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結束後,雖然紅軍主力成功在陝北會師,然而此時的處境卻仍然非常危險—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東面有山西王閻錫山,南邊有蔣介石裹挾的東北軍和西北軍虎視眈眈,西邊有割據西北的馬家軍,可謂四面受敵,孤立無援。而陝北地處黃土高原,經濟落後,土地貧瘠,不要說為幾萬紅軍士兵提供武器裝備,就連食物都難以滿足供給。張國燾試圖佔領四川,改善紅軍當前的局勢,但是犯下了輕敵和其他錯誤,進攻四川的紅軍傷亡超過一半,無功而返。
雖然長徵勝利結束,但是紅軍的處境仍然艱難
就在陝北革命根據地即將陷入絕境之時,蘇聯伸出了援手,稱只要中國工農紅軍能打到中蘇邊境,蘇聯將會提供物資、武器和金錢援助。中共中央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於1936年2月組織了一支軍隊東渡黃河,準備經過山西到中蘇邊境。然而閻錫山在山西經營多年,樹大根深,加上蔣介石的鼎力援助,因此進攻山西的計劃失敗了,劉志丹也犧牲在這場戰役中。
革命先烈劉志丹
眼下,只能向西進攻,經寧夏、甘肅到新疆,從而打通與蘇聯溝通的通道。1936年五月底,紅軍成立了西方野戰軍,正式向寧夏進攻。一個月後,李宗仁、白崇禧以抗日為藉口率兵北上與蔣介石爭權,迫使蔣介石將大批部隊調往江西,這就大大減輕了紅軍的壓力,西方野戰軍在這一個月內進展神速,很快在甘肅、寧夏建立了大片根據地。1936年十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十月十一日,中央軍委發布了"寧夏戰役計劃",彭德懷出任前敵總指揮,率領三個軍,準備一舉解放寧夏。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張國燾又出來興風作浪了:十月三十日,紅軍第五軍渡過黃河,彭德懷命令第四軍、第三十一軍在甘肅白銀附近掩護第五軍。然而張國燾卻藉口這兩個軍連日作戰,非常疲憊,將其撤走。第五軍的渡河計劃被迫中止。幾天後彭德懷又計劃消滅胡宗南的援軍,可是張國燾又一次私自撤軍,導致計劃失敗。由於張國燾接二連三的作妖,導致紅軍受到了重大的失敗,不得不放棄了剛剛建立了寧夏甘肅根據地,向東撤退。而國軍則抓住機會,佔領了寧夏省內全部的黃河渡口,一舉封堵了紅軍西方野戰軍的退路,自此,黃河以西的紅軍三個軍再也沒有向東回到陝北根據地的可能。
毛主席與張國燾
張國燾之所以會接二連三的搞小動作,是因為他不服中央決議,希望可以自己獨吞蘇聯援助,從而再次與中央分庭抗禮。直到建國後,每當說起此事,彭德懷都會怒火中燒,稱如果張國燾好好配合,那麼紅軍完全解放整個寧夏和甘肅。
而與此同時,蘇聯也稱已經將援助物資送抵中蘇邊境新疆段,希望中國工農紅軍可以打到新疆。中央軍委認為反正在寧夏的紅軍也回不來,不如乾脆直接向西出擊,打通與蘇聯的聯繫通道,接受蘇聯的援助。十一月八日,中央軍委制訂了《新作戰計劃》,命令黃河以東的紅軍整編成南路軍和北路軍,向東進攻;而黃河以西的紅軍整編為西路軍,向西進發,打通河西走廊。
反映西路軍英勇作戰的油畫
自此,西路軍正式成立,三個軍兩萬一千名戰士即將踏上一條悲壯的血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