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全州縣有很多鄉鎮,鄉鎮裡又有很多村落。但就在不久前,在國家住建部、國家文物局等六部門公布的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的名錄裡,我們全州縣就有十二個古村落被光榮入選。
我只想問問,這十二個村落你知道麼?你你你去了幾個?
她們是:全州縣大西江鎮的滿稼鹿鳴村、全州縣紹水鎮的三友梅塘村、全州縣紹水鎮的洛口張家村、全州縣兩河鎮的魯水村、全州縣石塘鎮的沛田村、全州縣東山瑤族鄉的上塘村、全州縣東山瑤族鄉的清水村、全州縣全州鎮的鄧家埠大庾嶺村、全州縣龍水橋渡的石腳村、全州縣兩河鎮的大田村、全州縣永歲鎮的幕霞幕道村、全州縣永歲鎮的湘山井頭村。還真不好意思,前面八個村子我都已經先後去過了。最後面三個我想我很快就會去看看的。
所以今天要和你一道前往的正是上面的第九個古村落:全州縣龍水橋渡的石腳村。石腳村,原名叫錫爵村,至於以前為什麼叫錫爵村,什麼時候又改叫石腳村的,我百度了一下沒有找到簡介。
見過這種收穫稻穀方式的同志請舉手。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龍水錫爵村的這位老伯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勞作方式。
倒是【謝氏宗祠】簡介被我完整記錄了下來。
謝氏宗祠,位於龍水鎮錫爵村西口,始建於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坐南朝北為二進二院建式,木構架採用抬梁和穿鬥相結合結構,為小青瓦硬山頂,在抬梁間採用瑞獸雕刻的坨墩,穿插枋釆用滿雕,下天井院牆上裝飾八仙人物圖案雕塑,用金粉修飾,人物塑造生動傳神,藝術價值極高。
謝氏宗祠地面保存了完整的三合泥地面,為中國墁地的傳統技法,並且在三合泥地面上刻劃出方格、纏枝花卉紋,將整個地面裝飾得非常精緻。祠堂內豎清代碑刻4通,分別為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賢堂公祭田及各山場碑記》、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賢公碑記》、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臣公祭田碑》和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新建賢堂公家祠碑記》。收藏有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修撰的《續謝氏族譜》(遺憾的是當天沒人開門,無法進去一睹上述碑刻,但這又是個英雄曾經呆過的地方)。
祠堂的完整保存既是村民辛勤勞動,繁衍生息的見證,也顯示了我國南方宗族文化的發展軌跡。
民間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是潛在的旅遊資源。它們充分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築藝術和村鎮空間格局,反映著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可以說,每一座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所以說,保護古村落是你是我是他共同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