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常常在生活中或網絡上看到很多新聞或視頻中提到心血管不好,主要是心血管堵塞引起的,需要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來改善心血管堵塞。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長期服用「複方丹參滴丸」、「三七通舒膠囊」、「血栓通膠囊」和「通心絡膠囊」等中成藥來活血化瘀,生活中也經常將三七、丹參等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打粉服用來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那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這個話題。
心血管不好和心血管堵塞是一回事嗎?
我們常說的心血管不好其實就是心血管疾病,這其實已成為國人頭號健康殺手。
那心血管疾病主要有哪些疾病呢?
主要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和心包疾病、主動脈相關疾病等。
我們生活中通常講的「心血管堵塞」,其實用詞不太準確。從醫學角度講,心血管堵塞分為靜脈堵塞和動脈堵塞。
靜脈堵塞分為深靜脈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症等,其中最危險的是肺血栓栓塞症。
動脈血管堵塞分為心臟血管堵塞、頸動脈堵塞、腦血管堵塞、肺動脈堵塞和下肢動脈堵塞,其中最危險的是心臟動脈血管堵塞。
心血管堵塞的主要原因是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肥胖,當然也包括精神緊張,長期負面情緒、抽菸、酗酒等。
這些因素可導致血管壁的損傷,損傷以後可導致血管內的血小板聚集、血脂沉積到血管表面。這些物質的聚集,像燒水壺壁上結的水垢一樣越積越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出現血管狹窄。當血管重度狹窄的時候,就可能會發生心絞痛,如果是心臟動脈急性堵塞,那會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
活血化瘀藥物能改善心血管嗎?
活血化瘀是個中醫概念,但這個概念與現代醫學中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不完全對等。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國外冠心病的治療指南中都不推薦中成藥。原因主要有三個:
1.中藥成分難以完全闡釋清楚;
2.中藥尤其是複方中藥的作用機理尚不能用現代醫學語言表述;
3.國外醫學文獻中報導的中醫藥隨機臨床試驗數量極少。
國內冠心病的治療主要參考國外指南,以及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等制定的指南為依據,結合醫師臨床經驗,呈現以西醫西藥治療為主的模式。雖然中成藥在國內廣泛用於治療各類心血管疾病,但尚需大樣本、隨機對照的長期循證醫學研究來確證其療效。
中成藥是不是比西藥安全?
不少人都存在「中藥安全無毒,有病治病,無病防身」的誤區。活血化瘀類中成藥品種繁多,像血塞通、腦心通、通心絡等藥物,名字聽上去差不多,感覺隨便吃哪一種都可以。但其實這些中成藥的成份比較複雜,各自也存在較大差異,不能隨意服用。
還有很多老年朋友長期服用三七粉、丹參粉出現身體瘀青,甚者出現黏膜出血、內臟出血等情況。
使用活血化瘀類中成藥可能的不良反應包括:
1、服用中成藥的風險
活血化瘀類中成藥中,麝香保心丸含有一味毒性成份蟾酥,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很接近,如服用劑量過大極易造成中毒,因此自行購買或長期大量服用存在安全隱患。
另外,腦血康膠囊、通心絡膠囊等對於出血性疾病禁用;三七通舒膠囊在出血性中風的出血期間忌用;燈盞生脈膠囊在腦出血急性期禁用,服用這些藥物如發生出血則應立即停止服藥並及時就診。
2、中藥或中西藥聯合應用的風險。
中西藥聯合使用存在藥物相互作用,容易增加藥品不良反應。如西藥華法林、地高辛、他克莫司與很多中成藥都存在藥物相互作用。如含丹參的中成藥(複方丹參滴丸、腦心通膠囊等),與華法林、阿司匹林或氫氯吡格雷聯用後,會增加出血風險;也不可與鋁碳酸鎂、胃舒平等抗酸藥物聯合使用,否則會產生螯合物導致療效降低。
中成藥可以替代西藥嗎?
答案是:不能!
有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後、心臟瓣膜置換、房顫,這些人群需要正規服用抗凝藥或抗血小板藥如華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有些人因為擔心副作用不願按療程服用,認為活血化瘀類中成藥如複方丹參滴丸、銀杏葉滴丸、通心絡膠囊、三七通舒膠囊可以替代西藥。這些活血化瘀類中成藥也有一定的改善心血管的功效,但藥效較弱,效果也不是非常明確,劑量與藥效的關係目前研究的也不清晰,不能替代正規的治療用藥,使用時需要監測藥品不良反應,和有無出血傾向。
綜上所述,中成藥的處方是根據中醫理論,針對某種病證或症狀制定的,但目前活血化瘀類中成藥的循證依據和臨床指南都比較少,證據的強度也偏低,所以即使我們需要使用活血化瘀藥物,也應該讓專業的中醫師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選用適宜的藥物,不可自己盲目使用活血化瘀類中藥來預防或治療心血管疾病。
(由「問藥師」團隊張娟藥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