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上,講《致大雁》。
講著講著,講到了東北的「雞毛撣子」、「條帚疙瘩」,又講到了「高粱米飯」、「大碴子粥」……藏族學生一臉嚮往之情。暗自得意之時,忽然,一個學生問了一句:「老師,你吃過狗肉嗎?」那一瞬間,一臉的懵……(此處省略一個字),我知道藏族人是不吃狗肉的。正在無言以對的時候,另一個學生說:「狗肉是吃不得的。」我馬上順著說:「對,狗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都應該去善待他們。」心裡卻多了幾分慚愧。
為什麼藏族人如此的愛護狗?我來科普一下,其實和滿族人不吃狗肉有些相似。滿族人不吃狗肉源於一個民間傳說,是由努爾哈赤而來的。努爾哈赤落難的時候,由於黃犬他沒有被大火燒死,但黃犬卻因救他而勞累致死。努爾哈赤曾立誓:"日後我若得勢,就讓我的後代,世世代代供養你們,不準他們吃狗肉、戴狗皮帽子,讓他們永遠記住你們的恩情……"
而在藏族社會中也留傳著許多關於狗的動人故事和傳說。反應了狗與藏族人民那種和諧而友好的關係。其中有一個《阿初王子的故事》,記述了藏族一位叫阿初的王子為了救人民於飢苦中,不畏艱辛終於從蛇王手中得到青稞種子,但自己卻中了蛇王的計,使自己變成了一隻狗,叼著種子回來了,不但使人民吃上了香甜的糌粑,當然最後他自己得到了美滿的愛情。
無論是藏族還是滿族,之所以對狗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都是源於狗對於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性。
寫著寫著,好像要寫成一篇說教文章了了,這卻不是我的本意。我想寫的是:在拉薩,做一隻自由、幸福發狗。
在拉薩,不僅有藍天白雲,還有成群結隊的狗。這些狗不是你想像中的高傲的藏獒,就是很普通的土狗。也許出身平凡的狗才能放下架子,去享受流浪的苦與樂。在街道、小區、寺廟、公園,你隨處可以見到狗。或三五成群,或踽踽獨行,或邁著慵懶的腳步,或任性的隨意一躺,這是他們的領地,人只是一個匆匆過客。
拉薩的狗,很少會主動攻擊人,也許是受到藏地每天的梵音佛語的薰陶,也有一顆善良之心,可見環境對於一隻狗的成長是很重要的。當然,也有調皮的狗,看到你獨自一個人,身上沒有酥油茶的味道,或許,它也會上去撩撥撩撥你。
沒有主人的寵愛,沒有可口的狗糧,也沒有精美的籠舍。拉薩的狗大多以地為床,以天為被。它們出沒於小巷、小區,卻從來沒有被驅趕。從來沒有擔心過人們對它們的傷害,因為這裡本來就沒有傷害。除了在拉薩,這樣的情形是不可能出現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卻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拉薩的狗是見慣了大場面的。大昭寺前,幾隻狗或悠閒的漫步於虔誠的朝拜者的人群之中,或眯起眼睛靠著大昭寺的牆根曬著太陽。此刻它們成了遊人眼中的明星,相機裡多了幾張它們的照片。它們對於這些寵愛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任外界紛擾變化,我自泰然自若。遊人不禁感嘆:在陽光下,做一隻狗也是很幸福的。
我不願意把行走於拉薩大街小巷的狗稱為流浪狗。就像不願意承認自己也是一個流浪的人一樣。來拉薩一段時間了,認識了一些「藏漂」,每天為了生計而忙碌奔波。在每一個難以入睡的夜晚,是不是也會像一隻單身寂寞狗一樣,思念遠方的某一個人。一隻狗不寂寞,寂寞的是,思念另一隻狗。
每個人渴望一次「西藏之旅」,有的人為了尋求幸福的意義,有的人為了放下執念,有的人為了洗脫罪惡,還有的人自己也說不清到底為了什麼。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或許最後只剩下一堆照片而已。
在拉薩看到那一隻四仰八叉躺著曬太陽的狗的時候,你還會去追求所謂的「功成名就」嗎?在天天想著住多大房子,開多好的車子的時候,你能有這樣一條狗自由嗎?問問自己,多久沒有抬頭看看頭頂的太陽和藍天白雲了?我們每天都在奔波的路上,難道沒有一條拉薩的狗幸福嗎?也許答案真的是否定的。
我們都渴望自由,無拘無束。看到天上的雄鷹,有人會感嘆自己像一隻籠中鳥。看到我的文章,有人會感慨家庭、工作束縛了雙腳。其實,真正的自由在於我們的內心。 「心若自由,身沐長風,無遊天下,不離不棄」。三毛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我們都想追求穩穩的幸福。其實幸福很簡單。別去抱怨每天的勞累,別去抱怨道路的擁堵,別去抱怨時不待我。懂得感恩與分享,常懷一顆善良之心,推己及人,安之若素,無論你身處何處,都能沐浴陽光,心懷陽光。
在拉薩,做一隻自由、幸福的狗其實很容易。
生活不只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拉薩不僅有藍天白雲,還有一隻自由、幸福的狗。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或許這不能稱之為文章,想到哪寫到哪,觀者勿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