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有不少亮眼的劇集,可很難找到一部真正意義上「口碑熱度雙豐收」的爆款,即使單看播放量,也很難再找到過去幾年那種國民劇。分眾化的大趨勢固然是一個原因,今後可能會有越來越多垂類內容誕生,但是市場的進步所帶動的審美需求方面等的變化,與劇集創作理念、創作體系、工業化程度相對落後之間的矛盾,可能才是重點。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圈裡GeeWhy」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系列其他稿件:
文/何天平
如果要簡單概括2020年的國劇市場,「有好劇,缺爆款」或許最為貼切。
不可否認,2020年劇集市場上的精品數量正在增多,《三十而已》《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都曾給人驚豔一瞥的感覺。但遺憾的是,更大多數仍是《雷霆戰將》《鹿鼎記》《愛情公寓5》這樣的存在,它們同樣掛在熱搜榜的高位上,但熱度卻幾乎跟劇集質量沒有太大關聯,「抗日神劇」、「滑稽」、「狗尾續貂」這樣的字眼,仍然充斥在人們的討論裡。
雖然劇集話題不少,但劇集本身的出圈能力卻很有限。雲合數據顯示,2019年全網劇集集均有效播放量超過1億的共有7部,成績最好的《親愛的,熱愛的》集均有效播放量更是達到1.9億,但2020年截至目前只有《愛情公寓5》和《三十而已》兩部集均破億的作品——集均有效播放量和播出平臺的數量也有關係,而如果單看多平臺劇集的話,今年則遠不如去年、沒有一部破億。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大多數在今年被熱議過的劇集,很多人可能都沒點開過,卻依舊對此津津樂道,將其視作另一種意義上的談資——截至第三季度,收官前就上了50多次熱搜的劇集《隱秘的角落》,正片有效播放量只有6.34億、集均約5300萬,這一成績在2019年還排不進年度前二十。
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劇集市場正在分眾化,讓全家人同看一部劇變得不容易,電視上播的較好的《小娘惹》不一定是網絡上討論最多、口碑最好的;娛樂方式正在增多,即使是疫情宅家期間,追劇也要面臨遊戲、短視頻等的分流,雲合數據指出,今年上半整體劇集有效播放2472億、同比下滑8%;一些話題劇本身質量還有待提升,高開低走的情況還很常見……
各種因素驅使下,2020年這個看起來熱鬧異常的國劇市場,劇集本身卻似乎最寂寞。全方位邁向市場化的網絡端或許稍好過電視端,多少還有些這個時代的觀眾意識,但是總體上,若干年前那種「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國劇盛況到底是一去不復返了。
精品劇不出圈,2020年沒爆款?
這一年劇集市場的口碑和熱度倒掛的整體基調,在年初就已經被奠定了。
年初的《安家》是疫情期間人們宅家抗疫為數不多的新劇選擇,面對舉國上下給出的一個前所未有的穩定收視時段,這個關於「賣房子的女人」的故事總算是高開高走,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這部臺網劇第一季度的全網有效播放量達到了32.62億,排名第一季度上新劇前三。
只不過,比起日劇原作,這部本土化改造有點勉強的劇,又被賦予了太多想像性的現實主義成色,口碑(豆瓣評分6.3分)和流量的倒掛似乎成了一個很難逆轉的定勢。「可看」但「不好看」,有話題卻難以令人為之振奮,《安家》境遇的像是給這一年的國劇市場埋下的隱喻。
今年劇集市場上很多大熱的劇集都是如此。例如《愛情公寓5》豆瓣評分為7分,比第一季少了1分,是該系列裡評分最低的一部,但該劇正片在今年上半年的全網有效播放量卻達到了46.52億,是今年最熱的劇。至於豆瓣評分只有5.1的《小娘惹》,播出期間基本穩居衛視劇集收視率排名第一的位置。
比起這些高播放量的劇,一眾被多人讚賞的精品劇卻空得好評,流量並不突出。
今年湧現出了數量最為可觀的「精品劇」。數據統計,2019年全年豆瓣評分超過8分的國產劇,僅有7部,而截至發稿前,2020年這一數字已經突破了20部;而在平均口碑方面,匯集了大量新劇集的第三季度,上新劇豆瓣均分達到了6.6分,此前兩年則分別為6.0和6.4。
《隱秘的角落》(豆瓣8.9分)《沉默的真相》(豆瓣9.2分)等作品,不僅展現出了相當的創作水準,更可貴的是,這些作品在「正確」和「藝術想像力」之間的周全可謂範本。題材類似的《摩天大樓》(豆瓣8.1分)等也有相似的耐看質地,在爛劇橫衝直撞的這些年裡,上述精品劇能成規模的湧現自然值得尊重。
被聲討多年的改編劇,今年也有向好的跡象。尤其是曾經首開網劇大工業先河的盜墓探險這類大IP,竭澤而漁式地破壞性開發許多年,今年還能有新增長點實屬不易。諸如《重啟之極海聽雷》第二季(豆瓣7.4分)、《龍嶺迷窟》(豆瓣8.3分)等作品,都呈現出和此前很多盜墓作品不一樣的樣貌。
至於佔據國劇市場小半壁江山的青春題材,今年也有黑馬。上半年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和下半年的《棋魂》各有亮色,還有一部《風犬少年的天空》,四兩撥千斤,收穫了頗多讚美。
儘管爭氣,可上述劇集卻無一不面臨一個更靈魂的拷問:精品劇=爆款劇嗎?
用「破圈」這個時髦的語彙來講,這些作品都尚有距離,像《摩天大樓》等高分劇,在單季度裡的集均有效播放量都不到2000萬,均沒法排進同期前10。如果綜合各維度的數據和口碑來看,今年大約也僅有《三十而已》一部能視作叫好又叫座的熱播現象劇,但受單平臺播出等限制,其季度集均有效播放量仍然只有1億出頭,放在往年也仍排不到最頭部。
而給足了關注度的《隱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等懸疑短劇,則在「圈」的邊界上遊走著,可能多少改善了長輩們對《娘道》的津津樂道,但卻並沒影響到今年劇集市場的整體走向。雖然「小白船」和「爬山梗」等成了年輕人們熱衷的話題,可是但從播放量的數據來看,它甚至沒能成為網際網路的絕對爆款。
總體看下來,2020年有不少亮眼的劇集,可很難找到一部真正意義上「口碑熱度雙豐收」的爆款,即使單看播放量,也很難再找到過去幾年那種國民劇。分眾化的大趨勢固然是一個原因,今後可能會有越來越多垂類內容誕生,但是市場的進步所帶動的審美需求方面等的變化,與劇集創作理念、創作體系、工業化程度相對落後之間的矛盾,可能才是重點。
簡單來說,就是受眾、市場變化得太快,產業得趕緊跟上了。
短劇、類型劇、女性敘事……
劇集產業有哪些新變化?
國劇市場變化得有多快?
跟從業者交流,總有一個鮮明的感受:「稍不緊跟行業潮流,這些流行就看不懂了。」這側面也說明了一個狀況,我們似乎已經很難用一個簡單的特徵描述來概括國劇市場正在尋求的變化,無論在內容生產或是傳播營銷的層面,我們的認知跟不上層出不窮的新概念。
今年最典型的一個例子,無疑是懸疑劇。在《隱秘的角落》之後,懸疑劇瞬間成了市場的香餑餑,各平臺均有相關探索跟進,一時間為懸疑劇的市場引來前所未有的關注。
這些劇的品相毫無疑問地各有亮色,但規模化壯大的背後也指向著一個怪象:高概念+強立意+(所謂)整容式演技,這樣的「文藝劇」值得有發揮,卻怎麼都不會是市場能夠批量化複製的主流。何況如今才到年末,早有很多觀眾對部分此類劇的「故作深沉」有所倦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值得對這種快速複製爆款的行為有所反思。
類型劇的發展,成了大家口中今年國劇市場實現進階的一個關鍵指標。但今年整體大盤的類型化特徵並不如想像的豐富:據不完全統計,雖然今年市面上有三成是《隱秘的角落》這樣的懸疑劇、三成是《下一站是幸福》這樣的甜寵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類型化,但剩下的還是過往的主流類型,這一數據似乎很難印證「類型化」在劇集創作體系裡所受到的全方位重視,只能說明因為部分懸疑劇、甜寵劇的成功探索吸引了創作界的趨之若鶩。
再往深處說,即便是有一部分類型劇在工業化層面有了較為出色的積極實踐,但是總體來看整體的工業化成熟度還是不夠高,仍需要審慎評價的:口碑高開低走的《唐人街探案》網劇、有噱頭但續航不足的《傳聞中的陳芊芊》,以及一些亞類型劇,例如耽改劇、電競劇等等,風頭很大但風險也不小。
還有一些概念,例如豎屏劇、互動劇、番劇……源於不同觀看場景和技術增長點的新品類劇集,尤其受到各大視頻網站的青睞,無論在布局理念、資本或者傳播營銷層面都投入了相當的重視度,但石頭砸下不見水花,對於長視頻之外的諸種內容探索,受眾市場的認知仍然比較有限。
因此今年市場上出現的種種變化,究竟是產業向好的跡象,還是對於風口一時的追逐,仍有待觀察,但有些變化,卻已經被證實會成為行業之後發展的重要趨勢了。
短劇,這是今年國劇市場屢屢被提及的一個向好關鍵詞。以《隱秘的角落》等為代表的精品短劇崛起,成為了對這些年篇幅越來越長甚至被大量注水的劇集創作怪相的有力反撥,而迷霧劇場的成功更是證明了這種模式所具備的諸多想像力。說實話,這個趨勢早該就位,動輒七八十集體量且節奏異常拖沓的劇集充斥市場,有時讓人不知追的是劇還是日播節目。
不過「盲目」追求「短」,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雲合數據顯示,今年Q3全網連續劇上線121部,其中24集以下的短劇已經達到了60部,佔了一半,但因為集數較少導致熱播周期較短、曝光有限,所以整體有效播放佔比只有14%——即使在《隱秘的角落》等熱播的Q2,該數據也只有23%。
因此業內普遍認為,長短並存、各有側重會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女性敘事,也在今年成為了一個熱詞。
從《不完美的她》到《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再到《白色月光》《摩天大樓》,今年的女性劇集可謂蔚然成風,嵌入其中的一系列反父權邏輯的話語也得到了更新迭代。亦有媒體評價稱,這一批女性劇集的集體亮相,終於讓長期被婆媳關係綁架的國劇市場走向更具現代性的對女性生存生活地位的探討之上。
雖遲但到,螢屏的「她時代」理應被予以這樣的重視。但遺憾的是,這些作品似乎還遠不足以撐起女性主義的文化大旗,很多作品也仍舊繞不開婚戀、出軌這樣的內容主題,對於整體性的女性生命經驗的平視和表達,我們的創作要學習和提升的還有許多——對比一下很多劇集和今年Netflix熱劇《后翼棄兵》,大概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了。
總體來看,2020年劇集市場上有很多令人欣喜的新現象,其中有的已經可以斷定將會成為接下來一段時間裡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比如短劇、女性敘事),但是在具體模式上還需要更多實踐;而有的新現象(比如類型化、互動劇),目前還很難斷定其是否會在短時間內成為一種大趨勢,但從行業穩定發展和用戶需求多樣化的角度來看,值得行業去長期探索。
老牌公司圍困,新勢力成主角?
市場的變化間,劇集公司的格局也進一步發生轉變。
各公司財報數據顯示,A股24家影視公司中,只有光線傳媒、華錄百納、捷成股份和華策傳媒4家今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為正,整體虧損率超過了83%。劇集公司雖然不像電影公司一樣,受困於影院關門,但因為可確認收入減少、項目開機延遲等,也普遍過得不是很好,絕大多數在今年前三季度都未能實現盈利。
在今年易主的唐德影視,前三季度淨利潤為-8370.35萬元,全年未能產出較為亮眼的作品,大概率將連續第三年虧損。截至目前,唐德的股價只有6元左右,而5年前其巔峰股價一度超過200元。
同樣易主了的慈文傳媒,曾在2019年扭虧為盈,然而受疫情影響、可確認收入減少,今年前三季度慈文共實現營業收入3.38億元,同比減少60.28%,淨利潤為-1828.25萬元。但在作品方面,慈文其實有不錯的表現,於今年推出了《三叉戟》《重啟之極海聽雷》等質量、播放量排名都不低的劇集。單看產出,慈文已經在此前的波動中,逐漸穩定了下來。
歡瑞世紀的情況則沒能有所好轉,這家去年虧損超過5億的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虧損仍高達1.48億。這家曾和楊冪、李易峰等深度綁定的明星公司,近年來接連遭遇了大牌出走、財務造假被處罰等危機,業績也是一路走低,公司實際控制人陳援及一致行動人浙江歡瑞的股份也在近期因合同糾紛而被凍結。
今年歡瑞的《錦衣之下》《琉璃》《隱秘而偉大》三部積壓劇,雖然都有還不錯的反響,但是公司整體前景還是充滿了諸多未知數——不久前,歡瑞透露終止《崑崙》《蝕心者》《滄海》等劇集項目,將謹慎投資古裝作品,轉型布局都市、現實題材作品。
華策影視是今年上市劇集公司裡,表現最好的一家。公司前三季度營收18.94億元、同比增加44.6%,扣非淨利潤1.53億元、同比增加314.57%,這一成績放在A股所有影視類上市公司裡,也是相當亮眼的。而這除了得益於《愛情公寓5》《下一站是幸福》等熱播劇外,也和公司積極布局藝人經紀等衍生業務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影企中有很多電影公司近兩年也在積極發力劇集業務。萬達電影旗下的萬達影視,總經理於今年初變為劇集出身的尹香今,公司也接連推出了《愛的釐米》《幸福,觸手可及!》《向陽而生》等項目,不過普遍水花不大。最亮眼的劇集項目或許要數《唐人街探案》的網劇版,雖然口碑高開低走,但無疑為後續的電影項目和IP開發,添了把火。
相比於傳統公司今年的乏力、不順,很多「中生代」的影視公司——五元文化、檸萌影業、騰訊影業、耀客傳媒、小糖人等,憑藉在內容模式、劇集類型上的創新,已經打響了在年輕用戶中的品牌,並逐漸發展成為了劇集市場的中堅力量。
曾打造過《白夜追兇》的五元文化,無疑是今年最火的劇集公司之一,為愛奇藝「迷霧劇場」和優酷「懸疑劇場」製作了《十日遊戲》《非常目擊》《在劫難逃》《白色月光》四部12集懸疑短劇,雖然沒有哪部在熱度上可以媲美《白夜追兇》,但豆瓣評分普遍不錯,有多部8分以上的精品、廣受平臺用戶喜愛,毫無疑問五元文化已經坐穩了「第一懸疑廠牌」的位置。
繼教育的「小」系列《小別離》《小歡喜》後,檸萌影業今年又在《三十而已》《二十不惑》這類女性題材作品上發光發熱。檸萌影業這些年的快速崛起,一方面與之內容產出的穩定性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其的確擅長於抓住用戶(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用戶)的情感需求,成功製造話題、熱點。
騰訊影業2019年的爆款作品《慶餘年》,在今年依然是最火的劇集之一,光是今年上半年的全網有效正片播放量就高達46.01億,僅次於上新劇《愛情公寓5》,也側面反映了今年劇集市場爆款的缺乏。此外,騰訊影業今年上新的《燃燒》《親愛的,你在哪裡》等聚焦於現實題材的劇集也表現亮眼,《燃燒》CSM59城收視多日排名前三。
今年10月,騰訊和閱文正式宣布騰訊影業、閱文影視、新麗傳媒三駕馬車將會打通,未來在內容出品,特別是劇集創作上會緊密協同,並將於之後推出《贅婿》《慶餘年2》《人世間》等內容。有了閱文的IP和新麗的製作能力加持,騰訊影業之後在劇集上的布局將頗為值得關注。
當然,除了這些其實已經成名的中生代公司,今年市場上還湧現出了好記影業(《沉默的真相》)等一批曾經默默無聞的新公司。它們之所以能夠取代很多老牌企業成為劇集產業的中流砥柱,離不開視頻平臺在自製內容上的發力以及臺網關係的徹底逆轉,當視頻平臺成為很多人觀看劇集的主要渠道時,與平臺合作甚至綁定較為緊密的公司,自然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而這種變化背後,更本質的原因也是因為不管是平臺還是新銳公司,都成功抓住了主流用戶(以年輕用戶為主)的審美偏好、喜好變化等,順勢而為去推出了更多強類型、快節奏、風格和情感特質鮮明的內容作品,從而得到了認可。
只是從2020年劇集市場的反饋來看,很多新勢力、新劇集還僅僅只是摸到了「門路」,距離真正的成功或穩定性還有距離,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家公司展現出了足夠的成為行業龍頭的潛力。因此圈裡GeeWhy認為,劇集市場的大格局還沒有真正落定,未來幾年才是行業發展、變革的關鍵。
因此面對今年爆款缺失的局面,倒也不必過於悲觀,因為畢竟不是觀眾不愛看劇了,而是對好內容的期許更高了。追劇這樣一種長期養成的生活方式,並不會在短時間裡被消解,對於大多數浸潤在視聽生活裡成長起來的人們來說,能接受已經發生的所有好與不好,然後收拾情緒繼續期待,期待有一天它總能迎來一個華麗的轉身。
這一份期待,同樣留給2021年的國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