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刑事律師:在詐騙犯罪中,「非法佔有目的」的審查是重中之重

2020-12-23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

在詐騙犯罪中,「非法佔有目的」的審查是重中之重

對於詐騙,有一個電影片段讓我印象深刻:黑皮打開易拉罐中獎,小軍和道哥「雙簧戲」上演詐騙他人的犯罪行為。這一齣戲份中的場景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街頭常見的詐騙手段。

隨著時代變遷和網際網路的發展,電信網絡詐騙行為越來越多。通常情況下,在詐騙類犯罪中,被害人根本不知道行為人的身份信息,一旦被騙,完全找不到行為人。此類案件向來都是重點關注的對象,詐騙犯罪一直以來也都是重點打擊的對象。

在詐騙犯罪中,行為人實施詐騙的方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如何認定構成詐騙犯罪?歸根結底,我們需要把握詐騙犯罪的本質。詐騙犯罪的本質是什麼?詐騙犯罪實質是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的目的。在詐騙犯罪中,行為人的犯罪目的就是非法佔有被害人的財產,也即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實踐中,」非法佔有目的「的具體表現就是非法佔有資金、拒不返還,但是具體的詐騙手段卻是不勝枚舉的,包括熟人之間借款、一物多賣、借新還舊以及變造虛假文件等等。

一、規範文件對「非法佔有目的」的歸結

(一)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通知(法發[1996]32號)【失效】

(二)最高人民法院印發《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法[2001]8號)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0〕18號)

(四)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於辦理涉網際網路金融犯罪案件有關問題座談會紀要》(高檢訴[2017]14號)

(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8〕19號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關於對「非法佔有目的」認定的規範性文件。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通過發布相應規範性文件對「非法佔有目的」進行歸納和總結意義重大,這些規範文件是司法實踐處理詐騙犯罪案件的總標準。

根據相關規定,我們可以歸納得出,詐騙犯罪的認定應當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對於「非法佔有目的」的認定不僅需要證明行為人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還需要有拒不返還的行為。對於「拒不返還」的認定又需要進一步的明確,行為人在客觀上採取了防止或者阻礙被害人追回財物的措施和行為,使被害人無法通過民事救濟途徑追回被騙的財物,具體行為包括但不限於「(1)大部分資金未用於生產經營活動,或名義上投入生產經營但又通過各種方式抽逃轉移資金的;(2)資金使用成本過高,生產經營活動的盈利能力不具有支付全部本息的現實可能性的;(3)對資金使用的決策極度不負責任或肆意揮霍造成資金缺口較大的;(4)歸還本息主要通過借新還舊來實現的。」等。

二、司法實踐中常見問題解析

雖然相關規範性文件對於「非法佔有目的」認定的規定非常全面,但是,在處理具體案件的時候,除了對於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目的「進行審查,還需要重點審查「財產不能歸還」的具體原因,如果有證據證明行為人不具有」非法佔有目的「的,不能單純以財產不能歸還就以詐騙犯罪定罪處罰。

(一)一房(物)二賣

一房(物)二賣或者多賣是否構成詐騙罪?重點審查出賣人出賣房屋(物)後的具體行為,如果出賣人並未逃匿或者轉移資產或者攜款潛逃的,需要再結合行為人以往的相應表現以及在出售之前自身的經濟狀況等綜合審查。

(二)籤訂合同後不履約

行為人籤署合同後,收取了相應的定金等款項而不履行合同約定。這種情況在實踐中十分常見,通常情況下屬於民事糾紛,當事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或仲裁的程序解決。但是,如果行為人存在冒用他人或者單位名義籤約後逃匿,虛構名義籤約,無實際履行合同能力而先履行小額合同而誘騙履行大額合同或者收款後逃匿等情形的,可綜合審查在案證據,以詐騙犯罪定罪處罰。

(三)借款不還

對於借款不還的情形筆者已經多次提及,實踐中,主要審查借款之前行為人的經濟能力和借款之後借款的去向,如果因為客觀原因不能償還的,不應認定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四)買賣過程中出售假貨或次貨

1. 收藏品、文物以及藝術品等的交易

對於收藏品、文物以及藝術品等商品的交易通常會出現以贗品冒充真品出售的情形。此時,需要區分民事欺詐和刑事詐騙。如果存在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的,可以通過撤銷合同、要求返還對價等方式維護權利,不宜上升至刑事處罰的角度。

2. 假貨或者低價值商品冒充真貨或者高價值商品

前幾年,在街頭常見的就是銷售假「蘋果手機」等現象。如果以磚頭、模型機型等冒充真機,且有銷售後消失、攜款逃匿等情形的,屬於詐騙犯罪。

(五)騙取補貼等利益

如果行為人通過虛構資料將本不具備補貼條件的項目認定為具備補貼條件的,可以通過綜合審查行為人提交資料、以往經歷和數額等綜合認定。對於此種無中生有的情形,個人認為,若達到詐騙犯罪數額標準的,可以定罪處罰。

還有一種情況,即在安置拆遷過程中,被拆遷人如果虛構了相應的資料而獲得安置補償收益的,綜合審查被拆遷人的惡性、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而言,個人認為不宜擴大刑事處罰的打擊面。

(六)吸收資金後投資失敗

在金融犯罪中,非法集資的情形十分常見,行為人吸收資金用於炒房、投資其他產業等,此時需要綜合考慮行為人對於吸收資金的態度和行為。如果行為人對於吸收資金的投資抱有無所謂成功、失敗而隨時投資,且若失敗也無力償還或者揮霍、轉移吸收資金的,則具有「非法佔有目的」。反之,如果用於正常的生產經營,則即使因經營失利而無力償還,也不應上升至詐騙犯罪,不應轉化為集資詐騙犯罪。

實踐中,對於「非法佔有目的」的認定需要經驗常識、需要結合刑法的立法精神,同時也需要充分考慮民事、刑事救濟途徑的良好銜接,對於可定、可不定的模糊案件,應當堅持疑罪從無的原則,遵循刑法的謙抑性原則處理案件。

北京刑事律師: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的確定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這些造謠會被以誹謗罪定罪處罰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辛巴帶貨假燕窩,會被定罪處罰嗎

非法集資類犯罪案件中的有效辯護

相關焦點

  • 蔡智玉 | 套路貸案件中非法佔有目的的審查判斷
    虛高借款金額本身並不必然屬於套路貸犯罪,在其 3 種表現形式中,對於發放借款時扣除各種名目費用的行為應當結合是否事先告知等具體情形,以確定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目的;對於雙倍和多倍借條的行為應當結合違約責任的約定進行審查,約定不清的可以推定出借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但允許出借人提出反證;對於反覆壘高借款數額的行為可以直接認定非法佔有的目的。
  • 林東品 李騰:非法網絡期貨交易犯罪刑事歸責路徑之展開
    另外,在經營過程中,非法網絡期貨交易平臺的經營者可能存在隱瞞交易平臺合法性、向投資者建議購買更容易虧損的期貨合約的行為,但該行為均無法評價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詐騙行為。因而,第四類行為模式雖然形式上符合期貨交易的特徵,但其脫離了期貨交易的基本規則,實質上應定性為虛構事實的行為,而該行為也恰恰印證了平臺經營者的「非法佔有目的」,因此該類非法網絡期貨交易行為應當被評價為詐騙類犯罪。(二)非法網絡期貨交易平臺是否與真實期貨市場相互對接,並不影響非法經營罪構成性的判斷。
  • 刑民交叉型詐騙犯罪的司法認定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指出:「對於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而非法集資,或者在非法集資過程中產生了非法佔有他人資金的故意,均構成集資詐騙罪」,這說明行為人可能因某種外部因素「臨時」產生非法佔有目的。有的遭受他人詐騙,不僅沒有採取合法手段維護權益,反而為挽回損失再次實施詐騙,轉嫁自身的經濟損失;有的因經營失敗,在債權人追索欠款的情況下,產生非法佔有目的詐騙他人財物。
  • 成都刑事辯護律師「集資詐騙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區別」
    下面四川履正律師事務所成都刑事辯護律師為大家詳細講解。集資詐騙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區別?一、犯罪的目的不同集資詐騙罪的犯罪目的是非法佔有所募集的資金;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目的則是企圖通過吸收公眾存款的方式,進行贏利,在主觀上並不具有非法佔有公眾存款的目的。
  • 刑事辯護之「天龍八部」——如何為涉詐騙罪大要案提供有效辯護?
    第三,犯罪目的。詐騙罪是目的犯,該罪的成立需要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非法佔有的目的」雖然是主觀內容,但並不代表只有憑藉行為人的口供才能認定。行為人在實施取得財產的行為時是否具有詐騙故意與非法佔有目的,需要綜合全案證據材料(言辭證據材料和實物證據材料)來進行認定。
  • 企業家刑事合規研究|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概述及其法律規範匯總
    作者:李偉,華進律師事務所企業合規刑事律師審核編輯:王鈺婷,華南理工大學法學碩士【導語】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金融領域犯罪中的高頻罪名,很多集資類商業模式的企業容易構成此罪。主要表現在犯罪目的不同,集資詐騙罪表現為對公眾資金的非法佔有目的,而本罪不要求具有非法佔有目的,且一般表現為通過吸收公眾存款進行盈利行為。(4)籌集資金的目的和用途不同。集資詐騙款主要用於個人揮霍,或者用於償還個人債務,或者進行風險很高的經營活動;而本罪一般只是用於生產經營,且經營範圍和經營內容風險較低、較為穩健。
  • 聚焦私募基金企業刑事風險防控!首屆「公大·海潤經濟犯罪論壇...
    為助力私募基金行業健康有序發展,12月13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與北京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聯合舉辦了首屆「公大·海潤經濟犯罪論壇」。來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及私募基金公司的學者、律師行業刑事合規專家以及私募基金領域業界代表相聚一堂,共同研究私募基金領域的經濟犯罪熱點問題。
  • 有欺騙行為就是詐騙犯罪?以下幾種情形要除外
    四、不具有詐騙故意或不具有非法佔有目的欺騙行為,不能評價為詐騙犯罪行為人雖然在客觀上實施了一定的欺騙行為,但其在主觀上欠缺詐騙的犯罪故意、非法佔有目的,或者指控詐騙犯罪故意、非法佔有目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不能以詐騙犯罪(或犯罪)論處。
  • 戚仁兵律師|議民事欺詐和刑事欺詐的界分
    (三)非法佔有目的無論是民事欺詐還是刑事詐騙,都會造成他人的財產損失,這是沒有疑問的。因此,存在財產損失並不能就此認定為詐騙罪。在某些情況下,民事欺詐和刑事詐騙在行為方式上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不能從行為方式上區分民事欺詐和刑事詐騙,而是要從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目的上予以區分。
  • 以案說法:合同詐騙,如何區分單位犯罪與單位中的個人犯罪?
    三、犯罪非法所得的目的是否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在故意犯罪尤其是牟利型犯罪中,只有在為本單位謀取利益的情況下,才能認定為單位犯罪。如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而走私,違法所得全部歸單位所有,即屬於單位行為,相反,即使以單位名義走私,但違法所得由參與人個人私分的,一般情況下應認定為自然人共同犯罪。
  • 霍邱這6人因詐騙、盜竊、開設賭場等被起訴……
    同年9月6日,被告人邵明恩被公安機關抓獲,到案後其如實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實。本院認為,被告人邵明恩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入戶盜竊,其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以盜竊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 北京朝陽區刑事案件好的律師機構
    北京朝陽區刑事案件好的律師機構這樣控方的證明有:自白、兇器、死者的傷痕。後來重新做現場重建,證明這是個冤案。根據經驗,人死後身體會發生變化。死者的傷口呈不同的彩:紅、藍、綠、黃、棕。這說明了傷口是在不同時期形成的。陳水扁槍擊案現場重建報告當天發生的案件,如果偵查人員及時封鎖現場,可能會容易破案。根據收集到的一些資料,許多民眾和黨派對陳水扁的肚皮上的傷痕感到疑問。找刑事律師。
  • 律師解讀:「套路貸」犯罪可能會涉及哪些罪名?以下5種最高發
    大家好,這是胖乎律師的經濟金融犯罪專欄。作者:王科棟律師,北京合弘威宇律所事務所刑民交叉部主辦律師,專注於職務犯罪、企業家經濟、金融犯罪、涉黑犯罪辯護。與辯護團隊辦理了多起重大職務犯罪(廳級)、重大金融經濟犯罪(涉案百億)和企業家經濟糾紛系列案件。導語:套路貸是對假借民間借貸的名義,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一種違法犯罪類型的總稱。
  • 被警官認定為黑惡勢力的套路貸重大團夥犯罪案件,我是如何取保成功...
    通俗來說,在民事法律關係中,只要你有真實的處分意思,對方就有權利接受,在不違背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即為真實有效的法律關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理解與適用:「明確非法佔有目的,既是為了從主觀方面將「套路貸」與民間借貸區分開來,也是為了在具體犯罪中區分此罪與彼罪。」
  • 詐騙犯罪四︱合同詐騙罪客觀方面的幾個基本特徵
    餘姚市人民法院經公開開庭審理後認為:被告人陳夫敬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利用虛構企業招工的事實,騙取應聘人員的錢財,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陳夫敬騙取下崗應聘就業人員的錢財,人數較多,社會影響大,且贓款未退賠,對其酌情從重處罰。
  • 刑事證據標準、證明方式的差異化
    刑事證據標準本質上為收集和審查證據的規範指引,注重解決證據「有」和「無」的問題,而不能替代司法人員根據證據對案件事實作出綜合判斷,不能解決證明犯罪事實「是」和「否」的問題。而刑事證據標準在應用中所需達成的證明目的,須依據刑事證明標準,以相應的證明方式實現。
  • 律師在刑事案件中能發揮多大作用?
    編輯:左岸很多當事人因為涉嫌刑事案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麼辦,特別是對法律知識不了解的,不知道怎麼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這個時候首先就會想到去找律師。那麼律師在刑事案件中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呢?刑事案件中律師總的職責就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實際上律師所能發揮的作用跟他們所擁有的權利是密不可分的。我們舉幾項常見的權利來說明。
  • 劉宏偉律師談刑事辯護律師三招
    「大律師」一般出自於刑事辯護領域,「刑事辯護」看起來很美、說起來很煩、聽起來很酷、做起來很難的職業;尤其是「刑事辯護律師」:做好難、做的好上加好「難上加難」,北京京迪律師事務所的劉宏偉律師有著18年的警察工作閱歷和19年的律師執業生涯,在刑事辯護領域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  1、第一次會見要把《會見筆錄》「做厚」: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和檢方採取強制措施以後,律師可在第一時間到羈押場所會見
  • 刑事判決書未寫明追繳、退賠內容,被害人權益如何保障?
    作者:上海段和段(鄭州)律師事務所刑事、商事、稅務律師,安克讓律師一、因犯罪遭受物質損失提起民事訴訟,法院一般不予受理根據我國刑訴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如果被害人的財產被犯罪行為人非法佔有
  • 專家:存款非法佔有的法益侵害本質及其處理
    ◆ 贓款贓物並不因其系違法犯罪所得,而可任由盜竊、詐騙等財產犯罪侵犯。相反,其不僅可以成為財產犯罪的犯罪對象而受到刑法的保護,而且刑法對贓款贓物的保護,並不違背刑法的法益保護使命。由此決定,丁某提取自己名下帳戶中他人9萬元存款一案的定性處理,必須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關於贓物與財產犯罪的犯罪對象之間的關係財產犯罪的對象是財產或者財產性利益,而財產依其佔有方式是否基於原權利人意思或其真實意思,又分為佔有委託物和佔有脫離物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