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神秘感的後朋克音樂的粉絲們與古代野蠻人有什麼共同之處呢?雖然看上去毫無關聯,但為何他們都被稱為哥特人。這是個奇怪的巧合?還是二者間有長達幾個世紀的深層聯繫?
故事開始於古羅馬。隨著羅馬帝國不斷擴張,它面臨著國境線附近半遊牧民族的入侵和襲擊。其中最強大的勢力是一夥德國人——哥特,他們由兩個部落構成:東哥特人,西哥特人。雖然一些德國部落始終與羅馬為敵,但羅馬帝國將其他部落收歸整合入軍隊。當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時,這些部落軍隊在防禦和內部權力鬥爭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5世紀時,有一名名叫奧多亞克的士兵領導了一次僱傭兵反叛,他們抓住並廢黜了西羅馬國王。
奧多亞克 及東哥特首領提奧德裡克理論上仍受東羅馬皇帝統治,並保持著羅馬的傳統。但此時西羅馬帝國不再團結,並分裂成不同的國家,其統治者為哥特人以及融入當地文化的其他德國部落,但現在的地圖上仍能夠反映出當時部落的名稱。這標誌著古典時期的終結,以及黑暗時期的開始。
儘管羅馬文化從未完全消失,但它的影響力不斷減少,新的藝術風格逐漸產生,它們關注宗教符號和寓言而不是和諧的比例和現實意義。這種轉變也延伸到了建築風格。
1137年法國聖丹尼斯修道院建立,尖拱、飛拱、大窗這樣的設計使得建築結構顯得更加瘦削豪華。它強調室內要開放、明亮而不是充滿古典建築中的結實牆面和柱子。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這成為歐洲教堂風格的範本。但是時尚易變,義大利文藝復興重新燃起了對古希臘古羅馬的崇敬,哥特這種近代風格相比之下顯得原始簡陋。
1550年,在《藝術家的生活》中作者喬爾喬·瓦薩裡首次將這種風格稱為哥特。但這是一種意指野蠻人的貶義說法,並認為這種思想毀了古典文明。這個詞語一直存在,並且開始用於描述整個中世紀時期,因為它讓人聯想到黑暗、迷信以及原始。時間推進,時尚也在推進。
1700年代,啟蒙時期到來,科學理性最受推崇。與此相對,浪漫主義作家例如歌德與拜倫,則尋求將自然景觀理想化的視角以及神秘的精神力量。於此,哥特一詞的含義被重新定義,它用來描述由浪漫主義衍生的一種更黑暗的文學體裁。
霍勒斯·沃波爾於1764年在他的小說《奧特蘭託堡》中首次使用這個詞,用來描述小說情節及整體氛圍。小說中的眾多元素成為了哥特題材的典型,並啟發了眾多經典故事及改編電影。
直到1970年代,哥特一直是文學和電影的風格,之後,一種新的音樂劇開始出現。受到門戶樂隊,地下絲絨樂隊的啟發,英國的大量後朋克群體,例如 Joy Division 樂隊,Bauhaus 樂隊,The Cure 樂隊,他們的音樂混合了陰鬱的歌詞,朋克的不協調音樂,維多利亞時代的意象,經典的恐懼元素,以及中性魅力。
直到1980年代早期,這類風格相似的樂隊都被音樂媒體稱為哥特搖滾。這種風格日漸流行,表演也由燈光陰暗的俱樂部轉向主流唱片公司和音樂電視。
如今,儘管偶爾會有媒體的負面評價和刻板印象,哥特音樂和時尚仍然是活躍的地下現象。並出現了更多的細分種類,例如賽博哥特,哥特比利,哥特金屬,甚至是蒸汽朋克。哥特這個詞伴隨了上千年的歷史,它是一種反對傳統文化的運動,開始於哥特民族作為外族入侵稱王,而後,高聳的尖塔代替了粗壯的圓柱,藝術家在黑暗中發現了美。
每一步都是一種改革,也是文明回溯過去進而重塑現在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