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雙十一」,不可錯過囤書時。去年「雙十一」去網上選書,看到麥家的《人生海海》評分很高,順手就買了。也不知道這四個字的具體意思,只是覺得讀來有一種高端大氣、波瀾壯闊之感。
也是記起之前聽過五月天有一首好聽的歌曲,名字也叫《人生海海》,阿信在歌詞裡唱:"就算是這個世界把我拋棄,而至少快樂傷心我自己決定,所以我說就讓它去,我知道潮落之後一定有潮起。"仿佛身處逆境,也能看到一股希望之光穿雲破霧而來,給人以力量。
最近終於有時間,撿起了置於角落的《人生海海》信手翻翻。誰知,這一翻就捨不得放下了,用了兩天時間認認真真地一口氣讀完。
小說中的故事以大時代為背景,跨越抗戰、建國、抗美援朝,乃至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時間,情節跌宕起伏。讀的過程中我幾次淚溼雙目,感覺盪氣迴腸,意猶未盡。
也許有人會覺得,相較於《風聲》、《暗算》等諜戰小說那種一打開就撲面而來的驚險刺激,麥家"八年磨一劍"的《人生海海》倒更像一本溫吞的鄉情故事。
可是,當我讀完以後掩卷長思,卻發現豆瓣上一位書友的評論無比精闢:這其實是一部隱藏得更深的諜戰劇,鬥的是「天不藏奸」,揭的是心口「傷疤」。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展開故事,當仁不讓的主角是"上校"——一個即便在小村莊中仍然維持著體面生活的傳奇人物,渾身是謎。
上校的命運一波三折,大起大落。
他當過國民黨的軍官,上過戰場,曾經用純金的手術刀救過人,也為了民族大義忍受屈辱做過臥底,抗美援朝立過大功。
照理說,這本該是一個衣錦還鄉,受人敬仰的英雄,可是村裡除了"我"家裡的人叫他上校,更多的人卻叫他"太監",並且總想找機會對這個名號是否屬實進行確認。
上校對大家的譏諷、嘲笑不以為意,不反抗也不示弱,過著安逸散淡的生活。唯一的愛好是「嗜貓如命」,「像個老爺一樣,坐在屋門前的臺階上,享著太陽,抽著香菸,看著報紙,腳跟邊躺著一白一黑兩隻貓。」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經歷過生死起伏的英雄,天不怕地不怕的鐵骨錚錚的漢子,最後卻敗落在一群孩子手上。
在從上到下缺乏理智的癲狂時代,年幼的孩子們不再是可愛的天使,他們可以像惡魔一樣可怕。本來以上校的體能和智謀,子彈和刀槍都不能使他倒下,當然更能對付一群孩子。
然而,為了揭露上校身上的秘密以滿足大家的好奇心,孩子們利用了他的軟肋——捉了他的貓為誘餌,讓他一步步淪陷,最終成為他們的「俘虜」。
他受刑,被批鬥,飽受不公與摧殘。但他沒有反抗,依然選擇了善良。直到那一晚,當自作聰明的小瞎子試圖揭穿他最後的秘密時,他用曾經救過無數人的黃金手術刀,割斷了小瞎子的雙手和舌頭。
當年他加入軍統,為了收集日軍情報曾經不得不淪為日本女人的玩物,並被她們在小腹上刺了字。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秘密,是他寧願被人誤解和誣衊,也要誓死守護的尊嚴的底線。
外表剛強,內心柔軟的上校,一生救過許多人的性命,甚至可以不惜一切去保護他們的貓,卻唯獨對自己身上的印跡無能無力。
那是他一生的恥辱,當最後終於不得不被公之於眾時,他失去了理智,也失去了心智。他瘋了。
"什麼是真相,真相不一定是你看見的,也未必是東拼西湊聽來的。那是你所正在經歷的。"
對常人來說,瘋了是一件悲慘的事,而對於上校,最終的失智,也許是他最好的結果。
一直愛慕他的志願軍女戰士最終成了他的妻子,不堪的命運有了轉機。他忘記了過去的一切,只保留著孩子般的天真無邪。出走半生,歸來時他真的成了一個少年!
作者麥家在書中引用了羅曼羅蘭那句著名的話: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這是他的寫作初衷,也是對上校一生最好的詮釋。
整部小說以鄉間溫吞生活開頭,又以鄉間溫吞生活結尾,中間部分呈現的卻是讓人不忍直視的、血淋淋的過程。
在接受採訪時,麥家說:"整形手術不能讓我們快樂的生活。開著法拉利的人生不一定會讓數千萬人羨慕你,只有敞開並點亮內心的美,才能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縱然生活悽苦,底色暗淡悲涼,依然有無數的人不畏艱險,向陽而生,向善而行!
書裡面的「我」,在流亡異國他鄉時遇到他的第一個妻子。就在他們憧憬未來,本以為人生將要開啟新的篇章時,妻子卻被一場車禍奪去了年輕的生命,一同失去的還有他們未出世的孩子。
「人生海海」,是妻子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這是一句閩南語,是形容人生複雜多變但又不止這意思,它的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寬廣,但總的說是教人好好活著而不是去死的意思。"
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
那又怎樣呢?人生海海,命運浮浮沉沉,即使會有突如其來的風暴,可既然活著,就是要好好活,乘風破浪,笑著走下去。
就像林阿姨——上校的妻子,"生活把她榨乾了,但她依然保持著樂觀、熱情,甚至不乏幽默。"
就像上校,"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