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一時的「江歌案」已經過去兩年了。
江歌媽媽站在日本街頭,為《請求判決陳世峰死刑的籤名活動》向路人徵集籤名的一幕,仿佛還在眼前。
但最終,陳世峰僅被判了20年。
關於日本「死刑難」的說法,在那段時間被廣泛討論。
雖說在日本判死刑難,但一旦被判了死刑,死刑犯的噩夢就開始了。
因為,日本的死刑犯不會被提前告知他們的處決日期。
也就是說,死刑犯根本不知道自己哪天會死,他們會活在對未知的恐懼裡,戰戰兢兢,每天早上醒來,都會擔心今天會不會就是自己的最後一天。
日本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他們的本意可不是要折磨罪犯,相反地,他們認為這是出於對罪犯的人道主義。
因為罪犯如果提前知道了自己的死期,那麼在剩餘的時間裡,TA一定會活在極度的精神痛苦與折磨之中,會胡思亂想,會被自己的求生欲支配,會有越獄的想法,更有甚者受不了這個折磨會企圖自殺……
死刑犯:你們可能對「折磨」的定義有什麼誤解……
死刑犯的家屬對此也頗為不滿。
因為在執行死刑之前,家屬也並不會被告知。等家屬知道的時候,死刑已經執行完了。通知家屬只是單純地讓他們來收屍,而且必須在24小時內,否則屍體就會被監獄直接火化。
好不好奇日本是怎麼執行死刑的呢?
日本目前執行死刑的方式是絞刑(絞首刑)。
日本早在江戶時代(1603年3月24日-1867年11月15日),就已經開始實行絞刑了,只不過當時的絞刑還比較傳統,其實就是把人勒死……
執行的時候,由兩個人分別扯著繩子的一端,勒緊繩子讓罪犯窒息。但是這種方式非常殘忍,罪犯通常需要幾分鐘到十幾分鐘才能死去,過程中會經歷激烈地掙扎、倍受折磨。
後來,日本有了執行絞刑的器械,就像下圖這樣
罪犯需要走上高高的臺階,站在指定的位置上,把脖子套在繩套裡。
執行時,罪犯腳下的地板會落下,罪犯即被吊死。
但是這種器械也有弊端。因為即便是心理素質很強的罪犯,也很難獨自走上這段通往死亡的臺階,往往腿軟到需要別人來攙扶。
所以,日本現在的絞刑裝置,已經進行了改良。
下圖是刑場的俯瞰圖
我們分別來解釋一下。
首先,位於俯瞰圖右下角的教誨室,內景長這樣
在教誨室裡,罪犯可以處理一下自己的身後事,比如,需不需要留遺囑,自己死後的遺物怎麼處置等等。
處理完這些後,根據罪犯的宗教信仰,會為其安排對應的教誨師,從精神和心理層面上,儘可能地減輕罪犯的痛苦。
另外,罪犯也可以在教誨室裡吃點東西、喝點茶。
隨後,罪犯會來到前室。
前室裡供著一尊佛像,在這裡,罪犯將被正式告知TA將要被執行死刑。
之後,罪犯會被戴上手銬、蒙住頭,帶往執行室。其實前室和執行室之間僅一簾之隔。
在執行室的正中央,有一處正方形的踏板。
踏板正上方,就是懸掛繩子的地方。
在執行室的旁邊,有一個按鈕室。
按鈕室裡,有三個按鈕。執行死刑時,會由三個人同時按下三個按鈕,誰也不知道究竟是哪個按鈕起了作用,這樣可以減輕執行人員的心理負罪感。
而執行死刑的全過程,都需要在檢察官和拘置所長官的監察下進行,他們會在執行室對面的立會室裡看著這一切。
這就是現在日本死刑犯被執行死刑的全過程。
現在所採用的處決方式,是長距吊,也就是通過人的重力和慣性扯斷脊椎,相比以前,能加快罪犯死亡的過程,減少他們的痛苦,而且還可以保留相對好看的全屍……
在日本關於死刑是否應該存續的調查中,絕大多數的日本人還是支持應該保留死刑的。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