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一山區走上致富路!荒山荒地成為金山銀山!光靠種它年產值200...

2021-01-08 河青新聞網

「助力經濟發展 攜手圓夢小康」

為進一步暢通石家莊本地特色產品「走出去」的渠道,

助力省會經濟發展,

石家莊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多家媒體共同推出

「公益廣告助力省會經濟發展」系列活動。

活動將通過公益廣告的形式,

陸續推出石家莊本地特色產品。

今天,讓我們走進——井陘

井陘自秦置縣至今

已有 2200 多年歷史

是石家莊唯一一個純山區縣

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

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

而「井陘花椒」「井陘糙小米」

更是將村民們帶上了富裕振興之路

一起來看看吧~

井陘縣

井陘縣位於河北與山西結合部,因地形而得名,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周穆王東巡狩獵時,來到此地,看到「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名「井陘」。井陘以地形而得名。其名著,一則曰"天下險塞",再則曰"兵家必爭"。歷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戰」「百團大戰」就發生在井陘。

井陘地處冀晉之交的太行山中段東麓,

既有著北方草原民族古老的血統,

又有著中原農耕文化生活的深厚積澱。

千年積澱留下無數民俗文化和獨特的北方飲食文化。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咱們井陘的特色農產品。

井陘花椒

井陘花椒,太行一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遍布於縣內17個鄉鎮。當地家家戶戶都有栽種花椒的習慣,是典型的鄉土樹種之一。井陘花椒在明清時曾進貢皇宮做膳食調料,有「太行花椒香九州,五陘花椒唯太行」之美譽。

井陘特有的地域環境特點,非常利於花椒的種植和生長,樹勢健旺,果穗緊密、粒大飽滿、椒皮厚實、色澤鮮豔、香味濃鬱、麻香兼優等特點鮮明,深受消費者親睞。2019年3月,「井陘花椒」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核准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張家峪因花椒產業興起,2019年實現全村整體脫貧,被評為「石家莊市花椒示範村」,其經驗在全市推廣,村支部書記郭生強也被評為「河北省千名好支書」。張家峪的成功經驗掀起了全縣農民種植花椒的新浪潮。

目前,井陘縣農產品協會積極與南峪鎮政府及駐地村委合作,該鎮下轄13個行政村,其中7個村(張家峪、地都、貴川、常坪、南峪、王家堰、西葛丹村)與協會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以大紅袍為主要品種,花椒樹種植面積達5000畝,年產值200餘萬元。

井陘花椒屬高附加值地理標誌產品,種植花椒見效快,三年掛果,四年投產,效益長久,經濟價值較高。進入盛產期後,每畝花椒產值可達萬元以上,井陘花椒將有望佔到全縣農業經濟的30%以上,荒山荒地將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地生一花椒,椒紅滿神州。相信「井陘花椒」在井陘縣農產品協會不斷求索中,必將為山區農民致富、山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井陘糙小米

在太行山深處冀晉交界處的石家莊市井陘縣辛莊鄉焦家堖村東堖與西堖對襯而坐,幾座小山似官硯相向。山下大片穀子金黃,迎風搖曳。

焦家堖村位於井陘縣辛莊鄉境內,距井陘縣城40多公裡,是為數不多的高海拔村莊之一,僅有一條盤山公路與外界相連,這裡曾是井陘縣5個市級深度貧困村之一。近年來,焦家堖村通過種植高山小米增收致富成功脫貧。

焦家堖村種植優質高山谷子100多畝,年總產值達3萬多斤,為村民年增收20萬元以上。

焦家堖村海拔800米,晝夜溫差大,穀子生長周期長,孕育出了「米油厚 口感香」,色澤金黃,顆粒飽滿的優質高山小米。

焦家堖村人世代以種植穀物為生,都是高山耕種的行家裡手,種植穀物經歷的播種、出苗、剔苗、拔草、收割、晾曬、碾壓等各種工序都是手到擒來,並且在耕種過程中不上農藥,不上化肥,用的都是天然有機肥,由於這裡是深山區,所以周圍幾乎沒有汙染源,是適宜種植優質穀物的環境。

梨巖山莊農業園

梨巖山莊農業園區位於石家莊市井陘縣縣城西部,距市區50公裡,距「天長宋古城」「百年段家樓」「於家石頭村」均在7公裡範圍內,區位優勢明顯。園區成立於2013年,佔地面積3000餘畝,累計投入達5000餘萬元。

梨巖山莊農業園區,堅持以打造綠色生態,低碳環保發展為理念,是一家集餐飲、住宿、會議、茶藝書畫、拓展、成人全地形越野、垂釣、KTV、採摘於一體的生態都市休閒度假園區。

2018年7月,山莊新建成了可容納120人的農業技術培訓中心,增加了8套特色住宿木屋。

2019年中國廊坊農交會上,園區「五陘紅」牌富士蘋果獲得了金獎,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讚譽。

園區先後被評為「井陘縣農業產業十大龍頭企業」「河北省觀光採摘園」「石家莊現代農業園區」「河北省三星級休閒採摘園區」「石家莊市四星級農家樂」「河北省冀字號十佳名店」「石家莊市十佳現代農業園區」「國家四星級休閒農業採摘園」等諸多榮譽和獎項。

採摘區佔地面積700餘畝,主打品種「五陘紅牌蘋果」「曹泉牌石榴」。園區四面環山、中間開闊、山體植被豐茂,早晚溫差較大,屬典型山區氣候,因此種植的果品尤以個兒大、汁兒多、香甜著稱。每年的5月至11月初,陸續有櫻桃、杏、李子、桑葚、梨,壽桃、蟠桃、石榴、蘋果等可供觀光和採摘。

水果簡介

宮藤富士

屬於富士果系,即紅富士蘋果中的一個上等品種。其果實個大,平均果重275克,果實為近圓形,果面全紅,色澤鮮豔喜慶,氣味芳香;果肉呈黃白色,肉質細脆,汁多、味甜、含糖16%-18%,品質上等,風味獨特。在2019年中國廊坊國際農交會暨第四屆「京津冀」果品爭霸賽上,獲得了金獎殊榮。

王林

果實卵圓形或橢圓形,單果重約180~200克;全果黃綠色或綠黃色;果面光潔,果皮較薄;果肉乳白色,肉質細脆,汁多,風味香甜,有香氣,含可溶性固形物12%~13%,品質上等。

壽桃

品種為中華壽桃,品質好,色澤美,成熟後的大桃顏色鮮紅,格外漂亮誘人。成熟後外形美觀,果肉軟硬適度、汁多如蜜。食後清香爽口,風味獨特。經化驗分析,含糖量可達18%-20%,並含有許多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及胺基酸等。

蟠桃

果實在7月中旬成熟,平均單果重150克。果形扁圓,果皮著玫瑰紅暈。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4.5%,脆甜。

石榴

色澤豔麗,果大皮薄,汁多味甜,核軟鮮美,籽肥渣少,含糖量高達12%—14%,還含有碳水化合物、鐵、鈣等礦物質。

櫻桃

每年6月左右即可成熟,完全成熟後紅色,汁液濃紅色,果肉較厚韌,肉質細密。櫻桃的含鐵量特別高,常食櫻桃可補充體內對鐵元素的需求。

油桃

營養價值極高,含糖13%,表皮光滑無毛,香味濃鬱,清香可口,肉質細脆鮮美,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山楂

又名山裡紅,果實近球形,深紅色,性味酸、甘。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瘀、活血化痰等作用。

果實營養豐富,含有多種有機成分和人體所必須的維生素及無機鹽類,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水果。

梨果鮮美,肉脆多汁,酸甜可口,風味芳香優美。富含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

梨巖山莊歡迎廣大遊客光臨

同時接受個人、大宗水果預定

電話:0311-82395567 李經理18348834873

「助力經濟發展 攜手圓夢小康」

石家莊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益廣告助力省會經濟發展」系列活動

2020年12月,石家莊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推出「公益廣告助力省會經濟發展」系列活動。旨在進一步暢通石家莊本地特色產品「走出去」的渠道,助力省會經濟發展。

本次活動定位為打造「立足省會、面向全國」的特色產品展示平臺,以公益廣告的形式,全麵塑造石家莊本地特色產品、特色景區、特色餐飲等對外展示形象,提升本地特色產品品牌競爭力和美譽度,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積極貢獻。

支持媒體

河北廣播電視臺、燕趙都市報、河北青年報、河北新聞網、長城新媒體、河青新聞網、石家莊日報社、石家莊廣播電視臺、百度百家號、石家莊本地通

文 | 河青新聞網記者薛昕宇

編輯 王曉優 | 責編 賈陽陽 | 監製 賈江偉

相關焦點

  • 在荒山丘陵裡打造金山銀山
    掛圖作戰向荒山丘陵要金山銀山萊西市南墅鎮西北的大青山周邊區域,與萊州、招遠交界,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農村用地碎片化、無序化、低效化,由於丘陵區地形複雜,到處可見水土流失後形成的自然衝溝,加上區內土層較薄,沙質土壤,降水量少,缺少水源,被譽為萬畝大青山的耕地多為「望天地」。保住青山綠水,更要金山銀山。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金沙江畔新華坪:黑色轉綠色,荒山變金山
    老人的家在雲南省華坪縣石龍壩鎮臨江村,13年前,教了38年小學的他退休了,回到村裡重新成為一名農民,開啟種芒果的事業。華坪縣地處雲南西北部金沙江畔,曾經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由於無序開發,全縣生態一度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 在綠水青山中走上全域旅遊的致富路
    「家家都很窮,也沒有路,外人進村都很困難。『下雨一包糟,天晴一把刀』,小車大車都開不進來,摩託車要技術非常好才能進得來。地都是荒的,長滿了一人高的雜草,個人沒有資金也沒有能力開發——小農戶既沒有開發的意識,也沒有決心,不知道該怎麼搞。」直到合作社成立,用國家發放的幾十萬元扶貧資金,開挖了近120畝的荒山荒地,用附近的堰塘泥和火土糞作基肥,種植了近4000株優質蜜桃,才有了現在的陶家崗脆桃採摘園。
  • 種下「致富竹」 誓讓荒山變「金山」
    小寒後,群山環抱的雨城區碧峰峽鎮黃龍村氣溫驟降,山高林密,草木失色,但眼下村民們上山開荒種雷竹的熱情不減。  「砍竹子每天能掙150元,以後流轉的土地每年還能收租金。」大部分村民相信,依託黃龍村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規模化種雷竹的致富路子行得通。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鎮江丹陽:「生態黨建」讓荒山變成金山銀山
    近年來,馬陵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託馬陵村水田山地水面分布廣、水塘多,是鎮江市生態村和江蘇省生態村的優勢,立足打造「生態馬陵,綠色發展」的黨建品牌,把黨建與培育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旅遊業有機結合起來
  • 石門的生態逆襲:在綠水青山中走上全域旅遊的致富路
    「家家都很窮,也沒有路,外人進村都很困難。『下雨一包糟,天晴一把刀』,小車大車都開不進來,摩託車要技術非常好才能進得來。地都是荒的,長滿了一人高的雜草,個人沒有資金也沒有能力開發——小農戶既沒有開發的意識,也沒有決心,不知道該怎麼搞。」直到合作社成立,用國家發放的幾十萬元扶貧資金,開挖了近120畝的荒山荒地,用附近的堰塘泥和火土糞作基肥,種植了近4000株優質蜜桃,才有了現在的陶家崗脆桃採摘園。
  • 梧桐鎮三富村:建設美麗鄉村,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以來,踐行「兩山」綠色發展理念理論已經成為我縣發展的共識與行動指南。在梧桐鎮三富村「兩山」論也在這裡落地生根,開啟了振興致富新畫卷。三富村位於梧桐鎮最西端,是該鎮最為偏遠的一個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萬畝山荒地變身「聚寶盆」
    山綠了,村美了,人的精神風貌也在變;昔日的荒山荒坡變成了「聚寶盆」;黑林鎮也成為獨具特色的林果產業鎮、產業富民典型鎮。果林飄香 昔日荒山變成「聚寶盆」「以前這裡就是一片荒地,種莊稼靠天收,種果樹不成活。」當地村民回憶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敢教荒山變金山!孫建博事跡入選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先進事跡
    近日,《學習強國》山東故事發布《拄拐種樹敢教荒山變金山!孫建博事跡入選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先進事跡》視頻,介紹了林業英雄孫建博帶領原山林場幹部職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森林「尋寶」,蹚出了一條新路,實現從荒山禿嶺到金山銀山的發展歷程。
  • 山坡上種榛子綠了荒山富了口袋
    一條由榛子樹拓出的增收路越走越寬……榛子樹結致富果金秋九月,金鳳村山坡間整齊的榛子樹鬱鬱蔥蔥。金鳳村是延壽縣加信鎮的一個普通村莊,近年來,這裡因為種上了榛子樹而變得不一樣。村農民賈召軍最知道這個「不一樣」是怎麼來的。
  • 【脫貧感黨恩•奮進新起點】黃宏領:種下油茶樹 探索致富路
    【脫貧感黨恩•奮進新起點】黃宏領:種下油茶樹 探索致富路 www.gxbszx.gov.cn  2021-01-07 08:30  閱讀:211次  作者:鄭玉瓊 李威  編輯:班潔  來源:德保之聲微信公眾號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雲南華坪:「去黑」「增綠」,金沙江百裡生態...
    原標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雲南華坪:「去黑」「增綠」,金沙江百裡生態長廊靚了本報記者 趙漢斌昔日荒山禿嶺煤灰,今日碧樹果園滿坡。這是記者近10年間先後3次到雲南麗江華坪縣最直觀的感受。華坪地處金沙江中段北岸,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一度佔全縣工業產值的70%以上。
  • 開州:產業鋪平致富路 綠色發展創金山
    行走在開州廣袤的田野上,一幅幅煥發勃勃生機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大進鎮生態茶葉觀光體驗園茶香馥鬱,趙家街道南山村黑泥溝李子漫山飄香,大德鎮磨梁村五彩桃園夢幻甜蜜,鐵橋鎮億世村翠冠梨個大果甜,長沙鎮福城村柑橘掛滿枝頭……開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種植經濟林作為國土綠化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依託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促進群眾增收的致富路。
  • 大道康莊陝西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陝西實踐
    柞水縣金米村的露天地栽木耳園。柳太清說,扶貧幹部是實實在在地做實事兒,幫助他們致富。如今,他經營的農家樂一年能掙5萬多元,租出去的老房子,每年還能收1萬元的租金。背靠著牛背梁景區的「好山好水好風光」,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朱家灣村不僅走上了生態脫貧的致富路,更走上了一條鄉村振興的小康路。終南山寨,位於朱家灣村一組西溝峽區域,傳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概念,在這裡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 永善80後小夥返鄉創業,將石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大山深處,永善縣80後小夥李安元,帶領困群眾開山打塘,讓荒山披綠,
  • 380畝荒山披綠衣、掛果子!
    看、你看、你細看 紅衣、紅壤、紅心 有沒有垂涎欲滴的趕腳 說完滿樹的紅蘋果 我們來說說荒地整改
  • 閩北做好茶「業」文章 茶山成為「金山銀山」
    幾片小茶葉,致富大文章。醉心茶韻,追求卓越。茶旅融合,茶葉扶貧。放眼閩北,連綿茶山已然成為「金山銀山」。 據了解,系列活動將於11月上旬在福州舉辦,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指導,福建日報社主辦,東南網承辦。為深入了解我省豐富的茶文化及茶企資源,更好地舉辦茶王賽,組委會組建了調研組,赴全省主要茶產區開展調研。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電動三輪車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楊英義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蜿蜒崎嶇的水泥路盡頭。作為全家唯一一個健康人,楊英義無可替代成為家裡的頂梁柱。「以前,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全家人吃飽穿暖,至於致富奔小康從來不敢奢望!」站在雞群中,楊英義一邊給雞餵食著剛剛從菜地裡拔來的蘿蔔,一邊笑著說。以前,為了養活一家人,楊英義選擇外出打工。
  • 【示範】就靠「林間精靈」,大盛鎮3個村集體走上致富路!
    【示範】就靠「林間精靈」,大盛鎮3個村集體走上致富路! 半山腰上圓了「立體農業夢」大盛鎮探索發展山地生態立體農業,帶動三個村集體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