮弗·霍勒在美國華盛頓州接種新冠候選疫苗。圖/AP)
該疫苗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美國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研發,第一階段試驗在凱撒醫療華盛頓州衛生研究所進行,整個臨床試驗結束時間預估為明年6月1日。
據悉,該試驗計劃招募45名年齡在18-55歲的健康成年人,研究者將在28天間隔內對他們注射兩劑疫苗,並對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抗原性進行評估,後者包括觀察疫苗對新冠病毒(SARS-CoV-2)表面某蛋白是否能觸發免疫反應。
mRNA(messenger-RNA)疫苗是一種新的疫苗種類。目前,全球尚無基於mRNA技術研發的疫苗獲批上市。
和其他疫苗相比,mRNA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安全性、有效性和生產效率。其本身不具備自我複製能力,引發感染可能性低;此外,它的合成和生產工藝便捷,因此成本相對更低廉。
但mRNA也有隱患。儘管早在90年代初,該疫苗技術就通過了概念炎症性研究,但在預防傳染病方面,此前的mRNA疫苗都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財新此前報導,葛蘭素史克(GSK)抗原鑑定和分子生物學美國臨床前研發總監餘東提到,mRNA的毒性有多大、到人體是否能分解,都是關鍵問題。
「mRNA疫苗最大的缺點,就是它是全新的,在人身上到底效果怎麼樣,安不安全,幾百個人的試驗都不夠證明。」
若該疫苗順利獲批,它可能成為歷史上研發速度最快的疫苗,以及第一個被用於預防傳染病的mRNA疫苗。
全球範圍內,尚無基於 mRNA技術平臺研發的治療或預防性藥物、疫苗獲批上市。目前正在研發mRNA疫苗的公司包括Moderna、CureVac、BioNTech、斯微生物、RNAImmune等。
疫苗研發非一日之功
需要注意的是,疫苗研發不是一日之功。從研發到上市,疫苗所需經歷的過程通常極為漫長,不僅耗時長、成本高,對安全性的要求也極高。
(圖說:德國CureVac公司的圖賓根實驗室內,一名研究人員正在開展新冠疫苗研發工作。圖/路透社)
此前,有傳言川普政府試圖收購德國公司CureVac研製的新冠病毒疫苗獨家專利,遭德國政界人士譴責。18日,CureVac代理執行長弗朗茲-維納·哈斯向記者澄清,美國並未提出收購要約。
但這場烏龍或許表明,在全球疫苗研發競速白熱化之際,預防新發傳染病的疫苗資源仍然有限。
儘管全球疫苗市場估值將達到347億美元,大部分疫苗卻是基於已有疾病而研發,比如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麻疹和肝炎等。應用於預防大規模新發傳染病的疫苗研發並不受重視。
3月17日,國際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表示,針對數個潛在有效的疫苗研發和臨床試驗還需2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該組織投資的候選疫苗包括6個試驗項目,分別來自德國疫苗研發企業CureVac,美國Inovio生物製藥公司,美國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機構。
國際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是一個成立於2016年的基金會,專為研究新發感染病疫苗的獨立研究項目募集資金。
此前,俄羅斯病毒學家亞歷山大·盧卡舍夫在接受俄媒採訪時表示,儘管疫苗原型的製作非常容易,且確實有可能在三個月或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但是很難證明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全球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不少疫苗研發機構也瞄準了全球合作。德國《法蘭克福匯報》3月17日報導稱,總部位於德國美因茨的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從上海復星醫藥方面獲得高達1.2億歐元的投資,合作研製基於mRNA技術的新冠疫苗,4月底將開始首次臨床試驗。
餘東此前在接受財新採訪時曾表示,即便是錯過了這次疫情,未來疫苗研發成功後也可以作為戰略儲備。所謂戰略儲備,一方面是儲備疫苗,一方面儲備生產疫苗的能力。同時還要有快速研發的平臺。這樣一來,當疫情再次爆發的時候,就可以快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