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3日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淄博淄川,有一位「當代植綠愚公」,七年來,他和女兒一起把一座廢棄多年的礦山變成了山清水秀的「黛青山」。
「煤老闆」紮根荒山變身「莊稼漢」
張漢修是淄博市淄川區羅村鎮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煤炭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一度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煤老闆」,家境殷實,生活富足。
張漢修的生意越做越大,但心裡老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到後來越幹越覺得沒啥意思,整天鼓搗些煤炭。」7年前的一天,張漢修突然向家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承包村旁的一座廢棄礦山,打造成一座「花果山「。這個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張漢修的二女兒張錦超特別不理解:「想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花半輩子積蓄做這樣一件事。」
次年春天,張錦超第一次來到父親承包的這座荒山,當時這座山還被人稱為「黑山」。張錦超回憶起當時的景象,觸目驚心:「漫山遍野都是黃色砂石,還有一個個黑漆漆的礦坑,沒有一棵樹木,沒有一點生機。」直到這時,她才理解了父親執意承包荒山的初衷。
當年,張錦超加入了淄博河東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由於是「半路出家」,她跟著父親一起學習農業知識,用了兩三年的時間才入門。「父親的這種情懷、這種執著給我們樹立了很大的信心。「張錦超說,」前期我們基本插不上手,現在他年齡也大了,也需要我們子女為他來開拓這個事業。」
七年苦心經營 他與石榴結下不解之緣
「一開始我想著,三年我就能幹完,可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那個事。」張漢修沒有想到綠化荒山的道路會如此艱辛:「治理荒山一千萬兩千萬地投入,根本看不到錢放在哪裡。」他對閃電新聞記者說。
承包荒山以後,第一個擺在張漢修眼前的困難就是山上的廢棄礦坑。作為一個廢棄礦山,黑山上遍布礦坑,最大的一個礦坑面積達100畝、深20多米。而且山上沒有路、沒有水、沒有電,也沒有適合種植樹木的土壤,全部都是裸露的巖石,復墾工程浩大。
修路、填土、打井、通電、引水,一項一項,一年一年。為了修山,張漢修挖運土石十餘萬方,他打了3眼機井,建成了覆蓋整山的灌溉系統,還把電引上了山。
在修山的過程中,張漢修也在考察山上種植的樹種。「打小我就願意種石榴,小時候家家都有一顆石榴樹。」張漢修選擇了石榴作為黛青山的種植果樹:「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紅紅火火。」
張漢修從煤炭轉行農業,起初對果樹種植也一竅不通。他四處取經、請教經驗,也遠赴以色列考察過,「幾乎種石榴的地方我都去過了」。但很多時候他還是一頭扎到山上,在實踐中自己琢磨。植綠中,張漢修意外發現,黑山富含硒元素,於是,他引進了軟籽石榴,利用當地富硒土地資源,發展富硒農業。
張漢修捧起石榴樹上一個紅彤彤的軟籽石榴:「這個品種口感好,口味是甜的,吃的時候略微有點酸的感覺,這是最好吃的。」張漢修研發的富硒軟籽石榴皮薄籽軟個頭大,還有四十多天才成熟的果子就能長到一斤左右。
然而,農業周期長、見效慢,最初的五年裡,黛青山沒有分文收益。一年一年過去,張漢修的錢越投越多,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賠本買賣」。
「我的家人和孩子們也跟著我受累了。」 談到這裡,張漢修哽咽了:「也有點愧疚感。愧疚的是沒怎麼陪家人,沒陪他們出去好好玩玩。」這七年裡,張漢修有時間就待在山上,幾乎沒回過家。「其實有時候自己也委屈,吃也吃不好,前幾年山上也沒地方住。」
張漢修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了這座山。他有一把隨身攜帶的剪刀,每當走過石榴樹看到雜枝就會上前剪掉。「咱果農就是剪不離手。」張漢修對閃電新聞記者笑道。
「他對待這座山就像對自己的兒女一樣。」張錦超給記者講了一件趣事:「有一次我招待朋友的時候從樹上隨手摘了一個石榴給大家吃,第二天我爸爸神神秘秘地跟我說:『閨女,我石榴被偷了。』我很驚訝,問他在哪被偷的,他帶我去看那棵石榴樹,我才想起來這是我摘的。」
「當時那棵石榴樹上滿是果子,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少了哪一顆。」 張錦超說。
舊山換新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父女倆七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現在的黑山已經改頭換面,更名為「黛青山」。七年來,張漢修共投資6500多萬元,修復礦坑,植樹造綠,發展以軟籽石榴為主的特色種植,使昔日的荒山廢坑變成了「花果山」。
2017年,黛青山開始盈利,父女倆未來規劃發展黛青山生態種植園,建設特色餐飲,增設旅遊設施,吸引更多人來到這裡,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父女倆在綠化黛青山、發展軟籽石榴種植的過程中,為周邊村莊大量廢棄礦山的修複利用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借鑑模式,許多村莊紛紛學習河東經驗,修復礦坑荒山,發展軟籽石榴產業。他們還與羅村鎮籤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實施方案,每年拿出合作社財政資金固定收益14萬元用於扶貧。項目實施以來,帶動羅村鎮22個村 151戶貧困戶總計465人實現增收,戶均增收2085元。
走進張漢修的辦公室,映入眼帘的就是滿滿一牆的證書和榮譽獎牌。中國好人、齊魯鄉村之星、淄博好人、「感動淄川」年度人物等等,村民們稱張漢修為「當代植綠愚公」。張錦超也在今年獲得了「淄博市級村村好青年」的榮譽稱號。
現在的黛青山已經是一片生機盎然:灌叢、林木鬱鬱蔥蔥;石榴樹、葡萄樹果實纍纍;夏天,藕池裡開滿了荷花,一陣山風吹來隨風搖曳。
「這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好事,是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水青山。」張漢修說。
閃電新聞記者 王淥 黃健容 報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3-6121991,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3-6121991,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