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蒼溪縣城郊中學 赤黑么子作
我家鄉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縣,在那裡有一個獨特的習俗叫「火把節」。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彝族人迎來了一個豐收的季節,可是天王思漢古茲不願人民過好日子,就放了許多害蟲。人民痛恨入骨,不知如何是好,終於有一個年輕人提出把火把扔進田裡,害蟲全被燒光了。彝族人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年的農曆6月24日至27日要火把相慶,由此形成了「火把節」。於是代代相傳,火把節也成為了彝族傳統中最為重要最盛大的節日。我家鄉的火把節分為三天,第1天,人們高高舉起火把,在田裡走來走去。再找一個開闊的地方,堆起一個大型的火把。然後再回到家中,開始殺牲以祭祀先祖,飲酒,吃坨坨肉,再請個畢摩到家裡做迷信,為求一生平安,吉祥如意。火把節的第二天,要進行鬥牛,鬥雞,賽馬,還有摔跤等活動。人們早早的來到現場,站好位置,一刻都不願離開。來參加摔跤的都是各個村比賽勝出的佼佼者,他們時而被抱起,時而被摔倒,戰敗的不氣餒,戰勝的不驕傲。他們都冷靜的迎接新的挑戰。當然更精彩的還在後面,賽馬的鬥牛的和鬥雞的熱火朝天。火把節的第三天,一年一度的「選美」比賽開始了。姑娘們穿著漂亮的彝族服裝,帶著漂亮的頭飾。整齊的走上舞臺,真誠的笑容,就像冬日裡的暖陽一樣,撩人的腰在彩色的圓周裡釋放著彝家兒女滿懷的歡喜,向人們展示著漂亮的服飾,五彩豔麗的裙子擺動著旋轉著,每個姑娘都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麗。陽剛奔放的舞步,陰柔飄逸的舞姿,舞出一個民族,崇拜,熱愛火種的餘韻。說到火把節就想起了那豐收的稻穀,那燃燒的火把,那美麗的傳說,那歡樂的笑聲,那勇敢的彝族人民。晚上男女老少舉著自製的火把,向著空地燃起的大型火把跑去。一時火光沖天,歡呼聲四起。大家手拉著手圍著火把跳起了歡快的舞蹈——達體舞。火把在人們眼前閃爍,在人們心中舞動。清脆歡樂的彝族歌聲在耳邊迴旋,唱出彝族創造美好生活的艱難而幸福的歷程。評語1 : 以涼山彝族人的特殊節慶火把節點題,圖文內容豐富多彩,不論是為選美穿著傳統服飾,或是鬥牛、賽馬、摔跤等活動,充分體現該族之文化傳統與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評語2 : 敘寫家鄉彝族文化特色火把節,文章具有層次,「陽剛奔放的舞步,陰柔飄逸的舞姿,舞出一個民族,崇拜,熱愛火種的餘韻。火把節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破題有力,文字精要。條理介紹節慶流程,共同聚火、殺牲祭祖、飲酒、吃坨坨肉、畢摩迷信、鬥牛、鬥雞、賽馬、摔角…豐富多元的活動,在最後火光沖天,歡呼聲四起的,全體攜手共舞達體舞同歌彝族曲的高潮中,見彝族動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