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嚴恪祖訓,祭祖是人們過年的一項重要習俗。在閩南、臺灣一帶,不同族親,祭祖儀式雖然不同,但都特別莊嚴慎重,對老一輩傳承下來的祭祖習俗,儘量原滋原味地將其傳承至今。
用各種熟食,堆成錐形體的肉山,祭拜先祖,感恩祖先,慶賀添丁,稱之為裝甌。廈門同安的裝甌祭祖習俗,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每年元宵,用食物堆高呈塔狀的「肉山」是當地祭祖的「特別裝備」,格外壯觀。這一天,從這裡出去的宗親不管多遠,都要趕回來,磕個響頭。2017年,這一習俗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於他們來說,祭祖活動,不僅是簡單地緬懷祖先,還以此將血脈相連,締結親情,至今延續不斷。
裝甌祭祖年俗有上千年歷史,在廈門同安西塘、祥露、蓮花、汀溪、呂厝以及翔安洪厝等村都有分布,影響甚廣。圖/何東方
看丁戲吃丁宴
裝甌祭祖,是廈門同安呂厝、西塘、官潯,翔安洪厝等不少村落一種歡度元宵的特別方式。當天,民眾會將殺好的豬、羊、煮好的雞鴨經過細緻的裝飾,用鬥籠裝好堆高,形成三角錐體的肉山,外圍以肉類為主,裡面有地瓜、蔬菜等,周邊點綴著燈籠、鮮花,紅紅火火,既壯觀又喜慶。
裝甌祭祖歷史悠久。據廈門呂氏宗親會會長呂篤卿介紹,同安裝甌祭祖習俗有據可考的始於明正統8年(1444年)呂氏家廟重建後族譜記載的時間,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就有元宵春祭祖先,為裝甌民俗活動日,地點均在呂氏家廟。
每當祭祖前,都要經過一系列的準備。記者了解到,從農曆正月十四日起,祖祠裡裡外外要打掃乾淨,張貼門聯,張燈結彩,其中靈龕前掛大小一致的十二盞燈,大廳兩旁各掛一對呂氏燈號的大燈籠,整齊有序擺放數十張八仙桌,大廳前面的一桌擺放「菜碗」和水酒,另加兩碗白米飯和兩碗米粉湯及一盤三牲,桌後面則放兩張背靠椅,椅上鋪兩條新毛毯,這是祭祖公、祖婆擺設和用品,而甌上的所有祭品是祭祖祠內列祖列宗的。
一座座以竹筐為底座,用食物堆高呈塔狀的「肉山」頗為壯觀,引人注目。圖/何東方
呂篤卿告訴記者,等到了正月十五日祭祖之時,宗親們把早已備好的牲畜、五穀雜糧、以及水果等各種牲禮裝在盆中,後因牲禮太多,盆裝受限,盆與盆難以重疊,為了充分利用空間,盛裝更多的祭品,就專門設計成甌,這是裝甌祭祖的由來。由小到大,從平面到立體,而且隨著呂氏宗親的繁衍,傳播至金門、臺灣乃至東南亞一帶,過去,每年祭祖,在外地的宗親都會派代表回來參加。
與多數廈門祭祖習俗一樣,裝甌祭祖隆重而講究。其中,每年的祭祀人員的挑選及其穿著都極為講究。呂篤卿說,祭祀人員需身穿灰色長袍,披紅色綬帶以示鄭重。參祭人員由有名望、輩分高、年齡大的參與。正月十五日下午四點過後各地來的宗親包括金門、臺灣本島,新丁家長、新婚郎君連同當地參與對象,在家廟內先拜謝天地,再拜祭祖先。祭祖之後,當晚要請高甲戲、歌仔戲或宋江陣來祖祠前演出,謂「丁戲」。家廟外放鞭炮,腰鼓隊表演。到凌晨四點,甌上的物品可以卸下來並挑回家,以備當日中午和晚上把祭祖供品做成宴席,宴請全村十六歲以上男丁,稱之為「丁宴」。
廈門鳳崗崗頭蒸做大籠甜祭敬天公、拜祖先的傳統,近年來,每年越辦越熱鬧。圖/何東方
食材豐富有講究
裝甌祭祖習俗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祭祖程序以及裝甌技藝也隨之傳承下來。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告訴記者,裝甌也稱丁甌,在同安西塘、祥露、蓮花、汀溪、呂厝以及翔安洪厝等村都有分布,影響甚廣。最原始的裝甌用品有肉串、油飯,隨著時代變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被各種各樣的食物所取代。
為了讓記者感受裝甌祭祖盛景,呂厝老人協會秘書長呂良才展示了多年裝甌的畫冊,一座座甌堆得老高,據說最高有3米多,用於裝甌的多為熟食,品種豐富,豬、羊、雞、鴨、海鮮還有地瓜、玉米、橘子等一應俱全。
裝甌看似簡單,其實每一步,每樣食材都有寓意。呂篤卿說,傳統裝甌製作大多以鬥籠盛放五穀為底座,有五穀豐登之意;以竹為柱,表示竹報平安,而竹子一般劈開為六片,表示六六大順;用米圈套住竹片,並稻草塞滿,向祖先傳遞豐收的西元;用竹籤、繩子等將食材固定在柱上,並裝飾堆高。為了防止食品在長時間的祭祀過程中變質,需要在食物上再掛大蒜,而且食物要以熟食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裝甌過程中,不是每戶人家都可以掛放食物,而是有指定對象,甚至如何擺放,都有門道。記者了解到,呂厝村的裝甌形式分「丁甌」、「公甌」和「祖甌」三種。「丁甌」由新添男丁的家庭準備,規格最大,重達兩三百斤,高超過三米,架上端一串三個大紅橘子,寓意日子紅紅火火,甜甜美美,最上端為一隻公雞,寓意丁旺,擺放在大廳中間。而「公甌」和「祖甌」則是由新添男丁的爺爺和曾祖父準備,規格相對較小。其中,「公甌」上端為一隻豬前腳,寓意身強力壯,擺放在大廳兩旁或東廳;「祖甌」則物品最簡單,一般擺在大廳中央或隨主人意。
呂良才說,裝甌隔天,有裝甌的家庭還要用這些食物做成十多道美味佳餚,宴請親朋好友與和睦鄰裡。裝甌的食物不僅用於宴請,展示期間也歡迎有人來「串甌」,村中準備懷孕或已經懷孕的女子往往會前來摘取食物品嘗,希望借裝甌的喜氣,也能為家族添丁。按照習俗,裝甌的同時,添丁的人家還會在祖祠懸掛燈籠,數一數燈籠多少個,就知道這一年村裡添了多少男丁。
祭祖祭神也是金門過年的一大習俗。圖/臺賽攝影師 蔡顯國
大籠甜祭承載民俗也融合著技藝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裝甌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這幾年,甚至開始有村民使用鋁合金代替傳統的模式,對此,呂篤卿坦言,雖然製作上省下了很多功夫,卻容易讓傳統技藝流失,他認為,傳統不能丟,就跟祭祖習俗一樣,不能忘本。
2017年,同安裝甌祭祖習俗被正式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呂篤卿認為,傳統的裝甌製作工藝要繼續傳承,他說:「每個家庭的經濟能力不同,材料選擇量力而行,重在心意和敬意,大可不必攀比,但是傳統的裝甌工藝建議繼續沿用,才能將傳統民俗記憶代代流傳。」
《廈門志》在風俗記中,提到了廈門人過春節的一項民俗:過年時必須祭祀祖先。歷史上一些外國畫家採風來到廈門,對廈門人春節祭祖的儀式感到非常有趣。他們用畫筆描繪出了廈門人春節祭祖隆重的場面和跪拜、燒金紙時的虔誠,是難得一見的民俗風情畫,通過畫面可以了解祭祖的風俗在廈門已經流傳很久。
跟裝甌祭祖一樣,廈門鳳崗崗頭蒸做大籠甜祭敬天公、拜祖先的傳統,近年來,每年越辦越熱鬧。每年正月初九,天微微亮,鳳崗社區的宗室祠堂非常熱鬧,村民身著復古長衫在隆隆的鞭炮聲中進行「拜天公」儀式,一旁,木偶戲劇團和村民自己帶來的節目也輪番上演。儀式中最重要的「供品」,擺放在祠堂大門的兩側兩尊巨大的「柱子」,上面雕著複雜的紋案,去年兩尊加起來重達700多斤。
據顏立水介紹,崗頭蒸做大籠甜祭的習俗,源於明末清初,背後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時值清兵入關,新建立的清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強徵暴斂,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崗頭村民抗捐抗稅時有發生。時任同安縣令打算「殺雞儆猴」,遂派衙役兵丁前往鎮壓。孰料,第一次行前天色大變,烏雲壓頂,大雨傾盆。第二次決定派兵丁前往,又是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第三次又要前往,官兵剛出城門,又是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溪水暴漲,官兵出不了城。連續三次皆未能成行,縣令大為驚奇,苦思冥想,終悟出「此乃天不從也」,之後不敢妄動。消息傳到村裡,村中父老歡呼,合議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這天,由村老推選較有名望的4位族老,再推舉「公頭」(做東),蒸大籠甜祭,主持敬拜天公禮儀。
大籠甜祭承載著民俗也融合著技藝,它的製作工藝堪稱一絕。大籠甜祭的製作著實不容易,大年初二,崗頭的村民就為這忙活起來了。長期跟拍大籠甜祭製作過程的同安攝影師何東方告訴記者,蒸甜祭特別講究規矩,都是祖上流傳下來的。蒸甜祭在祠堂裡面,參與者都是村裡各個家族挑選出來的「老大」,首要條件是已經當了爺爺,其次還必須是家族中有發言權,能夠拍板決定大事的。即便符合這兩項條件,如果當年家中辦過喪事,也不能參與。蒸甜祭時,可以開窗,但不能開門。祠堂大門緊閉,除了當事人外,村裡的其他人不能進入祠堂觀看,婦女更是一個都不能進入。
蒸甜祭時,祠堂內的溫度比外面高出許多,有20多攝氏度。大冬天,幹活的人只穿著單衣,有的還捲起袖子。稱重、糅合糯米粉、溶糖等都是體力活,由爺爺輩裡面最身強體壯的人負責,年紀一般在40歲至50歲之間。下鍋蒸時也由很多身體較強壯的人一起做。幾位較年長的老人則在一旁指導、幫忙。在初九天公聖誕的第二日,也就是正月初十,會由十幾個人將甜祭切開,分發給村裡當了爺爺的老人們,目前村裡有400多位這樣的老人,每人可分得兩三斤重的甜祭。值得一提的是,崗頭大籠甜祭在近些年名聲鵲起,越來越多的鄉裡鄉親和遊客也紛紛湧來參加這一盛事,去年記者參加的時候,就看到不少遊客用手機、相機對準這一巨形甜祭,有的甚至把大籠甜祭的上上下下都照了個遍。在場的還能分得一杯羹,可以嘗嘗甜祭,吃吃吉祥。
祭祖後繞境巡遊。圖/臺賽攝影師 蔡顯國
金門逢年過節不忘祭祖
與廈門一樣,一水之隔的臺灣,祭祖也是當地民眾逢年過節都要做的一件事。一直以來,金門都有慎終追遠傳統民俗。初一、初二的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祖先,俗諺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說的就是如此。大年初一,一般家庭都有準備菜碗祭拜祖先的傳統,也叫「拜正飯」。農曆初九是「天公」日,天公就是俗稱的玉皇大帝。俗諺有「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所以可以看出神格的尊貴。無論是在巷弄家門口,或是廟宇裡,給天公的供品,頂桌是獻給天公,以清素的齋品為主;下桌是獻給部屬神明,以葷食為主。自農曆初八子時,廟裡廟外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此起彼落的祝賀鞭炮聲,不絕於耳。
臺賽攝影師蔡顯國告訴記者,在金門春節期間,祭祖祭神,抬神轎祈福繞境金門古聚落,眾神掛香巡遊,是金門過年的一大習俗。神輦、旌旗的陣頭,還有響個不停的鞭炮聲,作醮巡安繞鏡古聚落,將金門渲染得熱滾滾。陣頭所到之處,村民虔誠拜拜,祈求諸神的神威護佑,家人平安順遂。
除夕祭祖,慎終追遠。臺灣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圖/臺賽攝影師 林錫銘
其中,作為金門縣規模最大的家廟祭祖儀典,每年春、秋兩季的「瓊林蔡氏宗廟祭祖儀典」,已在2011年登錄為金門縣民俗祭典儀式。作為蔡氏祖孫,每年家廟春秋祭祖,蔡顯國都會參加。他告訴記者,每年農曆二月初七,為瓊林蔡氏五世祖靜山公忌辰日,農曆十月初六為五世祖妣顏氏忌辰日,屆時,蔡氏全族集於家廟祭拜,行三獻禮,以竹溪房輩分高者為主祭,族之長者四至六人陪祭,迎神贊禮,鼓樂侑食,率遵朱子家禮,族之男丁,依長幼之序與祭,行跪拜之禮。
祭祖儀式結束後,按照習俗,頭家要族人「食頭」之宴,先做先食,以往限制較嚴,限已婚者之男性,食頭地點多在頭家家裡,由頭家自行料理,值得一提的是,祭祖食頭,一共五道菜一個湯,寓意「五世其昌」,其中有面線盤,代表「福壽綿長、壽比南山」,蒜仔、玉蘭片炒肉寓意「做人清清白白、有肚量」,而芋頭清蒸則代表「多子多孫」。
用各種熟食,堆成錐形體的肉山,祭拜先祖,感恩祖先,慶賀添丁,稱之為裝甌。
1. 紮鐵線、劈開毛竹;
2. 按需做直徑不等的3-5個圓圈;
3. 另取已劈開竹條3-5條,分別按需做直徑不一的3-5個圓圈;
4. 把3-5個圓圈依序從上到下固定在被破開的毛竹裡面,使整個支架呈圓錐體;
5. 把稻草均衡地塞進支架內中空部分;
6. 把製作好的甌骨抬進呂氏家廟,插進甌底座的竹米簍或陶瓷缸內,移至供奉桌上,內灌滿稻穀、麥子、高粱、玉米或地瓜等重物並儘量填實;
7. 把洗淨瀝乾青蒜或芹菜環繞依附環抱在骨架的外周,並以紅色打包帶扎牢、造型;
8. 把祭品從下往上有序地依附在椎體的表面定造型,用圓形竹篾或筷子固定。
請告訴我們您的宗族家事:
請將您的尋根線索、呂氏源流、家譜及故事、宗族活動等形成文字,連同圖片一起將資料發到本公眾號對話框,將有機會通過本微信號推送給全球的宗親。
文章僅提供閱讀,不代表任何立場,如有出錯,恭請各位宗親批評指出並海涵!
支持呂家,敬請打賞
(您的捐助將全部用於呂家平臺建設和總譜出版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