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甌祭祖:緬懷祖先慶賀添丁

2021-02-13 世界呂氏宗親總會

慎終追遠,嚴恪祖訓,祭祖是人們過年的一項重要習俗。在閩南、臺灣一帶,不同族親,祭祖儀式雖然不同,但都特別莊嚴慎重,對老一輩傳承下來的祭祖習俗,儘量原滋原味地將其傳承至今。

用各種熟食,堆成錐形體的肉山,祭拜先祖,感恩祖先,慶賀添丁,稱之為裝甌。廈門同安的裝甌祭祖習俗,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每年元宵,用食物堆高呈塔狀的「肉山」是當地祭祖的「特別裝備」,格外壯觀。這一天,從這裡出去的宗親不管多遠,都要趕回來,磕個響頭。2017年,這一習俗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於他們來說,祭祖活動,不僅是簡單地緬懷祖先,還以此將血脈相連,締結親情,至今延續不斷。

裝甌祭祖年俗有上千年歷史,在廈門同安西塘、祥露、蓮花、汀溪、呂厝以及翔安洪厝等村都有分布,影響甚廣。圖/何東方

看丁戲吃丁宴

裝甌祭祖,是廈門同安呂厝、西塘、官潯,翔安洪厝等不少村落一種歡度元宵的特別方式。當天,民眾會將殺好的豬、羊、煮好的雞鴨經過細緻的裝飾,用鬥籠裝好堆高,形成三角錐體的肉山,外圍以肉類為主,裡面有地瓜、蔬菜等,周邊點綴著燈籠、鮮花,紅紅火火,既壯觀又喜慶。

裝甌祭祖歷史悠久。據廈門呂氏宗親會會長呂篤卿介紹,同安裝甌祭祖習俗有據可考的始於明正統8年(1444年)呂氏家廟重建後族譜記載的時間,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就有元宵春祭祖先,為裝甌民俗活動日,地點均在呂氏家廟。

每當祭祖前,都要經過一系列的準備。記者了解到,從農曆正月十四日起,祖祠裡裡外外要打掃乾淨,張貼門聯,張燈結彩,其中靈龕前掛大小一致的十二盞燈,大廳兩旁各掛一對呂氏燈號的大燈籠,整齊有序擺放數十張八仙桌,大廳前面的一桌擺放「菜碗」和水酒,另加兩碗白米飯和兩碗米粉湯及一盤三牲,桌後面則放兩張背靠椅,椅上鋪兩條新毛毯,這是祭祖公、祖婆擺設和用品,而甌上的所有祭品是祭祖祠內列祖列宗的。

一座座以竹筐為底座,用食物堆高呈塔狀的「肉山」頗為壯觀,引人注目。圖/何東方

呂篤卿告訴記者,等到了正月十五日祭祖之時,宗親們把早已備好的牲畜、五穀雜糧、以及水果等各種牲禮裝在盆中,後因牲禮太多,盆裝受限,盆與盆難以重疊,為了充分利用空間,盛裝更多的祭品,就專門設計成甌,這是裝甌祭祖的由來。由小到大,從平面到立體,而且隨著呂氏宗親的繁衍,傳播至金門、臺灣乃至東南亞一帶,過去,每年祭祖,在外地的宗親都會派代表回來參加。

與多數廈門祭祖習俗一樣,裝甌祭祖隆重而講究。其中,每年的祭祀人員的挑選及其穿著都極為講究。呂篤卿說,祭祀人員需身穿灰色長袍,披紅色綬帶以示鄭重。參祭人員由有名望、輩分高、年齡大的參與。正月十五日下午四點過後各地來的宗親包括金門、臺灣本島,新丁家長、新婚郎君連同當地參與對象,在家廟內先拜謝天地,再拜祭祖先。祭祖之後,當晚要請高甲戲、歌仔戲或宋江陣來祖祠前演出,謂「丁戲」。家廟外放鞭炮,腰鼓隊表演。到凌晨四點,甌上的物品可以卸下來並挑回家,以備當日中午和晚上把祭祖供品做成宴席,宴請全村十六歲以上男丁,稱之為「丁宴」。

廈門鳳崗崗頭蒸做大籠甜祭敬天公、拜祖先的傳統,近年來,每年越辦越熱鬧。圖/何東方

食材豐富有講究

裝甌祭祖習俗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祭祖程序以及裝甌技藝也隨之傳承下來。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告訴記者,裝甌也稱丁甌,在同安西塘、祥露、蓮花、汀溪、呂厝以及翔安洪厝等村都有分布,影響甚廣。最原始的裝甌用品有肉串、油飯,隨著時代變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被各種各樣的食物所取代。

為了讓記者感受裝甌祭祖盛景,呂厝老人協會秘書長呂良才展示了多年裝甌的畫冊,一座座甌堆得老高,據說最高有3米多,用於裝甌的多為熟食,品種豐富,豬、羊、雞、鴨、海鮮還有地瓜、玉米、橘子等一應俱全。

裝甌看似簡單,其實每一步,每樣食材都有寓意。呂篤卿說,傳統裝甌製作大多以鬥籠盛放五穀為底座,有五穀豐登之意;以竹為柱,表示竹報平安,而竹子一般劈開為六片,表示六六大順;用米圈套住竹片,並稻草塞滿,向祖先傳遞豐收的西元;用竹籤、繩子等將食材固定在柱上,並裝飾堆高。為了防止食品在長時間的祭祀過程中變質,需要在食物上再掛大蒜,而且食物要以熟食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裝甌過程中,不是每戶人家都可以掛放食物,而是有指定對象,甚至如何擺放,都有門道。記者了解到,呂厝村的裝甌形式分「丁甌」、「公甌」和「祖甌」三種。「丁甌」由新添男丁的家庭準備,規格最大,重達兩三百斤,高超過三米,架上端一串三個大紅橘子,寓意日子紅紅火火,甜甜美美,最上端為一隻公雞,寓意丁旺,擺放在大廳中間。而「公甌」和「祖甌」則是由新添男丁的爺爺和曾祖父準備,規格相對較小。其中,「公甌」上端為一隻豬前腳,寓意身強力壯,擺放在大廳兩旁或東廳;「祖甌」則物品最簡單,一般擺在大廳中央或隨主人意。

呂良才說,裝甌隔天,有裝甌的家庭還要用這些食物做成十多道美味佳餚,宴請親朋好友與和睦鄰裡。裝甌的食物不僅用於宴請,展示期間也歡迎有人來「串甌」,村中準備懷孕或已經懷孕的女子往往會前來摘取食物品嘗,希望借裝甌的喜氣,也能為家族添丁。按照習俗,裝甌的同時,添丁的人家還會在祖祠懸掛燈籠,數一數燈籠多少個,就知道這一年村裡添了多少男丁。

祭祖祭神也是金門過年的一大習俗。圖/臺賽攝影師 蔡顯國

大籠甜祭承載民俗也融合著技藝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裝甌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這幾年,甚至開始有村民使用鋁合金代替傳統的模式,對此,呂篤卿坦言,雖然製作上省下了很多功夫,卻容易讓傳統技藝流失,他認為,傳統不能丟,就跟祭祖習俗一樣,不能忘本。

2017年,同安裝甌祭祖習俗被正式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呂篤卿認為,傳統的裝甌製作工藝要繼續傳承,他說:「每個家庭的經濟能力不同,材料選擇量力而行,重在心意和敬意,大可不必攀比,但是傳統的裝甌工藝建議繼續沿用,才能將傳統民俗記憶代代流傳。」

《廈門志》在風俗記中,提到了廈門人過春節的一項民俗:過年時必須祭祀祖先。歷史上一些外國畫家採風來到廈門,對廈門人春節祭祖的儀式感到非常有趣。他們用畫筆描繪出了廈門人春節祭祖隆重的場面和跪拜、燒金紙時的虔誠,是難得一見的民俗風情畫,通過畫面可以了解祭祖的風俗在廈門已經流傳很久。

跟裝甌祭祖一樣,廈門鳳崗崗頭蒸做大籠甜祭敬天公、拜祖先的傳統,近年來,每年越辦越熱鬧。每年正月初九,天微微亮,鳳崗社區的宗室祠堂非常熱鬧,村民身著復古長衫在隆隆的鞭炮聲中進行「拜天公」儀式,一旁,木偶戲劇團和村民自己帶來的節目也輪番上演。儀式中最重要的「供品」,擺放在祠堂大門的兩側兩尊巨大的「柱子」,上面雕著複雜的紋案,去年兩尊加起來重達700多斤。

據顏立水介紹,崗頭蒸做大籠甜祭的習俗,源於明末清初,背後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時值清兵入關,新建立的清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強徵暴斂,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崗頭村民抗捐抗稅時有發生。時任同安縣令打算「殺雞儆猴」,遂派衙役兵丁前往鎮壓。孰料,第一次行前天色大變,烏雲壓頂,大雨傾盆。第二次決定派兵丁前往,又是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第三次又要前往,官兵剛出城門,又是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溪水暴漲,官兵出不了城。連續三次皆未能成行,縣令大為驚奇,苦思冥想,終悟出「此乃天不從也」,之後不敢妄動。消息傳到村裡,村中父老歡呼,合議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這天,由村老推選較有名望的4位族老,再推舉「公頭」(做東),蒸大籠甜祭,主持敬拜天公禮儀。

大籠甜祭承載著民俗也融合著技藝,它的製作工藝堪稱一絕。大籠甜祭的製作著實不容易,大年初二,崗頭的村民就為這忙活起來了。長期跟拍大籠甜祭製作過程的同安攝影師何東方告訴記者,蒸甜祭特別講究規矩,都是祖上流傳下來的。蒸甜祭在祠堂裡面,參與者都是村裡各個家族挑選出來的「老大」,首要條件是已經當了爺爺,其次還必須是家族中有發言權,能夠拍板決定大事的。即便符合這兩項條件,如果當年家中辦過喪事,也不能參與。蒸甜祭時,可以開窗,但不能開門。祠堂大門緊閉,除了當事人外,村裡的其他人不能進入祠堂觀看,婦女更是一個都不能進入。

蒸甜祭時,祠堂內的溫度比外面高出許多,有20多攝氏度。大冬天,幹活的人只穿著單衣,有的還捲起袖子。稱重、糅合糯米粉、溶糖等都是體力活,由爺爺輩裡面最身強體壯的人負責,年紀一般在40歲至50歲之間。下鍋蒸時也由很多身體較強壯的人一起做。幾位較年長的老人則在一旁指導、幫忙。在初九天公聖誕的第二日,也就是正月初十,會由十幾個人將甜祭切開,分發給村裡當了爺爺的老人們,目前村裡有400多位這樣的老人,每人可分得兩三斤重的甜祭。值得一提的是,崗頭大籠甜祭在近些年名聲鵲起,越來越多的鄉裡鄉親和遊客也紛紛湧來參加這一盛事,去年記者參加的時候,就看到不少遊客用手機、相機對準這一巨形甜祭,有的甚至把大籠甜祭的上上下下都照了個遍。在場的還能分得一杯羹,可以嘗嘗甜祭,吃吃吉祥。

祭祖後繞境巡遊。圖/臺賽攝影師 蔡顯國

金門逢年過節不忘祭祖

與廈門一樣,一水之隔的臺灣,祭祖也是當地民眾逢年過節都要做的一件事。一直以來,金門都有慎終追遠傳統民俗。初一、初二的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祖先,俗諺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說的就是如此。大年初一,一般家庭都有準備菜碗祭拜祖先的傳統,也叫「拜正飯」。農曆初九是「天公」日,天公就是俗稱的玉皇大帝。俗諺有「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所以可以看出神格的尊貴。無論是在巷弄家門口,或是廟宇裡,給天公的供品,頂桌是獻給天公,以清素的齋品為主;下桌是獻給部屬神明,以葷食為主。自農曆初八子時,廟裡廟外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此起彼落的祝賀鞭炮聲,不絕於耳。

臺賽攝影師蔡顯國告訴記者,在金門春節期間,祭祖祭神,抬神轎祈福繞境金門古聚落,眾神掛香巡遊,是金門過年的一大習俗。神輦、旌旗的陣頭,還有響個不停的鞭炮聲,作醮巡安繞鏡古聚落,將金門渲染得熱滾滾。陣頭所到之處,村民虔誠拜拜,祈求諸神的神威護佑,家人平安順遂。

除夕祭祖,慎終追遠。臺灣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圖/臺賽攝影師 林錫銘

其中,作為金門縣規模最大的家廟祭祖儀典,每年春、秋兩季的「瓊林蔡氏宗廟祭祖儀典」,已在2011年登錄為金門縣民俗祭典儀式。作為蔡氏祖孫,每年家廟春秋祭祖,蔡顯國都會參加。他告訴記者,每年農曆二月初七,為瓊林蔡氏五世祖靜山公忌辰日,農曆十月初六為五世祖妣顏氏忌辰日,屆時,蔡氏全族集於家廟祭拜,行三獻禮,以竹溪房輩分高者為主祭,族之長者四至六人陪祭,迎神贊禮,鼓樂侑食,率遵朱子家禮,族之男丁,依長幼之序與祭,行跪拜之禮。

祭祖儀式結束後,按照習俗,頭家要族人「食頭」之宴,先做先食,以往限制較嚴,限已婚者之男性,食頭地點多在頭家家裡,由頭家自行料理,值得一提的是,祭祖食頭,一共五道菜一個湯,寓意「五世其昌」,其中有面線盤,代表「福壽綿長、壽比南山」,蒜仔、玉蘭片炒肉寓意「做人清清白白、有肚量」,而芋頭清蒸則代表「多子多孫」。

用各種熟食,堆成錐形體的肉山,祭拜先祖,感恩祖先,慶賀添丁,稱之為裝甌。

1. 紮鐵線、劈開毛竹;

2. 按需做直徑不等的3-5個圓圈;

3. 另取已劈開竹條3-5條,分別按需做直徑不一的3-5個圓圈;

4. 把3-5個圓圈依序從上到下固定在被破開的毛竹裡面,使整個支架呈圓錐體;

5. 把稻草均衡地塞進支架內中空部分;

6. 把製作好的甌骨抬進呂氏家廟,插進甌底座的竹米簍或陶瓷缸內,移至供奉桌上,內灌滿稻穀、麥子、高粱、玉米或地瓜等重物並儘量填實;

7. 把洗淨瀝乾青蒜或芹菜環繞依附環抱在骨架的外周,並以紅色打包帶扎牢、造型;

8. 把祭品從下往上有序地依附在椎體的表面定造型,用圓形竹篾或筷子固定。

請告訴我們您的宗族家事:

請將您的尋根線索、呂氏源流、家譜及故事、宗族活動等形成文字,連同圖片一起將資料發到本公眾號對話框,將有機會通過本微信號推送給全球的宗親。

文章僅提供閱讀,不代表任何立場,如有出錯,恭請各位宗親批評指出並海涵!

支持呂家,敬請打賞

(您的捐助將全部用於呂家平臺建設和總譜出版資金)


重點閱讀:

相關焦點

  • 冬至,是中華民族緬懷感恩先賢,祭拜先祖的傳統節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表達對祖先的緬懷,秉承佛陀慈悲孝親情懷.
    冬至,是中華民族緬懷感恩先賢,祭拜先祖的傳統節日。冬至過後,白晝日益增長、陽氣開始回升。
  • 百善孝為先,這個冬至祭祖,你可以這樣為祖先做功德!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逢年過節總不會忘記祭祀祖先。為祖先供奉食物或鮮花,或墳前祭掃,以表感恩、緬懷之意。而在江浙滬地區,更是對冬至祭祖十分重視。民間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據說先賢孟子便是死於冬至日,因其鄉人十分悲痛,於是便廢除了先前慶賀冬至的儀式,而逐漸改為祭祖的傳統了。在民間,冬至的祭天祭神活動從唐宋開始逐漸演為祭祖的活動,又叫「祭冬」或「拜冬」。 冬至祭祖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室外祭奠,另一種是室內祭奠。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舉行。而室內祭奠,則在家祠舉行。
  • 冬至將至:拜祭祖先 懷念親人!
    據說孟子死於冬至日,鄉人非常悲痛,於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冬至的由來至祭祖之俗,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說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祭祀祖先的儀式是最神聖的、最高級的藝術形式。古老的祭禮中,不但會宣揚祖德,還會演奏和諧的樂曲滌蕩後世子孫的內心。
  • 冬至祭祖祈福|飲水思源 緬懷先祖
    祭祀天地,是報答天地承載和滋養之恩;祭祀祖先,是感謝祖先的生養和開化之恩。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祭祖日子。今年12月21日,為中國傳統節日的冬至,是中國人每年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之一。祭祖,就是讓人飲水思源,不忘自己的根本。
  • 清明節祭祖:我們緬懷先人,寄託哀思,只願逝者安息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
  • 四川綿陽:飛行學院舉行「祭祀祖先、緬懷先烈」儀式
    4月4日,四川綿陽飛行職業學院及附屬中專綿陽泛美飛行職業技術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在運動場舉行了首屆「祭祀祖先、緬懷先烈」清明祭祀儀式。,通過吟誦祭文,向華夏先祖、革命先烈和自己的祖先上香、敬獻鮮花,同時向此次新冠疫情中的所有逝者、抗擊疫情的烈士以及西昌森林火災中犧牲的救火英雄表達深切哀悼。
  • 熱烈慶賀首屆東北範氏祭祀歷代祖先大典圓滿成功
    ①《周禮·秋官·小行人》:「若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  ②《三國志·魏志·董卓傳》:「 長安 士庶鹹相慶賀,諸阿附 卓 者皆下獄死。」  ③唐 柳宗元 《為裴中丞賀克東平赦表》:「無任慶賀踴躍之至。」  ④《說唐》第三十回:「 咬金 率領眾將,迎接入城,設宴慶賀不表。」
  • 臘月二十九丨祭祖打酒蒸饅頭,蒸蒸日上幸福年!
    民謠說:「二十九,去祭祖;二十九,蒸饅頭;二十九,去打酒。」家家戶戶都在忙忙碌碌:蒸饅頭、打酒、請祖上供…你現在在家做什麼呢?習俗「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 祭祖
    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臺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
  • 中元節:祭拜祖先會得到祖先的庇佑嗎?(附祭祖流程)
    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孝親祭祖是風水之源。我們想想我們的生命從哪兒來的?從父母那裡來的。那父母祖先就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根!我們澆水的時候,要連根一起澆,根深蒂固,枝葉自然茂盛,家族興旺。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不是開玩笑的。
  • 重陽節祭祖
    周代,人們四時祭祀祖先冬祭叫烝。
  • 家風「清明」,那些隱藏在家族裡的傳承是對祖先最好的緬懷
    △鄭氏族人清明祭祖。組圖 / 受訪者提供清明節,除了生死之外,生命以什麼樣的方式在延續?對一些人來說,延續方式是掃墓、寫文章、用家族留下的家訓家風來教育後人,更是傳承家族的精神。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弘揚好家風,成為清明節家族團聚的重頭戲。
  • 明日冬至祭祖!冬至大如年:慎終追遠!老法師告誡:為什麼要祭祖?
    慧淨法師在《念佛超度三塗眾生》中說:陽間的人行善積德,或者是誦經禮懺,乃至念佛拜佛回向給祖先,都能夠使祖先脫離三惡道,乃至庇蔭兒孫。 掃墓、燒紙、供養、緬懷……然而,真正能夠利益我們祖先的是用佛法超度已故親人。其中最簡易、最殊勝的當屬念佛度亡。
  • 集美孫厝村冬至祭祖「吃公桌」 告慰祖先
    (本報記者林銘鴻攝)冬至,閩南人有祭祖風俗。昨日,集美孫厝村在孫氏祖祠元芝堂舉辦祭祖「吃公桌」活動,告慰祖先。祖祠擺上「爺爺桌」紅瓦白牆,庭院繁華。孫氏祖祠外,炊煙嫋嫋,木板桌上擺放著美味,廚師們忙著張羅大餐;孫氏祖祠內,十多桌宴席依次排列,「爺爺們」舉著酒杯就著佳餚,分享喜悅。
  • 祭祖風俗盛行的潮汕,官方倡導網絡祭祀,網友炸開了…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重大的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清明的習俗。但今年的春天,掃墓祭祖卻顯得有些棘手。由於新冠疫情形勢嚴峻,廣東多個地區的年會廟會和民俗活動宣告取消。清明節如何祭祀成為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 大年初一祭拜祖先
    【春節為什麼祭祖】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臺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
  • 不顧祖先,婚姻不幸,祭祖與家庭運勢的提升,你不可不知!
    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而父母的生命又是祖先給予,血濃於水,雖未蒙面,家族香菸依然延續,感念祖上!中國人沒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但國人有共同的祖先信仰。56個民族祭祖的禮儀都在,只是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可越遇到年輕的一代,這種形式反而越淡了,很多父母會和孩子說:你們去上班,這些事交給我來做。
  • 我們給祖先供奉的供品,祖先能收到嗎?
    清明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緬懷先人,禮敬祖宗的重要意義。鑑於往年掃墓的擁擠,部分百姓甚至在三月就開始進行,即便行動不易,也要排除萬難,可見禮不可廢,國人之重視了。那麼大家在祭拜祖先的同時,可曾注意過一些禁忌和避諱,使得原本祈福求運的活動,成為揮之不去的煩惱。清明節怎樣祭祖才最合禮數呢?下面就為大家揭曉答案。
  • 祖先牌位及鮮為人知的家族往事 ​|| 王忠蒙
    祖先牌位及鮮為人知的家族往事文/王忠蒙亙古及今,廣大農村世代傳承著祭祖民俗。一些名門望族和大戶人家崇尚孝行,建立家祠、宗祠等祭祀場所。庶民百姓、蓬門小戶也設立神龕,常年供奉祖宗牌位,香火不斷。以此表達人們敬天法祖和對祖先的崇拜敬仰之心。
  • 年俗祭祖
    天子可以設立七廟供奉七代祖先,七廟即父、祖、曾祖、高祖、高祖的父、高祖的祖父、始祖之廟。諸侯可以立五廟供奉五代祖先,五廟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廟。大夫可以立三廟供奉三代祖先,三廟即父、祖、始祖之廟,士可以立一廟,而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則只能在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祖的教化意味以及周代嚴格的尊卑上下等級關係由此也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