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自主競爭中勝出?廣汽堅定轉型、打開改革序幕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新京報

如何在自主品牌白熱化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廣汽集團堅定地選擇轉型。

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獲悉,自9月15日起,廣汽集團正式對自主品牌事業一體化進行深化整合。在集團內設立經營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經管會),與整車事業本部合署運營,以強化一體化運作和實現經營管理層的一體化。

在業內看來,廣汽集團上下,從部門機制體制到人員統籌,全部以自主品牌的發展為原則,掀起了一場改革序幕。

重組改革並非一日之功

在本次的進一步深化整合中,人事變動統籌顯得格外矚目。根據安排,張躍賽任整車事業本部本部長、經管會主任;吳堅、古惠南、胡蘇任整車事業本部副本部長、經管會副主任;吳堅任廣汽研究院院長,王秋景不再擔任廣汽研究院院長職務;劉偉不再擔任整車事業本部本部長職務。此外,經管會還下設各領域專業委員會,各設主任一名,汽研院、廣汽乘用車、廣汽新能源的各領域分管領導分別任各專業委員會委員。

對於此次調整,廣汽集團方面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調整將進一步強化廣汽自主品牌研產銷一體化融合。一方面將提高廣汽自主品牌在產品、質量、營銷、採購等各領域的橫向協調和統一決策能力;另一方面,調動自主品牌經營團隊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決策效率,提高應對劇烈市場變化的能力。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廣汽集團就已經拉開了組織機構改革的序幕。

2019年7月,廣汽集團審議通過了《關於組織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8月起正式進行組織機構改革。根據議案,廣汽集團將設立整車事業本部統籌自主品牌業務,強化自主品牌一體化經營和溝通協調效率;設立零部件事業本部和商貿事業本部,並與零部件、商貿公司合署辦公,強化零部件和商貿板塊資源和戰略協同;設立數據信息本部負責推進數位化業務,加快數位化轉型。此外議案還優化了總部機構職能,以加強溝通、提高效率。

2019年8月,廣汽集團正式成立整車事業本部,統籌自主品牌業務,並進行幹部調整和交流輪崗安排。劉偉兼任廣汽集團整車事業本部本部長,馮興亞任廣汽新能源董事長,張躍賽任廣汽乘用車總經理。

彼時廣汽集團認為,由於汽車行業銷量遇冷,需要進一步集中全集團資源支持自主品牌,統籌自主品牌業務。

對比人事變動,不難發現,兩大「自主馬車」——廣汽傳祺和廣汽新能源的負責人被提升到整車事業部的關鍵位置。而作為廣汽傳祺總經理的張躍賽勝任整車事業本部本部長和經管會主任、廣汽新能源總經理古惠南勝任整車事業本部副本部長和經管會副主任的任命,足以體現了廣汽大幹自主,提升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板塊地位的決心。

對於廣汽集團對於自主品牌的猛攻,有行業分析師公開表示,此次大調整,正是進一步整合廣汽自主品牌研-產-銷-服的整體資源,挖掘市場潛能。

提升自主品牌競爭力勢在必行

一直以來,自主品牌都是廣汽謀求發展的關鍵,而廣汽傳祺也曾經歷過發展的輝煌時期。但隨著合資品牌價格下探、自主品牌競爭刀刀見血,廣汽傳祺的競爭力也面臨疲軟的境地。

數據顯示,2017年廣汽傳祺銷量達44.48萬輛,其支柱車型GS4銷量功勞不小,單一車型的累計年銷量達33萬輛;2018年品牌累計銷量為53.52萬輛,GS4銷量仍能達到23萬餘輛;2019年年銷量則為38.46萬輛,GS4車型的銷量僅為10萬輛左右,下滑趨勢明顯。

不少業內人士都坦言,一直以來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都是廣汽集團的利潤奶牛,前兩年自主品牌的火熱也為廣汽集團的業務提供了不少助力,讓集團業務呈現相對均衡的發展局面,如今,隨著行業整體競爭激烈、自主品牌優勢不再,廣汽傳祺也面臨銷量上的尷尬境地。

改革勢在必行,成果也正在逐步顯現。在廣汽集團自主品牌事業一體化運營實施一年來,廣汽傳祺在疫情之後的近兩個月,銷量也表現出正增長趨勢,廣汽新能源也實現了銷量顯著增長。

據最新銷量數據顯示,今年8月廣汽集團終端銷量為18.33萬輛,同比增長10.42%,環比增長4.4%,高於整體市場表現。其中,廣汽傳祺銷量為3.3萬輛,同比增長8.6%。儘管與此前的高增長基數相比略顯普通,但毫無疑問呈現了向好趨勢。

廣汽集團也向記者表示,受今年的疫情影響,自主品牌尚未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廣汽傳祺想要重回之前的輝煌,仍需經歷自身不斷的變革與進步。

新能源業務成為重要增長點

就在剛剛過去的8月,廣汽新能源埃安S以4071輛的月銷量,位列8月新能源車型銷量榜單第三位,僅次於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以及特斯拉Model 3。廣汽新能源也憑藉其出色的銷量表現,成為廣汽集團新業務及發展轉型的增長點。

據新京報記者了解,廣汽新能源自2017年成立以來,無論是車型研發還是銷量表現,都贏得了市場的認可。銷量顯示,2018年,廣汽新能源的銷量即突破2萬輛,伴隨著埃安系列首款車型埃安S的上市,2019年銷量攀升至4.2萬輛。

廣汽新能源方面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1-8月,在疫情和車市下滑的雙重壓力下,廣汽新能源累計銷量達31685輛,同比上漲75%。從2017年行業排名第16位躍升到今年排名前三,並且實現了累計產銷突破10萬輛,是新能源行業最快實現產銷10萬輛的車企。

銷量成績的取得,源於對於新能源關鍵領域的專攻。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曾指出,同樣是燃油車,國產只能賣8萬元,但換個國外品牌標誌,就變成8萬美元,所以中國一定要下決心發展自己的品牌。但這在燃油車領域很難,在電動車領域則有很大機會。

因此,廣汽新能源通過技術降本、解決用戶痛點、提升用戶價值和實現規模化等手段,積極應對補貼退坡。包括提升電池技術以及「三電」高度集成來實現降本;聚焦智能網聯技術,提升品牌價值;聚焦EV技術路線和應用端技術路線規模化,實現產業上下遊規模化。

今年5月13日,廣汽新能源關於石墨烯材料「超級快充電池」已經完成相關測試工作。今年年底,廣汽新能源埃安車型將搭載相關技術成果。與此同時,9月7日,廣汽集團聯合廣州巨灣等共同成立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專門研究石墨烯超級快充電池。廣汽集團表示,目前集團已經具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DG石墨烯製備技術,並在未來有望將石墨烯材料應用在快充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等領域。

毫無疑問,廣汽集團的改革正在加速,其擁抱自主和新能源的腳步也日益加快。汽車分析師任萬付表示,今年前7月,廣汽集團自主品牌的銷量跌出前五名,此次的進一步深化和整合,將致力於提升其自主品牌競爭力。伴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事業發展的加速,廣汽新能源將成為其自主事業的一大助力。

新京報記者 魏帥

相關焦點

  • 改革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為特長生留下希望?
    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是普通高中發展戰略轉型的需要。包括辦學體制、辦學形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普通高中應定位於"基礎深化高考制度改革、落實和擴大高中辦學自主權、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和增強辦學主體自主發展『』。就多樣化特色化發展而言,是普通高中發展的必然趨勢。許多地方已開始探索並實施。深圳大學附屬中學2019年已採用6十3十1模式自主招生,特色化拉開序幕。
  • 廣汽集團馮興亞:大步邁向科技轉型傳祺品牌煥新開啟新篇章
    在汽車行業百年變革的機遇期,於多數傳統車企而言,是危也是機,如何轉型、創新求變,抓住新時代下消費者多變的審美需求,是車企應有的思考之道。尤其在電動化浪潮的今天,車企無論是在自建平臺、全車智能網聯還是自動駕駛等方面,都在進行競賽。
  • 「汽車人」曾慶洪:廣汽穩進
    一方面堅持合資合作、堅持自主;另一方面主要是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三個關鍵環節上有所作為。而今,廣汽又處於發展中的又一關鍵時刻。2020年是個特殊年份,也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汽車業也處在變革與顛覆的關口,轉型成為躲不掉的命題。
  • 對話|廣汽集團馮興亞:新能源IPO在研究中,將其作為戰略核心
    在11月20日開幕的廣州車展上,作為東道主的廣汽集團發布兩項重大舉措,一是正式對外發布廣汽集團「十四五」規劃,全面實施「1615」戰略,引領下一個五年的全面發展;此外,廣汽集團旗下廣汽新能源正式更名並獨立為廣汽埃安品牌,與傳祺並列形成自主「雙子星」戰略。
  • 廣汽集團自主品牌陷泥淖 投資收益彌補自主虧損
    自2020年9月以來,汽車行業產銷兩旺,乘用車月銷量增速甚至達到兩位數,在這樣久違的高增長下,廣汽集團的自主品牌雖偶有亮眼表現,但多數時間銷量表現平平,銷售量持續下滑也就不足為奇了。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廣汽集團自主品牌的銷量更加慘澹。
  • 廣汽集團數位化科技轉型閃耀北京車展
    發布會由廣汽集團聯合廣汽傳祺、廣汽新能源等自主品牌舉行,共展出概念車和在售熱門車型21款,向外界展示動力總成技術、健康汽車等創新成果。此次車展,廣汽集團旗下廣汽傳祺、廣汽新能源、廣汽本田、廣汽Acura、廣汽豐田、廣汽菲克、廣汽三菱七大整車品牌攜各自熱門車型集體亮相,打造一場科技盛宴、數字盛宴。
  • 大區製成銷售良方 廣汽豐田6月重啟改革(二)
    此前,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馮興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進行大區制改革已經是目前的大趨勢,廣汽豐田必須要做這件事情了」。廣汽豐田副總經理李暉對記者表示,「今年廣汽豐田也將推行大區制改革,並且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據他介紹,廣汽豐田的大區制改革在今年年初已經開始準備,計劃以浙江作為試點,然後再在全國鋪開,並按照全新的標準重新劃分為9個大區。
  • 世界500強廣汽集團排名再躍升靠的是什麼?-新華網
    這是廣汽連續第五年入圍財富世界500強,是廣汽在日積月累中醞釀脫胎換骨的產業質變,是廣汽在創新之路上波瀾壯闊地向深處進軍孕育的新果實,同時,也使得廣汽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世界,不斷提升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 自主車企集體二次衝高:東風、北汽、長城們誰能勝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自主車企集體二次衝高:東風、北汽、長城們誰能勝出?「這一輪衝高,產品均價突破30萬,能跑出來一家兩家就不錯了。」長城汽車新的高端電動汽車品牌「SL項目」浮出水面。過去幾年,奇瑞觀致(已被寶能收購)、吉利領克、長城WEY先後問世,試圖突破自主品牌的天花板,向主流合資品牌發起挑戰。與幾年前相比,中國自主品牌面對既有更加激烈的存量競爭,也有行業百年未有之變局帶來的機遇,因此這一輪「衝高」,車企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市場環境。「智能」與「電動」,是車企們打造新品牌共同的兩個關鍵詞。
  • 廣汽崛起:「複利」的威力
    廣汽埃安目前創造的、最有價值的第一,可能是,全球新創新能源車企中最快盈利的公司。另一個層面,廣汽也通過新能源車打通自主和合資。全球汽車格局、汽車消費以及國家的合資政策,推動了中外合資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品牌、技術和車型都不再絕對依賴外資。汽車合資由單向引入,變成了雙向融合。
  • 「駕勢」出徵「十四五」的廣汽集團,最「架勢」的是什麼?
    此外,由廣汽集團牽頭,聯合小馬智行、科大訊飛、南方電動、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運營中心等發起人共同出資成立建設廣東省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進一步支撐廣汽集團智聯新能源產業良性發展。 正是得益於在「新四化」的突破,廣汽集團在轉型升級上底氣十足。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此次車展宣布獨立的廣汽埃安。
  • 2020車語錄:廣汽傳祺
    業內人士評價,廣汽傳祺此次營銷模式的革新讓人看到了其真正聚焦消費者價值維度的決心,秉持以用戶為中心,不斷優化用戶體驗的品牌理念,正是廣汽傳祺12年來立足市場的基石所在。 除營銷戰略的改革外,廣汽傳祺在品牌定位上順應新生代,著力向年輕化方向煥新。在11月的廣州車展上,廣汽傳祺正式發布了全新品牌口號:一祺智行 更美好,以此帶動品牌煥發活力。
  • 市場低迷依舊,廣汽菲克後「一體化」難題未解
    德勤認為,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與發達市場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國的消費者希望得有品質保障的維保服務,這也要求行業必須向數位化轉型,滿足消費者偏好趨勢。 事實上,在正處於關鍵發展節點的中國汽車市場,轉型已經成為主題詞。無論是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還是合資企業都在積極尋求轉型突破以求加速通過「動蕩期」,但在這條路上諸多車企走得並非一帆風順,廣汽菲克亦是如此。
  • 一電訪談|廣汽新能源:線上營銷和服務是未來行業競爭重大突破口
    面對這樣的市場情況,轉型或是車企當下的選擇。在前期的調查中,第一電動網也了解到,很多企業已經推出了不同形式的線上服務,其各自出於怎樣的考慮?目前進展如何?線上的營銷和服務應該向何處去?在關注個體生命的同時,第一電動網希望同樣聚焦車企的生存。難關當下,讓我們攜手共進!
  • 打破創業板最高募資紀錄 東風集團搶灘自主品牌數位化轉型新高地
    同時,東風集團及嵐圖汽車自11月以來還先後聯姻中國聯通和西門子數位化工業軟體,以進一步賦能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登陸A股進入倒計時兵貴神速。記者梳理發現,自今年7月27日首度披露發行A股股票並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計劃以來,東風集團回歸A股IPO進程節奏緊湊。
  • 開放大學試點轉型改革發展研究
    在終身學習背景下,開放大學在這個時間段內努力實現從廣播電視大學向開放大學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開放大學努力進行改革發展,呈現出差異化、多元化以及獨特性的發展特徵。開放大學轉型發展的學術性特徵高等教育的改革關鍵是抓住體制,運行機制變革則為體制的變革做了支撐。
  • 車險重大改革來了 或將放開自主定價 幾億車主福利是啥?
    如此重大的車險改革,各方反應如何?消費者能得到什麼利益?保險企業又將面對何種挑戰?近日,《法人》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車險企業核賠師和部分消費者,對此次改革所帶來的變化進行一次梳理。
  • 廣汽埃安肖勇:未來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將是科技和成本|2020 T-EDGE...
    在今年廣州車展上,廣汽集團宣布將廣汽埃安獨立運營,未來將被打造成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其現有的純電平臺、自主研發三電技術以及基於5G網絡和高精地圖的智能駕駛輔助科技,都將作為廣汽埃安品牌的獨特優勢,並在未來將得到進一步放大。由鈦媒體和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聯合主辦的2020 T-EDGE全球創新大會,在北京大興正式開幕。
  • 廣汽傳祺: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儘管背靠著廣汽集團這樣一顆大樹,當時的傳祺依然如同幼苗一樣弱小。即便放在自主品牌陣營中檢視,幼年期的傳祺也算不上起眼。然而從誕生之初,廣汽傳祺就確立了自主創新、正向研發的發展路徑——與大多數從開始就以低價、低質面貌示人,簡單粗暴靠性價比「搶市場」的自主品牌不同。甫一出發,廣汽傳祺就憑藉獨到的戰略眼光,做出了與別人完全不同的決策。
  • 新能源汽車「蛋糕」在做大自主品牌如何應對「外狼」
    與此同時,隨著競爭加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積極面對「外狼」的挑戰。【數據】 各方選手下場搶奪市場份額據乘聯會最新數據,在5月新能源銷量中,外企獨資與合資新能源汽車表現較強,特斯拉、蔚來等新車企成為新能源車市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