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50年研究園林,用英文著書介紹中國古典之美

2021-01-09 澎湃新聞

1931年,中國建築師童寯,

從家鄉東北搬到上海,

他在32歲那年,第一次見到了江南園林,

從此痴迷,花了一輩子的時間,

親自勘測、記錄、研究、總結,

用英文完成了一本關於園林的著作:《東南園墅》,

一寫就是51年,直到去世。

《東南園墅》插圖:寄暢園

《東南園墅》插圖:獅子林

童寯與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齊名,

並稱為中國建築師中的「建築四傑」。

一位知名建築師,

為何要傾注一生的心血,

給外國人寫一本關於中國園林的書?

這在整個建築學界,一直是個謎。

2018年底,這本書再版,

一條專訪了這本書的譯者,

童寯的孫子童明,聽他聊聊

爺爺與中國園林之間的故事。

自述 | 童明  編輯 | 張翔宇

我叫童明,是《東南園墅》這本書的譯者。這本書的作者是童寯,是我的祖父。

童寯與孫子童文(左)、孫子童明(右)

在文昌巷52號庭院中

他是中國第一批出國學習建築的留學生。他先後在南京、上海設計了非常多的現代建築作品,比如南京外交部大樓,大上海大戲院、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

大上海大戲院(1933年設計)

就是這樣一個專注建築領域的設計師、一個學者,只因為看過一次江南園林,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迷戀上中國園林。

童寯大概從1932年左右開始寫這本書,一直寫到1983年他去世前。他去世後14年,這本書的第一版才由建工出版社正式出版,得以面世。

2017年的時候,出版社找到我,希望能再次出版童寯先生的著作,詢問我的意見。

童寯的著作其實有很多,比如《江南園林志》、《新建築流派》、《蘇聯建築》、《日本近現代建築》等,但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東南園墅》。

童寯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照

▍一個出生於東北的建築大師  

童寯,1900年出生於東北,是滿族人。其父恩格,是清末進士,也是家族中第一位讀書人,一直從事教育工作。

童寯是家裡的長子,恩格對他的家教非常嚴格,所以他從小就能熟讀古文,隨後又接受了大量西式現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童寯水彩畫:《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童寯在清華校園

童寯(左),過元熙(中),陳植(右)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

1921年,童寯進入北平清華學堂高等科學習。他積極參加美術社的活動,甚至還舉辦了個人畫展,表現出極高的藝術天賦。

同時也曾結識並受教於很多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比如國學大師王國維,文學家、現代詩人聞一多……他們對童寯日後能多維度地看待建築、園林和文學,產生了極大影響。

1925年9月,童寯從清華畢業,決定到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繼續深造建築學,當時的賓大建築系,在美國正處於鼎盛時期。

清華赴美留學生合影

在童寯之前相繼前往賓大留學的中國建築師,還有楊廷寶、陳植和梁思成等等。後來,梁思成成了童寯的同屋室友,兩個人情同手足。

而這批人,正是日後中國的「第一代建築師」。

《東南園墅》插圖:拙政園

《東南園墅》插圖:松江醉白池

▍32歲第一次見江南園林,

卻從此痴迷一生
 

童寯於1930年途經歐洲回到國內。在短暫執教於東北大學之後,遭遇1931年九一八事變,這迫使童寯舉家南遷上海。

第二年,他和建築師趙深、陳植在上海共同組建華蓋建築師事務所,在主持大量建築設計工作的同時,忙裡偷閒,一個人走訪了上海、蘇州、無錫等地的很多園林,徒步勘測、拍照、測繪、獨自編寫完成了《江南園林志》。

學術界公認,這本書是近代園林研究最有影響的著作。誰能想到,在這之前,他其實沒有接觸過、甚至都沒親眼見過江南園林。

童寯夫婦攜子童詩白在園林中

實際上,《東南園墅》的寫作時間,可能比《江南園林志》還要早。這本書最初是用英文寫作的,因為他希望,可以以此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園林。

這本書的寫作,一直持續到他臨終去世。1983年的時候,童寯在病榻上,修改完成《東南園墅》的手稿。直到1997年,這本書才得以出版。

童寯繪製的園林草圖

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他傾注一生的心血,去完成這樣一本著作?

童寯之前一直生活在東北,南遷後突然見到這麼一個陌生的事物、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可能正是因為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同,才令他對園林如此著迷並傾盡一生的時間研究。

《東南園墅》,2018年再版

1935年,童寯在美國紐約工作過的建築師事務所的老闆伊萊·雅克·康,為了調研東亞地區的繪畫,在途經日本之後,來到了中國上海。

伊萊·雅克·康是美國當時非常重要的設計師,擅長設計高層辦公樓,今天的紐約街頭,依然能看到許多他設計的建築物。

伊萊·雅克·康在蘇州虎丘

童寯和他的大學同學陳植先生,兩個人共同接待了這位美國知名的建築師,並陪他一起從上海到了江南。他們當日從上海出發前往蘇州,看了很多園林,度過了美好的一天。

伊萊當時完全被震撼到了:「在整個現代文明的領域,這樣一個文化瑰寶為什麼還尚不為人所知?」對此,童寯也覺得很驚訝,一個從來沒來過中國的老外,到了蘇州園林卻深受感動。

我想,可能正是這麼一個事件,更加堅定了他用英文寫園林著作、把中國園林介紹給西方世界的決心。

蘇州留園

蘇州拙政園

▍中國文人,為什麼要傾家蕩產造園? 

《東南園墅》這本書的名字,是童寯自己早已起好的。它的英文是Glimpses of Gardens in Eastern China。Glimpse這個詞,如果直譯過來,就是一瞥的意思。

任何一座江南園林,當你走進去之後,很難從某個角度,看到全部的景色,而始終只是整座園林的「一瞥」,一個局部。

它是在描述一種情景:你隔著一個狹小的空間(可能是門縫、可能是鏤空的花窗……)瞄了一眼,瞥見到了某個事物,但又不是非常清楚、可以完整地看到全部,這就是勾起了好奇心,讓你想探究更多。這種感覺,帶出了中國園林之美。

沈復的《浮生六記》,是童寯很喜歡的一本書。書中有一段關於園林的描述,同樣提到了類似內容。園林為什麼如此之奇妙?其原因就在於「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

用人工方式去營造一個自然世界,它既不是一種完全的控制,也不是一種全然的放任,而是處在與自然之間的對話,這是中國文人獨特的世界觀。園林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它不是簡簡單單的自然之物,而是凝練了人的情懷。

蘇州網師園

▍情趣之重要,遠勝於技巧和方法 

建築師王澍,應該是最早讀到《東南園墅》這本書的人之一。就在1996年,他反覆閱讀了6遍,並對其中一個關於假山的問句印象深刻,「一個正常的人,怎麼能住進那麼小的洞中?」

後來王澍在給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當時渾身一激靈,腦袋轟的一下。這個看似幼稚的問題,切中園林語言的特殊邏輯,這是我以往沒有想到的。

童寯先生的這個問題了不得,它讓我一下子理解到園林語言中那種小與大並存的矛盾的尺度邏輯。這種問題是建築史學者不會問也問不出來的,只有像童先生那種對設計過程有深刻體會的建築師才會問得出來。」

童寯認為,建造一座中國古典園林,並非一定得是園藝學家或者景觀建築師,哪怕你是一個業餘愛好者,只要懂得「情趣」,仍然可以完成這項工作。

他在書的一開始就寫到,中國園林營造的其實是一個夢幻世界。它並不存在於我們當下的現實世界中,但又被人津津樂道,是因為它呈現的是過去的園主對於世界、對人生、對自然的一種反思,而這一切都凝聚在這麼一個小小的環境裡。

蘇州滄浪亭

滄浪亭的第一個園主蘇舜欽,在所寫的《滄浪亭記》中有一段描述:「人固動物耳。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外寓於物而後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

意思是當性格被世俗因素壓抑之後,就需要通過一些其他的外物將它消散,只要身體舒服了,精神上就會感到愉悅。

《東南園墅》插圖:藝圃

《浮生六記》中也有一段關於滄浪亭的記述。有一天晚上,沈復和芸娘到滄浪亭遊玩,他們花了一點小錢搞定了門衛,帶著一家老小,在裡面獨享了一個美妙的夜晚。其實,這一段是特別打動人的。

蘇州拙政園

▍西方園林悅目,中國園林會心 

童寯從小受西方教育,精通英文。1930年,他在美國完成學業後,還前往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很多國家考察過。

因此,他沒有單純地從中國的地域文化出發,而是將自己看過的法國園林、英國園林、伊斯蘭園林,與中國園林進行比較,以此表明東西方園林的差異,解釋什麼才是中國人的情趣。

其中一個典型案例在於,中國園林中,幾乎從來沒有修剪整齊的草坪、幾何圖形的花壇;而西方園林,卻一直在植物的外觀上下功夫。

西方園林

書中有一段表述很有趣:「中國園林必不見有邊界分明、修剪齊整之草坪,因其僅對奶牛頗具誘惑,實難打動人類心智。」

即便是在純人工園林之間,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比如凡爾賽宮的樹木,是完全按照幾何造型進行修剪的;而英國園林,表現的則是風景如畫的景象。這種宏大的,壯麗的感覺,是通過視覺設計呈現出來的。

但中國的江南園林,它既不是完全的人工營造,也不是最小幹預的自然。它更多地是以比較輕鬆的方式,超脫於這種對立語境,呈現出另外一種思考。

蘇州網師園

揚州個園

▍中國園林,雖無林木亦可成園 

簡單而言,園林是由兩個層面組成。一是人工部分,比如亭臺樓榭;而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自然因素,山水是自然因素,植物也是。但植物的狀態和生長情況,又是難以控制的。

童寯把堆疊假山列為園林中第一有難度的操作,另一個同樣難以度量的是植物。「這牆在哪裡結束?植物又從哪裡開始?」

《東南園墅》插圖:網師園

這本書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中國園林,雖無林木亦可成園。 「中國園林中,建築如此賞心悅目,鮮活成趣,令人輕鬆愉悅,即便無有花卉樹木,依然成為園林。」如果把植物或山水遮住,那所剩下的建築形態,依然是美麗的。

事實上,中國園林裡的亭臺樓閣與植物、假山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互動關係,它既不遵循西方的幾何原則,也不是完全的自由生長。重要的是,它要呈現出意境。

比如拙政園裡有一個聽雨軒,名稱的來源是南唐時期的李中的一個詩句片段:「聽雨入秋竹,留僧覆舊棋。」

它描述的是這樣一個畫面:在一個深色夜晚,秋雨陰連,在一盞殘燈之下,園主把僧人朋友留了下來,兩個人津津有味地復盤以前的一個棋局。這種畫面呈現出質感,就是人、建築、光影、植物之間相互觸動的情境。

隨著心境的變化,周圍的景色也會跟著不一樣起來。「樹木、花卉永遠不會成為園林之特徵,但卻具有相應地位,抑或極為突出。」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明軒」

▍把中國園林搬到大洋彼岸, 

是一件非常值得質疑的事情
 

1978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購了一套中國的明代家具,想建一個陳列室,把家具存放起來。後來決定以網師園中的殿春簃為藍本建造一座中式園林,取名為「明軒」。按照1:1的比例,將這個園林放置到大都會博物館的阿斯特庭院裡。

這一案例引發了很多關注,被認為是中國園林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但童寯對此卻有不一樣的觀點。他將自己的觀點寫進了《東南園墅》這本書中,而且還佔用了較大篇幅。

他認為這是一件令人值得質疑的事情。「園林這般充滿生氣之活物,能否按照無生命之博物館珍品,擺放陳設,供人觀覽?」

他認為中國園林,所持有的是一種有機生命狀態。它能否跨越大洋彼岸,在光照固定、沒有變化的一個由玻璃天棚所圍合的乾燥環境裡,得到完整的呈現嗎?

「採用磚瓦複製園林是一回事,再生復興,激發生命精神,則全然另一回事。」走在大都會的庭院中間,在「明軒」所獲得的體驗,與在蘇州園林中所獲得的感受,一定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1982年,童寯在清華建築系

▍園林,應該成為無趣日常的調味劑 

童寯晚年的時候,對於那個時代所出現的一些趨向感到擔憂。

在西方現代思想和技術手段的衝擊下,諸如中國園林這種紮根於傳統的文化事物,其自身的文化價值會不會變得越來越模糊?

他擔心的,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景觀建築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童寯覺得,西方人把園林看作是一種植物園,所呈現的是一種視覺性的景象。但中國人造園,更多的卻是在精神方面的營造,園林是充滿情趣的事物,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情。

所以,相比於園林遭到荒廢,遭到破壞這類問題,童寯更擔心的是這種認知觀念上的偏差或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當他在寫這本著作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敏銳地觀察到,時代變革對於文化品味帶來的影響。

相比起以往,我們今天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非常貧乏,缺乏趣味。它可能是被物慾,被數字等一些因素牽著走,從而喪失了對生活本質的理解。實際上,缺乏的恰恰就是情趣。

而中國園林則提示了這一點。正是在這樣一個小小空間裡,呈現了中國文人對於人和自然的關係、對於文化、對於生活的不斷反思,這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是非常珍貴而且重要的財富。

我想正是因為這一點,能夠反襯出《東南園墅》這本書,進行再版的意義和價值。

部分圖片由童寯家人、

攝影師鄭可俊和青簡共同提供

相關焦點

  • 日本園林源於中國,為什麼又和中國園林如此不同?
    化雪時分,最是寒意逼人,王澍、董豫贛、王欣等十多位建築學者、建築師、園林專家不辭風雪,齊聚拙政園。此次聚會的契機,是童寯的英文舊著《東南園墅》中文版再版上市。本書譯者、童寯之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童明表示,上一次如此規模的建築界同仁共聚一堂研討中國古典園林已經是11年前的事了。在拙政園舉辦《東南園墅》研討會,格外有意義。
  • 【建築】中國古典園林
    秦滅六國後又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其規模之大竟達數百裡。除在其中營建離宮別苑外,為了狩獵還在其中馴養了大量的奇禽怪獸。至西漢又在秦上林苑基礎上進一步擴充,遂使長安以南的廣大地區悉歸漢武帝的苑囿所有。除以自然山水為主的上林苑外在宮廷中還以人工方法開闢園林。建章官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漢武帝時雖獨尊儒家,但他卻又相信方士神仙之說,故在宮內開太液池,並在池內置蓬萊、方丈、瀛洲諸山,以象徵東海神山。
  • 曲徑通幽的中國古典園林
    除在其中營建離宮別苑外,為了狩獵還在其中馴養了大量的奇禽怪獸。至西漢又在秦上林苑基礎上進一步擴充,遂使長安以南的廣大地區悉歸漢武帝的苑囿所有。除以自然山水為主的上林苑外在宮廷中還以人工方法開闢園林。建章官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漢武帝時雖獨尊儒家,但他卻又相信方士神仙之說,故在宮內開太液池,並在池內置蓬萊、方丈、瀛洲諸山,以象徵東海神山。
  • 蘇州博物館3件「國家寶藏」,帶你體驗蘇州古典園林之美
    作為爆款文化綜藝,本季《國家寶藏》將延續上下求索之勇氣,與九座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27件國家寶藏攜手作答,帶領大家於「一眼千年」的時空聯結中,共賞文物之美。來自蘇州博物館的三件「國寶」也將在本季亮相,揚子晚報記者和大家一起來揭秘拍攝花絮,以及國寶背後的故事。
  • 名揚天下的蘇州園林,它脫穎而出,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蘇州,最吸引人的應該是它的園林,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的美譽,這裡的私家園林,從公元前6世紀就開始建造, 到了清朝末年,這裡依舊保留了園林170多處,蘇州園林,是古代一種典型的建築形式,展現了中國精妙的建築,而蘇州園林講究的是宅園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以蘇州園林也可以說是中國古典哲學,歷史,人文的結合。
  • 中國十大風景勝地之一,許州古典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十大風景勝地之一,許州古典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中國十大風景勝地之一。以「園林之城」著稱的許州古典園林,在「江南甲天下,許州園林甲江南」的美譽,被譽為「千裡乾坤」。吳國春秋時期就開始了許州古典園林,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繁榮於明清。
  • 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之首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裡,佔地約290公頃(2.9平方千米),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
  • 南潯古鎮最具古典美的園林建築,耗時40年完成,曾是劉鏞私家園林
    南潯古鎮歷史悠久,河水穿鎮流淌,是我國十大魅力古鎮之一,還是中國5A級旅遊景區。在歷經750年的風風雨雨之後,江南古鎮儼然已經成為了一處鍾靈毓秀、吸收天地之精華的寶地。南潯的富裕在整個江南都是佼佼者,此地更是以"富甲"而聞名於世,在當時甚至有一個南潯半個湖州的說法。
  • 「蘇州古典園林品鑑」滄浪亭:來這兒體會蘇舜欽於滄浪之水的情思
    【編者按】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的美譽,境內私家園林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現存50多處。1997年12月,蘇州古典園林中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11月,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荔枝新聞精選江蘇衛視電視紀錄片《江南文脈》中的五集,帶領讀者一覽獅子林的洞壑、拙政園的畫舫、留園的盆景、環秀山莊的假山和滄浪亭的復廊……共賞這份典雅靈秀的獨特魅力!
  • 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細部設計
    庭院作為人為的設計空間它將自然和人工相結合起來讓人產生一種回歸自然的嚮往庭院中往往採用小巧、精緻的手法設置植物、假山、雕塑、水池等既表現出個性化的特點同時給人帶來自然美人工美的藝術享受中國古典園林一般具有講求自然追求『」意境「講求」詩畫「情趣同時用空間營造建築和自然互融等體現以上的三個特點水景Waterscape水體的聚散、開合、收放、曲直都是有章法的正所謂:「收之成溪澗,放之為湖海」水體和周邊組景更能體現出環境的精巧細膩
  • 中國著名古典園林蘇州留園,中國四大名園、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
    景區簡介:留園是中國著名古典園林,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代表清代風格。留園位於蘇州,佔地面積23300平方米,園以建築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雲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著名的留園三絕是冠雲峰、楠木殿及殿內的魚化石。
  •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文藝的皇帝,字畫雙絕,連造的園林都美傳千古
    北海公園中有數個用太湖石堆砌起來的假山其用石無一不精每一塊都通靈剔透傳遞著太湖石「瘦、漏、透、皺」之美這些石頭便是「艮嶽遺石漏景若隱若現,含蓄雅致雅致的花窗便是漏景之美的完美體現特別是江南園林向來以小巧、精緻、淡雅、寫意著稱
  • 學者程國賦:域外視角豐富中國古典小說研究
    陳驥旻 攝中新網廣州8月30日電 題:學者程國賦:域外視角豐富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作者 蔡敏婕「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領域,我們要了解西方漢學界的研究方法,也要把中國內地相關研究成果傳播到海外。」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程國賦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最近承擔的《中國歷代小說刊印文獻匯考與研究》項目,對日本、馬來西亞和美國等海外各大圖書館所藏的小說刊本整理和研究,試圖在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過程中,儘可能地拓展域外研究視角。程國賦。 陳驥旻 攝近年來,程國賦的研究團隊在把內地研究成果傳播海外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 蘇州古典園林:精雕細琢 咫尺之內造乾坤
    「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範。這些建造於11-18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 古典園林設計理念與現代園林設計的融合思路
    古典園林設計的特徵主要注重與自然地貌的符合程度,通過研究當地自然環境設計出與環境相符合的園林景觀,立足整體把握宏觀大局,從整體環境出發並落實到各個細節,使得設計能夠體現當地特色。除此之外,在古典園林的設計思想中也注重對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當地已有的環境基礎上進行設計,並充分利用環境資源,使得設計能夠體現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此外,在古典園林設計的過程中,採用不同方位的設置理念,使得整體景觀能夠體現不同層次的視覺效果。不同方位設計理念的實施能夠使得建築效果具有多層次的特點,使得建築設計更加突出中國特色。
  • 這座園林,是蘇州最古老的古典園林,也是古代最早的公共園林之一
    滄浪亭不僅僅是一座亭子,也是蘇州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古典園林,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滄浪亭最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就有了,後期園林幾度興廢,屢易其主。南宋時期,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得。元明兩代又成為僧人所居的妙隱庵、大雲庵。現在園中的絕大部分建築均建於清代康熙、道光和同治年間和新中國成立後修復而成。在2000年的時候,被列為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之一。
  • 秋色葉樹種在古典園林中的應用
    2、中國古典園林中秋色葉樹種的應用概況  2.1應用歷史悠久  早在有關苑囿的記載中就有梧桐和槭樹兩種秋色葉樹種,唐華清宮的園林區就有槭樹、梧桐等多種植物栽植。王維的輞川別業是一座建設在山林湖光之天然勝景中的山地園,園中共有20個景點,其中漆園就是以紅葉樹種(漆樹)命名的。
  • 用英文介紹大美中國(之一)
    作為某外語培訓機構的HR,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幫助更多的人說好一口流利的外語,在任何可能的機會下,向各國國際友人介紹我們的美麗祖國!China daily 於八月開始發布了《70秒·看見中國》系列,以短視頻的方式集中展現祖國各個省份的特色之美。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用英語介紹家鄉的一個模本。
  • 綿州第一山,綿陽最美古典園林,有50多處景點,免費開放
    來綿陽看山水,不能錯過被稱為綿州第一山的風景園林公園。富樂山位於四川綿陽市有線區,可以在市中心玩水。富樂山公園是集古典園林建築、自然山水風景和三國文化為一體的大型森林公園。這是城市的氧吧,走幾步就能看到幽幽的竹林,鬱鬱蔥蔥的森林,森林的泉水,生機勃勃的山水風。
  • 浙江有個古典園林,藏著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距今有800年歷史了
    江南多園林是中國古典美的詩意代表,以雅秀趣之美吸引了很多遊客,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個古代庭院,因悲傷的愛而聞名。那就是沈園, 沈園位於浙江紹興市越城區春波取得,是宋代的私人園林,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因為沈園是根據主人姓沈命名的,所以最初建設的時候規模很大, 但是江南園林很多,沈園是小橋的流水,典雅美麗,但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 而且,這裡發生的悲傷的戀愛故事,為沈園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