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的統治基礎,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羅馬帝國作為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充滿輝煌燦爛文明的龐大政治體,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軍事方面,其對於後世王朝政權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奠基作用。
特別是羅馬共和國和帝國時期的文化,以及後來從中被迫分裂而出的拜佔庭帝國文化,都是今天世界歷史文明發展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可以並駕齊驅。
羅馬帝國的建立,是在共和制時期的羅馬政權難以為繼的基礎上實現的。
這充分表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整個社會階級開始出現全新的變化,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剩餘財富愈發堆積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當然這些少數人不是貴族就是統治者),這使得原有的民主政治寸步難行。
因為在不斷講究金錢至上、財富至上、權力至上的新時代,這種較為原始的民主政治,畢竟是不合時宜的。
但是我們要重點注意的是,即便是進入到了帝國時期,羅馬政權的統治基礎,並沒有在一時間發生深刻改變。
也就是說在羅馬帝國建立後的很長時間之內,包括後來強大的地中海霸主拜佔庭帝國時期,奴隸制一直都是帝國最為根本的政治基礎,從本質上來說羅馬帝國還是徹底的奴隸制政權。
因此,在羅馬帝國(包括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矗立的大部分時間之內,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始終困擾著帝國統治者和官僚集團。
當然本文並不是想要重點講述羅馬帝國時期的奴隸制政體,筆者更想要向讀者們深入探究,究竟為何羅馬帝國在提奧多西一世死後,會突然分裂成了東、西兩大部分,而這種情況的出現,究竟是統治者的無心之舉,還是羅馬帝國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時間的流逝,東西羅馬走向分裂
羅馬共和國時期,其統治範圍就已經有所明顯擴大,隨著頻繁對外戰爭的相繼獲勝,羅馬人的勢力範圍,已經逐漸跨越了整個地中海地區,進而形成了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羅馬帝國。
領土範圍的擴大,自然展現出了羅馬帝國的強大軍政實力,這也給帝國政府以及帝國統治集團,帶來了大量的稅收和財富,使得羅馬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富強的政權之一。
因此羅馬帝國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羅馬帝國肇建之初所展現出的強大力量,令周邊諸多民族難以抵抗,有的是迫於羅馬軍隊的進攻,有的則是覬覦羅馬帝國的富強主動投靠,申請受到羅馬人的統治。
不過進入到帝國時期的羅馬人,在加強政府權威,特別是中央集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使得剛剛得以建立的帝國,能夠平穩度過艱難的磨合階段。
雖然統治範圍得到空前擴大,但是由於其統治範圍內的民族成分十分複雜,這使得其帝國建立之初,就不得不面臨著十分嚴重的民族矛盾和文化衝突。
當然這種情況在任何一種強大帝國都有所出現,關鍵問題是究竟怎樣能夠順利解決,這關係到帝國統治能否順利進行的未來。
羅馬帝國固然經歷了一段令世人稱讚不已的驚豔時光,但是在那個時期強大的帝國,也終究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因素,而遭遇到種種統治危機,羅馬帝國自然也不例外。
嚴格意義上來說,羅馬帝國是經過了兩個重要時期,以東西羅馬分裂為時間點,這使得東西兩大地區的羅馬,走入了截然不同的歷史道路。
由此可見,羅馬分裂實際上在羅馬帝國發展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那麼羅馬帝國究竟為何分裂呢?
龐大的統治範圍令中央政府難以管控
帝國時期的羅馬實際控制範圍非常之廣,經過了大規模的地中海徵服戰爭之後,整個地中海周邊的政權局勢,在羅馬帝國強大軍政實力的入侵下,已經完全改變了之前的發展方向。
最為明顯的就是地中海周邊幾大強大政權,比如迦太基、安條克等,全部被羅馬帝國徵服,原來的地中海霸主更換為羅馬帝國,自然其帝國發展風格以及統治方式,就要在地中海地區散發開來。
實際上地中海戰略優勢的獲得,的確為羅馬帝國帶來了一勞永逸的利益收益。這使得羅馬帝國已經完全突破了歐洲地區,特別是亞平寧半島地區的限制,徹底將其強大的軍政實力釋放出來。
可是龐大的領土範圍,也不是什麼好事兒,這意味著帝國政府以及統治者,不得不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針對各地進行有效管控,可是如此遼闊的領土充滿了不確定因素。
這也是羅馬帝國即便在最為強盛時期,也不得不需要面對的危機,內部的民族矛盾、文化衝突,特別是宗教暴力事件時常出現。
而羅馬帝國在徵服地中海初期的統治中心,一直位於歐洲的羅馬,隨著管理帝國的需要,統治者不得不選擇在東部地區,也要建立一個統治要塞駐紮大量軍隊,這就是後來的君士坦丁堡誕生的重要原因。
歷史的發展就是這麼出人意料,起初想要維護廣闊帝國統治的君士坦丁堡,最後成為了帝國分裂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