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海賽車場有GT賽車的比賽,我和朱指導作為嘉賓,有幸進入比賽場地內部遊覽。我使用的是松下全畫幅相機S1和24-105鏡頭,以及松下M43無反相機G9和50-200鏡頭。朱指導只帶了1臺松下的FZ2500,還只帶了一隻電池,這款一寸底的卡片機也完成了很多拍攝任務。
雖然帶的設備很多,但用起來並不凌亂,每個相機都有自己的作用。
松下S1全畫幅相機配上24-105鏡頭可以滿足絕大多數題材拍攝,譬如賽車手的特寫、環境的描述、場景的拍攝等等。
松下G9無反相機配上50-200鏡頭可以完成長焦攝影,譬如拍攝遠處的賽車、譬如拍攝頒獎臺上的噴香檳畫面。
FZ2500作為卡片機卻有著鏡間快門,可以使用閃光燈高速引閃,配合閃光燈就有了不同的玩法。同時這款相機有著等效24-480的焦段,可遠可近,拍賽車真的好用。
在準備拍攝期間,我和朱指導使用松下FZ2500拍攝了一些隨行朋友的相片,用了普通的離機閃光燈。鏡間快門同步的速度可以很高,因此可以放心的使用1/250s~1/1000s之間的檔位。不過,我忘了帶閃光燈的聚光罩了!
(之後,鏡間快門略作LS快門,簾幕快門略作FP快門)
LS快門同步閃光燈,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情,只要能亮,就能用。我調節好相機參數後,一手舉著燈,一手拿著相機,利用相機的自動對焦拍攝。參數的話,一般是比正常曝光要暗1~2檔,拍攝主體用閃光燈照亮,我常用M檔(手動)。不過,如果是A檔(光圈優先曝光)/S檔(速度優先曝光,此處不建議用)的話,會稍微複雜一些,要計算閃光燈功率。
這裡的要點,是閃光燈只和孔徑(光圈f)、距離、感光度相關,和快門時間相關度很小(非常非常小,正常情況下請忽略)。
當然,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不使用更快的檔位?比如1/2000s、1/4000s,這樣可以把大白天拍成夜晚。
這是因為,對於快門實際運行時間來說,LS快門標稱的時間,大致等於運行時間,比如1/500s,幾乎就是1/500s(實際快門葉片運行時間會超過一些),這非常快了。但是對於FP快門,標稱的1/8000s,實際運行時間卻大致在1/180s~1/250s左右(狹縫掃描,不同時間下感知光的區域不同)。
閃光燈在全功率輸出的同時,有的是依靠延長時間來獲得更高功率,這樣會帶來實際更長的閃光時間,比如閃光燈1:1的情況下,運行時間是1/400s,那麼,LS快門下設定的1/1000,能夠利用到的只有部分,快門都已經合上的時候,閃光燈還在亮,功率就白白浪費了。
比賽團隊還在準備的時候,我們進入了他們換輪胎的賽車間。
一個人的話,手不夠長,於是讓朋友舉著燈,從遠處引閃。大致是用了側逆光。
以下是使用S1+24-105拍攝賽車的局部,這種室內環境下24-105的優勢就出來了,可以用24端拍很廣的畫面,又可以用105端拍攝局部特寫。
可以看到,這種距離比較近的人像拍攝,使用24-105非常合適,雖然F4的光圈不算太大,但105mm F4這個參數的拍攝依然可以拍出非常棒的虛化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張照片我都沒有做後期,用的是松下自帶的電影模式色彩,這種色彩拍出來的照片我很喜歡。
車隊的車,輪胎換好了,來了車隊負責人,他講解了具體事項後,就引領咱們進入賽道了。賽道裡有很多賽車,這個時候,車手在準備了。
此時想要出片的話,帶兩臺機器比較合適,一臺是18~24mm左右的廣角(100度視角~84度視角),一臺是100以上的長焦(25度以及更小)。不過那樣的話,我需要額外帶一個助理,或者自己辛苦一點~都背著。
長焦機的視角範圍兼顧了廣角和長焦,雖然孔徑比較小(指光圈),但是白天的情況完全夠用。如果不求100%放大的細節,只是快速出圖,是足夠的。
進來賽道時候,因為沒有手抓閃光燈,只帶了相機,那麼只好拍攝了一些環境和人物特寫了。
FZ2500寬容度還是不錯的,如果拍的是RAW,可以很自由的向右曝光,可用保留色度信息的高光檔位,大約有3檔,不錯。
對於這種1英寸的底,如何實現更大的信噪比呢?一般說來,不過曝的情況下,使用基準ISO,儘量向右曝光,後期的時候曝光壓回。至於一些很小的高光點,肯定會過曝的那種,直接過曝就好。
如果使用S1進行拍攝,24-105一樣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情況下的拍攝題材。
比賽開始的時候自然不能在賽道上跑,雖然我有在換輪胎的地方溜達的權限,不過我還是選在看臺上拍,挺遺憾的是,沒有電梯~爬樓頂累的……選擇西邊的看臺會好點。
我是第一次拍賽車,不太知道應該怎麼拍,印象裡,最好的圖片是賽車清楚,周圍環境模糊的體現速度感的相片。
那麼開始調節參數,一開始用了很慢的快門,失敗了,環境是虛的,車也是虛的。
後來加快了快門,大概在1/200~1/400s之間,開啟高速連拍,這才有點成功率。之後,為了避免車來了還在對焦浪費時間的情況,我這裡對焦直接用了MF檔,同時將AF/AE.LOCK設成開啟自動對焦(AF-on,控制對焦),提前對焦,等到車來了,就直接連拍。提前對焦點是馬路上的標記(近處)或者廣告牌(遠處)。
例如這一張,提前對焦在左下角的發車位上,然後等待車來。
如果用了最長端,等效480mm拍遠處,大氣擾動會降低圖片的銳度,這點請注意。
賽車比賽中最有趣的環節莫過於換輪胎了,這個畫面用24-105鏡頭拍攝最合適,可廣可長,效果很好。
最後是頒獎環節,這裡就需要長焦鏡頭拍攝了,我使用的G9+50-200進行拍攝,等效400mm的焦距可以拍的足夠清晰,長焦的優勢就在這裡。
如果這裡用FZ2500的480mm端進行拍攝,畫質就不如G9的效果好,因為一寸底的長焦端很容易出現光圈衍射,導致畫質下降。
G9和50-200這款鏡頭給了我足夠的驚喜,真是令人驚訝的畫質表現。
最後總結一下這三款相機
全畫幅無反S1+24-105鏡頭:除了重以外沒什麼缺點,對焦稍慢但還在接受範圍內,高感控噪能力很強,24-105鏡頭素質頗高。
M43相機G9+50-200鏡頭:令人驚異的高畫質和高速對焦,配合50-200鏡頭可以完成很多新聞、體育攝影。
長焦相機FZ2500:內置三檔ND、wifi傳圖、輕、足夠優秀的畫質、LS快門足夠快。
相關術語:
1、長焦機:也叫做橋式相機(Bridge Cameras),不能更換鏡頭的相機,但是配備了視角寬泛的鏡頭,可兼顧廣角到長焦。
2、離機閃光燈:通過引閃器(Trigger)無線觸發的閃光燈,通常可以擺在較遠的地方。一般說來,小的可以叫Flash,大的可以叫Strobe。
3、引閃器:用來給閃光燈發信號,使其觸發工作的無線通訊工具。
4、快裝板:一般是接在相機下面,用於裝上三腳架雲臺的連接板。
5、1/4英寸螺紋:較為小型的快裝板螺絲標準螺紋,另一個大的是3/8英寸螺紋。
6、鏡間快門:一般是葉片快門(LS:Leaf Shutter),嚴格說來鏡間快門不全都是葉片快門,葉片同時開合控制光線進入的時間。
7、簾幕快門:常見的是焦平面快門(FP:Focal Plane Shutter),也有鏡頭前用的前置快門。壽命長,耐用,用途廣泛,是使用最廣泛的快門。
8、孔徑/光圈:鏡頭的焦距和光圈直徑大小的比值,和進光量相關。
9、RAW:相機傳感器捕獲到的原始數據,一般有各式各樣的容器,比如RW2、DNG、NEF。
10、向右曝光:儘量保持暗部的細節,在高光不溢出的情況下,適當增加曝光量的方式。
11、高光溢出:傳感器像素井出現的轉換滿載出現的情況(籠統說法),有時表現為完全的白。
12、AF-on:開啟自動對焦,AF表示:Auto Focus,自動對焦。
13、ND:中性灰度鏡,ND表示:Neutral Density,只改變進光量。
14、GIF:全稱是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使用小於256色表現動畫或者靜態圖片的一種格式,體積小,易於交互。
15、噪音:也叫做圖像噪聲/圖像雜訊/噪點,分不同種類,可以理解為增加畫面粗糙度的額外信息,一般和環境熱量、製造工藝、使用方法有關。
16、幀速度:動態畫面中每一幀的時間,有幾種表示方法,例如葉子板夾角和快門運行時間,比如25fps下:180度/1/50s。
翔宇情
視覺中國籤約攝影師
lofter認證攝影師
攝影筆記籤約講師
德國B+W濾鏡籤約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