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深圳全球招商狂攬超7800億元項目,先行示範區利好效應釋放
12月8日下午,深圳舉辦了2020年度全球招商大會,洽談籤約項目涉及投資總額超7800億元。
今年,儘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但全球招商的成績遠超去年。其中,籤約項目242個,對比去年的128個翻了近一倍,7800億元的投資額對比上一年5600億元也大幅增長了39%。
逆勢增長的成績背後,離不開國家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帶來的重大利好。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從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到2019年《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印發,再到今年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臺,一年一個重大利好,使深圳成為多重國家戰略的交匯之地。選擇深圳,就是選擇與重大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本次全球招商大會以「海納百川圳共贏,先行示範再出發」為主題,除了深圳主會場之外,還在全球五大洲的8座城市設置了海外分會場。
幾天前,深圳召開全球招商大會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的信息顯示,此次參會企業及機構約300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65家,如美國高通、法國賽諾菲,荷蘭皇家飛利浦等,中國500強企業21家,上市公司84家,行業領軍企業141家。
深圳商務局局長王有明在發布會上介紹,未來,深圳全球招商大會將一屆接一屆地辦下來,切切實實辦成全球企業家發掘新商機、每年必來深圳的投資盛會,也努力將深圳打造成全球投資創業的絕佳選項之一。
全球企業為何選擇深圳?
今年5月,廣東省發布《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對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進行頂層設計,科學提出重點方向、區域布局和戰略定位。
其中,在先進材料、軟體與信息服務、生物醫藥與健康、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智慧機器人、區塊鏈與量子信息等多個產業集群的發展中,深圳都被寄予厚望。
在此次深圳全球招商大會現場,40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包括美國開市客華南總部項目,荷蘭皇家飛利浦創新中心項目,英國阿斯利康-康泰新冠疫苗研發及生產基地項目、馬來西亞IOI中國區總部項目、中國臺灣臻鼎科技半導體載板生產基地項目等,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金融、商貿流通、數字經濟等領域。
就在幾天前的12月5日,廣東省與中央企業合作發展座談會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活動舉行,廣東省政府與11家中央企業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企業選擇大灣區選擇深圳,首先離不開城市營商環境的吸引力。
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其中就提出,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並專門提出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深圳相繼發布《關於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和《深圳市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2019年納稅年度個人所得稅財政補貼申報指南》。到9月15日申報截止時,全市共有3105名申請人完成申報。
深圳市人力資源保障局副局長谷雲宏介紹,對在深圳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按深圳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給予補貼。比如某企業的一名外籍高管,2019年度的個人應納稅所得額為100萬元,按照香港的稅法需要繳稅15萬元,他在深圳已經繳納25萬元個稅,則可以獲得10萬元的差額個稅補貼,人才實際稅負水平明顯降低。
這為全球企業落戶、國際人才來深創造了良好條件。王有明在招商大會上介紹,招商部門負責人努力扮演好三個角色:招商引資協調人,重大項目跟蹤人,營商環境監測人。
除了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之外,深圳本身有著具有韌性、活力的產業環境。深圳發改委副主任餘璟指出,深圳是一個具備強大創新基因的城市,是一個能夠幫助企業從無到有、從零到一、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創新發展的城市。
王偉中也表示,深圳是一座空氣中都充滿創新味道的城市,選擇深圳,就是選擇與創新創業創造相伴相隨。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日前的一場公開演講中表示,非常看好深圳的經濟前景,深圳很有可能在將來成為世界的創新中心。
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提出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深圳將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
國家的支持無疑給投資者帶來了更大的信心,有參加全球招商大會的企業家表示,投資深圳就是投資未來。
產業如何騰挪與升級
以深圳當前的發展階段來看,一方面,產業溢出動力強勁,深圳由此成為全國各地政府青睞的招商引資中心之一。另一方面,在產業溢出的同時,如何仍然維持自身的競爭力,並持續實現城市升級?深圳需要培育和引進更高端的產業,這也是深圳連續兩年並將持續舉辦全球招商大會的邏輯。
從城市產業發展規律來看,固然第三產業的比重會逐漸提升,但第二產業的佔比卻不可過快下降。2019年,深圳的三產比重為0.1:39.0:60.9,第二產業比重在一線城市中最高。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深圳的二產比例不宜降得太多,科技創新中心離不開強大的製造業,製造業在深圳長遠的發展,以及在建成創新之都的過程中都將起到支撐作用,因此有必要獲得合理的資源配置。
官方對於產業用地、實體經濟的供應有著明顯的政策傾斜。今年4月,深圳發布了《2020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計劃全市供應產業用地198公頃,並且明確產業用地供應不設上限。
去年,深圳在首屆全球招商大會上一次性大手筆推出30平方公裡產業空間,今年又整備了15平方公裡產業空間,還在加快打造「兩個百平方公裡級」高品質產業空間。
深圳主政官員近年來也多次傳遞出一個信息,「只要是符合深圳產業方向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優質項目,深圳一定有地可落。」
但即便是優質產業項目,尤其是處於初創期、培育期的優質項目,仍然會對成本敏感。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如何提供低成本空間?
在去年的全球招商大會上,深圳發布了土地供應體系,其中重點產業和總部項目分別按照市場地價的35%和70%享受優惠,普通工業用地、新型產業用地樓面價約為每平方米500元和2300元,在特大城市中處於較低水平。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策飛在幾天前的發布會上再次介紹了降成本舉措,重點產業項目出讓底價為市場價格的35%,如果聯合競買為30%。經過遴選的重點產業項目,普通工業用地(M1)全市樓面單價的平均水平約357元/平方米。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此前的採訪中也了解到,在很多高新產業園區,通過市級、區級政府的各種獎勵、補貼等,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到低於市場價格的低廉租金成本。
深圳原副市長、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傑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深圳推出的產業用地,很大部分是通過集約化再使用的二次開發獲得的,而二次開發的一個前提條件是,低端產業慢慢走出去,高端產業引進來,這樣深圳的產業才能不斷升級。
作者:王帆