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時光微信號:VGTIME2015
Codemasters 自2009年從索尼手中接過F1官方授權遊戲的衣缽之後,很難說他們交出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這家賽車遊戲大廠在《塵埃2》之後始終沒有找到步點,F1遊戲一直到2015年才登陸本世代主機同樣幫不上忙,過去幾作一直沒有在EA和索尼時代的基礎上有所突破,《F1 2013》的經典賽車賽事內容之外,Codemasters 的F1遊戲更像是按部就班,拿了授權應付差事的作品,模擬天神 MicroProse 的《F1大獎賽》系列和至今仍然有活躍 MOD 社群的《F1 挑戰99-02》仍然被認為是不可超越的巔峰。
競速遊戲玩家翹首期盼的「真正進化」,終於在《F1 2016》中到來。
在上一作,也就是《F1 2015》中,「生涯模式」的缺失讓玩家怨聲載道。儘管有扮演22位現役F1車手之一徵戰賽場的賽季模式,可這終歸比不上用自己的虛擬化身坐進F1賽車,從馬諾或者索伯車隊一步一步走上人生巔峰來得爽,何況傳統意義上有成長要素的生涯模式向來是競速遊戲的核心元素之一,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F1 2016》中回歸的生涯模式終於將這一缺憾補全。在這次的生涯模式中,你不僅僅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國籍和長相(好吧,雖然只是選擇預設臉),選擇一支F1車隊開始職業生涯,你還可以以一個職業車手的方式,來體驗F1這項昂貴和危險的運動。
一些背景知識:在 Codemasters 的上一款有生涯模式的F1遊戲《F1 2014》中,你可以選擇賽季的長度,簡單難度只有7站比賽,普通難度是12站,選擇困難難度才是完整的19站,先不談這是不是跟遊戲本身的駕駛難度設定混淆,這未免也太不擬真了。由於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成長」系統,這個生涯模式除了可以用自定義角色之外,和選擇現役車手玩賽季模式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除非你享受坐在索伯裡吃尾氣和被梅奔套圈的「快感」,否則實在是沒有選擇三大車隊之外的理由。
除了職業生涯和職業賽季之外,其他所有模式中的分站賽長度都可以自由更改
你的經紀人會負責你的合同事宜,以及在你表現不佳的時候大發雷霆
在比賽間隙,坐在賽道車房裡吹空調,面前的筆記本則可以查看研發、排名等信息
在《F1 2016》中,生涯模式固定為了與現實賽歷相同的22站,包括重回F1賽歷的德國站霍根海姆賽道,和舉辦歐洲站賽事的巴庫賽道。玩家則可以自定義每個比賽周末的時長,練習賽長度、排位賽長度和正賽長度都可自由定製,時間沒那麼多的玩家選擇最低的30分鐘練習賽,單圈排位賽(雖然我不建議這麼做)和25%正賽長度,一樣也能獲得足夠豐富和完整的F1賽事體驗。如果你是個模擬競速遊戲的頂尖高手,願意接受最終極的F1挑戰,還有最為擬真的職業生涯模式在等著你,在這個模式下你無法選擇分站賽的長度,所有輔助全部關閉,你將像一名真正的F1車手一樣,經歷完整的三階段練習賽,完整排位賽和全長的正賽,光一個賽季的22站比賽就要超過100個小時才能完成。
詳盡的賽車研發系統
全新的賽車研發系統給了生涯模式急需的成長體系。不像其他競速遊戲的生涯模式可以自由在規則內選擇車輛,F1 同一支車隊的賽車在一個賽季中永遠是固定的,只能通過季中研發來改善車輛性能,這在《F1 2016》中就被反映了出來。完成車隊的分站賽目標、完成足夠的練習賽圈數、不違反賽事規則都會獲得研發點數,用於賽車各個方面的研發。獲取研發點數最快捷的方式,則是以往不被重視的練習賽。
賽道適應性訓練會教會你賽道的正確行車路線,以及DRS區的位置
新加入的教程
在練習賽中,除了常規的跑圈之外,新的三項訓練指標一能幫助玩家熟悉賽道和賽車,二能獲得大量的研發點數。賽道適應性訓練的「鑽門」練習能幫助你熟悉賽道,輪胎管理練習告訴你如何在長距離策略下降低磨損,提高輪胎壽命,而最後一個排位賽計時則不言自明,測試單圈速度來預估排位賽成績。這三項練習可以輕鬆掙得大量研發點數,還能提高姿勢水平,一舉兩得。在練習賽中還能查看遊戲全新的教程視頻,了解各個練習選項的作用,以及 F1 中一些基本規則的情況。
車輛研發讓處於中下遊的小車隊在生涯模式中終於有了存在的意義,一個賽季下來的研發點數足以讓馬諾從吊車尾爬到中遊,當然趕法超奔什麼的就不要想了,別家也是會做升級的。另外,不用擔心升級消耗動力單元或者變速箱配額,像上周的某兩位世界冠軍一樣被罰退100多位的事情在遊戲裡是不會發生的。
安全車終於在F1遊戲中以實體面目現身了
遊戲正賽的規則與現實中的技術規則也全面接軌,輪胎分配規則、排位賽與正賽的驗車規則制度(排位賽開始後車輛的參數不能調整,只能更換輪胎、改變載油量和對前後翼進行微調)、安全車以及本賽季新增的虛擬安全車(全賽道限速和禁止超車,但無需跟在安全車後)一樣不少。還有,暖胎圈終於在遊戲裡出現了,你可能不相信,但它在 Codemasters 接手 F1 系列的第8款作品中出現了,真是不容易。
不打算出去跑的時候,可以坐在賽車裡通過電視轉播觀看賽道上的情況
頒獎典禮顯然是從《F1 2015》照搬過來的,而且漢密爾頓和羅斯伯格的關係看起來不夠差,差評
在賽道上,你同樣需要像一位真正的F1車手一樣,在駕駛之外承擔起更多專業的職責。賽中你可以通過 MFD(Multi-Function Display)查看車輛的狀況,對賽車的一些技術特性進行微調,更重要的是與車隊通訊決定是否改變進站策略,和《F1 2015》一樣,你可以使用麥克風使用語音控制直接向車隊發出或回復指令,在高速駕駛中免去了按鍵操作 MFD 而分心的煩惱,不過只能識別英語。你還可以像萊科寧那樣讓車隊工程師在通訊裡閉嘴,10/10。
唯一遺憾的是,生涯模式可以玩10個賽季,但你在10個賽季中不會看到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車手出現跳槽的情況,這大約是授權車隊方面的考量,畢竟梅賽德斯奔馳可能真的不想看到漢密爾頓在官方授權遊戲裡隨隨便便就坐進了法拉利的賽車吧。
生涯模式之外,你能想到的所有競速遊戲的必備要素在《F1 2016》中全數送上,分站賽模式、選擇現役車手參賽的賽季模式、單純跑圈的計時以及同樣具備豐富定製要素的多人遊戲一樣不缺,對F1運動各方面細節的。全面的駕駛輔助以及 Codemasters 在《超級房車賽:起點》中開創的倒轉功能在此前的F1遊戲中已經有了,因此任何遊戲水平的玩家都能通過調整輔助和遊戲難度來獲得適合自己的遊戲體驗,不過使用手柄的玩家需要注意,默認的手柄操作設置不夠合理,建議在方向盤高級設置中調高轉向延遲區、轉向幅度和靈敏度來獲得更自然的操作感,另外非常不建議手柄玩家關閉牽引力控制,關閉這項輔助基本上是方向盤的專利。
雨戰就是這麼刺激
這是我個人使用的手柄轉向設置,僅供參考
駕駛體驗本身向來是 Codemasters 作為賽車大廠的強項,這一方面在《F1 2016》中自然也保持了下來,改進的車身物理響應與輪胎模型更好地呈現出了高速轉向中賽車的重量感與慣性,新的溼地駕駛模型讓雨戰的危險更加真實。作為登陸次世代主機的第二款F1遊戲,本作的圖像效果也有了相當顯著的提升,在暴雨中駕駛賽車在摩納哥的街道上穿行,或是高速掠過斯帕賽道臭名昭著的艾爾羅格彎(上周末剛剛製造了一起慘烈的事故)的感受,和想像中一樣刺激至極。
連教程視頻都部分本地化了
和《F1 2015》一樣,本作自帶本地化水平極高的簡體中文版,車隊與車手名都全盤翻譯,與其他體育遊戲運動員名保留英文的做法有所不同,而大量的技術術語翻譯都相當精確,完全不會影響玩家對遊戲的理解,在本地化程度上堪稱翹楚。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車隊通訊以及生涯模式中工程師和經紀人的對話默認是沒有字幕的,需要在選項中啟用字幕並把字幕語言改為簡體中文。
要承認的是,F1作為賽車運動金字塔的頂端,它的難度也是首屈一指的。在一場F1賽事中,即便是坐在屏幕前的玩家,也要不斷地重複每一圈的完美表現,保護自己的賽車,了解賽車的狀態,作為擬真向的F1官方遊戲,難度很容易讓玩家望而卻步,而這正是《F1 2016》取得長足進步的重要方面之一。由於完整生涯模式的回歸,對F1運動各方面更精確的還原,《F1 2016》第一次在真正意義上給了所有類型的玩家自己想要的體驗,而對 Codemasters 來說,經歷了幾作F1遊戲不溫不火的表現之後,他們終於給出了一份配得上世界第一賽車運動名分的精彩作品。
想看更多遊戲資訊與趣聞?點擊閱讀原文,獲取遊戲時光App,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