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洲智能「海豚1號」水面救生機器人,具有易操控、高效率、低風險等特點,可替代傳統救生圈實施落水人員救援,也被俗稱為「動力救生圈」。它可以廣泛應用於泳池、水庫、河流、海灘、船艇、碼頭等救援場景,成為水上救援智能化的高科技新利器。
——編者按
以下文章轉載自公眾號「溪流之海洋人生」 ,作者溪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發布的《全球溺水報告》:全球每年有37.2萬人死於溺水。在中國,衛生部統計顯示,每年就有近5.7萬死於溺水,相當於每天有150多人溺水死亡。當發生人員溺水事故時,給予救援人員的救援黃金時間非常短,通常只有5分鐘。落水事故大多是突發性的,水上救援就是跟時間賽跑。
目前,普通水上救援主要採用輕式救生裝備,如救生圈、救生衣、水上救生擔架、救生筏等傳統浮物類救生工具,或衝鋒舟/救生艇機動性較強的救生設備。傳統浮物類救生工具,在救援過程中,需要通過人工投擲,範圍有限,且準確度不高,易耽誤救援時間。衝鋒舟/救生艇機動性較強,能快點抵達事故現場,但是需要專業人員操控,且海況複雜或水域中存在較多障礙物時,行動會受限,救援人員的安全也會受到威脅。
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進步,一種遙控式動力救生圈在當前水上救援痛點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不僅能解決救援過程中救生人員的安全隱患問題,更能為落水者爭取更多搶救時間,增加生還機率,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一、 常規水上救援裝備的現狀
水上救援相對於陸地救援而言,難度更高,主要在於救援時間短,落水人員溺水超過5分鐘,就會有生命危險;危險性大,水域情況複雜,救援人員在救援過程中稍有不慎或體力不支,都有可能溺水犧牲。因此,水上救援除了要有專業的救援人員外,還需要專業的救援裝備,目前常規主流的水上救援裝備依然是傳統隨船以提供浮力特性保證落水人員能夠在水上支撐一段時間,並由專門的救生人員實施營救的裝備。那麼,下面我們就首先來看看目前常規的救生裝備有哪些?
⑴救生衣:救生衣又稱救生背心,是一種救護生命的服裝,救生衣穿在身上具有足夠浮力,使落水者頭部能露出水面。設計類似背心,採用尼龍面料或氯丁橡膠、浮力材料、反光材料等製作而成。救生衣中鮮豔的顏色或者帶有螢光成分的顏色,會容易被人發現,以便儘快地實施救援。
⑵救生圈:救生圈是水上救生設備的一種,通常由軟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較小的輕型材料製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遊泳練習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膠製成,內充空氣,也叫作橡皮圈。
⑶衝鋒舟/救生艇:衝鋒舟,是充氣艇的一種,分有玻璃鋼板的衝鋒舟和橡皮艇式的衝鋒舟,現代充氣衝鋒舟主要用於政府機構執行海事任務的比較多,方便運輸簡易安裝使用。由救生人員操縱,在其工作範圍遊弋巡視,觀察水情,對水上事故實時營救。
⑷水上救生擔架:水上救生擔架是水上救生必備裝備之一,可漂浮在水上。由於面積大浮力的,可單次營救多個落水人員。
⑸救生筏:救生筏是指船上供救生用的無自航能力的舟具,在發現落水人員後進行展開拋投。救生筏內通常備有一定數量的食品和淡水,供乘員在海上漂流待援使用。
⑹救生拋投器:救生拋投器是以壓縮空氣為動力,向目標拋投救繩索及救生圈的一種救援裝備,主要用於海難遇險、高層空難及特殊場合的救援。
二、 遙控式動力救生圈的研究與應用
大量水上事故分析表明:水上事故中落水人員不會立即失蹤或死亡,大部分是因為搜救時間過長,不能及時得到救援而導致死亡或漂浮失蹤。因此,快速、準確、動態、安全地實施救援是水上救援工作的重點與難點。
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進步,2012年有相關智能救生圈的研究出現,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外形設計、動力設計、續航能力、遠程遙控等。由於實際應用場景中,會有很多突發狀況或複雜海況,研製的樣機應用中依然存在一定缺陷和局限,因此未得到普及應用。
隨著技術研究的深入,產品技術達到成熟應用水平,2018年開始,市面上開始相繼出現了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的遙控式智能救生圈,如國外的U-Safe float,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大量的關注。
在國內,專注於自主研發無人船的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注意到這科技新動態,經科技攻關,他們研發出來「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
「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及智能遙控器
「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長約1.15米,重心低,航行穩,重13千克,小巧便攜,使用簡便,能自動扶正翻轉,夜間救助無障礙。
三、 「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的技術特點
「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是一款由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小型化水面機器人,可從船上、岸上等位置投擲使用,快速救助落水人員,可廣泛應用於泳池、水庫、河流、海灘、遊艇、輪渡等場景中的落水救援工作。
⒈主要技術指標
⊙尺寸:1.15m(長)×0.83m(寬)×0.21m(高);
⊙自重:13kg;
⊙負載能力:150kg;
⊙有效浮力:32kg;
⊙推進形式:噴泵;
⊙最高航速:4m/s;
⊙續航:30min;
⊙通信:遙控0.5km;
⒉產品特點
動力救生圈堅固耐用,可從一定高度下投擲使用,快速救助落水人員。「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具有以下七大優勢,下面一一道來。
(1)可精準遙控救生圈。智能遙控器採用槍式遙控器,設備具備較遠的通信距離,可實現500米超遠距離控制。操作簡便,可精準控制救生圈行進路線。
(2)全天候救助無障礙。採用鏡面亮橙色塗層,醒目亮眼。兩側帶有高穿透霧燈閃爍提示,在夜間或惡劣天氣中仍能輕鬆實現視線定位。
(3)可全程快速救援。產品設有把手、繩索,使被救者抓扶搭載方便。產品空載最高航速4m/s,可快速到達落水者身邊進行施救;載人 (80kg)速度1.5m/s。投擲後自動調整行進姿態。例如,可以自動翻轉航行,具有在大風浪中航行的能力。
(4)安全保障,無二次傷害。螺旋槳採用特製防護外罩,可防止異物纏繞與人體毛髮纏繞。前置防撞護條,有效防止行進過程中對人體造成碰撞傷害。產品有低電量自動報警裝置,保持產品在戰備狀態時電量飽滿。
(5)水密性好。鋰電池獨立水密封裝,安全可靠。產品具有防水性,一旦碰裂進水,本體不顛覆並能夠繼續工作。
(6)攜帶便攜,載力足。產品重量輕、方便攜帶、操作簡單等特點。產品搭載了落水者後仍能高速前行,將其迅速帶至安全地點。救助中也可攜帶其它救生裝備。
(7)過程錄像記錄。帶有Gopro支架,可搭載攝像頭記錄救援情況,採集現場相關信息。
四、 遙控式動力救生圈的應用場景
看了以上介紹的「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介紹,在心動的同時,人們不禁也會問,它具有哪些應用場景呢?下面我們就來羅列一下。
⑴景區湖泊聚集大量遊客們沿湖散步遊覽。若發生人員意外落水,落水距離岸邊較遠情況下,岸邊遊客或安保人員可拋擲動力救生圈至湖裡,通過智能遙控器遙控動力救生圈至落水人員身邊,落水人員抓住動力救生圈的手柄,再遙控動力救生圈將落水人員帶回岸邊。景區湖泊中經常會有水草、垃圾等物體,動力救生圈的噴泵推進裝置,具有防止異物纏繞與人體毛髮纏繞功能,有效防止救援過程中發生二次傷害事件。
⑵海灘泳場,有各種水上活動開展,遊客眾多,通常沙灘上會配備數名救生員。一旦發生人員溺水情況,救生員需快速開展救援工作,通過動力救生圈前往救助落水人員,快速到達溺水人員身旁進行救援。救生員在岸邊使用智能遙控器操控動力救生圈進行救援,無需下水,保障救生員的安全。
⑶海上救援,是水上救援工作中,最棘手的情況。因海上風浪大,海況複雜,造成救援難度高。若海上發生人員落水情況,救援人員乘坐救生艇快速到達現場,此時可通過遙控動力救生圈前往落水人員身旁進行救援。
五、 「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的優勢在哪裡?
「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彌補了一些傳統救生工具的缺陷,為水上救援工作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節省寶貴的救援時間,保障救援人員生命安全,對水上救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還有那些優勢呢?請聽我們娓娓道來。
⑴海濱浴場一般均配有專職救生員,特殊崗位就得提供特殊的工資水平,有了「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就不需要配備專職的救生員,一般學歷人員只要學會簡單的操作,就能代替救生員的崗位。如此,就能給海濱浴場節約大量的用工成本,而且多配備幾套,1~2人就可以統攬全局,在當今用工成本日益高漲的情況下,用人工智慧來代替人工無疑是管理者一次明智的選擇。
⑵對於從事海上作業的船隻,一般較大的船都會配備救生艇,但真的不幸遇上船員落水事件發生,從放艇到現場實施,估計會失去最佳時機,一旦出現了亡人事件,那是管理者所不能承受的,您將面對許多棘手的事。如果船上配備了「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就簡單多了,可以在第一時間實施救援,落水者還生的希望就會大大增加。
⑶在風高浪急的海上,實施救援的難度會大大增加,救援過程中二次傷害事件發生的機率也會增大,如果船上配備了「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就不會產生二次傷害事件,既安全又放心,不失為海況較差情況下的救援神器。
⑷在江河湖泊中,尤其在庫區,近年來亡人事件屢有發生,儘管因個人原因發生,但作為管理者也有一定的連帶責任,這樣的法律糾紛屢見報端;另一方面,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生命無價,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功德無量。如果管理者配備了「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實施第一時間救援,就可以大大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
剛剛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強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完善水上搜救規劃和預案體系等措施,「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就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水上救援的有益補充,詳見延伸閱讀。
說到這裡,就來送上福利,請大家看看「海豚1號」動力救生圈的視頻,會有助於您更加了解它,那個相貌奇特的水上神器是如何實施救援的?
延伸閱讀>>>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
加強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
國辦函〔2019〕10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
水上搜救是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履行國際公約的重要內容,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提升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充分發揮國家海上搜救體制機制優勢,穩步推進水上搜救體系建設,管理運行制度化、隊伍裝備正規化、決策指揮科學化、理念視野國際化、內部管理窗口化建設均取得顯著成效,水上搜救能力和水平有了長足進步。但與此同時,水上搜救工作仍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法規標準不健全、保障能力不適應等突出問題,難以滿足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期盼。為加強水上搜救工作,經國務院同意,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健全水上搜救體制。國家海上搜救機構要做好全國海上搜救和船舶汙染應急工作的統一組織、協調,制定完善工作預案和規章制度,指導地方開展有關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落實預防與應對水上突發事件的屬地責任,建立健全水上搜救組織、協調、指揮和保障體系,水上搜救所需經費要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確保水上搜救機構高效有序運行。
二、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要統籌全國海上搜救和船舶汙染應急反應工作,發揮好聯席會議、聯絡員會議、緊急會商、聯合演習、專家諮詢等優勢。交通運輸部要發揮好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牽頭單位作用,完善綜合協調機制,加強督促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本地區實際建立水上搜救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政府領導、統一指揮、屬地為主、專群結合、就近就便、快速高效」的工作格局。
三、注重內河水上搜救協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實際建立適應需求、科學部署的應急值守動態調整機制,區域聯動、行業協同的聯合協作機制,加快推進內河巡航救助一體化建設,加強公務船艇日常巡航,強化執法和救助功能。非水網地區屬地政府要建設轄區水上救援力量,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強化協調聯動,不斷提升內陸湖泊、水庫等水上搜救能力。
四、加強信息資源共享。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地方各級水上搜救聯席會議的成員單位,要充分利用交通運輸、工業和信息化、自然資源、水利、應急管理、氣象等部門資源,提升預測預防預警能力,切實履行好水上搜救反應、搶險救災、支持保障、善後處置等職責。
五、完善水上搜救規劃和預案體系。抓好國家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救助系統布局規劃、國家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能力建設規劃的落實。加強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和國家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處置預案的宣貫落實,及時更新配套預案和操作手冊,定期組織應急演練。根據工作實際編制水上搜救能力建設專項規劃,優化搜救基地布局和裝備配置,推進水域救援、巡航救助、水上醫學救援、航空救助等基地建設。
六、加強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要推動完善海上搜救相關法規規章,明確海上搜救工作責任,指導各級水上搜救機構制定和完善水上搜救值班值守、平臺建設、搜救指揮、裝備配備、險情處置等工作標準,形成全流程、全業務鏈的標準體系,實現水上搜救工作規範化、科學化。
七、注重裝備研發配備和技術應用。加強深遠海救助打撈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應用,提升深遠海和夜航搜救能力。加強內陸湖泊、水庫等水域救援和深水救撈裝備建設,實現深潛裝備輕型化遠程投送,提升長江等內河應急搜救能力。推動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衛星通信等在水上搜救工作中的應用,實現「12395」水上遇險求救電話全覆蓋。科學布局建設船舶溢油應急物資設備庫並定期維護保養,加強日常演習演練,提升船舶汙染和重大海上溢油的應急處置能力。
八、建設現代化水上搜救人才隊伍。加強國家專業救助打撈隊伍和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所屬水上搜救、水域救援力量建設,開放共享訓練條件,強化搜救培訓教育。充分發揮商船、漁船、社會志願者等社會力量的作用,鼓勵引導社會搜救隊伍和志願者隊伍有序發展。組建跨地區、跨部門、多專業的水上搜救專家隊伍,建立相對穩定的應急專家庫,為做好有關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九、加強水上搜救交流與合作。國家海上搜救機構要弘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按照有關國際公約認真履行國際搜救義務,加強國內外重大事故應急案例研究,積極參與國際救援行動,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加強區域與國際交流合作,學習借鑑國際先進的理念、技術和經驗,提高我國海上搜救履職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十、推廣普及水上搜救文化。牢固樹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全社會水上安全意識。建立激勵機制,加大先進人物、感人事跡宣傳力度,提升從業人員社會認同感、職業自豪感和工作積極性,為做好水上搜救工作創造良好氛圍。
國務院辦公廳
2019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