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日,湖北的新冠肺炎重症病例下降至19例,均為武漢病例。目前,有20名專家留在武漢繼續指導重症救治工作,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症醫學科主任杜斌就是其中一位。
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身處抗疫最前線3個月,杜斌有哪些難忘的救治經歷?他對新冠肺炎又有哪些了解呢?
疫情初期 同時在多家醫院ICU奔波
1月18日,杜斌奔赴武漢,加入了由鍾南山院士擔任組長的6人高級別專家組。1月20日,專家組向公眾發出警示,肯定了新冠肺炎人傳人的現象,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正式打響。
1月21日,杜斌來到金銀潭醫院的ICU。他清楚地記得,一整個上午,他就負責了一個病人,一直守在病床旁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調整呼吸機指標參數,然而效果卻很有限。
身為重症專家,盡了各種努力卻收不到效果,這讓杜斌感到很無力。更可怕的,不是某一個病人出現問題,而是有許多病人都出現類似的問題。
當時處在疫情初期,武漢市醫療資源緊張,因此,杜斌每天要來回奔波在武漢各個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醫院之間。最多的時候,他一天要巡查5家醫院的ICU。最長的時候,他曾穿著防護服在ICU待了十個小時。
謹記自己的決定能影響一群人的生死
作為專家組成員,杜斌的責任不只是在一線搶救重症病人,他還要投入精力,與全國各地的同行探索診療方案。他說,自己的決定,影響到的是一群人的生死。 這是一種壓力,也是他身為專家組成員,最看重的事。
近期,杜斌一直保持著和國外同行的交流,向他們分享新冠肺炎重症治療的經驗。例如什麼樣的治療是有效的,中國醫務工作人員防護級別、防護設備都用到什麼程度。另外,在這個疾病中得到的經驗教訓也是不能迴避的。 以後處理類似病人時,這些經驗和教訓能提供多一些思路。
「新冠肺炎仍有太多未知」
為了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在一線救治過程中,專家組成員在不斷摸索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在他們的努力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更新了七版。但是,這種疾病,還有太多的未知留給醫務人員和科研工作者去探尋。
即便作為專家組成員,杜斌也有回答不上來別人問題的時候。記者問他,這樣會不會覺得臉上掛不住?杜斌說,這是很常見的,不知道就應該說不知道,不知道的時候硬說自己知道,反而掛不住。
記者: 從一月份到現在,幾個月過去了,作為醫生,您覺得對這個病了解了多少?
杜斌: 充其量是一半,可能還是誇大的樂觀的估計。 比如我們都知道這是新型冠狀病毒,也知道常見的臨床表現是什麼,甚至知道早期的插管有助於改善病亡率。但為什麼這個病會到今天這樣?這中間的因果關係是什麼?有哪些措施能夠阻斷病情的進展?我們仍然回答不了這些問題。
目前,除了繼續指導重症病例的治療,杜斌他們還要會診、督導其他疑難病例。這些病人治療難度很大,尤其是剩下的重症患者,需要多個不同專科老師共同參與,大家都希望這些病人能夠有個最好的結果。
延伸閱讀:
一家10口7人感染3人倖免,為何?疾控中心專家揭開謎團
4月17日下午,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廣州市第81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專題)。廣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張周斌在會上就「一家十口,七人感染,三人倖免」的個案釋疑。
張周斌表示,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有兩個,一是近距離的呼吸道飛沫傳播,二是密切接觸接觸傳播。
「我們在排查梳理後發現的這些病例,基本上也都是通過這樣的途徑來感染的。」張周斌介紹,第一種是共同生活密切接觸,就是和伴侶、父母等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張周斌舉例道,天河區有一個家庭便是非常典型的家庭聚集性密切接觸傳播。這個家庭一家十口人,住在廣州某一城中村自建房,共7層高,其中1-5層出租用,6-7層是他自己家裡的十個人住,其中包括一個外籍感染者,和他的妻子,三個孩子,還有他們的嶽父嶽母,妻子的弟弟和弟媳、侄子。
「外籍感染者被發現後,整棟樓都作為密切接觸者被隔離。」張周斌介紹,這一家先後發現有7個人感染,只有3個人沒感染,其中包括妻子的弟弟、弟媳和侄子。「她們都是吃完飯就回到自己的所屬樓層休息,還有一個侄子也是吃完飯後就回房間很少出來,所以與其他人交往接觸也相對較少。」
張周斌表示,由於其他7個人接觸非常頻繁,所以這7個人都相互感染了新冠肺炎。「這是典型的由家庭共同生活造成的新冠肺炎病例。「還有一些案例是大家租住在同一個套間,也是這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則是密閉空間內的密切接觸。「最近廣州市的一些重點場所,比如綠松石小酒館,通通商貿城都存在著共同的特點,就是空間較為狹窄,空氣流通性非常差。」張周斌表示,小酒館大概是一個百八十平方米的小店,除了入口的一個門外,裡面沒有窗戶,通風性非常差,但是很多外籍人士頻繁地光顧這個小酒館,和這個小酒館關聯的感染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非常頻繁的去這個小酒館,而且都是在午夜喝酒聊天,一待就是幾個小時。「我們發現有些感染者可能連續7、8天都光顧了這個小酒館。」
「通過這些案例大家就可以理解什麼叫做近距離的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導致的傳播,實際上如果我們避免這樣的環境,我們不需要擔心自己會被感染。」張周斌也強調,個人防護在目前這個時期依舊要作為重點,個人防護不僅有效預防新冠病毒,還可以防護個人呼吸道疾病。
經此一「疫」,別再忽視這專業了!領軍者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再度顯示了健全和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傳染病防範體系的極端重要性。近日,有媒體對我國公共衛生隊伍建設進行調研,結果發現「一流人才搞臨床,二流人才幹公衛」是業內普遍現象,許多相關專業學生面臨畢業就轉行的尷尬。
防治傳染病,公共衛生專業隊伍舉足輕重。這一點,從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專家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領軍作用就可見一斑。既然如此重要,為何相關專業不受重視呢?相較而言,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並不常見,預防醫學在一些人眼中更像是一種性價比不高的「虛工」。
另一方面,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結核病防治所等主要單位的薪資待遇往往不如醫院,即便是醫院的公共衛生部門,多數時候只是「打一打疫苗、管一管健康檔案、做一做健康宣教」。待遇差,沒前途,催生出「重治療、輕預防」的現實窘境。而這一導向傳遞到醫學院,就容易讓公共衛生專業淪為學生們不情不願的「調劑之選」。
新冠肺炎疫情像一場大考,檢視出我們國家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專家認為,醫療服務體系與公共衛生體系的分工協作機制不完善、聯通共享環節欠缺,導致本次疫情初期出現「防控-治療」分離。尤其是SARS之後,很多研究就不搞了。這種斷檔讓此次救治有點束手無策。
吃一塹,長一智。經此一「疫」,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何謂「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從哪兒發力?不妨就從隊伍建設出發。比如,加大公共衛生經費投入,加快疾控體制改革,遏制住因收入整體性下降而導致的人才流失。比如,提升公共衛生高等教育水平,加強高校與用人單位的聯動,合力培養一批既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又具備過硬的實踐工作經驗的公共衛生防疫人才。
「如果把疫情看作一頭瘋牛,早期預防控制流行病是抓牛鼻子,臨床治療是抓牛尾巴。」從短期內看,在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上加大投入,成果似乎看不見、摸不著。但把目光放長遠,將種種顯性的、隱性成本都納入「損益表」,就會發現防患未然才是智慧之舉。公共衛生建設永遠在路上。少一點實用主義,多一點戰略思維,我們才能最大可能降低風險,不斷夯實幸福康健的基石。
來源:綜合央視新聞客戶端 江蘇新聞 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