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武如王翦,便會少一些因功高震主被殺的大將

2020-12-27 騰訊網

史上知名武將被逼自殺、被帝王冤殺者不在少數,比如大家常常提起的戰神白起。

白起為秦國擴張立下大功,伊闕之戰,大破魏韓24萬聯軍,掃平大秦東進之路;鄢郢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坑殺40餘萬降卒,等等。

白起一生,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了很多的鋪墊,為大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可是,白起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後賜死於杜郵。

一代戰神,就這樣冤死了。

秦王政統一六國期間,秦國湧現出一大批能徵善戰的武將,比如本文要說的王翦將軍。

王大將軍與其他將軍最大的區別是知進退,當大王需要攻城拔寨的武將時,他站了出來;當天下一統,大王不再過度倚重武將的時候,他急流勇退。

王翦有多厲害,打過多少勝仗,相信大家都清楚,書生不再贅言,只跟大家聊聊王翦的不凡之處。

《大秦賦》第65集,王翦率秦軍與李牧率領的趙軍對陣,秦軍佔了上風,王翦卻鳴金收兵,副將騫盾不解,王翦對他說:「此役的勝敗,不在兩軍廝殺,在廟堂的運籌,今日小試一番,趙國的軍隊不敢與我硬戰,足見大王的運籌,卓見成效。」

王翦所說的「運籌」,指的是秦王通過外交控制了齊國銅鐵對其他諸侯國的輸出,導致趙魏韓楚燕沒有銅鐵可用,短時間價格飛漲,五國百姓被貴族們逼著私自冶煉銅鐵,導致糧食產量暴跌,民不聊生。

秦國鄭國渠通水,有了大片沃野,秦王下令給予他國入秦的民眾以高額補助等,以此削弱其他諸侯國。

秦王政此舉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此策能抵百萬帶甲大秦銳士。

為秦王出謀劃策的謀士,為秦王出使他國的使節,戰場之上的武將等,都是秦王政這一策略的輔助者,每一環都不能出現差錯。

文臣洞悉秦王政的心思不難,可武將就不一定了。

武將都很純粹,靠帶兵在戰場上廝殺立功,特別是秦軍,殺敵多就能加官進爵,誰都想拿人頭。

作為主將的王翦,比誰都希望打勝仗。

可他卻在即將勝利的時候選擇鳴金收兵,足見其睿智。

電視劇雖然有演義的成分,但也是從這個方面給大家展現了不一樣的王翦。

假如沒有鳴金收兵,而是打了勝仗呢?

破壞了秦王的策略,日後的王翦再難受重用,因為他只是個武夫,不是一個智勇雙全的大將。

不能配合王的將軍,不是好將軍。

王翦最後的結局,書生在前文中提到了,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安享晚年。

王翦的功勞,不比白起少。

他與白起一樣,都已經功高震主。

秦王政疑心重,王翦對此一清二楚,所以時刻小心翼翼,比如滅楚之戰。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統一天下到了關鍵時刻。

秦王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

秦王問諸位武將,滅楚需要多少兵馬。

老將王翦說「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政不太滿意。

不滿意的原因不是王翦要的兵馬太多,而是內心對戰功赫赫的王翦早已有了防備,怕王翦有二心,導致統一天下的大業受阻。

王翦說完之後,秦將李信說「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

秦王政聽了大喜,喜的是代價小且沒有太大的威脅,就算李信有了二心,大秦少了二十萬人也不至於影響統一大業。

王翦見此情景,明白自己真的「老了」,可以回家了,便稱病辭朝,回歸故裡。

結果,李信率領的二十萬大軍,不敵楚將項燕的四十萬楚軍,打了敗仗,成為秦王政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

40萬楚軍,名將王翦卻要60萬秦軍對抗。

這王翦是真的老了?

並不是。

楚國,山東六國中實力很強的諸侯國。

滅掉楚國,滅六國之戰基本上就結束了,燕國不足懼,齊國也抗不了多久。

所以,滅楚之戰至關重要。

楚將項燕的確是名將,但王翦實力也不比他差,王翦向秦王要四十萬秦軍或者三十萬秦軍都有勝算。

可他偏偏要60萬秦軍,原因有三,一是王翦已經功高震主,不能打敗仗,一旦敗了,阻礙了秦王政統一六國,就會受到重罰,一輩子的努力就廢了,整個家族也會受連累;二是王翦了解秦王政,他已經不能接受大的敗仗了,伐楚只能勝不能敗,要一鼓作氣拿下六國,一旦給其中一個或者兩個諸侯國以喘息的機會,秦王政的統一大業就可能完不成;三是示弱,通過此舉表明自己能力有限,必須以多勝少,以打消秦王政對他的堤防。

鑑於這三點的考慮,王翦才開口要60萬,以絕對的兵力優勢,一舉擊敗楚軍,滅掉楚國。

滅楚之後,王翦又南徵百越等,因功晉封武成侯。

看到「侯」,相信大家都清楚王翦的功勞和地位有多大多高了。

史料明確記載秦國文臣武將中被封為「列侯」只有那麼幾位,比如商君商鞅、穰侯魏冉、應侯範雎、文信侯呂不韋、長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等。

商鞅較為特殊,「商君」只是號(《史記》: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昂。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列侯」就是秦朝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中最高的徹侯,後因避漢武帝劉徹諱,而為列侯。

王翦成為武成侯,已經到頂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接下來他再立功,秦王政無侯可封了。

這個時候,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已經很危險了,功高震主,稍有不慎就會被秦王政殺。

還好,王翦不是呂不韋,他不貪戀權勢,成為武成侯之後,銷聲匿跡,歷史也沒有了關於他的記載。

一位功高震主的將軍選擇急流勇退,成功避免了被疑心重的皇帝誅殺。

他的孫子王離繼續在軍中效力,戍邊抵抗匈奴,一直忠於秦皇,後鎮壓起義軍,被項羽所殺。

懂得配合秦王,不貪戀一時之功;懂得急流勇退,不貪戀權勢;懂得適時示弱,讓秦王打消疑心,等等。

正因懂得了這些,才有了全身而退的王翦將軍,其家族也都受益。

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武將,若能與王翦一樣,被冤殺者也會少一些。

參考文獻:

1、《史記》

2、《戰國策》

3、《漢書》

註:本文所用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很難核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本文結束 · 精彩待續 -

點擊左下角「分享」和右下角「贊」、「在看」,是對書生最大的認可和支持!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王翦:戰功不輸白起,最終是什麼結局?
    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改編自小說《大秦帝國》,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正在熱播中。該劇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
  • 名將因功高震主向皇帝請辭,皇帝:你別走,我不敢殺你!
    古往今來,因功高震主被殺的名將、功臣數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將領便是漢朝的韓信、明朝的藍玉等人。他們為了皇帝出生入死,等到天下太平後,卻被皇帝卸磨殺驢。因為見慣了統治者使用這種套路,所以一些將領也開始採取自保的措施。戰國時期,有一位秦國名將便因為功高震主主動向皇帝請辭,結果皇帝卻說:「你別急著走,我不殺你!」這位將領是誰呢?
  • 《大秦賦》王翦的身世之謎
    在電視劇《大秦賦》裡有這樣一段場景,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將帶著60萬秦軍出徵楚國,秦王嬴政親自送行。到了城門口,王翦敏銳地發現嬴政一個反常行為。以往出徵送行,秦王都是送到城門口即止,這一次卻一反常態,非要送到離城很遠的灞上。一路上嬴政的話不多,但說的每句話都讓王翦背後發涼。經過一番思索,王翦終於明白嬴政一系列反常背後的目的了。
  • 《大秦賦》劇透:秦滅國之戰後的王翦爺倆下場……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大秦賦21#中國古代史96#戰爭史31王翦《大秦賦》中的高潮即將上映,最新劇情中王翦已經被秦王拜為上將,負責主導對山東六國的滅國大戰。
  • 《大秦賦》王翦歷史原型活了多少歲 秦朝王翦是怎麼死的
    秦國名將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而且後世還尊王翦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從而肯定了王翦在歷史上的功績,《大秦賦》裡秦王能統一六國,王翦可謂是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他,秦國很難攻下趙國,只有王翦還能與趙國名將李牧一較高下,從劇情來看,王翦年紀很大,他的歷史原型活了多少歲?
  • 《大秦賦》中的王翦,不僅用兵如神,而且是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韓信前言古代帝王們常常會發出「三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感嘆,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朝堂之上都是忠誠良將,但是一旦有才之士們有所建樹,帝王們又會擔憂自己的臣子會功高震主。因此,古往今來,名將能臣們因為受到君主猜忌而不得善終的例子數不勝數。
  • 《大秦賦》別小看這一晃而過的鏡頭,尤勇把王翦演得真好
    等了47集,觀眾終於等到主角嬴政出手了相信不少還在追《大秦賦》的觀眾最大的動力就是看嬴政怎麼收拾嫪毐吧,終於終於到47級了,嫪毐被車裂了。可觀眾卻好像沒有看的爽最大的問題在於嬴政出手實在算不上高明《大秦賦》的劇情經過了改編,嫪毐一步一步叛亂變成了嬴政和李斯的計謀。可明明是自己的計謀,到了嫪毐完全亂了套,完全是靠運氣取勝。
  • 大秦賦2.0:章邯被俘王離被殺,王翦的圓滑有底線,絕不叛國
    《大秦賦》的結局是秦國統一六國,這個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但對於很多人物的結局,電視劇裡並沒有交代,對於一些重要人物,他們的結局很多人還是很關係的
  • 《大秦賦》之李信:深受秦始皇信任,參與秦滅六國之戰!
    趙姬深知李信乃是嬴政幼年玩伴,其父為救先王(秦莊襄王)而死,無論人品身世皆算良配,索性不再過分強求冬兒與嬴政的姻緣,答應會代他告知嬴政。由此,按照《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的設定,李信和蒙恬、蒙毅一樣,可以稱之為秦王嬴政的心腹。對於本文所要說的李信,不僅在《大秦賦》中是秦始皇一統六國的重要幫手,在正史上,李信雖然有伐楚之敗,但是,他的赫赫戰功依然是不容忽略的。
  • 大秦賦熱播:賣國小書童一張嘴坑害兩大將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李卓釗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
  •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原因讓人感慨
    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改編自小說《大秦帝國》,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故事。    但隨著《大秦賦》的播出,觀眾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廉頗、王翦、李牧都有出場,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了3個,卻唯獨沒有最厲害的那位——白起。
  • 《大秦賦》之蒙恬:消滅齊國,北擊匈奴,卻慘遭冤殺!
    《大秦賦》已經迎來大結局了,儘管外界議論不斷,但它仍然是筆者心中最優秀的一部國產劇。在《大秦賦》的大結局中,大秦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也是大秦四部曲的終極目標,可以說秦國歷代君王的賢明,都在大一統的那一刻得到了意義上的升華。
  • 《大秦賦》:李斯欲先滅韓,王翦欲先滅趙,嬴政如何選擇?
    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嫪毐的叛亂平息以後,嬴政也開始親政了。因為嫪毐、趙姬太后、呂不韋長期把持秦國朝政,導致嬴政一直無法執掌大權。在此基礎上,親政之後的嬴政,無疑是迫不及待的要一統六國了。所以,在《大秦賦》中,嬴政就將王翦、李斯、渭陽君、昌平君等秦國的文臣武將召集到自己身邊,以此商討消滅山東六國的具體計劃。
  • 「大秦賦」中戰國四名將:他是唯一的智者
    【王翦】作為戰國四名將之一,能夠獨善其身,激流勇退是非常難得的,可見他是一個智者。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及【大秦賦】的熱播讓我們重新溫習那段歷史,劇中其他三位戰國名將:白起自刎而亡,李牧因反間計而被殺。廉頗因趙王罷相,反趙而去,流亡魏楚,最後客死他鄉。【王翦】在大秦帝國多年徵戰和六國統一的過程中,功德卓著是無可置疑的。
  • 《大秦賦》呂不韋告老還鄉,鹹陽官民含淚送別,功高震主必死無疑
    電視劇《大秦賦》劇情過半,劇中角色的感情都非常圓滿,無論是秦王吐血斷情,世人都說嬴政心狠,卻不知是因為母親拋棄他,才會讓嬴政成一個絕情之人。嫪毐被嬴政賜死,這次終於讓呂不韋感受到危機,雖然他成為了秦國的丞相,但面對家國和大義,他只能選擇隱退。
  • 《大秦賦》——「火爆王」白起,「舔狗王」王翦殊途同歸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展現了秦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而這其中最重要的軍事家莫過於幫秦滅了5國的武成侯王翦。而在之前則是帶兵近40年間,南挫強楚,北威燕、趙,重擊韓、魏…戰勝攻取,破城墮邑的武安君白起。
  • 秦國名將—王翦
    說起王翦,他不像另外的三位名將,在做事為人方面都比較謙和,他先是幫助宰相範雎剷除掉他的仇人,之後嬴政的弟弟叛變,王翦出手將嬴政的弟弟覆滅,接下來,在嬴政收拾呂不韋、嫪毐的過程中,王翦也出了不少的力,在收拾完呂不韋和嫪毐之後,秦始皇嬴政開始正式的親政,大秦一統天下的戰爭也就此展開。第一場攻打趙國,在長平之戰過後,趙國已經奄奄一息。
  • 《大秦賦》蒙鶩歷史原型:輔佐四代君王,奪取百餘座城池戰功赫赫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把觀眾們氣得不輕,因為趙姬、嫪毐和嬴政實在是太磨嘰了。比如:白起、蒙鶩、蒙恬以及王翦等人。白起的「長平之戰」狠狠的削弱了趙國的勢力,後來蒙鶩又承上啟下,繼續為秦國開疆擴土,還為王翦攻下六國打下了夯實的基礎。相信這一點,大家在《大秦賦》中就能體會到。蒙鶩在《大秦賦》中戲份不少,劇中只要是有戰爭發生蒙鶩都會上場,而且一打就是勝仗。只是如今蒙鶩已經下線了,在他病逝的那段戲份中還是非常感人的。
  • 《大秦賦》中西安籍演員不少,但演活了兵馬俑的他們卻不是陝西人
    電視劇《大秦賦》播出以來,儘管觀眾對劇情的拖沓,張魯一的扮嫩進行了無情的吐槽,但整部劇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劇中戰爭場面、各國服飾、以及場景的布置也堪稱精良。特別是在頭兩集中大將軍王齕和百夫長李夫的亮相,贏得了很多觀眾的認可,說他們的出現讓我們秒回大秦,他們不就是行走的兵馬俑嘛!
  • 戰國|功高震主卻不逆龍鱗的長壽將軍王翦
    王翦,比白起晚出道N年,在戰神白起對六國實施致命打擊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小人物,在軍隊中默默服役。以沉穩、機智、勇敢和武威而漸漸成名,因一件關係到秦帝國命運的事件,其命運發生了質的飛躍。勝利的大軍一路向北,直逼燕境,燕國驚恐,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上演,卻因「圖窮匕現」而悲情落幕。怒火中燒的秦王派王翦伐燕,大破之,燕太子丹被殺,燕王逃往遼東,秦軍佔領了燕都薊[jì]。同時,其子王賁也不負聖望,以水灌魏都大梁而滅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