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隨風而走的民族,和如河清澈的內蒙古的女人們

2020-12-23 西遊

在激進的現代文明面前,草原上發生的一切似乎變得遙遠,但是,在現實生活裡成吉思汗的魔法默默隱藏在各處修辭造句,除了愈發妖豔的城市文明,在遠離公路過於安靜的草原深處,蒙古人還在策馬揚鞭延續著遊牧生活,這種遷徙的規則和天人化境可以在城市的舞臺上以呼麥的形式迴響,但絲毫不能改變草原上的春來秋去草長雪飛,牧區的人大多數還沒有學會掠奪,他們願意隨著風走。

本文作者:

阿音,紀實攝影師

原名柒金才,他是個草原上的失學孩子,初中二年級,因為貧困,他不得不中止學業,離開學校讓他永遠無法釋懷。從1990年開始,阿音行走於草原上,拍攝蒙古人的肖像,記錄遊牧民族的風土與文化,用黑白影像譜寫一曲蒙古長調。

布和畢力格和照日各圖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白音呼布蘇木陶森淖爾嘎查

零下28度,寒冷徹骨,兩匹蒙古馬還在頑強地為各自的主人效勞。自從遠古時代蒙古人馴服了野馬之日起,馬便成了遊牧蒙古人忠實的夥伴。生產勞動中,馬是遊牧蒙古人的生產工具,放牧、拉車、乘騎、遷徙,樣樣都離不開馬;日常生活中,馬是遊牧蒙古人的親密夥伴,是神聖祭奠中的「靈駒」,是載來幸運的「風馬」,是賽馬運動中的「騏驥」。

我不是成吉思汗,我的身後沒有旌旗萬杆,更沒有浩蕩鐵騎。但我是成吉思汗的子孫,我的鏡頭前有我蒼勁雄健的族人兄弟,更有剛強智慧的遊牧文化。

呼格吉巴特爾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額仁高畢嘎查

與草原上從前使用七至九輛勒勒車搬包的壯觀景象不同,呼格吉巴特爾這次倒場搬包只用了三輛勒勒車,濃縮成烏珠穆沁草原上最後的遷徙圖景。此後,草場上再也見不到這樣的遷徙。1990年以後,東烏珠穆沁旗的牛越來越少了,因此勒勒車日益淡出歷史舞臺,成了最後的遊牧謝幕時的經典背影。

蒙古族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北中國的草原是它的發祥地。公元13世紀,蒙古聖祖成吉思汗率領驍勇鐵騎橫掃歐亞,譜寫出氣吞山河的英雄傳奇。歷經千年風霜,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遊牧在中國的北方很多年。然而,上世紀下半葉以來,草原人畜超載,到處墾田挖礦,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定居定牧盛行,遊牧生產生活方式逐漸消失,遊牧文化危機四伏,瀕臨絕地。

照日格圖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

旗嘎達布其鎮商都嘎查

出牧時,照日格圖情不自禁地抓住兩隻心愛的山羊,臉上浮現出些許快意。但回望身後,廣袤的草原被縱橫交織的網圍欄切割得支離破碎。上世紀80年代畜牧、草場承包到戶,牧民們家家戶戶用鐵絲拉起網圍欄,割據草場,四季定牧。這一行動,當年曾被廣泛推廣。但事實上,拉起網圍欄切割草原的作法,消滅了傳統的遊牧生產方式,而遊牧的消逝又加速了草原的沙化。

烏尼日巴圖一家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

阿拉坦合力蘇木巴音杭蓋嘎查

烏尼日巴圖曾經是一個勤勞的牧民,草原沙化對畜牧業的威脅,以及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迫使他棄牧進城,成為錫林浩特市裡的一名「的哥」。由於草場沙化較為嚴重,羊也不長膘,買家不願收購。於是烏尼日巴圖把 僅剩的羊全部處理掉,然後,買了一輛「麵包車」,在錫林浩特市跑起了出租。

從1998年起,我一邊以紀實攝影方式拍攝遊牧生活的全場景,一邊用蒙古文記錄整理遊牧蒙古人的歷史、習俗、生存狀態。2003年至2008年,我的鏡頭推向更深更遠的遊牧,無須調動什麼藝術手段,只是用靜態的,或動靜結合的表現方式,關注著那些蒙古民族最經典的樸實而又蒼涼的面容。他們的眼睛直視著鏡頭,向外界打開遊牧蒙古人的精神世界。

沃德和他的弟弟布圖木吉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薩麥蘇木巴音敖包嘎查

沃德和布圖木吉兄弟倆親手為心愛的馬駒治病。自古以來,蒙古族就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然而,如今的草原,荒沙漫野,草場退化,馬匹銳減,昔日萬馬奔騰的壯觀景象已一去不返。但是像沃德兄弟這樣的遊牧 蒙古人認為 :「在牧民心中,馬仍然是草原的精靈,吉祥的象徵,好運的使者。」

已經漢化的我,從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的農村出發,背起自己簡陋的攝影器材遊走中國最後的「遊牧聖地 」— — 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這裡蒼穹蔚藍,牧草葳蕤。這裡的牧民勤勞勇敢,直爽好客。他們是中國遊牧文化最後的傳承者和守護者,一年四季遊牧於山巒、原野、河畔,與大自然真誠對話,與牛馬駱駝羊朝夕相處。

孟根其其格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

旗額仁高畢蘇木額仁高畢嘎查

零下40度,孟根其其格逆風遠行出去拉水。拉一次水往往要走很遠的路,因此草原人養成了節水的習慣。此 外,類似狩獵時特別忌諱將動物斬盡殺絕、取暖燒茶做飯只用牛羊糞,而決不用草作燃料,這些遊牧蒙古人傳承下來的許多生活細節,都體現了這個民族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理念。

就像這首歌歌詞裡寫的:「嚮往著我曾經的野性,如今看起來沒了一點痕跡。昨天遇上一位高貴的人,他總是追問我的信仰是什麼?今天遇見一群嚴肅的人,他們趕走了這裡的原住民,趕走牛羊留下所謂的美麗,並且把牧場變成了公園。」

蒙古女人,

是一條清澈的河。

在蒙古族流傳的許多民歌中,女人常常被比喻成清澈的河。我最喜歡那首《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每當歌聲旋律響起,我便會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王者徵戰時期,蒙古女人是智慧與意志的化身。

敖特根吉日格勒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白音高勒鎮西呢高勒嘎查

大雪前,敖特根吉日格勒整理牛糞。敖特根吉日格勒體弱多病,生活困難,卻吃苦耐勞。13年前,因生活貧困,敖特根吉日格勒與老伴佔布拉,領著四個兒子來到東烏珠穆沁旗薩麥蘇木給人放羊。但兒子們長大後卻不善於勞動,全家生活水平並沒有明顯提高,年收入僅夠解決溫飽問題。敖特根吉爾格勒目前最大的心願是,給四個兒子都娶上媳婦。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侖額吉樂觀、堅強、智慧,為蒙古族培養了偉大的英雄鐵木真,締造了一個帝國的傳奇,成就了一個民族的興旺。16世紀,俺答汗夫人三娘子助夫徵戰幾十年,終於使土默特部落在蒙古高原崛起,並統一了蒙古各部,使罹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清代的皇后、王妃多出自蒙古族,她們用自己的大智慧,為清朝的繁榮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代帝王的孝莊文皇后,就出自蒙古科爾沁部落。

其木格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白音高勒蘇木白音查幹嘎查

其木格提著雪準備煮茶,她身上穿的是典型的蒙古族皮袍。其木格是西烏珠穆沁旗蒙古高中二年級學生,學習勤奮,成績優秀。她的父親鋼蘇和和母親孟根在東烏珠穆沁旗做著別人家的僱傭羊倌。辛苦了一輩子的父母希望其木格努力讀書,通過考學校來改變命運。

航日阿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薩麥蘇木白音敖包嘎查

航日阿是家庭主婦,日常生活、生產、收支歸她管。丈夫格日勒是個特別老實的人,從不與妻子拌嘴。1998年,她家躋身白音敖包嘎查為數不多的千頭牲畜大戶之列。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家先後買了拖拉機、「桑塔納」轎車和大卡車。1999年至2000年,她家年均收入達到20多萬元人民幣。2001年大雪災,航日阿家損失慘重,生活水平降低了很多。2006年,她家的草場也開始退化、沙化了。航日阿有兩兒兩女,480隻羊,50餘頭(匹)牛和馬,3間磚瓦房,2座蒙古包。

社會生產中,蒙古女人是主要生產力。在蒙古族,長期以來,婦女一直承擔著生產、生活方面的重擔,尤其在清代,清政府認為「在蒙古地區建廟,勝養十萬兵」,於是,蒙古族喇嘛人數劇增,幾乎達到了全蒙古族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喇嘛不娶妻,也不參加生產勞動。這一時期,蒙古族的社會生產主要依靠蒙古族女人們。高緯度、冰雪,嚴酷的生存環境,導致蒙古高原上地廣人稀,一度蒙古族的生育率不到50%,是英雄的母親頑強地挑起了民族繁衍的重任。

阿拉坦花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烏裡雅斯太鎮額日敦烏拉嘎查

在乾旱的草地,廢棄的勒勒車軲轆旁,阿拉坦花抱著年久的電視機,在這方她曾用汗水澆灌過的土地上留念。1983年,響應國家政策,阿拉坦花承包了7500畝水草豐美的草場。經過二十年的辛勤勞作,終於過上了富裕生活,擁有了1000多頭牲畜 。2004年,她接到鎮政府通知稱,她家草場已被工業園區徵用,並要求儘快搬遷。阿拉坦花如遭雷擊,畢竟是要她放棄自己用汗水澆灌的沃野,但是他們只有服從。之後她家搬到了另一處草場,還住進了政府投資興建的新房裡。但是,阿拉坦花卻生活得忐忑不安,「我真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再出臺什麼新政策,我在這個地方又能住多久?」

賀希格訥木呼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薩麥蘇木滿都拉圖嘎查

春暖草綠,接羔時節,賀希格訥木呼用背簍裝了兩隻剛剛出生的羊羔,懷中也抱了一隻,高高興興地往家裡趕。賀希格訥木呼丈夫家境貧困,他家現有的羊都是賀希格訥木呼的陪嫁。遊牧蒙古人素有女兒出嫁時送陪嫁的習俗,而且必須陪送牲畜等物品。賀希格訥木呼出嫁時,父母親陪送了她120隻羊、10頭牛、10匹馬和一輛勒勒車。他們夫妻倆辛勤放牧,至2007年時,共接羔272隻,育活260隻。賀希格訥木呼現在擁有2間磚瓦房,一座蒙古包,370隻羊,46頭牛,12匹馬,一輛北京212吉普車,一輛摩託車。

在家庭生活中,蒙古女人慈善寬厚卻又忍辱負重。只要走進蒙古人家,充滿熱情而又話語不多的蒙古女人,會為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斟茶端奶食,就像招待久未見面的親戚一樣。慈善的蒙古女人不忍餓死一頭弱畜,甚至會用自己的母乳餵養待哺的羔羊。但在家中,蒙古女人的地位一般是最低的,她們是蒙古包中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她們支撐著一個家庭,卻睡在蒙古包中最差的位置;她們繁衍了一個民族,但分娩時卻要被請出氈帳,即使是在冰天雪地中。

作為蒙古族的後代,我知道對於我的民族,蒙古女人意味著什麼。

柏林特輯|為愛而生,為自由而活,你去天堂還是柏林?

我們有生之年一定能看到現有婚姻制度的瓦解

這個世界還會好嗎?去迷幻而清醒的冰島找到答案

午夜上海|25個未眠者的欲望,愛與孤獨分鏡取樣

重慶,柏林般酷窮性感。我耍得兇但知道怎麼活

跟艾未未聊了聊,怎麼那麼多人高喊要改變中國人審美?

商務合作:Ray@upassenger.com

相關焦點

  • 包頭美食品牌榜出爐 草原牧歌、小尾羊獨佔鰲頭
    草原牧歌:蒙式火鍋行業先行者   內蒙古草原牧歌餐飲連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8月,是一家專業從事蒙式火鍋開發、餐飲連鎖經營、肉羊養殖及肉製品生產銷售、調味品生產銷售和餐飲物企業流配送於一體化的股份制。2009年位列中國餐飲百強第十三名,是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公司總部位於內蒙古包頭國家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內蒙古向長三角珠三角發出邀請:騎著馬兒遊草原 聽著牧歌賞風情
    8月12日,內蒙古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開展系列文化旅遊宣傳推廣活動。活動以「暢遊內蒙古」為主題,圍繞「愛上內蒙古」品牌,在南京、蘇州、杭州、深圳、廣州5個城市進行產品、線路和內蒙古味道推介,將「亮麗內蒙古」獨特的文化和旅遊資源、旅遊產品帶給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遊客,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內蒙古、愛上內蒙古、暢遊內蒙古。此次活動以線上線下聯動,「直播+帶貨」的新模式宣傳推廣內蒙古文旅。
  • 這麼多的草原,竟然都在內蒙古啊!
    有人就說,一輩子至少要去一次內蒙古的草原。 借我一匹馬,仗劍走天涯 錫林郭勒草原正是歐亞草原在中國最大的那一塊,它也是內蒙古自治區草原類型最齊全、地表植物最豐富的區域。
  • 天蒼蒼,野茫茫,格根塔拉草原牧歌悠揚
    烏蘭花開,馬奶酒香,湖水清澈,綠草如氈,這裡是窩闊臺出徵的戰場,這裡是吉祥三寶歌中的家鄉,悠揚的馬頭琴聲在草原迴蕩,陪你去看蒙古姑娘安代舞的歡暢.提起內蒙古,很多小夥伴想到的是呼倫貝爾大草原.但是,呼倫貝爾人很多,我們選了一個小眾點的地方——格根塔拉格根塔拉,在蒙古語中意為"避暑勝地".位於大青山以北四子王旗境內,距呼和浩特市140千米,是新開發的草原旅遊景點.每年的8月份這裡會舉辦那達慕盛會,內蒙古傳統的摔跤、射箭、騎馬等項目是必不可少的,還有祭敖包和廟會等活動
  • 愛上內蒙古丨草原天籟
    黃凱松從此愛上了草原音樂。  黃凱松專程來到內蒙古大草原,開始學習蒙古語、呼麥和馬頭琴。「呼麥、長調、短調、馬頭琴、冒頓潮爾、託布秀爾……這些古老的蒙古族樂器和唱法,都深深吸引著我。馬頭琴曲《回想曲》《萬馬奔騰》,呼麥《滿都拉汗贊》《聖山》等都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品。草原音樂裡有對自然的崇敬、對生命的讚美,有遼闊和自由,可以讓我的思緒飛到雲端。」黃凱松說。
  • 別致的內蒙古大草原,奔騰的生命力
    內蒙古草原上奔騰著生命的不息,馬背上的民族在此崛起,這裡是多少人夢中的自由天堂。草原是內蒙古的標誌,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歌頌和嚮往的地方。
  • 唱起草原的歌,跳起安代舞!這,是內蒙古!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這,就是內蒙古草原上套馬的漢子。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這裡有中國最大陸路口岸滿洲裡口岸這裡有亞洲第一大溼地額爾古納溼地這裡有數不勝數的「獨特」和「唯一」這,就是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
  • 歌曲《永遠的牧歌》--內蒙古頻道--人民網
    共0條新聞 永遠的牧歌 作詞:蘇日塔拉圖 作曲:方琿 演唱:雲飛   天空是蔚藍的牧歌 蔚藍的天空白雲朵朵 小河彎彎,草尖上流過 草原上有一首歌,綠色的歌 我愛這片多情的土地 我是為你放牧的那首歌 走出蒙古包,有一條界河 那裡是遼闊的北疆,我的家 我的草原,我的祖國 萬裡悠揚美麗的山河
  • 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 草原雲·2020內蒙古民歌大賽開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內蒙古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推動全區文化繁榮發展,深入探索草原民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路,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將舉辦草原雲·2020內蒙古民歌大賽
  • 內蒙古老作家、藝術家口述史記錄工程|阿爾泰:為草原而歌
    阿爾泰我們的朋友詩人阿爾泰在《牧牛人》一詩中寫到他父親和酒的關係,其中有兩句:「父親喝酒四十多年,酒喝了父親四十多年。」隨之讓我們想到這樣兩句:「草原養育了阿爾泰一生,阿爾泰歌唱了草原一生。」阿爾泰和草原心靈相通,血脈相連,他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為草原而歌。
  • 永嘉發布丨邂逅「草原牧歌」· 楠溪江雅克音樂季巡演活動圓滿落幕
    「雪蓮美如玉,雪水甜如蜜,潔白的哈達獻給你,歡樂你請收下,幸福伴著你……」伴隨著一曲《吉祥謠》,12月6日,紅原縣草原之心藝術團在石桅巖、嶺上人家,舉行了最後的告別演出,從遊客到村民,從偶遇到「蹲點」,一如往日,觀眾以持久熱烈的掌聲對演員的精彩表演給予熱情鼓勵。
  • 牧歌草原,播綠沙漠,探秘成陵,盡饗蒙食——小記者(學生)草原沙漠成陵遊學採風7日夏令營
    >——小記者(學生)草原沙漠成陵遊學採風7日夏令營        內蒙古大草原,作為蒙古民族的發祥地,馬背民族的成長搖籃,昭君出塞、胡漢和親的歷史鑑證、首都北京的天然後花園,深深地以她濃厚的蒙古民族文化底蘊、獨特的人文歷史風情、神奇的天堂草原魅景,痴迷著草原文化的愛好者,感召著真真少年的求知童心,吸引著源源不斷的中外遊人。
  • 馬背上的內蒙古|草原初探 認識內蒙古馬文化
    圖片來源:劉鯨魚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推出內蒙古馬文化旅遊品牌——「馬背上的內蒙古」,通過定製化馬幫遊歷的體驗形式,串聯當地多元的歷史文化,帶遊客體驗原生態的牧民人家、宴飲、音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奉上一場融合豐富文化內涵的草原深度旅行。
  • 內蒙古這城市,同時看到海洋、沙漠和草原,被譽為「黃河明珠」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地處黃河上遊,是最接近沙漠的城市,在這裡可以同時看到海洋、沙漠和草原,景色非常獨特美麗。這座小城歷史悠久,在漢代就已建立,並逐漸發展至今,由於地處沙漠,這裡的遊客並不多,它也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城市之一,在沙漠中遠遠望去,猶如"海市蜃樓"。
  • 內蒙古草原最佳旅遊季節
    來內蒙古旅遊度假,把自己和藍天白雲、一望無盡的草海以及成群的牛羊,再加上驍勇的馬背民族,匯聚成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  內蒙古擁有奇特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名勝古蹟有四大類別,即:陵園古墓、古城遺址、寺廟古塔以及革命家、革命活動遺址。
  • 厲害了,我的草原鐵路|鐵路|內蒙古|高鐵|呼和浩特|包蘭鐵路|草原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內蒙古自治區展覽近日在內蒙古展覽館開展在這場展覽上草原鐵路的身影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走進歷史貫穿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一些歷史瞬間和時間節點格外引人關注讓人記憶深刻京綏鐵路工人運動
  • 此河是中國同蒙古國的界河,冬天嚴寒也不凍冰,還是攝影者的天堂
    冬天也不冷不冷,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風景非常美麗,水流清澈的哈拉河,穿過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路上,伴隨著哈拉河的水聲走著,注入中國夢共享的貝爾湖後,回國流入呼倫湖,就像遺憾的過客一樣,思念故鄉,回到故鄉,所以把這條河稱為「愛國河」,冬天-30度也不會結冰,所以阿爾山的故鄉人們稱它為「不結冰的河」。哈拉河這個名字很有趣,但我還是記不起幾個「哈」...
  • 聽說內蒙古①丨你不知道的大草原
    開啟一段聲音旅程,謝謝你聆聽內蒙古地大物博、精彩紛呈的故事。「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歌唱的就是內蒙古特有的草原景觀。內蒙古草原綿延1000多公裡,跨越了溫帶半溼潤區、半乾旱區及乾旱區三個氣候區。
  • 郭培筠:草原電影的突圍與壯大(1990-1999)
    電影體制的轉型,使創作者們深刻意識到只有努力挖掘自身的文化資源、打造民族品牌,才是民族電影存在和發展的唯一出路;港臺娛樂片及好萊塢大片的衝擊,在電影創作內容、藝術表現技巧上提供了更多可資借鑑的啟示與經驗。
  • 走,去聽來自草原的天籟!
    11月9日19∶30,太原市青年宮演藝中心,請你來見證——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帶來的草原天籟!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被譽為國內混聲無伴奏第一合唱團,始建於1987年,合唱團所有團員均來自內蒙古,由各藝術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組成。合唱團以混聲無伴奏為主,融匯蒙古族特有的長調、呼麥、馬頭琴等藝術形式於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