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岡村原名石淡岡,又稱石頭崗。位於永歲鄉北 1.6 公裡處,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燕窩樓為顯著標誌。經過石岡村的交通要道包括湘桂古道、322 國道、湘桂鐵路、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 這裡曾經是古城,有城門、營寨、官道等,被稱為風水寶地、才子之鄉。村子坐北朝南,三面環山,村後有連綿的山脈,前方是數千畝的廣闊良田,一大一小兩條水道從村前自西向東流過。現有人口800 餘人、水田 800 多畝、山林 2000 多畝。
村中歷史積澱頗多,其中以燕窩樓最為突出,村裡人也叫「大公堂」。村裡還有其他小一些的公堂,先後有 18 座之多,背後映射著一段又一段的輝煌歷史。
石岡村後有高聳的後山(後龍山、寨樓山)和連綿的山脈,村前是一片廣袤的田野,左前方田野中有印臺(堆子頭),右前方田野中有筆架山(廟山),村前繞村近有一小溪, 遠有一河流。河道及河堤形似玉帶。
良田千畝。村子的後龍山叫寨樓山,呈牛形,站在後山高處, 可遠望到 15 公裡外的全州縣嶽灣塘寶塔。村子前方是廣闊平整的水田,稱為「難比垌」,有數千畝之廣。寨樓山往後都是連綿的山脈,遠處緊連越城嶺,綿延數十裡。
玉帶環腰。村前有兩條水道流過,其中村前方約一裡開外是一條小河,河流呈半環形繞村莊緩緩流過,形如玉帶。在下遊位置, 連接一長條土堤,一直延伸到村莊的後方,與連綿的山脈相接。土堤沒有缺口,僅有一個土洞,千年未垮,被認為是上等的風水。
文印在案。村前方開闊的田野間,有一左一右兩件形如案臺文印之物:左方鴨婆井外 50 米遠處有一方形土臺,形如印臺;田野右前方有小土山,稱為「廟山」,形如筆架,而土山四周都是平整的水田。印臺和筆架一左一右在兩邊,印臺近而筆架稍遠。
泉井棋布。石岡村共有近十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緊貼著村子有秦皇井、觀音井和鴨婆井,是村民日常用水的取水點,也形成了繞行村莊的溪流。上遊古時稱為秦皇井,歷史最長。中遊的泉井稱為觀音井,井水清澈甘甜。下遊處的泉井稱為鴨婆井,水源充沛, 四季都有活水長流。傳說則是這水源是因鴨子聚集而找到的,所以把這井叫「鴨婆井」。此外,還有「奶奶江」「苦珠井」「十六門前井」「江母井」「大廣口」「大畚箕」等多處泉井。
石岡村現住戶全為蔣姓。據族譜記載,唐朝時期永徽庚戌年間,先是金姓氏族居住在石淡崗。蔣姓最早移居到石岡村的始祖,是蔣氏第八十六世念九郎,宋朝時攜長子光瑞從永歲鄉梅潭村遷入,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後來蔣姓人口超過金姓,到 1933 年石岡村蔣姓第六次修譜時,全村只有一戶金姓人口,並且改納入蔣姓。
在石岡村的族譜中,對各代祖先均有記載,從第一世始祖蔣伯齡到第八十六世念九郎至今,代代相接,無一遺漏,橫跨三千多年,可見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念九郎一支,人口發展龐大,漸漸移居到外地。據 1995 年統計,僅全州縣範圍內,就已經分布到了 17 個鄉鎮 148 個村,共計35478 人。其中有幾支最為出名:包括早期移居到龍水村的德祥公支, 大西江鎮大石江村的漢英公支、才灣鎮上村下村等。除了本縣的外, 稍遠的還有興安、陽朔近 10 個村。更遠的還有湖南省的多個村落等。
物質遺存。石岡村原有歷史物質文化遺存很多,包括大量書稿、珠寶、牌匾、樓宇、牌坊、甲石、碑刻等等,但損壞和遺失嚴重。
天子御賜。石岡村原有屬皇帝恩賜的物證至少有三件,其一是明正德皇帝對修建燕窩樓的恩賜,另外是兩份誥封。燕窩樓門樓正中懸掛的「恩榮」牌匾,表示燕窩樓的修建獲得了皇帝的恩賜。
石岡村後約 2 公裡處有一山稱「誥封山」,山裡有誥封碑,碑高約 2 米,碑文記載有「……平樂府永安州蔣上瑋、廣西南寧府上思州蔣良俊……」等,記錄了乾隆皇帝對該村蔣上瑋、蔣良俊等的嘉獎。之外,族譜中還記載有立於本鄉秦家村壽亦口的誥封碑,記載了皇帝對石岡村司空公蔣淦之妻舒氏的嘉獎。
房族祠堂。外村對石岡有一句順口溜:「石頭崗,大地方,除了公堂無住場」。古時石岡村修建公堂,一是敬宗祭祖,二是記載房族榮譽,三是講學和集會之用,因此有大大小小 18 座公堂,其中又以燕窩樓最為宏大,因此也叫「大公堂」 。多數公堂已被損毀, 保存相對較好的還有 4、5 座。
廟宇道觀。石岡村舊時有三座寺廟、道觀,見證了村民崇尚讀書、習禮、進德、修身的思想和文化氣氛。
村子右前方有一寺廟,稱為「日月廟」,現僅留有一些斷牆殘壁;在後山最高處,有一處 5 畝見方的平地,舊時有一間小廟,廟中供奉著土地菩薩,是村裡的土地廟;第三處是一個道觀,村裡稱「祖觀廟」,原本位於村後山腰上,現位於村子左側的田野間。這裡處於全村水田的下遊位置,據說是能鎮住出水口,以保風調雨順。祖觀廟解放前倒塌,解放後於 1965 年重建,被用作榨油廠。
其他薈萃。石岡村曾經是古城,有城門、營寨、官道。現還有古城門遺蹟、部分鵝卵石官道等。
石岡村曾有一些稍具規模的經濟特色:歷史悠久的茶籽山和成片的茶籽林,盛產茶籽油;大規模種植甘蔗,有村辦蔗糖廠、村辦花生油廠;文革時期永歲公社借用石岡村和鄰村部分山場,種植了約 300 畝的茶葉,並且在此開辦了五七高中。
還有其他特色古蹟,比如村後和村右邊遠處有兩座「牌樓山」, 曾有石質牌坊,但已被拆作它用。
燕窩樓是石岡村的符號和名片。古時石岡村是湘桂古道必經之地,大小官員經過時會下馬停留, 行禮瞻仰;現在也是旅遊勝地之一,時常有遊客前來觀賞。
族譜記載,蔣氏自宋朝時遷居石岡村,一直沒有建立祠堂,直到建德公開始籌建。建德公,蔣銓,字德侑,成化甲午科(1474 年) 舉人,弘治辛亥(1491 年)任直隸池州府建德縣知縣,其子蔣淦於正德辛未(1511 年)考取二甲進士。建德公於明弘治乙卯年(1495 年)開始奠基修建祠堂,尚未完工,於正德丁丑(1517 年)過世。其子蔣淦後來擢升工部右侍郎,獲得明正德皇帝恩賜,續建祠堂, 直至嘉靖七年(1528 年)祠堂得以竣工。
「燕窩樓」是因門樓形似燕窩而得名,本為蔣姓祠堂,堂號為「敦睦堂」。祠堂竣工之後不到 50 年的時間之內,又連續考取了三位進士,第四位進士蔣輝,為祠堂題名「敦睦堂」,取敦親睦族之意。燕窩樓是石岡蔣姓氏族舉行各種公共活動的重要場所,由於石岡村與梅潭村鄰近,而梅潭村是蔣姓的發祥地之一,所以燕窩樓也是全州蔣姓集會的重要場所,每逢清明節時,常有數百人從各方匯聚到這裡,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
燕窩樓是廣西已發現的最古老的木質牌樓之一,2006 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個世紀中蘇交好時,蘇聯專家來到石岡參觀了燕窩樓。
整個祠堂為坐北朝南方向,包括「一牌樓、一公所、最後為祠宇」 三大部分,祠堂分上殿和下殿,建築結構上為「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第一進深間為牌樓,後三間為門樓,牌坊與門樓之間由軒相連,細分依次為牌樓、門廳、天井、中殿、亭廊和後殿。祠堂佔地面積 493 平方米,建築面積 446 平方米。其中牌樓最具建築特色。牌樓為全木質結構的如意鬥拱,形如燕窩,為廡殿頂,是古代最高級別的屋頂建築結構。橫向呈「一」字形,僅由四根直徑 0.44米的大楠木支撐,柱高 5.6 米,柱腳為大圓鼓石柱。樓高 12 米,寬 8 米,上四層,下三層,上寬下窄,迎風搖曳。為了防止生鏽腐蝕,整座牌樓不用一根釘梢,由 324 根榫木鉚裝而成,環環相扣, 排列有序。
正脊裝飾有寶珠、鰲魚、博古、戧脊、灰塑、卷草紋,正、明樓簷先和額枋間單拱層層向拱,下用如意坐鬥承託,鬥拱精雕細刻, 狀如蓮花。正樓四層出翹,明樓三層出翹,正樓大額枋高浮雕、透雕,有雙龍、雙獅等圖案,明樓額枋和枋墊板浮雕有如意八寶、草樓等圖案,紋飾層次分明,繁絹華麗。
牌樓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一、廡殿頂,燕窩樓能採用高規格的建築模式,是由於它的修建獲得了皇帝的恩賜,門樓正中的「恩榮」牌匾即表達此意;二、形如燕窩的如意鬥拱;三、鬥『拱上寬下窄,最下方僅一塊木結構,起風時可見到整個牌樓能隨風搖擺, 而廡殿頂結構又能最有效地疏導風力;四、全木質結構,無一鐵釘;五、牌樓上的梁枋、雕刻、彩繪,工藝非常精緻。昂頭望,只見燕窩樓上裝飾的寶葫蘆、鰲魚、龍鳳、獅、鳥、獸、花木等,在豔陽下,與彩漆精雕相映生輝,風吹樓動,卻安然無恙。
燕窩樓門樓下大門兩側有一對石獅,據說是由河南開封府所贈, 所用石料材質特別,細膩如玉,光滑有柔軟感,夏天炎熱時節,膚感清涼舒爽。兩隻石獅半蹲半立、相對而笑;小獅子後背各有一圓形鼓枹石,鼓枹石兩側有精美石刻:「雙龍戲珠」「雙鳳朝陽」「馬鹿含花」和「仙鶴銜芝」。
燕窩樓不僅有建築藝術方面的珍貴价值,更有文化思想方面的寶貴財富。比如祠堂裡懸掛的一幅幅匾額對聯和對應的歷史內涵, 主要有:
歷代科名世澤長
社稷器傳之漢世千年喬木人家
祠堂 期思漆水亦遼城,旣樂且安,何徒杜曲逡遒無乃九候宜興雲陽裔屬蜀都相零陵湘鄉本全郡,殊名同地,卽舊宅龍潭江浦從此十房方析虔坤公起石岡宗
「恩榮」,題牌坊
「科甲傳芳」,題門樓
石岡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據《石岡水尾蔣氏家乘》載,曾先後考出了 5 位進士和 72 位舉人。
蔣淦。1487~1541 年,字汝漯,號雙橋,司空公,人稱「篤行君子」。正德辛未(1511 年)二甲進士,任兵部武選司主事,歷郎中, 擢河南按察司,升江西右布政使,歷順天府尹,升北京工部右侍郎, 正二品。修建了有皇帝賜封的「燕窩樓」。據《惠州府志》記載, 他擔任廣東惠州知府期間,新建了「敬一亭」書院,並重修了學宮。另據記載蔣淦還在全州蔣姓發源地永歲鄉梅潭村,修建了「梅潭書院」。
蔣賁。嘉靖甲辰(1544 年)二甲進士,授廣東番禺知縣,陛南京主事,歷戶部員外,刑部郎中,升雲南按察使僉事,服闋補四川按察使僉事分廵北川。
蔣淳。嘉靖癸丑(1553 年)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北京山東道監察御史,廵按南直棣馬政。
從 1511 年到 1742 年共 5 名進士,年度跨越 232 年,輩分從石岡第十代「仁」到第十九代「良」,跨越共十代,且後四位是在「敦睦堂」修建之後。之外,石岡籍進士當中,還有被傳為佳話的「一門三進士」——父蔣林、子蔣良騏和蔣良翊。加上蔣林的親叔叔蔣肇,就是「一門四進士」了。四人之中蔣良騏影響最大,尤其是其著作《東華錄》,開創清史一體,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之外還著有:《京門草(家刊)》、《傷神雜詠》、《下學錄》等。其他人也有不少著作,如其父蔣林著有《介庵詩稿》,其叔祖蔣肇著有《近光集》、《歸真集》、《林下閒談》、《蛩鳴集》、《杜詩集解》、《退食瑣談》等。
蔣良騏等「一門四進士」祖籍石岡村,但並非出生於石岡。據《全州縣誌》記載:「蔣良騏(1723 年~1788 年),字千之,升鄉石岡人, 後移居才灣」,而據蔣欽揮發表於《廣西文史》上有文章考證,蔣良騏祖先在 6 代之前,即蔣允誘因避戰亂,於萬曆年間由石岡始遷今安和鄉謝源洞村,繼遷才灣下村。蔣良騏等在著作中自稱為石岡人,是不敢忘祖也。
進士之外,石岡村出舉人更多,其中文舉人近 50 人,集中於明宣德至清嘉慶期間。在蔣淦之前的幾十年左右,石岡村已經開始逐漸出人才了,蔣淦的父親蔣銓已經是本村的第三位舉人。石岡村在教書育人方面有「傳、幫、帶」優良傳統,正如葉冰等在《清代桂林文化世家及其家庭教育》中考究的那樣:「人文之盛,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文化人才以家族群體式出現」,「長輩們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家庭教育非常重視,並以課子訓孫為責、為樂」。
除了近 50 位文舉人之外,還有武舉 23 人、副榜 10 人。任職情況包括:歷代州縣同知 24 人、推官通判 22 人、武職 45 人、封典 20 人、例授並保舉 19 人、五貢 49 人等等。
在古時,石岡村燕窩樓前方那一片寬廣的空地上,樹立著近百塊石碑(甲石),上面刻著各位先賢的功名。
石岡村譜書記載,石岡村是全州及周邊蔣姓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祖訓家訓是石岡人成長的豐厚的文化積澱,它是石岡人永遠得益的一塊沃土。族譜中的祖訓為:
敬親尊長,溫存心誠。父慈子孝,門風端正。
兄弟友愛,和睦族親。強不欺弱,富不凌貧。
……
石岡村歷代有祭先祖遵古訓的傳統,於孟秋之月中浣之日,中元令節之時,遵古訓舉行奠儀,稱為「上祭」。上祭通常是同一個房族的人在本房公堂內舉行,或者全村統一在大公堂進行。五日前村民準備好三牲、酒禮、冥燭、香楮、金帛、罨角等,選輩高歲大的嗣孫來喊祭,拜祖宗,從始祖一代一代往下喊祭,並宣讀:
悠悠歲月,浩浩湘江。迨我先祖,定居石岡。灑血滴汗,致力農桑。歷盡艱苦,建設是鄉。篤學識禮,繼承發揚。
……
村中傳統還有正月十五鬧元宵、七月十五打醮還願等,請來道士、師公做法事和舉行某些儀式,殺雞宰羊、打鑼鼓放鞭炮,闢邪除魔、祈求好運。其風俗與其他村大同小異,表過不提,特介紹傳說故事。
「馬騎人、魚上樹、戴鐵帽」。石岡村考取功名的第一人是明朝宣德己酉科(1429 年)舉人蔣昌,蔣昌屬石岡第七代「仕」字輩, 是蔣楚英之孫。接下來就是蔣楚英之曾孫的蔣銓,成化甲午科(1474 年)舉人,再接著蔣銓之子蔣淦,等等。蔣楚英支人才輩出,村裡流傳著「馬騎人、魚上樹、戴鐵帽」的故事——蔣楚英仙逝後,家人請來一位風水先生給看一塊好地,先生看過後遲遲不說,家人盛情款待,先生酒醉後睡夢中道出了風水寶地,並嚴格要求道:「此為上等寶地,不可輕易下葬,非滿足三個條件不可——馬騎人、魚上樹、戴鐵帽!」家人十分為難。後來,有一個木匠扛著一個木馬從村口經過,於是想到了「馬騎人」;之後又有人把買的魚掛在了樹梢上,就是「魚上樹」;接著有人頭頂著一口鐵鍋路過,這便是「頭戴鐵帽」了!蔣楚英於正統元年(1436 年)埋葬於永歲鄉磨石源大蜈蚣地。
學堂外的神童——葉向高。燕窩樓大門上的匾額「累朝榮蔭家聲遠,歷代科名世澤長」,是內閣大學士葉向高所題。葉向高(1559 年—1627 年) 福建福清人,1585 年開始到京任職, 萬曆三十五年(1607 年)被推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關於他為燕窩樓題詞,石岡村流傳的故事是:葉幼小時家鄉有戰事,外出逃難,由母親帶著來到石岡村暫住。葉向高則總是躲在村裡學堂外面「偷聽」,後來被先生發現,葉向高居然能完整複述裡面講的內容。於是,先生就讓他進到學堂裡來聽講和學習。後來,葉因此考取功名,所以為燕窩樓題了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