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中原之美,60餘家主流融媒體記者「打卡」中原福塔

2020-12-23 河南頻道

初冬,孕育生機的季節,中原大地一片豐腴。

11月14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一周年之際,由河南文化和旅遊廳、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河務局、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大象新聞客戶端承辦的「丈量五千年 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實地探訪河南活動正式啟動,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60多家主流媒體代表組成的採訪團,首站「打卡」鄭州中原福塔,在388米高空俯瞰中原之美。

中原福塔是集廣播電視信號發射、旅遊觀光、高空餐飲、跨境E貿易購物、休閒娛樂、電子商務、會議慶典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商業文化旅遊景點,曾經先後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河南最美建築一等獎、河南省十大標誌性建築,諸多榮譽加身。

此次來豫的60餘編輯記者,登臨極高,俯視鄭州,漫步雲中,感受心跳刺激。他們驚訝河南的美麗蝶變,對此次活動更是充滿了期待。

「這是我第二次來河南,河南給我的印象非常大氣,充滿活力。」東南網旅遊頻道副主編楊元攀感慨道,他希望此行近一周的採訪,能領略更多河南厚重文化底蘊和優美自然風情,深入探索黃河沿岸高質量發展之路。

站在中原福塔99樓的觀景臺上遠望,正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車水馬龍,動靜相宜,冬日美景盡收眼中。

「很時尚,有國際範兒!」湖北長江雲的向悅第一次來河南,在高空看到櫛比鱗次的建築樓宇,縱橫交錯的路網,她表示此行期待已久。「湖北河南,唇齒相依,我對河南的山川原野、城鄉風光、名勝古蹟、人文景觀等慕名已久,此行恰逢黃河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一周年之際,特別希望能在黃河邊走走,感受黃河生態和沿岸經濟的發展。 」

鄭州之行之後,11月15日上午,主流融媒體沿黃看河南採訪團一行將在洛陽新安縣舉行啟動儀式,用腳步領略大美河南,用初心品讀魅力中原。(張倩)

相關焦點

  • 商丘一地標「火爆」,寓意為「三商之源」,完全不輸中原福塔!
    商丘一地標」火爆「,寓意為「三商之源」,完全不輸中原福塔!說到河南省的地標,肯定有很多人在想中原福塔,其實除了中原福塔,河南省還有象徵性的建築。 我們今天談論的是河南商丘的地標——商字。 商字位於商丘市睦陽區境內,佔地2500平方米的環島,商字雕刻高度21m,跨度22m,是商丘市的城市標誌。這座雕刻採用甲骨文的「商」字形狀,通過變異、取捨、誇張,兩個垂直相交的文字呈現鼎的形狀設計,整體雕刻從前後左右任何方位看都一樣。
  • 全國融媒體攝影記者打卡 「藍色海灣·光繪沿浦」攝影小鎮
    全國融媒體攝影記者打卡 「藍色海灣·光繪沿浦」攝影小鎮 2020/12/24 07:32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單暉 瀏覽:1239
  • 河南商丘一地標「火了」,寓意為「三商之源」,不輸中原福塔
    河南商丘一地標「火了」,寓意為「三商之源」,不輸中原福塔地標常常指某一城市標誌性的區域或地點,城市的標誌是城市和地區的風貌和內在的一種體現,標誌是「戶外廣告」的特殊名詞,那是「北鬥」和「航標燈」和類似的功能,主要是作為公共標誌,地面和空間的距離有關係的衡量標誌作為參照,人們可以更方便的表達和場所
  • 雲之國傳媒攜手中原融合媒體中心,中原雲文化藝術中心正式啟動
    瑞雪兆吉祥,中原雲文化藝術中心啟動儀式暨中國微電影盛大儀式中原媒體中心創意基地在邯鄲市舉行中原雲成立以來的首次工作推進會。(合影)10點,中原雲文化藝術中心啟動儀式和中國微電影盛大儀式中原榮媒體中心創意基地頒獎儀式相繼舉行,邯山區常委、宣傳部長胡建英致辭。中原雲文化藝術中心由北京雲之國傳媒和邯鄲中原媒體中心和北京雲之國傳媒。
  • 20餘家主流媒體及百餘家縣級融媒加盟!山東省戶外教育協會融媒體專...
    為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在山東戶外教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在山東省戶外教育協會的支持下,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聯手20餘家省內主流媒體以及百餘家縣級融媒體中心成立了山東省戶外教育協會融媒體專委會。山東省戶外教育協會融媒體專委會日前濟南正式揭牌成立,山東戶外教育協會會長張元凱、山東廣播電視臺數據輿情中心副主任張立共同為專委會揭牌。
  • 妙可藍多美食打卡之旅,領略中原文化的「芝」味中華
    妙可藍多美食打卡之旅,領略中原文化的「芝」味中華 時間:2020-10-16 10:41:18 來源: 新化月報 在常春之城品嘗過多變的滇食後不如再到夏商古都品味一下貫通南北的豫菜這一次妙可藍多「芝」味中華將會帶大家走進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領略融古通今的百姓佳餚妙可藍多來到商都鄭州和大家一起繼續美食打卡之旅領略中原文化的「芝」味中華
  • 主流融媒體看河南走進少林寺,釋永信回應「蔡志忠出家」等熱話題
    11月18日上午,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河務局、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東方今報社、猛獁新聞客戶端承辦的「丈量五千年 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實地探訪河南活動抵達少林寺,來自20多個省、市、自治區40多家主流融媒體代表組成的採訪團聽古剎禪音、賞鐘樓碑林,感受禪宗祖庭少林寺的厚重歷史和少林文化的博大精深。
  • 「運動之樹」拔地而起,「生命之花」綻放鄭東 看看中原網球中心...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 實習生 陳寶仁)近日,剛竣工的中原網球中心二期項目走紅網絡,從高空望去,整個建築像一片白色的「生命之花」綻放。8月11日,大河網記者來到鄭州市鄭東新區金水東路與後賈東街交會處這一新晉級地標,帶你看看這座將舉辦國際頂級賽事的運動場館。
  • 行走中原|覓蹤中原楚文化
    楚國貴族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就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說,自己是古代帝王高陽的苗裔,屈氏的太祖名叫伯庸。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說,楚國的先祖出自顓頊,他姓姬,號高陽氏。他是黃帝之孫,也是古代五帝之一。他的六世孫重黎、吳回弟兄相繼為帝嚳的火正,被命名為祝融。祝的意思是火,融的含義是明,是歷史上最早發明火,並以火造福人類的部族。
  • 永嘉中原移民與中原文化的傳播
    在華夏文明的發展歷史上,中原地區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居於主流地位。中原不僅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華夏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 中原集郵愛好者的狂歡!「集郵讓中原更出彩」系列主題文化活動今日...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楊青 通訊員郭豔 王璐 文/圖12月11日,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方寸映乾坤集郵展文脈」——「集郵讓中原更出彩」系列主題文化活動啟動儀式暨紀念中國生肖郵票發行40周年珍郵巡展在河南省人民會堂舉行
  • 拜中原大佛,觀堯山風光
    那一天,淫雨霏霏,雲霧茫茫,平頂山的中原大佛享受了一場純自然的沐浴。這尊總高208米的佛像,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佛教造像,在雲霧中超凡脫俗,俯瞰眾生。           中原大佛,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堯山佛泉寺。大佛法相莊嚴,巍峨聳立在堯山腳下,周圍九層山峰環圍,佛前四季長流的沙河聖水,佛泉湯地,資源豐富,環境秀美。
  • 中原在哪裡?河南可以自稱中原嗎?
    古代中國,夏商周三代的國土疆域主要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西周建立後,認為河南洛陽為天下之中,所謂「八方之廣,周洛為中」。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所以,中原,狹義上是指以河南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範圍為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山東中北部、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廣義上說,長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都是中原。
  • 2020年河南省冬季旅遊產品「老家河南•冬遊中原」啟動
    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老家河南·冬遊中原」啟動儀式於12月11日在風景秀麗的駐馬店嵖岈山風景區進行舉辦。冬季文旅消費季已拉開大幕,近段時間,省內各地紛紛推出針對冬季旅遊產品的優惠政策,相繼開展了各種促銷活動。本次冬遊中原的宣傳推廣更有利於激發我省冬季文化旅遊市場活力,拉動冬季文旅消費,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中國「囧境」的電視塔,高過「東京塔」,票價60元也少遊客參觀
    中國「囧境」的電視塔,高過「東京塔」,票價60元也少遊客參觀,說起電視塔,你會想到廣州塔、東方明珠等有名的象徵性建築吧,特別是廣州塔,這兩年可以說是成功的,說完成功的典例,談談失敗的典例吧,順便說一下,這個電視塔中最差的只有60元,但當地人都不願意來,看中國的「囧境」電視塔,超過「
  • ⑰中原科技城成為鄭州科技創新重要載體
    ⑰中原科技城成為鄭州科技創新重要載體 2021-01-13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公開招募新聞發布會
    藉此機會,我謹代表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對各位記者朋友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向新聞媒體界長期以來對出版集團工作的關注、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叢書的有關情況。  第三,這是做好全媒體暢銷書、常銷書的重要探索。以紙質圖書、電子圖書、有聲書、視頻書、融媒體數字圖書館、資料庫等至少6種出版方式進行全媒體出版,這是一次大規模的融媒體實踐探索,也是一項艱巨而浩大的系統工程,在文化界、出版界和學術界都是第一次,尚沒有先例可尋。
  • 河南15|平頂山——中原大佛
    大佛的須彌座、金剛座、蓮花座我們就沒有再登上去。返回時遊景區右側的鐘樓,樓內的吉祥鍾淨重116噸,是載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的「世界最大外擊青銅鑄鐘」。遊後回到停車場,開車離開中原大佛景區,繼續南下去湖北的襄陽。
  •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的轉型
    提 要:在今天的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只有大力拓展知識邊界,優化知識結構,加強業務技能訓練,使自己儘快成為一專多能的全媒體記者,才能適應新的媒介環境,完成報導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