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林業大學
主樓前的草坪上一塊「林」字石,左右兩側的杜仲、玉蘭、美國肥皂莢將校園的小路襯託得無比幽靜。沿著東側的小路往前走,一叢玫紅色的牡丹開得正豔,3名學生正在牡丹叢旁排練話劇。
從不遠處林子裡傳來的鳥鳴聲、晨讀聲將暮春的清晨點綴得恰到好處。
這裡是北京林業大學。學生在這裡知山知水,學校在這裡樹木樹人。
園林學院:與園林來次「甜蜜約會」
在園林學院,我們正巧趕上學生在參加2014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答辯會。從門上貼的一張紙上可以看到,此次參加答辯的課題五花八門:《北京以植被主題命名的園林景點調查》、《北京地鐵內部生態因子分析》……既包含了學生的奇思妙想,也體現了他們關注現實的赤子情懷。
推門進入會議室,正在答辯的小組研究課題是《如何改進北京坡形屋頂植被地的種類及綠化施工》。答辯選手從立項目的、理論研究、實地調研、創新點等角度進行了3分鐘闡述,隨後接受答辯老師的提問。無論該組能否順利通過答辯,專業老師都會提出意見、給予點評,供學生在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參考。該組成員林恬逸說,這樣的創業創新大賽答辯會在北林大已經不是第一次,自己的課題就是在上一屆師兄研究出的課題基礎上提出的。
園林學院院長助理薛曉飛介紹,這樣的大賽在全校各院系都有,分為市級、校級和院級三類。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自己提出研究課題和方向,然後參加答辯會。答辯通過的課題可以獲得專項資金的支持,有些學生研究出的成果還可以直接投入生產。正如計劃的名稱那樣,「創新」放在「創業」之前,因為大賽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要求學生出成果,而是希望他們在研究過程中學會做課題、做研究的基本方法,並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而不是紙上談兵。
大三學生譚唱是個爽朗的北京姑娘。她說,自己最初是被師姐「忽悠」進來的,本以為進了大學可以鬆口氣、享享福,誰想比高考還要累。在她的課程設置裡,既包括設計學、生態學、地理學、植物學等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學、藝術、美學等人文科學。「有時候看到課表都覺得絕望」,可真走進大自然,到自己熱愛的植物身邊去,一切苦累都變成了一次「甜蜜約會」。
譚唱邊給我們看隨身帶的圖紙邊介紹說,她自己現在1個月要去好幾趟植物園,在幾平方米的範圍內生長的所有植被、群落分布,最終都要變成一條條曲線和一個個圓點在圖上表現出來。別看面積說起來不大,可真要把一塊草坪上所有植被種類都統計清楚,即使五六個人一組,也要花上兩天時間。
園林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劉堯說,北林大風景園林專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有園林專業創始人之一的汪菊淵院士,有人稱「梅花院士」的陳俊愉,還有指導學生在中國首獲國際風景園林設計競賽大獎的孟兆禎院士。近幾年,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風景園林學作為協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關係的重要學科之一,也越來越被社會認同,並在2011年與建築學、城鄉規劃學並列成為國家建設領域的三大一級學科。在2012年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北林大風景園林學科排名居首,成為該領域的領軍院校,畢業生供需比高達1∶6。
林學院:與山為伴,與林為友
林學專業大二學生劉梓純說,學校就是一座植物大觀園。大一時,老師經常會帶著他們在校園內上實踐課,認識植物的種類和特性,比如辨認木瓜和芒果等,到了大二,他們不是紮根在野外,就是泡在實驗室。採集回標本後,觀察形態,進行辨別,然後測定生物學性狀、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生長情況等,更高端的還要自己授粉,進行基因工程實驗等。這個專業以前是冷門,但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今後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好。
同是林學專業學生的朱晨怡說,學林學有讓人頭疼的地方。比如各專業除了要記住繁複的生物中文名稱外,還要背下拉丁文名稱。有時一背就是上百個,讓人頭昏腦漲。可有時候也真的很「好玩兒」。鷲峰是學校的實訓基地之一,每學期他們都會抽出4天左右時間去野外訓練。每天早上8時出發,爬一小時的山路進到深山老林去上課。看到老師讓測量的林地,朱晨怡的第一反應是「傻了」:想要拉根線就得手腳並用往上爬,測出的角度卻居然只有30度;測量一片森林的樹木分布密度時,不但要看地面,還要不時抬頭看天,估測樹冠的交叉面積。在偌大的林子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遠到互相看不見,說話基本靠喊。一天下來,不但口乾舌燥,還脖子酸疼。這樣有意思的生活,造就出同學加戰友的深厚情誼。
林學院黨委書記趙海燕說,對林學專業學生而言,野外觀測、實習實驗就如家常便飯。免試推薦讀研時,參加過野外作業、科研能力強、熟悉實踐環節的學生很受北大、北師大、中科院等知名院校的青睞。
北林大現有的很多專業都是從林學專業發展獨立出來的,如生物科學、野生動植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食品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這些專業所依託的林學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在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全國排名第一。
現在,北林大的這個傳統專業有了新方向———城市林業。2012年,學校按森林資源類進行招生,第二年單獨設班,成為全國林業院校中第一個設立城市林業方向的院校。2013年確立為以林學類招生,並在林學專業下設立城市林業方向。與傳統林業相比,城市林業進一步強化了城市生態環境評價與檢測、景觀規劃與管理及居民社會行為。
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我們要做拔尖人才」
校園內的植物都是學生學習、研究的對象。在生物樓前的一棵玉蘭樹上,不少枝幹、花苞都掛著小紙牌。細細看來,上面註明了學生姓名、專業和年級。學生齊美傑說,這個小紙牌意味著這個部分已經「名花有主」,其他學生就不能再用這部分做實驗了,以免影響最終結果。在北林大學生物,學生不但要掌握生物專業知識,還要對樹木學、生態學、化學、動物科學等有所涉獵,涵蓋面極廣。
全國有1500多所高校開設生物類專業,如何保證畢業生在競爭激烈的生物學人才庫中脫穎而出?「北林大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有自己的『法寶』———優質的生源、優質的平臺才能打造出優質的人才!」生物學院教學副院長張柏林說。
生物學院有全校唯一一個國家生物學理科基地,按生物科學類招生,按大類統一錄取培養。在一學年結束後,選拔其中30%的優秀學生進入基地班學習,基地班學生50%以上都能直接保研,免試及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達70%以上。「這麼高的讀研率,課業是不是很繁重?」記者不禁發問。一旁的曾慶泉老師插話了,作為一名從這個理科基地走出的畢業生,他最有發言權:「上大一時,我的成績在班裡排第3名,到了大二進入理科基地,成績一下排到班裡第10名了。不用老師多說什麼,自己就得使把勁兒!」他說,不少課程使用國外教材,全英文授課。如果英語水平不過硬,學生很可能跟不上。進入基地班也不是一勞永逸,每年都會進行篩選。如果有兩門課低於70分,就會被淘汰出局。同樣,感興趣、學得好的學生也有機會進入基地班學習。
生物學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交流平臺,學生可以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作為交換生出國交流、跟導師出國做研究。生物科學2010級學生陳一歐在大二時就在一場國際學術論壇上以唯一一名本科生身份做了主題報告,而其他參加者多是來自世界著名高校的博士生。最近5年,生物學院已經有10餘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
北林大不是要培養只會理論的「書呆子」。想要成為生物科學領域的拔尖人才,動手能力要強。從2007年起,生物學院已連續舉辦8屆大學生科研創新計劃。負責該項目的任建武副教授說,比賽內容不能「假大空」,要和生活、學習息息相關。在3月底剛結束的首屆生物學實驗技能大賽上,學生的奇思妙想讓導師們眼前一亮。導師相中哪個學生的項目,就會主動聯繫他,給予技術上的支持。如果學生的創意特別好,導師還會幫助他申請專利。
大四學生薑超今年面臨畢業。他說,這個專業的學生大多會選擇繼續讀研、讀博。自己所在的班有36名學生,其中26人選擇在國內外大學繼續深造。
招辦主任穆琳談招生:轉專業門檻放寬
北林大今年轉專業門檻進一步放寬。以往學生主要有兩次轉專業機會。一次是進校報到後轉專業:高考分數高出本省重點線100分(750分制)以上的考生第一志願報考北林大,入校後即可在相應科類招生專業中重新選擇,但分數要達到所選專業在考生所在生源省錄取的最低分。另一次是入學一年後轉專業:大一學年結束後,學習成績名列本專業前三分之一的學生有資格提出轉專業申請。今年起,入學一年後轉專業門檻進一步放寬:在同一生源省市,高考分數不低於擬轉入專業當年錄取最低分數線的考生,也有資格提出轉專業申請。
為推進重點學科發展,學校在已開設的林學與森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農林經濟管理、木工與林化4個梁希實驗班的基礎上,今年開設園林學院梁希實驗班。該實驗班涵蓋風景園林設計、風景園林植物應用與觀賞園藝3個學科方向,每年選拔35人,其中風景園林設計20人、風景園林植物應用8人、觀賞園藝7人,從相應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中選拔,且要在本專業同年級綜合排名前二分之一。實驗班採用「本碩統籌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經過重新安排整合,更側重創新能力和精英化。保研率在55%至90%左右。成功保研的學生可從大四上學期開始選修研究生課程。
文字來源:北京市考試報
如果您對本微信公眾平臺感興趣,那麼就關注我們吧!歡迎分享!謝謝!
--內容分享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推薦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
--關注我們
1、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
2、搜索微信號:BJFU8216
3、掃一掃微信公眾平臺二維碼
4、關注後可點擊主頁右上角,查看往期消息
圖片供稿:Lysuna(微博)
投稿方式:將有關校園風景、學生活動、校園故事、大學生活等資料以圖片或者word等形式發送至blzsb@bjfu.edu.cn
註:附圖為招生宣傳照,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