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當代植綠愚公」:父女7年把荒山廢坑變成「花果山」

2020-12-16 齊魯網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3日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淄博淄川,有一位「當代植綠愚公」,七年來,他和女兒一起把一座廢棄多年的礦山變成了山清水秀的「黛青山」。

「煤老闆」紮根荒山變身「莊稼漢」

張漢修是淄博市淄川區羅村鎮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煤炭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一度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煤老闆」,家境殷實,生活富足。

張漢修的生意越做越大,但心裡老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到後來越幹越覺得沒啥意思,整天鼓搗些煤炭。」7年前的一天,張漢修突然向家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承包村旁的一座廢棄礦山,打造成一座「花果山「。這個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張漢修的二女兒張錦超特別不理解:「想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花半輩子積蓄做這樣一件事。」

次年春天,張錦超第一次來到父親承包的這座荒山,當時這座山還被人稱為「黑山」。張錦超回憶起當時的景象,觸目驚心:「漫山遍野都是黃色砂石,還有一個個黑漆漆的礦坑,沒有一棵樹木,沒有一點生機。」直到這時,她才理解了父親執意承包荒山的初衷。

當年,張錦超加入了淄博河東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由於是「半路出家」,她跟著父親一起學習農業知識,用了兩三年的時間才入門。「父親的這種情懷、這種執著給我們樹立了很大的信心。「張錦超說,」前期我們基本插不上手,現在他年齡也大了,也需要我們子女為他來開拓這個事業。」

七年苦心經營 他與石榴結下不解之緣

「一開始我想著,三年我就能幹完,可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那個事。」張漢修沒有想到綠化荒山的道路會如此艱辛:「治理荒山一千萬兩千萬地投入,根本看不到錢放在哪裡。」他對閃電新聞記者說。

 承包荒山以後,第一個擺在張漢修眼前的困難就是山上的廢棄礦坑。作為一個廢棄礦山,黑山上遍布礦坑,最大的一個礦坑面積達100畝、深20多米。而且山上沒有路、沒有水、沒有電,也沒有適合種植樹木的土壤,全部都是裸露的巖石,復墾工程浩大。

修路、填土、打井、通電、引水,一項一項,一年一年。為了修山,張漢修挖運土石十餘萬方,他打了3眼機井,建成了覆蓋整山的灌溉系統,還把電引上了山。

在修山的過程中,張漢修也在考察山上種植的樹種。「打小我就願意種石榴,小時候家家都有一顆石榴樹。」張漢修選擇了石榴作為黛青山的種植果樹:「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紅紅火火。」

張漢修從煤炭轉行農業,起初對果樹種植也一竅不通。他四處取經、請教經驗,也遠赴以色列考察過,「幾乎種石榴的地方我都去過了」。但很多時候他還是一頭扎到山上,在實踐中自己琢磨。植綠中,張漢修意外發現,黑山富含硒元素,於是,他引進了軟籽石榴,利用當地富硒土地資源,發展富硒農業。

張漢修捧起石榴樹上一個紅彤彤的軟籽石榴:「這個品種口感好,口味是甜的,吃的時候略微有點酸的感覺,這是最好吃的。」張漢修研發的富硒軟籽石榴皮薄籽軟個頭大,還有四十多天才成熟的果子就能長到一斤左右。

然而,農業周期長、見效慢,最初的五年裡,黛青山沒有分文收益。一年一年過去,張漢修的錢越投越多,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賠本買賣」。

「我的家人和孩子們也跟著我受累了。」 談到這裡,張漢修哽咽了:「也有點愧疚感。愧疚的是沒怎麼陪家人,沒陪他們出去好好玩玩。」這七年裡,張漢修有時間就待在山上,幾乎沒回過家。「其實有時候自己也委屈,吃也吃不好,前幾年山上也沒地方住。」

張漢修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了這座山。他有一把隨身攜帶的剪刀,每當走過石榴樹看到雜枝就會上前剪掉。「咱果農就是剪不離手。」張漢修對閃電新聞記者笑道。

「他對待這座山就像對自己的兒女一樣。」張錦超給記者講了一件趣事:「有一次我招待朋友的時候從樹上隨手摘了一個石榴給大家吃,第二天我爸爸神神秘秘地跟我說:『閨女,我石榴被偷了。』我很驚訝,問他在哪被偷的,他帶我去看那棵石榴樹,我才想起來這是我摘的。」

「當時那棵石榴樹上滿是果子,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少了哪一顆。」 張錦超說。

舊山換新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父女倆七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現在的黑山已經改頭換面,更名為「黛青山」。七年來,張漢修共投資6500多萬元,修復礦坑,植樹造綠,發展以軟籽石榴為主的特色種植,使昔日的荒山廢坑變成了「花果山」。

2017年,黛青山開始盈利,父女倆未來規劃發展黛青山生態種植園,建設特色餐飲,增設旅遊設施,吸引更多人來到這裡,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父女倆在綠化黛青山、發展軟籽石榴種植的過程中,為周邊村莊大量廢棄礦山的修複利用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借鑑模式,許多村莊紛紛學習河東經驗,修復礦坑荒山,發展軟籽石榴產業。他們還與羅村鎮籤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實施方案,每年拿出合作社財政資金固定收益14萬元用於扶貧。項目實施以來,帶動羅村鎮22個村  151戶貧困戶總計465人實現增收,戶均增收2085元。

走進張漢修的辦公室,映入眼帘的就是滿滿一牆的證書和榮譽獎牌。中國好人、齊魯鄉村之星、淄博好人、「感動淄川」年度人物等等,村民們稱張漢修為「當代植綠愚公」。張錦超也在今年獲得了「淄博市級村村好青年」的榮譽稱號。

現在的黛青山已經是一片生機盎然:灌叢、林木鬱鬱蔥蔥;石榴樹、葡萄樹果實纍纍;夏天,藕池裡開滿了荷花,一陣山風吹來隨風搖曳。

「這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好事,是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水青山。」張漢修說。

閃電新聞記者 王淥 黃健容  報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3-612199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3-6121991,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將荒山變成了「花果山」,他是長沙市自強脫貧能手
    將荒山變成了「花果山」,他是長沙市自強脫貧能手 2020-05-16 0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0年堅守荒山變青山 上慄「當代愚公」紮根深山帶動村民致富
    年輕時,為了追逐部隊從軍、保衛國家的夢想,他毅然選擇參軍入伍,建功立業在軍營;1990年從部隊退役後,他永葆軍人本色,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和敢幹敢拼的魄力和膽識,傾盡打拼掙來的百萬家產,硬是把昔日村民們不看好的荒山變成了經濟帶,引領當地群眾勤勞致富。這個被村民們形象地稱為「當代愚公」的人便是「迷彩大叔」、萍鄉市上慄縣龍溪生態林場場長易洪元。
  • 江西贛州把「光頭山」變成「花果山」
    生態治理讓荒山變青山潔源之變,代表著贛州的生態之變。按照系統修復的思路,尋烏探索總結了廢棄稀土礦山綜合治理「三同治」(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模式,試點期間推動治理柯樹塘等廢棄礦山,修復面積34.1平方公裡,昔日寸草不生的「光頭山」變成了果香醉人的「花果山」。
  • 村裡種了400多畝花椒,立誓要把荒山變成花果山
    面對荊棘綿延起伏、多石的荒山,如何整地成了一大難題,有人想退卻。在這關鍵時刻中,村主任劉首峰給了大家一個保證。在村組黨員幹部會議上,劉首峰表示,願意對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下先行賠付,將荒山整理成梯田林地,爭取汝州市獎補政策,發展花椒種植。開弓一不回頭,他就迅速聯繫並租用機械車輛前往禹王山,開始劈山造田活動。
  • 【媒體看岑鞏】不毛地變成「花果山」
    近年來,貴州省岑鞏縣把石漠化治理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全縣上下拿出敢啃硬骨頭的精神,因地制宜,大力開展石漠化治理,向「地球癌症」宣戰,點石成金,讓一片片不毛之地變成「花果山」。        被稱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西南巖溶地區最嚴重的生態問題,長期以來成為難以攻克的生態頑疾。地處黔東邊陲的岑鞏,就是典型的巖溶地區。
  • 陳水燕:勇戰荒漠「女愚公」脫貧路上綻芳華
    雲南彌勒市西二鎮曾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這裡山高坡陡,生態退化,卻出了一個新時代的「新愚公」——陳水燕。  她用28年時間,將一片「天空無飛鳥,地上無荒草」的700多畝石漠化荒山披上綠裝,變成「花果山」,並帶動10多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先後榮獲「全國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雲南省雙學雙比女能手」「紅河州勞動模範」、雲南省脫貧攻堅「社會扶貧模範」等榮譽。
  • 10年堅守荒山變青山 「當代愚公」紮根深山帶動村民致富
    十年來,他像燕子壘窩一樣,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一點點裝點著家鄉的荒山,開荒復綠,披荊斬棘,用汗水、用心血澆灌出滿山綠色。  多年來,易洪元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黨委政府和村民的一致認可,先後被評為「赤山鎮優秀共產黨員」「最美赤山人」「上慄縣十佳政協委員」「上慄縣優秀共產黨員」「最美萍鄉人」「萍鄉市道德模範」,登上「江西好人」榜。
  • 向荒山要綠 為人民造福|包頭市青山區大青山南坡修復治理工程報告
    向荒山要綠 為人民造福 ——來自包頭市青山區大青山南坡修復治理工程的報告賈福生左手握住樹幹,右手伸向樹梢,拇指朝下,中指靠頂,仔細丈量後,他欣喜地對記者說:「你看,這棵松樹今年又長了一拃。」從栽種時的80多公分,到現在的近2米高,僅用了6年時間,他就把這片寸草不生的荒山,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洲。他說:「前幾年可不是這個樣子,整個山上山下沒一棵樹,光禿禿的,山體被挖的千瘡百孔,別說草木,就連蒼蠅蚊子也沒法待。」賈福生是包頭卉祥源生態公司的董事長,今年57歲。
  • 「黑山」變成花果山,金沙江畔太甜啦!
    昔日荒山禿嶺煤灰,今日碧樹果園滿坡。這是記者近10年間先後3次到雲南麗江華坪縣最直觀的感受。華坪地處金沙江中段北岸,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一度佔全縣工業產值的70%以上。2200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上,原煤分布達1800平方公裡。
  • 當代「愚公」圖爾貢·吾守爾
    今年56歲的圖爾貢·吾守爾是原溫宿縣託峰啤酒廠職工。從1995起,喜歡美化環境的他每年都會和妻子一起在自家房前屋後植樹養花,不斷美化周邊環境。每年都要在洪溝兩側植上白楊樹、柳樹和沙棗樹,用殘疾的身軀向生活挑戰。當時,在圖爾貢·吾守爾家所在的託峰啤酒廠家屬院,居住有20多戶職工,後來因環境惡劣陸續搬走了,只剩下他們一家還在堅守。每年春秋兩季,圖爾貢·吾守爾都要買很多樹苗來種植、補栽。問起植樹的困難,圖爾貢·吾守爾說:「水,主要是水。」沒有水,植樹是個大問題。
  • 徐州賈汪區荒山造林工程掃描:石上種茂林 荒山披「綠衣」
    昔日的「煤城」變成了「綠城」,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2.51%,位列全省縣級第五名。綠色,成為賈汪的主色調、新印象。賈汪全境原有283座裸露荒山,植被生存環境極差,大洞山是裸露荒山最集中、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賈汪積極向荒山進軍,硬是在石頭縫裡繡出綠色森林,建成大洞山省級森林公園、國家4A級景區,成為全國石灰質山體綠化造林的樣板工程。
  • 又見「愚公」:十年搬走荒山裸嶺
    昔日的山西太原西山玉泉山,經過近百年開礦破壞和多年垃圾傾倒,留下百餘個廢礦、7個大型垃圾場,颳風揚黑灰、下雨流汙水,是省會城市一大汙染源。  2009年開始,復轉軍人張俊平和戰友們紮根玉泉山上,以愚公精神,用10年時間將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改造成環境優美的城郊公園,完成了許多人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十年造綠萬餘畝,廢棄礦山變公園  「過去洗過的衣服不敢晾在院裡,因為還不等曬乾就落了灰。」玉泉山下棗尖梁村一位李姓村民說。
  • 烏蒙深處「老愚公」
    他一生在平凡的崗位上,踏實創業、實在謀事、樸實做人,帶領群眾把嚴重石漠化的陡坡荒山變成了萬頃林海,把一個在生死線上掙扎的少數民族貧困村建設成了物阜民豐、團結和諧的文明村、進步村、幸福村。赫章縣海雀村位於烏蒙山深處,是貴州出了名的窮地方。
  • 章丘:鳴羊山昔日荒山變「金山」 新時代文明實踐結碩果
    齊紹新老人和村民們能夠盡享村集體發展紅利,還要得益於有著「現代愚公」精神的村總支書記牛剛祺,他帶領村兩委班子連續六年出義務工在鳴羊山勞作。為了幫村民找到致富路,2013年他找專家論證,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在村南常年荒蕪的鳴羊山上種植各類果樹。說幹就幹。2013年10月籌劃成立了十九郎鳴羊山林果專業合作社。2014年3月,開始對鳴羊山挖土動工。
  • 麗江玉龍「舶來」油橄欖:綠了荒山,添了收入
    麗江玉龍「舶來」油橄欖:綠了荒山,添了收入 2020-09-17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六年痴守一座山,最難只剩一個人——聽聽荒山愚公王永寶的夢想
    近日,記者來到雙馬山,對話這位痴守六年荒山的當代「愚公」王永寶。說起紀錄片,他告訴記者,翻過雙馬山,就是杓峪村,《鄉村裡的中國》不僅讓杓峪村成了旅遊景點,而且他們正在打造的雙馬山生態農業旅遊區,也包括杓峪村。
  • 山坡上種榛子綠了荒山富了口袋
    黑龍江日報9月17日訊 延壽縣加信鎮金鳳村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發展大果榛子種植,打造自有品牌,拓寬榛子銷售渠道,山旮旯裡種榛子樹,讓荒山變綠,富了榛農的口袋,也規劃出未來可期的產業鏈條。「原來這片山地比較貧瘠,但榛子樹讓荒山綠了,讓村民富了。現在看著一棵棵榛子樹,感覺有些恍惚,當年種下第一棵榛子樹就在眼前。」賈召君說,他親眼見證了金鳳山堅果種植家庭農場大榛子的引進、種植、成長和現在的收穫,用他的話說「真是想也想不到,咱這山旮旯地裡也能種出致富果」。
  • 「黑山」變成花果山,金沙江畔太甜啦
    ◎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昔日荒山禿嶺煤灰,今日碧樹果園滿坡。這是記者近10年間先後3次到雲南麗江華坪縣最直觀的感受。在綠色發展的引領下,華坪縣以科學技術為支撐,實施林業生態扶貧、石漠化綜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工程,引導群眾在荒山、荒坡發展綠色產業,推廣石漠化地區光伏滴灌,解決灌溉用水難問題。「華坪縣把握轉型發展機遇,出臺了種植補貼、芒果保險等幫扶措施,培育引進優良晚熟品種,引導群眾在採礦區、煤矸石堆上種芒果。
  • 昔日「火焰山」變成如今「花果山」
    「到處是光禿禿的荒山,聽不到鳥叫。」長汀縣林業局原局長巫成火,兒時拎一個輪胎上山,就能從山頭滑到山腳——類似大西北沙漠裡的「滑沙」,居然成了這個南方山區男孩的遊戲記憶。荒山何時能復綠?貧窮與生態脆弱相伴而生,出路在哪?2「進則全勝,不進則退。」
  • 荒山變綠 城市變美——「十三五」以來淮北市實施石質山綠化工程打造生態美城
    多年來,淮北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一直將其放在事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緊抓不放,繪就藍圖畫到底,市林業部門始終把荒山綠化作為造林重點工程來抓,累計綠化山場面積近20萬畝,實現了石質山綠化的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