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提高,消費內容更加豐富、消費質量全面提高,已經不僅限於滿足溫飽等物質需要,更加追求文化生活等精神需求。2019年,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7.6%,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0%,均不到1978年的一半,即我國居民食品支出佔消費支出比重越來越低,而文化娛樂消費支出越來越高。截止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為827元,約佔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其中,上海、北京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超過了2000元,上海作為我國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2786元、佔消費支出比重為6.4%,居全國第一;北京作為我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中心,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2192元,佔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5.5%。而電影作為廣大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食」,觀看影視劇已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娛樂方式之一,無論男女老少,大部分都會在閒暇時候打開手機、電視機、電腦或去電影院觀看電視劇或者電影來放鬆娛樂,電影將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了解我國電影業的發展情況及其影響因素,有助於為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依據。
數據來源:《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鑑》《中國社會統計年鑑》
1.我國電影業發展狀況分析
19世紀末影視行業傳入中國,影視業從此在中國拉開了帷幕,但是最早的影視行業只能由外國人攝製和放映。1905年,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問世,是一部與國粹京劇結合的無聲電影,標誌著我國影視行業誕生。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電影開始從商業電影到國家政治電影轉型,電影作為黨的事業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塑造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重責,主要以「訴苦迎新」「戰爭與革命」「歷史與現實」等題材的影片為主。1993年中國電影全面開啟市場化改革。2001年12月12日通過了《電影管理條例》,2016年11月7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2019年《關於深化影視業綜合改革促進我國影視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正式出臺……從法律層面支持和規範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加上不少房地產商將電影院建設作一個轉型突破口,促使我國電影行業迅速發展,電影票房收入、電影產量、電影院數量和銀幕節節攀升。
(1)電影業不斷發展,票房收入創新高
至今,我國影視行業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從傳統到現代,不斷發展進步。雖然隨著網絡電影、短視頻等網絡視聽的高速發展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電影市場增速有所放緩,但仍取得了漂亮的成績。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創歷史新高,達到643億元,為2009年的6倍;其中,國產電影票房收入412億元,佔票房收入比重64%。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中國社會統計年鑑》
(2)電影產量逐年上升,題材多樣、風格各異的精品影片不斷湧現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產量逐年上升,從1978年的563部增長至2018年的1082部,近乎翻了一番。影片類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78年我國電影大部分為科教、紀錄類影片,分別佔51%、36%,而2018年我國電影超過八成為故事影片。且從國際數據看,2017年我國故事影片生產量(798部)超過了美國(660部)、日本(594部),位居世界第一。隨著我國電影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中國電影在提高產量的同時越來越重視質量,《戰狼2》《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充分體現出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的提升。《戰狼2》以56.8億元雄踞國產電影歷史最高票房紀錄,並在中國內地創下累計觀影人次1.4億榮登「單一市場觀影人次」全球榜首;《我不是藥神》象徵著我國現實題材影片的重生;《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我們看到了國漫崛起的勢頭和無限可能;還有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國》,根據事實事件改編的《中國機長》《攀登者》,關注社會議題和普通人情感的《少年的你》《地久天長》……題材多樣、風格各異的影片,勾勒出我國電影創作的日益多樣化,而且用票房證實了國產電影的新實力。
數據來源:《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鑑》
(3)電影院規模不斷擴大,電影銀幕總量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電影製片廠作為電影的生產機構,也在不斷改革和擴展。1952年,我國僅有4個電影製片廠,分別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隨後,經過「改革開放」,90年代中後期進口大片的衝擊,2001年國家廣電總局頒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組建電影集團的原則意見》,進行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規模化企業集團為目標的大型國有企業體制改革。2002年電影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新的《電影管理條例》頒布,民營機構也具有了獨立拍片的資格,民營電影公司重新回到公眾視野,國內電影企業競爭加劇。另外,隨著我國電影市場的空前發展,除傳統影業公司積極投入外,也吸引了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的投資。截止2017年,我國電影製片廠為38個,其中電影故事片廠31個。
數據來源:網絡公開資料整理
2002年我國電影業開始院線制改革,實行 「票房分帳」模式,成為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改革的一個重大標誌,為電影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以及電影業的快速發展,作為電影終端放映環節的影院建設如火如荼。萬達院線、中影南方新幹線、中影數字、華夏聯合等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院線企業異軍突起,各大院線企業紛紛搶佔全國電影市場,布局影院建設,共同織就了全國電影放映終端網絡。2018年,我國電影院線48條,比2005年增加了12條,院線內影院突破了10000家,銀幕超過了60000塊,銀幕總量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構成了覆蓋全國絕大部分城鎮的線下電影放映網絡。其中,萬達院線作為跨界經營主體,憑藉雄厚的資本實力、靈活的經營方式和地產開發伴生優勢而迅速崛起,成為我國電影院線的中間力量,2019年萬達院線在票房收入突破80億大關,以81.67億票房成績位居第1位,比重佔13.74%,領跑行業。
2.我國電影業影響因素分析
第1部分展示了我國電影收入、影片產量、電影院等各方面的發展歷程,下面採用相關係數和線性回歸,分析影響電影票房收入的因素,更深入的了解我國電影產業發展情況。其中,從宏觀角度分析人民生活、電影生產以及影院設施與電影票房的關係,選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元)、生產故事影片(部)、院線內銀幕(塊)、院線內影院(家)等6個指標為影響因素。選取2005年-2018年的樣本數據,數據來源於《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鑑》《中國社會統計年鑑》《中國統計年鑑》。
計算各影響因素與電影票房收入的相關係數得(點擊復現),電影票房收入與各影響因素的相關係數均超過了0.8,呈高度正線性相關關係,即電影票房收入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電影生產數量增加、影院設施的擴展而不斷增加,這與我們的認知基本一致。人民收入越高,越注重精神文化娛樂需求,對電影的消費就越多,反之越少;生產的電影數量越多,市場供應越充分,人們有更多的觀影選擇,進而推動票房的增長;電影院、電影銀幕作為電影的展示窗口,為觀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觀影環境,為電影票房增長奠定了基礎,電影銀幕越多覆蓋面越廣,就有越多的人有機會看電影,從而促進電影票房的增長。
為進一步研究電影票房收入和各影響因素間的數量關係,以電影票房收入為因變量,各影響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點擊復現),模型的擬合優度R2=0.993,模型的擬合效果非常好,但是除了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P<0.1,即在0.1水平下顯著外,其餘指標均沒通過檢驗,結合各指標間相關係數可得,可能是由於指標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導致的;另外,可以看到故事影片生產數量的係數為負值,即故事影片生產數量與電影票房收入呈負相關,這與經驗判斷不一致。因此,需要對模型變量進行剔除調整。
經過多次對模型進行變量剔除調整得到最終回歸分析模型(點擊復現),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院線內銀幕為自變量,兩個變量p值<0.001,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另外,模型p值<0.01也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擬合優度R2=0.990,即模型擬合效果非常好。通過回歸係數得,①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和電影票房收入成正相關關係,且在銀幕數量一定的條件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每增加1元,電影票房收入增加0.179424億元,說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會越來越重視娛樂文化生活,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之餘,看電影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首選。②院線內銀幕和電影票房收入也成正相關關係,且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一定的條件下,院線內銀幕每增加1塊,電影票房收入增加0.008074億元,說明電影院銀幕數量的增多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觀影需求,從而增加票房。
3.總結
綜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文化娛樂支出不斷增加,促使我國電影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影片生產數量不斷增加,尤其是故事影片生產量,居世界首位;提高產量的同時,影片質量也在不斷提升,《戰狼2》《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題材多樣、風格各異的精品影片不斷湧現;電影院規模不斷擴大,電影銀幕總量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票房收入創新高。但是,受到網絡電影、短視頻等網絡視聽高速發展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電影市場增速有所放緩。另外,根據回歸分析得到,居民生活水平、電影院設施都對提高電影票房收入有促進作用。因此,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觀影服務需求不斷提升,以及面對網絡視聽帶來的挑戰,一方面,電影創作需進一步多元化,提高影片內容和品質,為滿足觀眾的不同觀影需求提供相應作品。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增加電影院設施,為觀眾提供更多的觀影場所,同時電影院需探索新的服務模式,滿足更多觀影群體的需求,提高觀影體驗,從而吸引更多觀眾以達到創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