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堅守荒山變青山 「當代愚公」紮根深山帶動村民致富

2021-02-22 文明江西


「迷彩大叔」易洪元帶領農戶和貧困戶在果園內勞作(記者陳成攝)「迷彩大叔」易洪元與妻子一起在山裡過著樸實而幸福的日子(記者陳成攝)易洪元向疫情防控卡點一線執勤人員送去愛心物資(赤山鎮供圖)

  位於上慄縣赤山鎮新店村的龍溪生態林場,七月熾烈的陽光下,身著一身迷彩服、胸戴黨徽的易洪元從果園裡迎了出來,黝黑的臉上掛滿汗珠,健壯的身板顯得精氣神十足,這是記者見到易洪元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漢子、退役老兵,選擇把家安在了山上,更是把心安在了山上。十年來,他像燕子壘窩一樣,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一點點裝點著家鄉的荒山,開荒復綠,披荊斬棘,用汗水、用心血澆灌出滿山綠色。

  多年來,易洪元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黨委政府和村民的一致認可,先後被評為「赤山鎮優秀共產黨員」「最美赤山人」「上慄縣十佳政協委員」「上慄縣優秀共產黨員」「最美萍鄉人」「萍鄉市道德模範」,登上「江西好人」榜。

  變賣家當開荒十年2000畝荊棘荒山變生態林場

  盛夏時節,鬱鬱蔥蔥,果樹繁茂,翠竹萬竿,一派勃勃生機的景象,入眼皆是畫。可有誰又能想到,這裡曾是荊棘密布、雜草叢生、連居住在這裡的村民都不肯要的一座荒山。

  荒山的蛻變還要從2010年說起。時年39歲的易洪元正值壯年,生活也還優越,可他偏偏不甘於平庸,盯上了沒人要的荒山,帶著變賣家當籌集的上百萬元資金,從萍鄉市區回到老家新店村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承包了2000多畝荒山,開啟了他的開荒創業「圓夢之旅」。

  「新店村是我長大的地方,很有感情,所以我就想把荒山承包下來,植樹造林、造福鄉親,讓荒山變成綠水青山,為家鄉做點貢獻,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易洪元向記者道出了自己內心的初衷,「我父親在村裡當了24年的村主任,爺爺是一名老紅軍,自己當過兵,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想繼承父輩的艱苦樸素、踏實肯幹的優良傳統,在家鄉幹出一番事業,體現自己的一份價值。」

「迷彩大叔」易洪元在果園內(記者陳成攝)

  夢想雖然很美好,可逐夢的過程卻十分艱辛。窮山僻野,既沒水又沒電,進山沒有路,幹活沒人幫,開工之初的艱苦程度可想而知。十年來,易洪元遭受過冷嘲熱諷,經歷過饑寒交迫,無論是蚊蟲蛇鼠的叮咬,還是股東集體退股,甚至是至親之人的苦勸,都無法撼動易洪元開荒、種樹、修路的決心。

  妻子劉金斌看到一股子拗勁的丈夫易洪元,既心疼又無奈,但也被他的堅持所感動,起初幫著丈夫洗衣服、做飯,最終也加入到了改造荒山的戰鬥中。此後,夫妻二人成了這座荒山上唯一的一戶人家。「當初好不容易把家裡條件過好了,又何必再來吃這個苦頭,特別是前面幾年,連買米都沒有錢。」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劉金斌說,每次勸他放棄,他都笑一笑地說既然上來了,就要為家鄉做一點事,能開出一畝是一畝。

  荒山造林是長期投入,投資大、見效慢,易洪元卻樂此不疲。這裡的每一片綠色,都浸透著易洪元的辛勞和汗水。他那黝黑的臉上見證了曾經的風吹雨打,他層層老繭的雙手以及滿頭過半的白髮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在家鄉的這片土地上,創業時還是不惑之年的易洪元,現已年近半百,名副其實的變成了一位「迷彩大叔」。

龍溪生態林場每天都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親近自然、休養身心(記者陳成攝)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10年間,易洪元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後投入資金1200多萬元,進行了基地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打造與升級改造。特別是,近年來,林場發揮綠色生態優勢,堅持多種生態融合發展的經營理念,林場產業規模和產業化水平日益提升,初步建成了集有機種養殖、農產品精加工、果園採摘和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綜合示範基地,每年平均接待前來休閒旅遊的遊客5萬人次以上。龍溪生態林場還先後被評為「江西省鄉村森林公園」「江西省省級林業龍頭企業」「江西省森林康養體驗基地」「萍鄉市十佳森林旅遊景點」等稱號。2019年8月,被上慄縣雙擁辦、上慄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確定為「雙擁示範基地」和「退役軍人創業基地」。

「迷彩大叔」易洪元在果園內(記者陳成攝)

  初心不改回報梓桑帶領父老鄉親勤勞致富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易洪元開墾荒山種植了油茶、毛竹、獼猴桃、玉觀梨、黃桃、楊梅、臍橙等經濟林近500多畝,養殖豬羊500餘頭,雞鴨鵝近5000隻,還搞起了種養專業合作社和民宿旅遊接待,產業是越做越大,且多元化。

  荒山復綠,易洪元又開始想幫助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共同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於是,他細分生態林場撫育竹林、果樹除草、施肥、打藥、剪枝、挖筍、製作幹筍、燻臘肉、種菜等工作,讓當地群眾有事可做。目前,已為當地解決100多名村民的務工問題,幫扶貧困戶35人就業,每年發放貧困戶幫扶資金70萬元。

  為了一同致富,易洪元還自費17萬元從外地學來幹筍種植和製作工藝,結合多名專家的建議,改良創新幹筍種植和製作工藝,免費培訓當地群眾和外來人員學習技術,帶領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上慄縣赤山鎮新店村黨支部副書記、村主任黃招元告訴記者,易洪元不僅改變了村裡的生態環境,還帶動村民走上了一條產業發展之路,特別是通過提供就業平臺,讓貧困群眾實現足不出戶的家門口就業。

「迷彩大叔」易洪元向記者講述自己的規劃設想(記者陳成攝)

  新店村7組的易光輝是一名貧困戶,在林場主要幫著打理果園,每月根據工作量也有一兩千元的收入,「易總對我們都很關照,過節也都會給我們發福利,在易總的帶動下,我們家裡養了雞鴨豬,現在家庭生活是越來越好了。」易光輝說。

  今年43歲的易萍華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做過手術,加之家裡還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於是來到了易洪元的林場工作,至今已有3年時間。易萍華介紹說,前幾年都在外面打臨工,省吃儉用來補貼家用,生活始終不見起色,後來,夫妻倆相繼都來到林場來工作。「在林場工作既有穩定的工資,還可以照顧家裡,真好!心情好,身體就自然好。」易萍華笑呵呵地說道。

  出於一個共產黨員和退役軍人的社會責任感,易洪元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始終堅持把奉獻精神當作永恆的價值追求,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在我創業最困難的時候,政府和老百姓幫助了我,現在自己慢慢做起來了,我也應該回報社會、回報村民,帶領全村父老鄉親共同致富,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在問起易洪元的初心時,他動情地回答。

易洪元走訪貧困戶,講解疫情防控知識並送上慰問金(赤山鎮供圖)

  扶貧助學回報社會投身公益慈善事業

  「人要有感恩之心。」易洪元說。這些年,他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為社會捐款捐物。平時誰家有困難,村上要修建馬路,他都帶頭捐資,每年拿錢走訪慰問村上的貧困戶、孤寡老人和傷殘退役軍人。

  三年來,他先後無私資助20多名學子考上大學,並對考取一本的家庭經濟困難學子進行500至1000元不等的捐款,幫助他們圓大學夢。不少受過易洪元捐助的學子還通過各種方式向他表示感謝。在易洪元看來,他只想通過自己的一點微不足道的舉動,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作為退役軍人,易洪元的骨子裡始終流淌著軍人的血氣,依舊保持著軍人樸素的本色。

  「我是一名退役軍人,又是一名共產黨員,當人民群眾遇到困難時,我應該主動站出來,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提及愛心幫扶的事,易洪元平靜地說,這條公益慈善路,他會一直走下去,還要帶動更多人投身公益慈善事業。

  「易洪元為人親切、富有愛心,既是一個幹實事的人,也是一個熱心腸,在村裡起到了積極帶頭作用,村民們對他的評價也都很高。」採訪中,上慄縣赤山鎮新店村第一書記廖勇如是說道。

「迷彩大叔」易洪元帶領抗疫英雄參觀林場(記者陳成攝)

  退役不褪志戰疫情他再立新功

  「國有難,召必回,戰必勝!」危難之時更顯革命軍人的英雄本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一支由赤山鎮退役軍人組成的「戰疫小分隊」衝鋒在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最前線,易洪元也在其列,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退役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的鏗鏘誓言。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雖然戎裝褪去多年,面對複雜疫情,要依然像當年在部隊一樣,組織有召喚、群眾有需要,哪裡就有我的身影,力所能及為抗擊疫情添力量、做貢獻是我應該做的事情。」易洪元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戰「疫」打響以來,易洪元時刻關注疫情動態,舍小家顧大家,一直奔忙在疫情防控一線,卡點執勤、入戶摸排、宣傳講解等,處處都有他衝鋒在前的身影。同時,他多次捐款捐物支援全鎮疫情防控工作,將一筆2萬元的捐款送到了上慄縣紅十字會,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不僅如此,他還特別關注村裡的特殊人群,深知本就生活不便的村民在這種特殊時期更需要關懷。他主動上門走訪,送上慰問紅包,並叮囑他們:「特殊時期不要外出,黨和政府更會對你們特別關注,生活上有什麼困難可以隨時聯繫村委會或者聯繫我。」


易洪元將口罩送到學校,助力復學複課

  疫情防控初期,醫用口罩、消毒水等防控物資十分匱乏。易洪元想盡辦法,聯繫到在外創業的女兒、女婿,看看能否籌集到物資助力家鄉疫情防控。得知情況後,女兒通過在國外的朋友,以人民幣4.5元一個的價格,從海外購進5000隻口罩捐給一線人員,緩解了防控物資儲備這一燃眉之急。得知新店中學在復學複課的過程中,防疫物資保障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他當即決定將手中僅有的2000隻口罩全部捐贈出去,助力該校復學複課。

  本著對萍鄉市援助湖北、新餘醫療隊隊員的敬意,在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易洪元還邀請抗疫英雄到龍溪林場休閒休養,聆聽他們的心得感悟。「他們是青年人的榜樣,是中國所有人的榜樣,是時代的英雄。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應該要學習她們的精神,忠於職守,勇於擔當。」易洪元動情地說。

  青山在人未老,龍溪風景獨好。翠綠的生命追隨著目標在不斷延伸,十來年的拼搏,十來年的奮鬥,讓易洪元償盡創業的艱辛,也讓他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談及未來的發展目標,易洪元不假思索地表示,他不會停下腳步,力爭把林場產業做大做強,帶動更多人實現就業、共同致富。

推 薦 閱 讀


來源:中國江西網萍鄉頻道

本欄目編輯:徐芳芳


相關焦點

  • 10年堅守荒山變青山 上慄「當代愚公」紮根深山帶動村民致富
    年輕時,為了追逐部隊從軍、保衛國家的夢想,他毅然選擇參軍入伍,建功立業在軍營;1990年從部隊退役後,他永葆軍人本色,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和敢幹敢拼的魄力和膽識,傾盡打拼掙來的百萬家產,硬是把昔日村民們不看好的荒山變成了經濟帶,引領當地群眾勤勞致富。這個被村民們形象地稱為「當代愚公」的人便是「迷彩大叔」、萍鄉市上慄縣龍溪生態林場場長易洪元。
  • 淄博「當代植綠愚公」:父女7年把荒山廢坑變成「花果山」
    在淄博淄川,有一位「當代植綠愚公」,七年來,他和女兒一起把一座廢棄多年的礦山變成了山清水秀的「黛青山」。「煤老闆」紮根荒山變身「莊稼漢」張漢修是淄博市淄川區羅村鎮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煤炭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一度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煤老闆」,家境殷實,生活富足。張漢修的生意越做越大,但心裡老覺得不是那麼回事。
  • 種下「致富竹」 誓讓荒山變「金山」
    小寒後,群山環抱的雨城區碧峰峽鎮黃龍村氣溫驟降,山高林密,草木失色,但眼下村民們上山開荒種雷竹的熱情不減。  「砍竹子每天能掙150元,以後流轉的土地每年還能收租金。」大部分村民相信,依託黃龍村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規模化種雷竹的致富路子行得通。
  • 山坡上種榛子綠了荒山富了口袋
    黑龍江日報9月17日訊 延壽縣加信鎮金鳳村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發展大果榛子種植,打造自有品牌,拓寬榛子銷售渠道,山旮旯裡種榛子樹,讓荒山變綠,富了榛農的口袋,也規劃出未來可期的產業鏈條。「原來這片山地比較貧瘠,但榛子樹讓荒山綠了,讓村民富了。現在看著一棵棵榛子樹,感覺有些恍惚,當年種下第一棵榛子樹就在眼前。」賈召君說,他親眼見證了金鳳山堅果種植家庭農場大榛子的引進、種植、成長和現在的收穫,用他的話說「真是想也想不到,咱這山旮旯地裡也能種出致富果」。
  • 陳水燕:勇戰荒漠「女愚公」脫貧路上綻芳華
    她用28年時間,將一片「天空無飛鳥,地上無荒草」的700多畝石漠化荒山披上綠裝,變成「花果山」,並帶動10多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先後榮獲「全國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雲南省雙學雙比女能手」「紅河州勞動模範」、雲南省脫貧攻堅「社會扶貧模範」等榮譽。
  • 又見「愚公」:十年搬走荒山裸嶺
    2009年開始,復轉軍人張俊平和戰友們紮根玉泉山上,以愚公精神,用10年時間將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改造成環境優美的城郊公園,完成了許多人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十年造綠萬餘畝,廢棄礦山變公園  「過去洗過的衣服不敢晾在院裡,因為還不等曬乾就落了灰。」玉泉山下棗尖梁村一位李姓村民說。
  • 誓把荒山變綠嶺——黔西南興仁這位「山大王」榮登中國好人榜
    誓把荒山變綠嶺——黔西南興仁這位「山大王」榮登中國好人榜 發布時間:2020-11-05 00:01:42      來源:黔西南日報   10
  • 花甲之年二次創業——榛子達人把荒山變林海,帶動百姓發家致富!
    5年間,他在一片荒山上默默耕耘,建成了面積過萬畝的榛子園,他就是山東省諸城市華山榛業創始人魏本欣。 一九九九年魏本欣四十六歲,創辦諸城市華欣鑄造有限公司,近二十年打拼,累計上繳稅將近三個億,年銷售收入十億元!成為第一、第二屆中國鑄造行業綜合實力全國百強企業。
  • 身殘志堅 她回鄉帶領村民將荒山變「金山」 ——記渝北大盛鎮天險...
    2015年,她放棄了外面的「大世界」,回到家鄉大盛鎮天險洞村,流轉了150畝土地,成立了重慶業緣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事業發展壯大的同時,袁世梅不忘村中的殘疾人和建卡貧困戶,抓好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帶領村民走向增收致富的康莊大道。勤勞致富 荒山也能變「金山」盛夏的田間地頭,滿是鬱鬱蔥蔥向上生長的力量。重慶業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地裡,130畝黑梅翠李長勢良好。
  • 章丘:鳴羊山昔日荒山變「金山」 新時代文明實踐結碩果
    齊紹新老人和村民們能夠盡享村集體發展紅利,還要得益於有著「現代愚公」精神的村總支書記牛剛祺,他帶領村兩委班子連續六年出義務工在鳴羊山勞作。為了幫村民找到致富路,2013年他找專家論證,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在村南常年荒蕪的鳴羊山上種植各類果樹。說幹就幹。2013年10月籌劃成立了十九郎鳴羊山林果專業合作社。2014年3月,開始對鳴羊山挖土動工。
  • 向荒山要綠 為人民造福|包頭市青山區大青山南坡修復治理工程報告
    包頭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青山區委書記郭文煥說。2012年,包頭市、青山區相繼出臺文件,採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龍頭企業帶動」的原則,要求全面修復治理大青山南坡,並拿出2億多資金,對引水上山、危巖體改造等多個項目進行補貼。聽到這一喜訊,當地群眾無不歡欣鼓舞,有的甚至放鞭炮慶祝。
  • 江西尋烏:青山花開 綠水流銀
    其中最吸引遊客的要數景區中心的攬月湖了,綠水倒映青山,鮮花微漾湖中,美人倚欄湖畔,真是一幅最美江南山水畫。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望著遊人如織的景區,作為景區投資人的汪靜臉上洋溢著喜悅,對筆者娓娓敘說著景區十年治荒變綠、由景生財的實踐蛻變史。  十年前,這裡沒有花開了的美景,只有果沒了的頹廢。
  • 六年痴守一座山,最難只剩一個人——聽聽荒山愚公王永寶的夢想
    近日,記者來到雙馬山,對話這位痴守六年荒山的當代「愚公」王永寶。說起紀錄片,他告訴記者,翻過雙馬山,就是杓峪村,《鄉村裡的中國》不僅讓杓峪村成了旅遊景點,而且他們正在打造的雙馬山生態農業旅遊區,也包括杓峪村。
  • 紮根深山逐富夢——寧都縣返鄉創業夫婦錢曉宇宋小蘭的故事
    然而,錢曉宇、宋小蘭夫妻倆卻放棄城市生活來到上淮開發荒山,種油茶、栽桃樹、養蜜蜂,紮根深山發展生態農業,成為「新農人」……回歸大山根植於心大沽是寧都的一個邊遠鄉鎮,上淮村又是大沽鄉的邊遠村落。從寧都縣城出發,即使全程水泥路,也免不了彎彎繞繞。特別是進入大沽鄉後,山高林密,坡陡彎急,經驗豐富的老司機車速也得放得很慢。
  • 五峰「深山紅燭」向宏佳紮根深山24年
    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大山深處,有一名被譽為「深山紅燭」的英語教師。他叫向宏佳,紮根深山教書育人24載,幫助500名山裡娃走出了大山,用執著和堅守書寫了一名鄉村教師的情懷。一段時間後,小剛變了,不再吊兒郎當,上課也認真聽講了,還主動剪掉了長頭髮。向宏佳說,大山裡,像小剛這樣的學生太多了,當鄉村老師,責任更重一些,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
  • 出彩新時代丨當代「女愚公」鄧迎香:懸崖絕壁上鑿出「麻懷出路」
    一個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農村婦女,帶著幾十戶村民,開山鑿石,前後歷經13年,硬是把大山鑿穿,開出了一條216米的「小康之路」。5年之間,她不等不靠,帶著村民發展產業,使曾經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她就是當代「女愚公」,一個敢於掄起鐵錘開挖隧道的女人,一個帶領麻懷脫貧致富的普通婦女——貴州省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洲四中四成教師踐行「愚公接力」 堅守年限最長的達37年
    長江日報訊(記者李亦中 通訊員劉慧)27日一早,新洲四中老師們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曾經的學生、親人、朋友、同事,紛紛將長江日報頭版刊發的通訊《稻田中學裡的「愚公接力」——新洲四中三位師生同事紮根武漢最偏遠高中》一文連結轉發到了老師們手機上。
  • 浦城:返鄉種果樹 荒山變果園
    說幹就幹,1994年,他就懷揣著掙來的第一桶金十幾萬元,回到家鄉在蓮塘鎮洪山村買下了200畝荒山,種植起山東大棗。但創業路上總是風雨相伴,由於技術上的不成熟,有機肥的使用跟不上以及氣候環境等原因,棗樹種植失敗了,還虧了20多萬元。「當年我買200畝荒山,發展果園種植,一方面是想在浦城把山東大棗種起來。因為浦城的生態環境好,山清水秀的。
  • 昔日荒山變「金山」 產業發展摘「窮帽」——榕江縣八開鎮常寨村黨...
    楊昌應,1963年出生,1983年至1989年先後帶動村民開展荒山造林累計2500畝,1993年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此後,為村民尋求一條發展致富路子成了他一生的夙願。「當時我正值壯年,村裡荒山多,每年都是放火燒山後放牛,土地利用率不高,而且大多都是集體山,生活基本就只是靠半山腰上的那點田地,生活還是比較貧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