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瑟王》
故事背景:
亞瑟是建立大不列顛王國的國王,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
西元450年,羅馬帝國已經逐漸走向沒落,並且意欲從英國撤離,眾多的領主和騎士為了爭奪土地和城堡相互開戰,具有強烈侵略性的薩克森人也乘亂進入大不列顛,整個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亞瑟驍勇善戰和超凡的氣魄令一些非常優秀的騎士為之折服,他們紛紛加入亞瑟的隊伍之中,組織成著名的「圓桌騎士」,這些英勇的戰士在亞瑟的帶領下一路勢如破竹,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戰績。
2. 《勇敢的心》
故事背景:
中世紀十三世紀左右,英格蘭國王「長腿」愛德華一世統治著蘇格蘭,由於他對於蘇格蘭的暴政,迫使蘇格蘭人民持續反抗,最後贏得了熱盼已久的自由與平等。
主人公威廉•華萊士是13世紀末、14世紀初蘇格蘭民族獨立運動的那段崢嶸歲月的代表。也是英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英雄人物。
3. 《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
故事背景:
十六世紀英國皇室一段香豔而「骯葬」的歷史:國王亨利八世得知曾經的愛妻無法生育時,便將其打入「冷宮」,得知此事的湯瑪斯•波琳爵士,為了重新回到英國最高的統治階層當中,將大女兒安妮•波琳當成了他的籌碼,但此時亨利八世已經與其妹妹瑪麗•波琳成為地下情人。
安妮•波琳野心極大,主動勾引國王並得以國王的寵倖,不久便成為了皇后,並誕下公主伊莉莎白(以後的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其後安妮為了保住皇后位置,隱瞞自己流產的真相,並於自己的弟弟發生關係想要再次懷孕。
最後得知真相的亨利八世,下令將安妮與弟弟當眾砍頭,波琳家族隨之敗落,只有瑪麗逃過此劫。
亨利八世:也就是歷史上稱之的都鐸王朝統治下的英國,處處充滿了陰暗、背叛、霸權甚至是荒淫無度。尤其是在亨利八世的皇宮裡,更是如此。
4. 《伊莉莎白》
故事背景:
1554年,在瑪麗一世血腥的統治下,英國陷入了空前的混亂。直到1558年她駕崩後,她同父異母的妹妹伊莉莎白登上女王的寶座,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突如其來的宮廷政變、暗藏的陰謀、大臣的欺騙、國家糟糕局勢,無不給這位新任女王帶來危機。但她運用自己的智慧,在一次次宮廷政變中,華麗脫身,一次次掃除異己,鞏固了自己的王位,並將16世紀的英格蘭從岌岌可危的邊緣推向昌盛的頂點。
但伊莉莎白拒絕任何政治上的聯姻,堅持追求真愛。這位威嚴、冷峻、剛毅的女王最後終生未嫁,只與國家和權利終身為伴。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也被稱為「榮光女王」、「英明女王」。
在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和她的異母姊瑪莉一世。
5. 《瘋狂的喬治王》
故事背景:
1788年,精明強幹的喬治三世領導的大英帝國在歐洲大地上逐漸強大起來。由於喬治王的英明領導,人民生活富足、國泰民安,為此,喬治王也深受大英子民的愛戴。一天,喬治王突然鬧起肚子,皇宮裡的御醫也沒有查出是什麼病因。從此,喬治王精神失常,以前精明的君王變得在皇室大臣和侍衛面前常常口出穢語、行事瘋狂而不能自製。
喬治王的失常引起了皇室人員和國會的不安,威爾斯王子趁機派人在議院發起了一個由他攝政的提案,想趕走父親而自己掌權。為了避免皇室權利鬥爭給國家帶來的動盪,彼特首相一面忙著掩飾真相、按撫國會,一面在王后的授意下請威利斯醫生給喬治王暗中治病,並以此拖延時間、穩定局面。就在彼特在國會上即將抵擋不住支持威爾斯王子即位的壓力時,喬治王在威利斯的精心治療下徹底地康復,並回到了依然擁護他的臣民之中。
喬治三世:英國漢諾瓦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2歲。多次的精神錯亂為他的晚年籠罩上一層烏雲。
6. 《公爵夫人》
故事背景:
18世紀英國的話題人物德文郡公爵夫人——喬治•安娜,是一位極有名的美人和社交界人士,並積極參加文學和政治方面的各種活動。非常受人們的愛戴但也頗受爭議,她生活奢華、揮霍無度、愛好賭博。
《公爵夫人》講述了喬治•安娜的公爵丈夫對她非常冷漠,並與其閨中密友發生婚外情。而喬治安娜也有著自己的情人,幾個人間的感情糾葛,就在同一屋簷下上演,向人們展示了喬治安娜如何從一個懵懂的小姑娘成長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
7. 《年輕的維多利亞》
故事背景: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女王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年輕的維多利亞》講述的是從1836年她登基前一年開始到1840年她和阿爾伯特親王結婚為止她的感情生活。
8. 《失落的王子》
故事背景:
二十世紀初,曾經輝煌無兩的大英帝國正從鼎盛走向衰落,國際局勢波譎雲詭,戰爭一觸即發。在這重要的歷史時刻,一個不合時宜的小生命出生在了英國皇室,他就是約翰王子(喬治五世國王與瑪莉皇后的兒子)。
約翰王子聰慧善良,相貌圓滿,卻因患有癲癇而被認為是低能兒,繼而令王室成員感到羞恥。為避免蒙羞,皇室將約翰送到鄉下修養。遠離了都市的喧囂和宮廷的繁文縟節,約翰似乎找尋到真正的自由和快樂,他在此靜靜地渡過了最後的時光。
約翰王子1905年7月12日出生,1919年1月18日,13歲死於癲癇症。
9. 《國王的演講》
故事背景:
喬治六世在登基前則被公眾稱為「亞伯特王子」。他是喬治五世和瑪莉王后的第二個兒子。1936年繼位為愛德華八世的兄長最終決定為了婚姻問題而退位,自己將繼承王位時,他卻十分不愉快。
《國王的演講》講述喬治六世因患有口吃,無法在公眾面前發表演講,最後克服重重困難,在二戰爆發前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講。影片還被指「美化了喬治六世」。
歷史上的喬治六世嗜煙如命,不甚有主見。最令學界詬病的則是電影中表現的王室對希特勒的反感。事實上,英國王室在上世紀整個30年代都表示出對納粹德國的好感。
10. 《女王》
故事背景:
伊莉莎白二世是喬治六世的長女,現任英國君主,英國、大英國協及15個成員國國家元首。是英國溫莎王朝第四代君主。
《女王》講述了一個真實事件下的虛構故事:1997年,黛安娜王妃車禍身亡,舉國悲痛欲絕,但是英國王室人員卻對此採取了逃避疏離的態度,這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激怒了很多英國民眾。
此時,英王伊麗沙白並沒有出來穩定民心,而是攜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宮。託尼•布雷爾此時剛出任首相,面對此刻棘手的情勢,必須儘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讓王室擺脫信任危機,女王重新修復好與國民的關係,而自己也在英國民眾當中逐漸樹立起了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