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岑鞏縣把石漠化治理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全縣上下拿出敢啃硬骨頭的精神,因地制宜,大力開展石漠化治理,向「地球癌症」宣戰,點石成金,讓一片片不毛之地變成「花果山」。
被稱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西南巖溶地區最嚴重的生態問題,長期以來成為難以攻克的生態頑疾。地處黔東邊陲的岑鞏,就是典型的巖溶地區。
岑鞏縣思陽鎮大榕村甘家寨組居住著28戶114名村民,2012年6月29日凌晨,一場山體滑坡讓這裡幾乎毀於一旦,好在村民及時撤離,才未造成人員傷亡。村民甘龍根說,許多年前,百姓以伐木砍柴為生,導致石漠化加劇,光禿禿的石山無法涵養水土,當地常年旱澇交替,一些巖石經常滾落,造成了山體滑坡。
岑鞏縣轄11個鄉鎮80個村23萬人,境內有大小河流33條,巖溶區域佔全縣國土面積的20%多,大約有近10萬人生活在石漠化區域。如何加強石漠化治理,如何攻克「生態頑疾」?這是岑鞏面臨的一道難題。
2008年5月,岑鞏縣正式啟動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被列為全國100個試點縣之一,從此岑鞏翻開了石漠化治理的新篇章。
為推進石漠化治理工程,岑鞏縣制訂了《關於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試行)》,採取項目帶動、地方財政匹配、群眾參與等方式,分三期工程對轄區內所有石漠化山地進行綜合治理,範圍包括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草地建設、草食畜牧業發展、坡改梯以及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等,由林業、農業等部門共同負責工程的具體實施,全面打造綠色生態岑鞏,在全縣吹響了石漠化治理的號角。
近年來,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岑鞏縣科學編制了《滇桂黔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貴州黔東南分區岑鞏縣區域經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2011-2020)》,並通過了省、州審核。同時,把退耕還林、財政扶貧開發、油茶生產等項目有機整合,將資金捆綁使用,推進了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實施,以石漠化重災區的大有、凱本、天馬等鄉鎮為中心,以點帶面,向邊遠山區逐步擴散。對治理區域進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種植牧草,以大力發展油茶、茶葉、楠竹、精品水果等經濟林建設為主,對適宜養殖的區域,組織群眾種植牧草發展養殖業。
「別小看我這些油茶,今年初次掛果後,就實現創收近1萬元。」看著生長茂盛的200餘畝油茶,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姚寨村夏炎高興地說,真心感謝石漠化治理扶貧項目的扶持,讓昔日的不毛地成了現在的「花果山」,如果明後年達到盛果期後,每年創收60萬元應該不成問題。
通過實施石漠化治理與產業扶貧相結合,岑鞏還有許許多多像夏炎這樣的受益戶,目前,全縣註冊山地家庭農場100家,發展標準化養殖454戶。
「以前這片荒山除了雜草外,什麼都不生,感謝政府的扶貧項目,讓我對這片荒山實施石漠化治理,建成了翠紅李基地,既綠了青山,實現創收,又帶動旅遊、農家樂等次生產業發展。」2011年,岑鞏縣思陽鎮岑豐村村民龍家鬆了解到國家加大對石漠化的治理力度後,果斷投資30餘萬元,對野牛塘的不毛之地進行整治,種植翠紅李500餘畝,同時還帶動群眾種植水蜜桃200畝。
如今,龍家松的翠紅李基地長勢良好,一到春天,山上桃花紅、李花白,甚是惹人喜愛,引來大批遊客觀光賞花,進入生產期的翠紅李不僅可年創收60萬元以上,還能帶動旅遊業的發展,促進農戶增收。
近年來,岑鞏縣圍繞石漠化治理,整合林業、扶貧、農業等項目資金1.9億元,在石漠化區域建成思州柚基地4萬畝、茶葉基地近4萬畝、油茶基地3.6萬畝、蔬菜花卉基地1.2萬畝、特色種養殖基地3.5萬畝、水蜜桃基地1.2萬畝、工業原料林及楠竹基地1.1萬畝八大農業支柱產業,全方位治理了「地球癌症」,把亂石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如今,沿著岑鞏至石阡公路而上,在龍江河兩岸,原來的巖溶荒山變成了鬱鬱蔥蔥的思州柚基地,春天柚花芬芳,秋季金柚飄香,既讓果農發了「柚財」,又讓柚林美化了環境。據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年近七旬的果農吳高堯介紹,以前沿河兩岸全是石頭、雜草,雨季來臨,時常出現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現象。為了開發巖溶荒山,保護生態環境,2008年以來,吳高堯帶領家人在一個名叫楠木坳的荒山上開墾出林地60畝,第一個種植了思州柚,如今,吳高堯每年僅靠思州柚就可創收30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注溪鎮思州柚的種植面積已達到3萬餘畝,群眾年創收近1億元。
巖溶披綠裝,舊貌換新顏。「十二五」以來,岑鞏縣林業部門完成石漠化項目投資3000餘萬元,治理石漠化面積72.57平方公裡,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30公頃,完成封山育林9.57萬畝、人工造林8.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4.89%,比「十一五」末提升1.54個百分點。通過生態扶貧,岑鞏縣新增思州柚、油茶等經果林種植面積近6萬畝,2萬餘農戶每年依靠經營果林、發展養殖可增收5000萬元以上。石漠化治理,讓岑鞏縣變成了青山綠水,變成了金山銀山。(張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